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高考·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了解和认知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加强史料教学等。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是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总想着将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一股脑地抛给学生,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常会导致学生消化不良。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该加强史料教学,利用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历史材料,通过运用史料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读懂和读通各种史料、运用史料指导历史的学习方法、精心设计史料相关的历史题目,更好发挥史料教学的重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史料教学;历史思维能力;问题情境;学习方法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历史知识,还需要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格与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是一种与历史相关的材料,以多种形式呈现,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历史和研究历史,也是学生参与历史思维活动的重要资料,学生可以借助各类史料认知与探索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而作出属于自己的解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史料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更好探析历史现象与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明确史料的基本内涵与选择原则
  关于史料教学,根据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的描述,可以理解为:根据课程内容,利用现有的或者收集的历史资料,构建论据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比较与概括历史现象,从而对于人类历史形成认同感,深入理解人类历史发展与文明进程,作出自己的解释等[1]。中学历史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首先应当明确史料的主要内涵,这样才能够选择和采用科学的史料,更为科学地设计和实施史料教学,有效落实中学历史的课程教学目标,更好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可以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细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文字史料,比如经史子集、地方志、国家档案、思想与学术著作、文学作品与报纸杂志等;二为口述史料,如同司马迁编写《史记》时:网罗天下放矢旧闻,考之行事,看出应用了口述史料;三是其他史料,比如碑刻、墓志、家谱、风俗文化等,像是汉画像石、名人的碑刻等都属于其他史料。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历史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中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丰富多样的史料,创设多样化的史料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该注意若干基本原则:一是严谨性,教师应尽可能挖掘与筛选真实的史料,比如选择原著典籍的文字,明确说服力的顺序是实物、图片、文字,比如对于三国的史料选择《三国志》而不是《三国演义》,比如以《老子》一书作为史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比通常流传的形式更具严谨和更具说服力;二是趣味性,教师应该尽可能选择实物图片、录音和视频文件等,选择具有故事性的史料,比如可以引入一些央视的历史纪录片作为教学资源;三为目的性,史料的选择服务于为历史教学,所以应当更加针对选择对应的史料;四是多样性,教师应广泛选择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其他史料,这样可以让史料教学更具丰富性;五是适度性,教师应选择长短合适、大小合理与短小精悍的史料,比如对于秦朝的统一方面的教学,可以精选陕北秦代驰道遗迹图、睡虎地秦简图、秦朝郡县图、《史记·秦始皇本纪》等。
  二、中学历史中运用史料教学的意义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借助史料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2]。主要意义在于:一是丰富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多是结合教材与有限的参考资料实施教学,历史相关的内容不够丰富,无法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历史事件与历史意义,通过引入丰富的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与其他史料,以图片、文本、视频、音频、实物等形式呈现在课堂上,丰富了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二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史料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教师既可以引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等名句,也可以引入齐长城图片,还可以一入央视的《中国通史》纪录片视频等,能够激发与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三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运用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史料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效理解历史知识内容,根据史料提出各类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进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辅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各种各样的历史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史料教学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运用史料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通过根据历史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可以运用丰富的文字、口述与其他类型的史料,以图片、文字和音视频的形式融入电子课件与微课视频中,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结合这些情境提出针对性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指导学生借助史料进行论证,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等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主要以“丝绸之路”为依托,讲述汉朝与其他国家在贸易、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交往。教材中有一段关于对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介绍,这段文字在央视的《河西走廊》中也有描述,教師可以引入这段视频,让学生熟悉:张骞出使西域的途中被匈奴抓住扣留十余年之久,后借机逃出前往大月氏,得知大月氏早已安居乐业不想生事后,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一年,后又借机逃脱,返回长安。接着继续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证明此事的真伪?张骞的经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悟?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在学生回答后可以引入《汉书·张骞传》的片段,培养学生形成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二)指导学生读懂和读通各种史料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应该指导学生读懂和读通各种史料,学生只有能够自主读懂与读通各种史料,才可以更好运用史料学习,解析各种历史事件,评判各类历史人物,获得属于自己的感知,提高历史学习效果,形成历史核心素养与历史思维能力。由于文字史料占据绝大部分,因此教师应该多指导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根据上下文阅读、结合已有经验阅读等,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与归纳总结能力[4]。   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程,课本中有关于《汉书·张骞传》中的记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对于这段描述,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试着翻译这段话,并根据学生的翻译情况予以总结:不过由于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来出使西域的人都仿效张骞,称博望侯,以此来取信于外国,外国人因此而信任他们。教师还应当特别解释“凿空”二字,通过将汉朝与西域诸国之间比作有万重大山,利用各类史料说明张骞出使西域前中原王朝对于西域的了解情况,让学生更好理解“凿空”二字,读通这段史料。教师还可以引入西汉西域地图,讲明汉朝与西域的位置,强调“大月氏”等国家的读音,拓展学生历史知识。
  (三)运用史料指导历史的学习方法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结合史料教学,更应当加强培养学生的“理论从史料出,史料与理论结合”历史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对于历史资料的总结、归纳、概括等能力,指导学生更好提取与加工信息,启发学生对于史料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等,进而更好落实课程教学目标。
