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的手段不断丰富,物理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多,已经从讲解法、讨论法、类比法、实验法发展到利用幻灯片、实物投影仪、计算机课件等进行辅助教学,面对众多的方法和手段,如何优选方法呢?是不是越是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来进行辅助教学的效果就越好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必须以人为本,优选物理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整合传统的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习目标、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水平、情感体验水平、感悟能力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学生不能参与的课堂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教学的方法多是低效的。
以人为本,就是要了解学生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规律有不同程度的思维障碍。有的知识学生容易学会,如:陈述性知识。有的知识学生不容易掌握,如: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的知识与能力学生存在较多的思维障碍,如:应用物理的规律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要充分分析学生的思维的特点和难点,采用适合学生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采用适合学生的方法,改变那种要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陈腐的观点。有利于学生以后发展和需要,突出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习、研究问题的态度,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学会尽量多的知识,形成对自己终生发展的有益的独特的能力。
如何优选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呢?根据当代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1。
一、陈述性的知识,这一类的知识如:牛顿定律的适用的范围、理想气体和实际气体的区别、激光、超导体等等,陈述的:激光是什么,超导体是什么这一类的问题。这一类知识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的,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要求不高,学生学习时没有思维障碍,学生通过自习就可以掌握了。教学的过程要尽量少兜圈子、故弄玄虚、复杂化处理。教师可以列出自习的提纲,引导学生在自习的过程逐一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自习能力逐步得到了培养。
二、程序性的知识,这一类的知识如:为什么物体会平衡、为什么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为什么物体会做曲线运动、为什么物体能做简谐振动、导体中为什么会有电流等等,这样的知识回答的:物体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运动这一类的问题,这一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只有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才会对这些知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相互讨论也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好的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在讨论中得到体现和发展,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善于思考和敢于质疑的能力。质疑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校培养的重要的目标之一。
三、原理性的知识,这一类的知识如:如何来描述位移变化的快慢、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如何来描述电场的基本特征、磁场的基本的特征等等,这样的知识是解决、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重点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的方法,通常学生的思维的障碍比较多。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讨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逐步引导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理等等,教师应在学生想象有困难的时刻设置情景,思维有障碍的时候作点拨。提高学生获得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四、对于通过实验演示学生能观察。记录、分析、得到结论的知识和规律。尽量少用计算机来模拟实验。例如: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波的图象的演示、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实验的演示、平抛运动的演示、弹簧振子运动的演示等等。这些实验均可以用实验室的仪器来做,学生可以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总结得到规律获取知识,这对学生的思维的能力的要求并不太高,也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识论规律。如果用计算机模拟,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这是真的吗?对结果就会产生疑问,引起不必要的思维的障碍,不利于掌握获取知识的一般的方法。
五、对于实验室不具备条件演示的实验,或某些动态的过程,尽可能地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辅助教学。例如:原子核的裂变的过程、布朗运动、两列波空间相遇时叠加的动态过程、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子弹射击木块的过程、原子内部结构的模型等等一些知识。这样一些知识的特点是,抽象思维的能力要求高,物理模型不容易建立,动态的过程不容易想象。利用模拟实验,设置一种物理情景,提供一些观察分析和学习的素材,让学生进入物理的情景中去学习,有利于学生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物理的模型,以弥补学生抽象能力不强的弱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效率。
总之,在一节物理课上,要根据学习的目标,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特点,可以在不同的授课的进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这些方式,并不是一层不变。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的反映、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适当地进行调控,把各种方法进行整合,以达到学习的最佳的效果。
教学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因此,选用什么方法进行来指导学生学习,要以学生的实际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理解水平、感悟能力来决定,并不是越先进的教学手段效果越好,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是非常有效的,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引进先进的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并把它们进行整合,才能使教学的效果最大化,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习目标、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水平、情感体验水平、感悟能力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学生不能参与的课堂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教学的方法多是低效的。
以人为本,就是要了解学生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规律有不同程度的思维障碍。有的知识学生容易学会,如:陈述性知识。有的知识学生不容易掌握,如: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的知识与能力学生存在较多的思维障碍,如:应用物理的规律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要充分分析学生的思维的特点和难点,采用适合学生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采用适合学生的方法,改变那种要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陈腐的观点。有利于学生以后发展和需要,突出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习、研究问题的态度,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学会尽量多的知识,形成对自己终生发展的有益的独特的能力。
如何优选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呢?根据当代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1。
一、陈述性的知识,这一类的知识如:牛顿定律的适用的范围、理想气体和实际气体的区别、激光、超导体等等,陈述的:激光是什么,超导体是什么这一类的问题。这一类知识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的,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要求不高,学生学习时没有思维障碍,学生通过自习就可以掌握了。教学的过程要尽量少兜圈子、故弄玄虚、复杂化处理。教师可以列出自习的提纲,引导学生在自习的过程逐一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自习能力逐步得到了培养。
二、程序性的知识,这一类的知识如:为什么物体会平衡、为什么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为什么物体会做曲线运动、为什么物体能做简谐振动、导体中为什么会有电流等等,这样的知识回答的:物体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运动这一类的问题,这一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只有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才会对这些知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相互讨论也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好的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在讨论中得到体现和发展,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善于思考和敢于质疑的能力。质疑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校培养的重要的目标之一。
三、原理性的知识,这一类的知识如:如何来描述位移变化的快慢、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如何来描述电场的基本特征、磁场的基本的特征等等,这样的知识是解决、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重点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的方法,通常学生的思维的障碍比较多。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讨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逐步引导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理等等,教师应在学生想象有困难的时刻设置情景,思维有障碍的时候作点拨。提高学生获得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四、对于通过实验演示学生能观察。记录、分析、得到结论的知识和规律。尽量少用计算机来模拟实验。例如: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波的图象的演示、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实验的演示、平抛运动的演示、弹簧振子运动的演示等等。这些实验均可以用实验室的仪器来做,学生可以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总结得到规律获取知识,这对学生的思维的能力的要求并不太高,也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识论规律。如果用计算机模拟,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这是真的吗?对结果就会产生疑问,引起不必要的思维的障碍,不利于掌握获取知识的一般的方法。
五、对于实验室不具备条件演示的实验,或某些动态的过程,尽可能地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辅助教学。例如:原子核的裂变的过程、布朗运动、两列波空间相遇时叠加的动态过程、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子弹射击木块的过程、原子内部结构的模型等等一些知识。这样一些知识的特点是,抽象思维的能力要求高,物理模型不容易建立,动态的过程不容易想象。利用模拟实验,设置一种物理情景,提供一些观察分析和学习的素材,让学生进入物理的情景中去学习,有利于学生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物理的模型,以弥补学生抽象能力不强的弱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效率。
总之,在一节物理课上,要根据学习的目标,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特点,可以在不同的授课的进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这些方式,并不是一层不变。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的反映、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适当地进行调控,把各种方法进行整合,以达到学习的最佳的效果。
教学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因此,选用什么方法进行来指导学生学习,要以学生的实际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理解水平、感悟能力来决定,并不是越先进的教学手段效果越好,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是非常有效的,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引进先进的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并把它们进行整合,才能使教学的效果最大化,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