82岁老人携瘫痪妻子摆摊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o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绍伏周的一天
  故事的主人公82岁的绍伏周和84岁的妻子刘永珍都是安徽人,1996年来到南京打工,4个儿子和5个女儿相继在南京成家,绍伏周和妻子则在中央门租房居住。
  2009年,刘永珍突然中风瘫痪,绍家乱成一团——4个儿子的房子都不大,老两口住过去不方便。女儿一直说要照顾母亲,但家里孩子要升学考试,心疼外孙的绍伏周说什么也不愿意去。
  于是,绍伏周决定自己挣钱照顾妻子。他等刘永珍出院以后,就在玄武湖附近摆个小玩具摊,一边挣生活费一边陪妻子聊天。直到去年,中央门附近一带拆迁,绍伏周才带着妻子,在4个儿子家轮流生活。
  绍伏周向记者描绘了自己一天的生活:每天早晨6点多钟起床,扶妻子小便,因为自己体力有限,妻子完全用不上力,绍伏周只好硬着头皮把妻子往床边抬,有时候实在架不住要摔倒,他还不得不自己先倒在地上,防止妻子摔伤。
  早晨10点钟左右,因为瘫痪而变得特别爱出门的刘永珍,开始嘟囔着要出摊。这时候,绍伏周就会背着小篓子,推妻子来到地铁口。
  12点左右,老人到在附近开快餐店的三儿子处吃饭,下午继续摆摊。晚上能不能直接回家,还得看老伴的心情。如果刘永珍精力好,卖了一天玩具的绍伏周还要推着妻子去玄武湖转悠。为了不让妻子的肌肉过分萎缩,绍伏周还坚持亲自为妻子泡脚、按摩小腿。
  5年来,子女们一直劝绍伏周不要摆摊,但老人坚决不同意,“我们是安徽农村户口,每个月只有70块钱左右的失地补偿金,她(刘永珍)一个月的药费要一百多元。孩子们生活也不富裕,我不想拖累他们。而且我答应过养活她一辈子。”
  只有我懂妻子的肢体语言
  3月30日,绍伏周推着妻子出现在了玄武湖公园附近。上周绍伏周得了急性肺炎,令人感动的是,这位82岁的老人为了照顾妻子,拒绝入院治疗,而是坚持到社区医院打了6天的点滴。
  记者问绍伏周为什么不让子女代为照顾妻子,老人回答:“因为她的眼神只有我能看懂。”
  在绍伏周身边的轮椅上,84岁的刘永珍老人歪着头蜷在一边。她的手已经不大能抬起来,只有一个手指头还能动弹。早在几年前,刘永珍就说不清话了,她和外界的交流只能依靠眼神和一根手指。3年前,绍伏周同样因为肺炎住进了南京中大医院,把妻子留给儿子照顾。然而,仅仅一天,刘永珍就变得焦躁不安,不喝水也不吃饭。几个儿子只好把母亲带到了父亲的病床前,刘永珍这才安静下来。
  3年过去了,刘永珍的精神一天不如一天,还经常不认得孩子们。绍伏周害怕子女照顾不好妻子,不敢再住院,因此这次生病,坚持推着妻子和自己一起到玄武门社区医院打点滴,也坚决不住院。
  令人泪奔的爱情宣言
  记者在鼓楼一个报刊点,找到了正在卖报纸的绍伏周老人女儿四妹。
  在四妹的眼中,照顾对方,靠自己把日子过下去是父亲和母亲一辈子都在做的事情,也是爱的方式。
  根据四妹的叙述,63年前,父亲绍伏周在婚礼上第一次见到了比自己大两岁的妻子刘永珍。当时母亲不仅个头比一般姑娘高,而且长得很好看,让一直担心新娘子是“满脸麻子”的绍伏周很是满意。
  四妹回忆:“我父亲常说,当时太爷爷生病每天拉在床上,别人不愿意照顾,但唯独我母亲帮太爷爷换洗收拾。”在四妹和哥哥们的印象中,母亲刘永珍总是把家里好吃的留给父亲和子女,自己吃的总是父亲剩下的咸卤汤泡饭。而父亲也处处照顾着母亲。每次背麦子,父亲总是把妻子身上的麦子往自己肩上拿;后来到了城里,父亲更是全力承担了体力活。在5个子女心里,母亲和父亲就像是对方的影子,走到哪里都一起,没分开过。即便是已经80多岁了,父亲仍觉得自己作为丈夫,应该要照顾养活妻子。
