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是个什么鬼?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x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审视过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其中有多少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选择的,有多少是下意识地延续了曾经的经历与经验,又有多少其实是来自于外界影响的?其实,那些潮流追逐的教育热点,那些众口一词的“教育理念”,有问题的、不适合自家的,多了去了。
  不少家长从孩子小班开始就带着他们奔波于各种“幼升小”的培训班,考各种证书,打探“历年考题”……不能进入好的小学就无法升入好的初中、高中,就考不进重点大学?我们的家长究竟在焦虑些什么?
  我们的“应试教育”,都已经渗透到幼儿园阶段、3~6岁的孩子那里了吗?
  家长的第一个关卡
  年轻一辈的家长接受过新教育理念,在孩子刚出生时都怀着美好又简单的想法:让孩子自由成长、快乐玩耍就好。育儿杂志、育儿网站上也都在讨论怎样理解孩子、怎样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怎样带孩子玩耍……
  然而,“幼升小”将是你身为家长遇到的第一个关卡:忽然间和谐被打破,你将暂别家庭的小环境,望向社会的大环境,看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充满焦虑的气息、嘈杂的声音,讨论着买什么学区房、去哪里上培训班、考什么民办小学……
  在这道关卡面前,家长将首先分流:“打鸡血”是一类,早早就开始准备,意志坚定,他们的焦虑简单干脆利落,指向明确:就是要升入心目中的“好小学”;矛盾、犹豫的是一类,占最大比例,原本认同的自由成长、快乐教育理念,与“幼升小”发生冲撞,他们的焦虑中还混杂着自我认同的失焦,结果往往是折衷主义的:往“应试”靠拢一点,但仍想保留几分自由空间;心态相对放松的是一类,他们或者并不太在乎“幼升小”这件事,或者笃定于自己一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从这个角度,“幼升小”还真是家长教育理念的试金石。
  然而放眼望去,大部分家长都将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地被卷入“幼升小”的引力场,幸免者极少数。而与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家长似乎焦虑尤甚。为什么呢?相比较其他地方而言,上海(以及北京等地)不是应该有更多、更好、更充裕的教育资源吗?
  金字塔上层的肉搏
  说白了,“幼升小”并不是孩子之间的竞争,而是家长之间的:有钱的拼钱,或是买学区房从而进入比较好的公办小学,或是准备大量学费去读民办小学(普通民办的学费每学年4~6万元,而所谓“国际部”则高达8~10万元);有精力的拼精力,一边带着孩子读各类培训班、学习各种教材,一边研究各所学校(信息不对称在入学这件事情上非常明显)。
  拼出来的结果,明面上说是让孩子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与资源,而实际上呢?我不说是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当然这个层面也会有,如果孩子考入所谓“名校”,不仅是在“幼升小”这个时间点上,而是在未来5~6年内但凡别人问起“在哪儿念书呀”都脸面有光。但这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单为这犯不着逼着自己、逼着孩子那么拼命呀!说到底,驱使着家长们“打鸡血”的不仅有欲望,更有恐惧。
  而欲望与恐惧可能都与阶层的流动性有关。
  这样说似乎很抽象,其实具体了讲也很简单:处于较低阶层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往上层流动;而好不容易经过了这条漫漫长路攀升到较高阶层的家长,则害怕孩子如果读不到好学校有可能会再回落到较低的阶层——后者尤其令人难以接受。我有个朋友的想法很典型,她说:如果我的孩子考不到上海、北京的高校,只能回去家乡读大学,虽然我知道那个大学也不错,但老家亲戚如果问起,你那么能干,怎么不把孩子送到外面更好的学校里去?我怎么回答?
  所以,最焦虑的家长一多半是中产阶层,通过努力攀升到金字塔相对偏上的位置,却仍没有完全的把握可以永远停留在那里不会掉落下来。
  能回归教育的本质吗?
