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目标。“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和最高命题,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了“以人为本”这株“永不凋谢的玫瑰”,和谐校园才会春光永驻。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深化了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共产党执政的新境界。
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一、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高校就自然应该着力建设和谐校园。解读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不是权威部门、权威人士的专利,而是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贴身权益和亲身感受,更是和谐社会的进程。通俗地讲,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是学校教育各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和谐校园首先要确立人人平等的制度和理念,不管男女学生,无论干部教师,不论班级专业,每个人都享有国家宪法保障的平等而公允的基本权益和人身自由,和谐校园是一个符合人性规律与教育规律构筑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应当具有人文特征。人文是和谐校园之灵魂。教育的真谛是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精神感召。所谓“人文”指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这是和谐校园的基本理念。
和谐校园的基础与核心是人,一切为了人,以人为中心,所有的人都应受到尊重。和谐校园不是上帝的恩赐,也不是画饼充饥、雾里看花,更不是权贵俱乐部的游戏和点缀,而是法制文明、政治文明、公民社会的内涵和实现形式。建设和谐校园不可能只靠学校,而是所有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靠全体公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靠社会和谐、持续发展。
和谐校园建设的宗旨,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所谓生命成长,最根本的是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思想的成熟以及人性与人格的发展。因而,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和活动,使之成为师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和谐教育中的学生体验着校园生活的愉悦发展,和谐教育中的教师感受着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和谐校园”建设的终极关怀是什么?应当是学生的幸福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成长的快乐,成绩好不一定表明和谐,但幸福毫无疑问是一种和谐,教师决不能以发展压倒幸福,以成绩牺牲快乐。和谐校园应当十分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幸福体验:有没有拥有令人敬佩的教师、有没有结交促膝谈心的朋友、有没有开展乐此不疲的活动项目、有没有找到废寝忘食爱读的书。“和谐校园”建设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就体验,在交往生活中获得归属体验,在休闲生活中获得审美体验。和谐教育最终要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和谐校园”的建成最终让学生体验一份生命的精彩。
和谐校园是一种办学理念。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是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内核是人本思想。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它的催化下,发挥最大潜能。和谐校园是一种人文环境,在诚信友爱、和睦相处、充满活力的人际环境中,所有的人都得到尊重和呵护,校园的每一寸地方都洒满灿烂的人文之光。
二、以人为本:永不凋零的玫瑰
在西方童话中,有一个叫曼丁诺的思想家死后变成了一株玫瑰,并且一年四季花开不败。同样,有了“以人为本”这株永不调零的玫瑰,和谐校园才能春光永驻。和谐校园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1.人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校园中的人,主要由领导干部、教师、学生三类人构成,要激发校园的活力,首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要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这是和谐校园的坚实基础。校园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统一的,全面的和谐校园保障促进着个体的发展,使个体能持久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个体发展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本质的内容,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变得日益突出,由开发自然资源为中心走向开发人力资源为中心。全面建设和谐校园,人的和谐是关键。
2.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以人为本
必须将人和人类看作是未完成的、有待不断完善的社会存在者。马克思说:“人不是在某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最后,要真正实现对人以外的世界的关注转到对人本身的关注上来,把人作为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第一维度、最高维度,反对并超越一切非人性化和不人道的现象,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贯彻在校园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把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孙雪蕾.和谐社会离我们还有多远[J].人民论坛,2005,(2).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深化了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共产党执政的新境界。
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一、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高校就自然应该着力建设和谐校园。解读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不是权威部门、权威人士的专利,而是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贴身权益和亲身感受,更是和谐社会的进程。通俗地讲,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是学校教育各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和谐校园首先要确立人人平等的制度和理念,不管男女学生,无论干部教师,不论班级专业,每个人都享有国家宪法保障的平等而公允的基本权益和人身自由,和谐校园是一个符合人性规律与教育规律构筑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应当具有人文特征。人文是和谐校园之灵魂。教育的真谛是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精神感召。所谓“人文”指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这是和谐校园的基本理念。
和谐校园的基础与核心是人,一切为了人,以人为中心,所有的人都应受到尊重。和谐校园不是上帝的恩赐,也不是画饼充饥、雾里看花,更不是权贵俱乐部的游戏和点缀,而是法制文明、政治文明、公民社会的内涵和实现形式。建设和谐校园不可能只靠学校,而是所有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靠全体公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靠社会和谐、持续发展。
和谐校园建设的宗旨,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所谓生命成长,最根本的是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思想的成熟以及人性与人格的发展。因而,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和活动,使之成为师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和谐教育中的学生体验着校园生活的愉悦发展,和谐教育中的教师感受着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和谐校园”建设的终极关怀是什么?应当是学生的幸福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成长的快乐,成绩好不一定表明和谐,但幸福毫无疑问是一种和谐,教师决不能以发展压倒幸福,以成绩牺牲快乐。和谐校园应当十分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幸福体验:有没有拥有令人敬佩的教师、有没有结交促膝谈心的朋友、有没有开展乐此不疲的活动项目、有没有找到废寝忘食爱读的书。“和谐校园”建设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就体验,在交往生活中获得归属体验,在休闲生活中获得审美体验。和谐教育最终要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和谐校园”的建成最终让学生体验一份生命的精彩。
和谐校园是一种办学理念。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是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内核是人本思想。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它的催化下,发挥最大潜能。和谐校园是一种人文环境,在诚信友爱、和睦相处、充满活力的人际环境中,所有的人都得到尊重和呵护,校园的每一寸地方都洒满灿烂的人文之光。
二、以人为本:永不凋零的玫瑰
在西方童话中,有一个叫曼丁诺的思想家死后变成了一株玫瑰,并且一年四季花开不败。同样,有了“以人为本”这株永不调零的玫瑰,和谐校园才能春光永驻。和谐校园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1.人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校园中的人,主要由领导干部、教师、学生三类人构成,要激发校园的活力,首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要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这是和谐校园的坚实基础。校园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统一的,全面的和谐校园保障促进着个体的发展,使个体能持久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个体发展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本质的内容,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变得日益突出,由开发自然资源为中心走向开发人力资源为中心。全面建设和谐校园,人的和谐是关键。
2.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以人为本
必须将人和人类看作是未完成的、有待不断完善的社会存在者。马克思说:“人不是在某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最后,要真正实现对人以外的世界的关注转到对人本身的关注上来,把人作为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第一维度、最高维度,反对并超越一切非人性化和不人道的现象,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贯彻在校园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把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孙雪蕾.和谐社会离我们还有多远[J].人民论坛,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