  绍伏周说,自己不懂什么叫爱情,看到有男孩在摊子上买东西送给女朋友,他笑笑告诉记者:“我一样东西也没送给过她(妻子),我们一辈子就生了5个孩子,然后两人一起为孩子干活,挣钱。现在我们老了,她不能动了,我照顾他。等我们都差不多活到岁数了,就埋到一起,还做伴。”
  老人婉拒爱心捐款
  绍伏周老人再次出摊的消息传到微博上以后,许多市民特意赶到玄武湖公园来看望老人,希望能奉献爱心。
  5元一根的吹泡泡玩具,许多顾客一买就是三四只。还有一些市民给老人送来了矿泉水、饮料和一些零食。
  突然火爆起来的生意,让82岁的绍伏周感到有点突然。而且不少人还要求不找零,更有人光给钱不拿玩具。担心因为自己手脚太慢让顾客等烦了,绍伏周老人有些着急,直到有人跟老人解释,说他的事情被发到了微博上,很多人想帮他快点卖完好回家照顾妻子,绍伏周才恍然大悟。用自己并不流利的普通话告诉前来买东西的好心人,“谢谢你们,但她喜欢出来跟我卖东西、晒太阳,我能照顾她。”
  坚持自力更生的绍伏周拒绝了好心人的捐款,实在推不掉的,就送上等价的小玩具抵偿。而对于不让找零的顾客,他也坚持送上等价的小玩意。绍伏周说:“孩子们挣钱都不容易,我自己的孩子我都不想要他们的钱,别人的孩子的钱我也不能白拿。”
  在绍伏周摆摊期间,一位女城管数度来到小摊前,但并没有阻止老人摆摊。看到城管,绍伏周老人悄悄告诉记者:“其实公园附近都不准摆摊,但城管大姐可能觉得我不容易,总是叮嘱两下就走。我也自觉,尽量不在这里卖到太晚,不让她太为难。”
其他文献
葱:脑力劳动者的“绿色补品”。经常吃葱,可以补脑、养生,人体常把葱比作脑力劳动者的“绿色补品”。怕冷、低血压、贫血的人,多吃些葱可以补充能量。眼睛易疲劳、出血、失眠和神经衰弱的人,多吃葱可以兴奋神经而使人的精力更加充沛。另外,多吃葱,可以增强消化功能,排除体内不干净的东西,同时使排便更加通畅。  姜:助阳之品。生姜有温中止呕、解表散寒等保健养生功效。能治疗湿痛及受冷之腹痛腹泻。此外,生姜含人体所需
期刊
4月9日,在浙江奉化市锦屏街道居敬小区29幢居民楼倒塌5天后,锦屏街道建设管理办主任何高波自杀。何高波老家有个说法:何高波死前不久,被纪检叫去问了一天一夜的话。  塌楼导致1死6伤。此前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作为街道办的主管官员,何高波是反映楼房裂缝问题居民的主要接待者。早在去年年初,该楼居民就开始找多个单位寻求解决之道,今年1月,这栋楼更是被鉴定为C级危房,但解危方案因为谁出钱争执不下并未实施。  
期刊
埃及古王国建造了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这样的建筑奇迹,却在繁荣了近1000年后突然崩溃。埃及古王国为什么会突然崩溃?科学家现在认为,这个千古之谜或许与气候剧变有关。  “古王国”末期的悲剧  大约5000年前,远在大名鼎鼎的少年法老图坦卡蒙之前,也远在埃及艳后奈芙尔提提之前,埃及出现了第一个伟大的文明,这就是考古学家所称的“古王国”(也称“旧王国”)。在这一时期,埃及社会繁荣而稳定,在艺术、建筑和文字
期刊
中山舰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一艘长62.9米、宽8.9米,排水量只有780吨的小型炮舰。  19世纪末,刚刚初具规模的清朝海军在马江海战和甲午海战中遭到惨败。为重振海军,清政府于1910年派筹办海军大臣萨镇冰、载询到英、美、意、日等国考察,并向这些国家订购了一批军舰,其中在日本三菱船厂订造的炮舰,回国后被命名为永丰舰,
