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草》在中国的传播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zh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文学交流已变得日益频繁,因此梳理经典文学作品在各国的传播就成为文学研究的应有之义。本文将对夏目漱石自传体长篇小说《路边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做简明的梳理,以此来研究这部作品在过去的几十年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情况,同时研究读者对其的接受情况。
  【关键词】:《路边草》;夏目漱石;中国;传播
  《路边草》(又译《道草》)写于大正四年(1915),六月三日至九月十四日在《东京朝日新闻》和《大阪朝日新闻》同时刊载,同年十月由岩波书店出版发行。《路边草》是夏目漱石唯一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作为夏目漱石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和研究夏目漱石生平以及思想变化的重要资料,具有重大的文本和史料研究价值。因此关于《路边草》版本的梳理以及在中国传播的研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翻译出版情况
  (一)翻译情况
  夏目漱石在晚年创作的自传体的长篇小说《道草》书名“道草”二字含有“蹉跎岁月”的意思。此书在中国的译本并不多,早在1985年,上海出版社出版了柯毅文翻译的《路边草》,译者在书后写了译后记;198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将柯毅文翻译的《路边草》和周大勇翻译的《心》合为一集,题名《心·路边草》,列入该社的《日本文学丛书》再次出版,何乃英教授为该书译本做了序,以详实的材料,介绍、分析了《心》和《路边草》的写作背景和内容。2013年5月,北京联合出版社公司出版魏雨译的《路边草》,此书并于2015年5月再版。
  (二)翻译风格比较
  在中国关于夏目漱石《路边草》的译本有柯毅文和魏雨两个版本,他们的翻译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下面以开篇为例进行分析:
  原文:
  1、柯毅文的译文
  健三曾离开过东京,几年后,又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在驹込后街安了家。他踏上故土时,感到很亲切,但也很寂寥。他刚离开那个国家,身上还沾有那里的习气。他讨厌那种习气,想尽早把它拂去,却没有注意到其中隐藏着自豪感和满足感。
  沾有那种习气的人,总是神气活现的。他每天都是这副神态,按常规在千驮木到追分的大街上往返两次。
  2、魏雨的译文
  健三离开东京有几年的时间了,这次从遥远的地方归来,住在驹込后街。他踏上故土时,觉得无比亲切,同时又有一种伤感油然而生。
  刚到新环境,他的身体里还沉积着那个遥远的国家的习气。他厌恶那种习气,想尽早摒弃它,却没有注意到其中隐藏着的自豪和满足。
  他跟那些沾有那种习气的人一样,充满神气,每天按部就班,在千驮木到追分的大街上往返两次。
  对比柯译本和魏译本两个版本可以发现,柯毅文的译文开篇通过“健三曾离开过东京,几年后……”展开叙述。文中用到“曾离开过”,笔者认为这样的话就是叙述者站在现在的角度来叙述过去的事情。柯毅文在翻译时将原文开篇的两段归为一段,结构更加紧凑。而魏雨的译文开篇“健三来开东京有几年的时间了,这次从遥远的地方归来……”,这里用“这次”,笔者认为这样写叙述者更像是在叙述当下以及以后将发生的事情。从句式来看,柯译本更喜欢用短句,原文中的长句大部分都被修改成短句来处理,魏译本长句较多,句式更贴近原文。从句法翻译来看,柯译本因为翻译年代较久远,所以语言更加精炼,有更多的文言词和现在使用频率较低的词汇与句法,这是受时间条件局限所致,无可厚非。魏译本出版时间较近,语言更符合现代语法习惯,词汇也是常用词汇,没有生僻词,语言更通俗易懂,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两个译本并无优劣之分,都是优秀的译本。
  二、介绍、评论、研究情况
  在大量翻译夏目漱石作品的同时,也出现了有关夏目漱石评论与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我国学者撰写的《日本文学史》、《东方文学史》里特别对夏目漱石进行介绍和研究。刘振瀛先生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夏目漱石的评论,收录在论文集《日本文学论集》中。何乃英先生的《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是中国全面而精炼的介评夏目漱石生平和创作的著作。李国栋写的《夏目漱石文学主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对夏目漱石的中长篇小说做了系统的述评。
