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正常人的正常行为,作文教学要尊重写作主体个性,要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的生活,充分地利用乡土资源,师生共构一个读书和生活交融的课堂。
【关键词】作文个性化;作文生活化;共构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最具个性化的教学,成功的教学必须是融共性与个性于一体的教学。怎样回答农村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弄清他们到底最怕什么,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什么偏差?由此驱使下的教学思路和手段有哪些亟须改变的?下面结合个人的理解,谈点认识和做法。
一、帮学生树立一个信念:作文是正常人的正常行为
如今,一说话就脸红的孩子不多了;一写作文就耷头的却并不减少。为什么活蹦乱跳能说会道的小朋友,一遇到作文就“偃旗息鼓”了呢?口语与书面语有区别是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原因。问题出在我们老师揠苗助长、急功近利,对小学生的作文提出脱离实际的要求,评估失当,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写作压力。
作文是正常人的正常行为。“正常人”,这里指与学生时期身心发展和状态的基本吻合的人;“正常行为”,指特定学段的学生应具有的需要驱动的行为,说话作文就是其中之一。识字不多的高玉宝写出了《半夜鸡叫》,农民作家陈登科写出了《破壁记》,许多人从板报和短讯的写作成长起来。作文是训练的生活,只要写出自己的感觉就可以,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千万不能要求这要求那的。有写了,再适度指导,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从作文课堂教学来看,农村小学普遍忽视“说”的训练。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了,听了,有很多的话要说,要尽量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说话的能力靠培养,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学生所写的作文都是自己亲身体验,作文就是把自己刚刚说的话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他们还未掌握足够的文字时,就应当不失时机地发展口头语言,到了中、高年级,可采取先说后写、以说促写的办法,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步发展,提高作文指导课的质量。
二、盼老师走离一个误区:农村的天空比城市小
相比于城市,农村闭塞,学生视野局限。但我们有的,城市学生还真不能真切体会和感受到。目前我们要做的是走进生活,深耕自然,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如:(1)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2)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将之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3)注目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相对于城镇孩子,农村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多,也更有感触。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可结合春秋时的农忙时节,一方面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一方面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三、由师生共构一个课堂:学好书本 领悟生活
鼓励阅读,开发书角,在阅读中做好积累。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汲取人类思想精华,提高思想认识的有效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图书室不健全,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学校可充分发动教师、同学捐书,开展人人每月捐献一本书的活动,充实班级图书角,这样,就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开拓他们的视野。
开展活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特别是要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 ,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让孩子们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场地,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如收割季节,让他们到田野去拾麦穗,秋天到了,到果园去摘果子;还可让学生观察一种动、植物或一处景物,如鸡、鸭、毛竹、杉树等,看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由此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素材。
陶行知先生讲过:“社会即学校。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的确,作为充分体现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作文来说,更应该把社会当作课堂。教师要指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追求人性美,即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他人的关注,对假丑恶、腐败行为的憎恨。我们组织学生对本地的市场进行考察,参观游览当地的名胜,开展摄影、野外活动、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活动,采访社会各线先进人物,了解社会关注的热点,引导学生分清真善美,明辨假恶丑,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简介:张光华,1966年生,女, 本科,安徽省歙县人,中专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作文个性化;作文生活化;共构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最具个性化的教学,成功的教学必须是融共性与个性于一体的教学。怎样回答农村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弄清他们到底最怕什么,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什么偏差?由此驱使下的教学思路和手段有哪些亟须改变的?下面结合个人的理解,谈点认识和做法。
一、帮学生树立一个信念:作文是正常人的正常行为
如今,一说话就脸红的孩子不多了;一写作文就耷头的却并不减少。为什么活蹦乱跳能说会道的小朋友,一遇到作文就“偃旗息鼓”了呢?口语与书面语有区别是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原因。问题出在我们老师揠苗助长、急功近利,对小学生的作文提出脱离实际的要求,评估失当,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写作压力。
作文是正常人的正常行为。“正常人”,这里指与学生时期身心发展和状态的基本吻合的人;“正常行为”,指特定学段的学生应具有的需要驱动的行为,说话作文就是其中之一。识字不多的高玉宝写出了《半夜鸡叫》,农民作家陈登科写出了《破壁记》,许多人从板报和短讯的写作成长起来。作文是训练的生活,只要写出自己的感觉就可以,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千万不能要求这要求那的。有写了,再适度指导,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从作文课堂教学来看,农村小学普遍忽视“说”的训练。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了,听了,有很多的话要说,要尽量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说话的能力靠培养,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学生所写的作文都是自己亲身体验,作文就是把自己刚刚说的话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他们还未掌握足够的文字时,就应当不失时机地发展口头语言,到了中、高年级,可采取先说后写、以说促写的办法,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步发展,提高作文指导课的质量。
二、盼老师走离一个误区:农村的天空比城市小
相比于城市,农村闭塞,学生视野局限。但我们有的,城市学生还真不能真切体会和感受到。目前我们要做的是走进生活,深耕自然,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如:(1)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2)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将之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3)注目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相对于城镇孩子,农村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多,也更有感触。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可结合春秋时的农忙时节,一方面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一方面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三、由师生共构一个课堂:学好书本 领悟生活
鼓励阅读,开发书角,在阅读中做好积累。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汲取人类思想精华,提高思想认识的有效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图书室不健全,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学校可充分发动教师、同学捐书,开展人人每月捐献一本书的活动,充实班级图书角,这样,就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开拓他们的视野。
开展活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特别是要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 ,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让孩子们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场地,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如收割季节,让他们到田野去拾麦穗,秋天到了,到果园去摘果子;还可让学生观察一种动、植物或一处景物,如鸡、鸭、毛竹、杉树等,看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由此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素材。
陶行知先生讲过:“社会即学校。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的确,作为充分体现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作文来说,更应该把社会当作课堂。教师要指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追求人性美,即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他人的关注,对假丑恶、腐败行为的憎恨。我们组织学生对本地的市场进行考察,参观游览当地的名胜,开展摄影、野外活动、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活动,采访社会各线先进人物,了解社会关注的热点,引导学生分清真善美,明辨假恶丑,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简介:张光华,1966年生,女, 本科,安徽省歙县人,中专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