期刊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确定向四川进军,随即率红军挥师北上,击败沿途的黔军军阀,进入川黔交界的土城镇。川军郭勋祺、潘佐、廖泽三旅奉刘湘命令对红军尾追,27日进至距土城30里的风筝坝附近。得到情报后,毛泽东决定,利用土城以东山谷夹峙的有利地形,歼灭这股敌人。他责成彭德怀统一指挥红三、五军团进行这一战斗,以红九军团及红二师担任预备队。  这时,川军郭勋祺在行进途中忽然发现前方有一条小路可以直
期刊
粉碎“四人帮”后,恢复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便成了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内容。  候选人名单最终确定为100人  中央纪委从十一大提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成立,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酝酿过程。  1978年12月2日,中央组织部就中央纪委组成问题第二次向中央报告。中组部上报的这份中央纪委候选人名单草案共88人。  报告提出中央纪委候选人的条件应具备三条:一是在第十次、十一次路线斗争中表现较好;二是政治历史上
期刊
电影《霍元甲》、《叶问》等武侠大片,使得中华武术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在电影中,他们对抗并征服日本、英国“大力士”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然而,近百年前,在中国武术界确有一段真人真事——经典故事影片《武林志》主人公的原型韩慕侠,1918年在北京痛打俄人“大力士”康泰尔。即今读来,让人血脉贲张,为之感奋。  大力士挑衅  1918年秋,“震寰球”康泰尔来华设擂比武,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门前贴出广告
期刊
叫车软件在国外也引起不少争议。一方面,有人对它带来的快捷便利赞赏有加;另一方面,也有人质疑和不满其在安全、规范和市场竞争等方面所引发的问题。  爱尔兰:叫车还能选司机  爱尔兰是最支持叫车软件服务的国家,今年,又有20个城镇开始使用一家名为Hailo的公司所提供的叫车软件服务,令该项服务范围几乎覆盖爱尔兰全国。  在爱尔兰,很多人认为叫车软件服务便利、快捷、可靠,而且他们还可以通过软件提供的信息,
期刊
近年来以“潜伏”、“线人”为主角的“反特”影视剧在荧幕上大放异彩,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侦察人员究竟什么样子?近日,广东省公安厅参加了开国大案“叶剑英羊城历险”侦破、“羊城暗哨”原型案件侦破,以及被毛主席接见的老侦察员张志强、林念祖、等,讲述了当年在隐秘战线上战斗的神秘、机智,以及与死神擦肩的危险。  羊城第一案  反动分子欲劫持轮船  经典的反特题材影片《羊城暗哨》在上世纪50年代风靡全国,还被译
期刊
从贫苦少年到音乐专家  于会泳1926年6月生于山东乳山县于家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于会泳从小喜爱音乐。读到中学时,因家中贫困,辍学回家,被当地聘为小学教师。1946年9月,他找到中共胶东地区党组织,表达了参加革命的决心,随即被安排到胶东文化协会文艺工作团工作。  1949年10月,组织上送于会泳去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音乐专修班进修学习。于会泳很快就掌握了乐理、乐谱、演唱等音乐基础知识,并且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