  国内外关于《道草》的研究,主要是从夏目漱石本人的悲剧色彩为出发点研究他对周围人和事的不信任,以及他内心的苦恼与矛盾。国内有关《道草》的研究,多分析《道草》主人公健三与周围人物的金钱纠葛,考察夏目漱石本人的金钱观。
  着眼于夏目漱石《道草》对其思想的研究有:章明、郭晓的《论<道草>中夏目漱石个人主义思想的转变——以健三家庭关系为中心》(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3-08),文章从健三复杂的家庭关系出发,以健三与妻子阿柱的爱恨纠葛为重点,深入探究作为健三人物原型的夏目漱石本人的“个人主义”思想内涵的变化过程。郭晓丽的《<道草>与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外国问题研究[期刊],2014-03-30),文章着眼于人物内在的精神层面,从欲望与伦理意识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无余裕”状态下人物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考察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在与“世俗”的现实世界交往中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否定。陈晨的《从文学伦理批评视角解读<道草>》(安徽文学,2015-06-25),文章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解析《道草》所处的伦理环境与主人公健三跟妻子之间矛盾冲突间本质练习。此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回到历史伦理现场,站在当时的伦理立场上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寻找文学产生的客观伦理原因。
  此外,我国学者对《路边草》及其与中国作家的比较研究有,王玉的《夏目漱石的<道草>与钱钟书的<围城>的比较》(科技信息,2010-08-05),作者主要针对两部作品的主人公的身份、性格、生活状况、周围环境、内心伤疤、爱情、与作者关系这几个方面做比较。关于夏目漱石《路边草》里中国元素的运用有郑微的《论夏目漱石<路边草>中的中国书法元素》(名作欣赏[期刊],2013)。针对这部作品在中国的传播有郭婷的《<路边草>在中国的传播》(财经纵览,2014-08-20)。
  三、网络传播情况
  《路边草》自从1918年由周作人介绍到中国,就吸引了无数中国读者的兴趣,豆瓣、天涯、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关于夏目漱石和《路边草》的讨论很少。截止到二〇一四年十月十八日,“豆瓣读书”上《路边草》的三个版本,共有七篇评论。两篇来自一九八五年版,五篇来自二〇一三年版。分别为:《淡淡的纠结,适可而止的情感》(知北游著,八五版)、《文人的纠结》(机械凯蒂著,八五版)、《直面惨淡的人生》(风铃著)、《路边草》(黑白著)、《细腻的近乎迟缓》(猴儿诶著)、《等待了好多年了》(lifestyle著)和《沒读过这个版本,不过看封面不错》(青丝为君著)等。所有的评论都有对剧情的简单梳理部分,还有与《我是猫》、《心》等名篇的语言风格的比较,但是字数都较短,流于表面,并没有深刻的内容分析和对具体字句的深入研究。只是单纯的读后感性质的小短文,研究价值并不是很大。在豆瓣里搜索到电影《路边草》是德国喜剧,与夏目漱石的作品没有多大关联。
  可见,《道草》在网络上的传播和研究并不充分,还有很大的宣传空间。
  四、结语
  夏目漱石在日本享有盛名,被称为“国民作家”,“心里小说家”,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世界范围内也拥有众多读者。由以上的分析可见,《道草》作为夏目漱石唯一的一篇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译介和介绍,知道《道草》的读者并不多,研究者就更少了。日后有必要加强对《道草》的进一步介绍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大勇、柯毅文.心·路边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魏雨.路边草[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其他文献
【摘要】:茹志娟的《百合花》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充满了人性美与人情美。茹志娟用她细腻的抒情笔调,运用典型的意象和细节、以虚写实、以情动人,成功塑造了饱满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形象,达到现实和人情美、人性美的完美融合。读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就好像在读诗化的散文一般,让人陶醉其中。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里,茹志娟似要把我们带入一个空气中浸润着香味,风中野菊花招摇,百合花飘洒的诗的世界。茹志娟用她那真诚细
期刊
