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去发现。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幼兒科学学习的方法。让幼儿亲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重要途径,幼儿只有在尝试过程中才能获得主动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探究;学习;环境
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应当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服务。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为幼儿的学习创设持续互动的环境,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一、创设活动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孩子们喜欢接触大自然中不同的事物,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经验有关的,周围经常看到的事物,可以说是白看不厌,白问不倦。他们喜欢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大胆猜测、大胆想象、自由表达。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我们首先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空间:走廊、操场、种植园地、自然角等,开辟种植区、饲养区、观赏区、试验区等区域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供适宜材料,支持大胆尝试
操作材料是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幼儿通过反复尝试操作而获得最感性、最直接的知识。科学活动强调的是让材料说话,让材料和环境引领幼儿主动学习。要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教师应精心为幼儿选择操作材料。
1.材料选择要“精”。《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丰富”并不是“种类多、数量大”,在材料的选择上应注重材料对操作活动的实用价值。
2.材料准备要“足”。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操作、体验的需要,因此充足的材料准备才能满足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3.材料摆放要“准”。材料投放的位置与时机很重要。桌上还是桌下,活动前摆放还是活动中准备,都应根据活动需要进行考虑。摆放时间过早会影响前一环节的操作,摆放位置过于显眼会影响幼儿活动的注意力。
教师要“蹲下来”去看孩子,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的实际情况,把控好材料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促使操作活动顺利开展,让幼儿在操作中自发学习、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通过提问引导,鼓励反复验证
科学活动是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的问题可以把幼儿引到问题的情境中,启发他们去观察、探索、发现。问题要符合幼儿已有经验,使幼儿有能力进行探索。教师的每一次提问必定有意图:或引起幼儿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都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提问,每一个提问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并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育原则,呈剥笋式层层深入,这样的提问可以不断的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推进活动进程。
为每个幼儿提供真正的探究机会。根据皮亚杰的有关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去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原则,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观察、动手、动脑,在幼儿充分活动独立思考后,再由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鼓励他们不怕失败,多次尝试、验证,在探索中寻求答案,从而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四、运用记录分享,提升直接经验
记录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一般包括猜想记录、实验验证记录、过程记录、结果记录。它也是科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助于幼儿提升知识经验,更有助于同伴间的交流和分享。引导幼儿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让这些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符号,主动建构成幼儿的新经验。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选择适当的记录方式,保证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积极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鼓励幼儿主动去探究、去发现,并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有意义的记录和分享,丰富幼儿的观察经验、收集和验证经验。
五、挖掘家长资源,促进家园互动
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只有得到家长的认同与配合,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充分挖掘家长的职业特点和才能,积极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参与到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材料,制作实验工具等。有了家长的参与,幼儿科学活动有了更深一层的保障,对科学的探索也更加富有乐趣和意义。
教师不仅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更是孩子们生活、学习的好伙伴,他们需要细心又耐心地指导,需要一个宽松、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学习氛围。活动中我们应随时关注活动进展,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用有效的教育策略达到教育目的。让幼儿在趣味探索中求真,在生活教育中启智,使每个幼儿都能勇敢地踏上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
[3]《幼儿园科学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俊
关键词:探究;学习;环境
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应当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服务。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为幼儿的学习创设持续互动的环境,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一、创设活动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孩子们喜欢接触大自然中不同的事物,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经验有关的,周围经常看到的事物,可以说是白看不厌,白问不倦。他们喜欢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大胆猜测、大胆想象、自由表达。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我们首先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空间:走廊、操场、种植园地、自然角等,开辟种植区、饲养区、观赏区、试验区等区域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供适宜材料,支持大胆尝试
操作材料是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幼儿通过反复尝试操作而获得最感性、最直接的知识。科学活动强调的是让材料说话,让材料和环境引领幼儿主动学习。要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教师应精心为幼儿选择操作材料。
1.材料选择要“精”。《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丰富”并不是“种类多、数量大”,在材料的选择上应注重材料对操作活动的实用价值。
2.材料准备要“足”。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操作、体验的需要,因此充足的材料准备才能满足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3.材料摆放要“准”。材料投放的位置与时机很重要。桌上还是桌下,活动前摆放还是活动中准备,都应根据活动需要进行考虑。摆放时间过早会影响前一环节的操作,摆放位置过于显眼会影响幼儿活动的注意力。
教师要“蹲下来”去看孩子,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的实际情况,把控好材料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促使操作活动顺利开展,让幼儿在操作中自发学习、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通过提问引导,鼓励反复验证
科学活动是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的问题可以把幼儿引到问题的情境中,启发他们去观察、探索、发现。问题要符合幼儿已有经验,使幼儿有能力进行探索。教师的每一次提问必定有意图:或引起幼儿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都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提问,每一个提问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并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育原则,呈剥笋式层层深入,这样的提问可以不断的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推进活动进程。
为每个幼儿提供真正的探究机会。根据皮亚杰的有关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去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原则,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观察、动手、动脑,在幼儿充分活动独立思考后,再由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鼓励他们不怕失败,多次尝试、验证,在探索中寻求答案,从而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四、运用记录分享,提升直接经验
记录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一般包括猜想记录、实验验证记录、过程记录、结果记录。它也是科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助于幼儿提升知识经验,更有助于同伴间的交流和分享。引导幼儿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让这些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符号,主动建构成幼儿的新经验。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选择适当的记录方式,保证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积极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鼓励幼儿主动去探究、去发现,并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有意义的记录和分享,丰富幼儿的观察经验、收集和验证经验。
五、挖掘家长资源,促进家园互动
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只有得到家长的认同与配合,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充分挖掘家长的职业特点和才能,积极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参与到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材料,制作实验工具等。有了家长的参与,幼儿科学活动有了更深一层的保障,对科学的探索也更加富有乐趣和意义。
教师不仅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更是孩子们生活、学习的好伙伴,他们需要细心又耐心地指导,需要一个宽松、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学习氛围。活动中我们应随时关注活动进展,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用有效的教育策略达到教育目的。让幼儿在趣味探索中求真,在生活教育中启智,使每个幼儿都能勇敢地踏上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
[3]《幼儿园科学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