  后来我也看了所谓“思维训练”的课程与书本,内容涵盖:自然测量、空间认识、数学逻辑、分类、图形、语言逻辑、推理、记忆、常识等,都是很不错的,适合3~6岁孩子。唯一的差异是:如果是出于启发孩子智能的愿望,那么大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兴趣与专长去选择其中的某些部分,顺其自然地让孩子以自己的节奏去学习和发展;但如果是奔着“幼升小”考试的目标而去,却会变成面面俱到且整齐划一的学习步调与考核标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事实上大部分举办面试的小学,也是抱着全方位考察孩子本身能力的愿望,但架不住焦虑的家长们太希望获得一套标准答案,好保证孩子在自认为是起跑线的竞争中胜出,所以那些培训班、那些教材与历年考题汇总之流才会应运而生。而这恰是我要吐槽的:诸位难道不知道“欲练神功”的下一句是什么吗?请一定放下心中的焦虑,拾回逻辑思辨能力,这才是我们能够、也应该给予孩子的最佳成长环境。
  作者简介:
  袁坚,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从事过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教师等多种行业,儿子5岁,现为自由撰稿人、全职妈妈。对孩子和妈妈的共同成长抱有极大的好奇心与探究热情,已出版《猫博士育儿笔记》,提出“轻松做个好妈妈”的主张。
其他文献
玩具世界,轻松构建
期刊
我们家旁边就是南普陀山,每周六早上我们全家都要登山,从小由3岁到现在她上一年级,除了外出旅游或极个别原因,我们已经坚持5年多了,每周六雷打不动的“登山日”成了我们家一个最有仪式感和号召力的活动。  为什么选择登山作为全家一起的固定活动呢?当然首先是地利之便,山就在家门口,走几步就能到,更重要的是我一直认为书本上、课堂里的学习不是全部的学习,孩子更应该接触的是自然和社会,然而只是周末带孩子去公园里野
期刊
场景1:  姐妹俩想去游泳,偏偏我脚受伤不能下水。于是我和姐妹俩说好:“妈妈不能下水,你俩要游泳就得姐姐负责照顾妹妹,妹妹要紧跟姐姐,不能去深水区。妈妈在外面看着你们。”  姐妹俩爽快答应了。  下水之后,姐姐主动照顾妹妹,游到哪里都把妹妹拽在身边。平时霸道的妹妹也唯姐姐是从,紧紧跟随姐姐。  刹那间,我明白了,妈妈在的时候,姐姐和妹妹一样,都是妈妈的孩子。但妈妈不在的时候,就没有“妈妈的孩子”了
期刊
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父母,都很少对孩子提问。也许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妈妈将知识教给孩子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导致我们从来就没有产生过向孩子提出问题的念头。当然,也不排除父母不好意思、拉不下脸来向孩子问问题这个原因。  我个人认为,父母遇到迷惑的问题时,不妨直接问一问孩子。  孩子进入幼儿期时,真是好奇心、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一天到晚诸如“妈妈,妈妈,这是什么?”“这个为什么这
期刊
一提起“重复阅读”,爸爸妈妈想必都有相同的经历和相同的感受:孩子不依不饶非要反复读同一本书的情景会立刻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些因为“重复阅读”而带来的疲劳、烦恼、无奈的感受也在我们的脑海里清晰无比。  但是,在亲子阅读的道路上,这份经历是绕不开也躲不过的客观存在的历程,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对“重复阅读”的需求,就能把被迫要给孩子无数次“重复阅读”带来的负面情绪抛到九霄云外,若能进一步
期刊
自从儿子豆豆回国上幼儿园后,每天的必修课就是汇报他得到了多少印章。他们在学期开始做了一本小存折,每天吃饭快、上课认真听课、帮老师干活儿等,都可以得到小印章,等存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拿印章去换各种奖励。无独有偶,他上的英语学校也是以收集小蝌蚪的方法来激励孩子,10个小蝌蚪换一个青蛙,10个青蛙就可以兑换礼品。礼品就摆在前台大厅,豆豆从学期开始就看中了一个需要40个青蛙才能兑换的托马斯大火车。为了收集小
期刊
女儿的教材里有一篇小文,《餐桌上的大学》,讲的是爸爸规定兄弟俩每天晚上吃好晚饭后要在餐桌上交换“今天所学到的东西”,作者说自己学到了“尼泊尔的人口”,对尼泊尔一无所知的一家人翻出了世界地图,找起尼泊尔来……当时还是孩子的作者和弟弟其实迫不及待要出去玩,丝毫也没察觉父亲的良苦用心,等他和弟弟上了大学才发现,父亲教给他们的是最珍贵的东西——不断学习、持续学习的动力和态度。  说起来,我对“餐桌”也有执
期刊
十月进入寒露时节,气候干燥,昼热夜凉,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提前知道一些孩子秋季保健的要点,很有必要。  饮食:宜滋阴润燥  秋季饮食以滋阴润燥为主,宜多吃酸性食物,如苹果、橘子、山楂、猕猴桃、白萝卜、白梨等,以收敛肺气;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等,可避免发散泻肺。要减少孩子吃零食的习惯。不吃油炸、烘烤食品,少吃炒瓜子、炒花生、五香豆等。入秋后更要少
期刊
儿子3岁时,开始害怕做梦。他常被噩梦惊醒,醒来后就不敢再睡。我不停地安慰他:“没事,这只是一个梦,不是真实的。”可是我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一个3岁的孩子根本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妈妈,梦是什么?”“梦为什么不是真的?”“那它是怎么跑到我的脑子里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个问题的追究也更加执着。我还是和往常一样,除了跟他说“梦是人们睡着后,回忆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见到过的人,表达一些隐藏在
期刊
P1  妈妈遇到了大麻烦。  太松,太紧,太长,太短!  天哪,家里找不到一条土豆爱穿的小内裤。  P2  光屁股难为情,必须得穿小内裤啊!(爸爸语泡)  可是,土豆不喜欢——  P3  不穿小内裤,细菌就很容易进入身体,让人生病哦!(医生语泡)  可是,土豆还是不喜欢——  P4  那你喜欢什么图案?恐龙,奥特曼,还是熊宝宝?  喜欢什么款式?三角裤,还是平角裤?(妈妈语泡)  不不,土豆全都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