【摘要】: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中国小说在他的手中开始并且成熟,从而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走入世界文学之林。他是现代杂文的开创者,创作了大量的杂文,让杂文这一艺术形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形成了以他命名的“鲁迅杂文”。他在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发展史上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尝试具有诗的精魂和散文的外形的文体的作
期刊
【摘要】:《小王子》中作者借用孩童的口吻,采用象征的手法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贯彻到自己创造的童话世界中。通过对文中不同的事物赋予不同的意象,从而揭露了现实世界的虚伪和丑陋,同时也为人们重现了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小王子;象征意义;驯化;爱情观  《小王子》是法国著名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留于后人的惊人之作。他用细腻的笔锋写出了成人世界的空虚和势力,刻画出一个纯洁可爱、善良
期刊
【摘要】:萧红的《呼兰河传》以其质朴生动的语言、真实沧桑的情感取胜于文坛。其中“儿童化”叙事视角和悲剧的产生对文本的构架都有特定的意义与作用。本文以萧红对在呼兰城中童年回忆里的爱与恨为起点,分析萧红的“儿童化叙事视角”和悲剧产生的机制。  【关键词】:呼兰河传;萧红;儿童化叙事;悲剧  没有离家经验的人是无法理解萧红的。一直认为最好的作家写作的语言都不会是华丽浓艳、辞藻堆叠的。运用质朴的语言却读来
期刊
作 品:《龚滩印象一》60cmX80CM  作 者:張鑫 重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2014级研究生  指导教师:邓旭
期刊
【摘要】:蔡元培用进化论的观点历数中西文化的发展变化,胡适也深入分析了白话文的演变,在文学的工具上,他们二人都借用外来的思想推动新文学的发展。在更实质的文学内容上,“五四”新文学仍然秉持传统“载道”的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但它也蕴含着的危机。作为一种调和,周作人提出了“载道”与“言志”相互循环的文学观。对“言志”的进一步拓展,便是一种人性本位的文学观。  【关键词】:文学史观;进化论;载道;言
期刊
【摘要】:大江健三郎(1931年—),在1994年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作为吸收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的作家,以《饲育》获得芥川奖为契机,进入日本文学界。本文以大江早期文学所体现的存在主义为切入点,试分析早期作品《人羊》中的我和教员的人物形象及主要思想。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萨特;早期存在主义文学;《人羊》  大江早期存在主义文学的诞生  早在明治三十年代,存在主
期刊
【摘要】:《文心雕龙·时序》篇是刘勰对文学史观的专论,在《时序》篇中,刘勰精辟地论述了对文学发展的基本看法,梳理出了先秦至魏晋文学发展史的脉络,奠定了文学史观的基本思路,对后代关于文学史观的认识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对于此篇的各种校勘、注解、释义、翻译等方面著作的出现,对刘勰文学史观的传播与接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众本注释中,存在许多歧义的地方。本文主要从几点对此进行辨析,以便更准确的理解他
期刊
【摘要】:蒙学教材作为我国古代幼儿教育的主要工具,它能够在王朝更替的浪潮中千年传承,首先是它们本身具备的基础常识特点,为幼童日后的生活和文学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前提;其次,它作为文学作品,还带给阅读者赏心悦目的文学之美;最后,它所传达的思想并不代表某个阶级某个王朝的观点,而是对人的生命关怀,面向整个人类。  【关键词】:蒙学教材;基础知识;文学性;立人传道  教育的成长和发展史犹如一颗孱弱的小树苗成长
期刊
【摘要】:“故乡”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寄托相思和思念的地方。它是游子的港湾。可是对于“现代主义文学之父”弗兰茨·卡夫卡来说,故乡是追寻,是他惺惺念念之地,是他可望而不可及之所。  【关键词】:卡夫卡;追寻;故乡  弗兰茨·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生不逢时”的他和这座城市一样,深受着二战的影响。布拉格坐落于欧洲和斯拉夫的交汇点,在这里,你能找到各个国家和时代的影子,德国的,法国的、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