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与以人为本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qi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目标。“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和最高命题,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了“以人为本”这株“永不凋谢的玫瑰”,和谐校园才会春光永驻。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深化了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开辟了共产党执政的新境界。
  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一、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高校就自然应该着力建设和谐校园。解读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不是权威部门、权威人士的专利,而是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贴身权益和亲身感受,更是和谐社会的进程。通俗地讲,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是学校教育各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和谐校园首先要确立人人平等的制度和理念,不管男女学生,无论干部教师,不论班级专业,每个人都享有国家宪法保障的平等而公允的基本权益和人身自由,和谐校园是一个符合人性规律与教育规律构筑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应当具有人文特征。人文是和谐校园之灵魂。教育的真谛是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精神感召。所谓“人文”指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这是和谐校园的基本理念。
  和谐校园的基础与核心是人,一切为了人,以人为中心,所有的人都应受到尊重。和谐校园不是上帝的恩赐,也不是画饼充饥、雾里看花,更不是权贵俱乐部的游戏和点缀,而是法制文明、政治文明、公民社会的内涵和实现形式。建设和谐校园不可能只靠学校,而是所有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靠全体公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靠社会和谐、持续发展。
  和谐校园建设的宗旨,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所谓生命成长,最根本的是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思想的成熟以及人性与人格的发展。因而,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和活动,使之成为师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和谐教育中的学生体验着校园生活的愉悦发展,和谐教育中的教师感受着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和谐校园”建设的终极关怀是什么?应当是学生的幸福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成长的快乐,成绩好不一定表明和谐,但幸福毫无疑问是一种和谐,教师决不能以发展压倒幸福,以成绩牺牲快乐。和谐校园应当十分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幸福体验:有没有拥有令人敬佩的教师、有没有结交促膝谈心的朋友、有没有开展乐此不疲的活动项目、有没有找到废寝忘食爱读的书。“和谐校园”建设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就体验,在交往生活中获得归属体验,在休闲生活中获得审美体验。和谐教育最终要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和谐校园”的建成最终让学生体验一份生命的精彩。
  和谐校园是一种办学理念。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是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内核是人本思想。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它的催化下,发挥最大潜能。和谐校园是一种人文环境,在诚信友爱、和睦相处、充满活力的人际环境中,所有的人都得到尊重和呵护,校园的每一寸地方都洒满灿烂的人文之光。
  二、以人为本:永不凋零的玫瑰
  在西方童话中,有一个叫曼丁诺的思想家死后变成了一株玫瑰,并且一年四季花开不败。同样,有了“以人为本”这株永不调零的玫瑰,和谐校园才能春光永驻。和谐校园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1.人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校园中的人,主要由领导干部、教师、学生三类人构成,要激发校园的活力,首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要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这是和谐校园的坚实基础。校园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统一的,全面的和谐校园保障促进着个体的发展,使个体能持久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个体发展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本质的内容,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变得日益突出,由开发自然资源为中心走向开发人力资源为中心。全面建设和谐校园,人的和谐是关键。
  2.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以人为本
  必须将人和人类看作是未完成的、有待不断完善的社会存在者。马克思说:“人不是在某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最后,要真正实现对人以外的世界的关注转到对人本身的关注上来,把人作为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第一维度、最高维度,反对并超越一切非人性化和不人道的现象,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贯彻在校园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把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孙雪蕾.和谐社会离我们还有多远[J].人民论坛,2005,(2).
其他文献
心理教育已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回头看看现实中的教育事例,笔者发现,目前的学校心理教育更多是把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归结到学生本体的因素,或是人际关系问题,或是学习焦虑问题,或是情感问题,等等。在笔者反思了自己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之后,理智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教师自身的问题造成的。关注到了这一点之后,两年来,笔者有意识地在教育中改变着自己,以期待着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期待着
期刊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创新教育模式深层次、多渠道的成功开展,使目前各高职院校也充分认识到封闭的、经院式的陈旧办学模式已不再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应立足实际,深入当前行业市场调研,把握好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才能有力地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创新模式    当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在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方式指导下,产生了很大变化。在变革的过程中,又逐渐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下面是笔者在实践中采撷的几组教学镜头,敬请商榷。  镜头一:《背影》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赋闲。”在一次听课中,一位学生就此提出质疑,说“为了”不如改为“因为”。老师马上组织学生讨论,但最后不了了之。这个问题和语言习惯有关,也和一定的语法结构有关,但教师
期刊
中华文明启宇央, 法天效地辟洪荒,  儒释道合归千流, 大善大德执大象。  牟子古国注浩荡, 牟门荣光栖霞长,  尽公尽舍济神州, 四百年来醇风尚。  月圆天心龙世界, 春满华枝德家乡,  潮起潮落堪与世, 种善种德最无徉。    前 言  山东半岛蓬莱有道教仙境蓬莱阁,黄县(龙口)有民俗景观丁家豪宅,栖霞有德化深厚的牟氏庄园。牟氏庄园有“中国民间小故宫”之称。  牟氏家族注重耕读传家,尤重身体力
期刊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更是气象万千,美不胜收。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笔者结合实践,在唐诗宋词的教学中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为教学服务。  一、精彩的导入以激发情感  精彩的导入能让学生瞬间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诗歌的赏析服务
期刊
语文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探究与个性化的关系,要高度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体验,让学生在探究求知中实现学习能力的个性化。为此,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性兴趣的发现与培养  兴趣是一把钥匙,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它的存在。探究性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由学生兴趣驱动的教学,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眼下,呼唤“诚信教育”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一种厚望。语文教材蕴涵着很强的人文素养,《诚实和信任》一课正是要让学生懂得“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如何把一个严肃的“思想教育”命题融入自由轻松的教学中的,笔者撷取教这课中的三个环节谈谈想法。  一   [环节一]  投影出示:出事故的原因和作者处理的方法  师:实话实说,你对作者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吗?  生1:诚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更进一步指出,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把握学生阅读的规律和特点,充分重视学生阅读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阅读综合能力。  一、注重创设情境,加强氛围感染  著名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十分注重对教学情境
期刊
摘 要:鲁迅在其小说创作上借鉴了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  关键词:鲁迅;小说;描写对象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期刊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课是学生发现知识、体验创新、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主阵地之一。在化学课教学中如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绚丽多彩的化学现象,积极探索化学奥秘,发展智慧和创造能力,就能使之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也是促使学困生转化的关键环节。  一、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感,撤去学困生滋生的温床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复杂,有心智因素、环境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