  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与文化》一课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两汉在科技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明与创造,讲述对外交流的相关事宜,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了解两汉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材内容,拓展延伸更多的历史材料,指导学生提取与总结史料内容的方法。比如对于本章节“知识拓展”中对于农历和节气的介绍,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描述,将农历的纪年方法、二十四节气等画成表格或者思维导图,列出简要信息,以此辅助记忆。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二十四节气歌》进行记忆,以此更好掌握运用史料学习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好基础。
  (四)精心设计史料相关的历史题目
  为更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运用认真挑选的史料,精心设计一些思考题或者材料题,指导学生结合历史所学与生活经验,深入分析与思考相关问题。教师在设计历史题目时应该遵循小巧、新颖和有趣的原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与促进学生更好思考与答题,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在中学历史七年级上学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入一些历史材料,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历史题目,比如:引入胡豆、胡麻、胡桃、胡萝卜等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何这些食物会以“胡”字命名?我們日常所见的水果和蔬菜,哪些是原产自中国的?哪些在外交商贸中获得的?为此你有什么启发?再比如,根据《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教师可以引入一段关于科举制的描述史料,提问:这属于怎样形式的选官用人制度?教师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共同解答,然后结合具体的史料,根据历史知识,展示参考答案。
  结束语
  结合以上的内容分析,在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史料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应明确史料具体分类及其选择原则,认识到运用史料教学的重要意义。根据中学历史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与理解能力,精心选择史料与创设多种多样的历史教学方式,有机渗透史料教学,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立红.浅析史料教学与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000(008):86.
  [2]杨东源.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运用[J].新课程,2019,000(001):81-81.
  [3]杜士广.史料分析中历史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师),2018,000(012):1-1.
  [4]周晴.史料教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7,000(018):82.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高三《三角恒等变换》复习入手,围绕三角恒等变换这个学习主题,对教学情境进行深度分析,从方程与函数角度探究了三角恒等变换问题,并总结出求三角函数最值的方法,培养学生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思想,凸显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三角恒等变换;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不仅要了解知识点,更要通过知识点的规律不断思考、举一反三的挖掘出更多知
期刊
摘 要:本论文以构建“沼泽”微专题为例,结合新课标对学生思维结构评价的要求,依据SOLO分类理论,从五个思维层次阐述了“沼泽”微专题的构建过程,以期对高三地理复习微专题的构建和学生的思维结构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结构评价;SOLO;微专题;沼泽  近几年来,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考试题的不断创新,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有了新的变化。微专题作为一种“小切口、大纵深”的教学方式,被越来
期刊
摘 要:高中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针对培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大培养策略:一是通过地图的使用、教具的使用充分开发课堂资源,把地理实践力培养落到实处;二是积极挖掘乡土素材,增加“走出去”的可行性,在这一过程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处理好乡土素材与教材的相互关系;三是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拓展地
期刊
摘 要:作为新高考英语学科新增的题型,概要写作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难度相当大,导致很多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笔。本文探讨高中英语概要写作教学使用“读思言”深层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读—思—言”的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读思言”深层阅读教学模式;概要写作;高中英语  一、背景分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个学科教师都致力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探索和培养。高中地理作为应当转变教学思路,以真实生活情境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等素养能力。PBL教学模式正是利用了真实问题的劣构特点,引导学生对于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PBL模式;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伴随着新课改教育的深入推进,对
期刊
摘 要:如今随着信息设备的普及,信息技术正日益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支撑。然而,如何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如何才能促进高中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有些教师还不甚明了,这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经过近年来的研究,我们构建了具体的应用模式,并总结了可复制的经验,从而推动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
期刊
摘 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财经素养教育的关注日益提高。近年来,国内学界对财经素养教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财经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也在讨论中日益完善。基于财经知识、财经能力和财经价值观的财经素养三元结构模型,结合我校开展的财经素养教育的实践,从课程的知识传授到活动的能力锻炼,以期探索有效进行财经素养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财经素养教育;财经素养;实践活动;案例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财经
期刊
摘 要:目前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很多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进入深度学习,只是浅层的模仿练习。如何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信息技术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深度学习;信息技术教学;核心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以往以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当今教育的需求,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促使学校积极将线上教学引入到教学中来,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当教师在高中语文讲课中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时,应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线上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线上教学的水平,促使学生能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线上学习中来,增强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有效助力高中语文线上教学的行动研究进行浅析。  关键词:信
期刊
摘 要:众所周知,地理学科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但因为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导致基础教育当中的地理实践力培养难以落实。近些年来,伴随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逐渐深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与区域认知在地理课堂之上得到有效落实,然而地理实践力当中提及的社会调查、模拟实验以及野外考察这些活动依然很难开展,致使地理实践力变成高中生普遍缺少的一项能力。基于此,本文旨在对基于实践能力培养开发地理学科校本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