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得到提升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t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然而不少一线教师在落实新课程这一理念时,以为“方法的多样化”就是方法越多越好,越奇越好。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黑板上密密麻麻的解法让执教者颇有自信,自己的答案被教师认可的学生“兴趣高涨”、听课的老师“啧啧称奇”、执教者“暗自得意”。当然,我并不反对教师引导学生对同一道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但也要冷静地看到,“一题多解”仅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种策略,不能将此作为教学的目的。
  
  一、从算法多样化到最优化——策略选择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大家提出了“最优化”。面对零散杂乱的算法,教师习惯追问:“你最喜欢哪种算法?”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给出一个答案,答案往往就是自己最初想到的那个。这样一来,众多的答案中没被选中的则微乎其微。当然有经验的教师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答第一组题,在之后的交流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学生有了之前一定的经验积累,再进行二次选择,因为有了个体的感悟,选择会相对集中。无论是采用一次选择,还是二次选择,我们都应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始终没有打开,看起来黑板上答案众多,那是全班学生共同的“智慧”拼凑而来的,对于个体来说,更多的只是作为旁观者听听而已。后来的选择,也是基于在速度上哪种方法比较快,老师对哪种方法赞赏得多,哪种方法就“最优”。这也是许多一线教师的困惑:为什么在“策略选择”的过程中,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既浪费了时间,又起不到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从随意选择到比较分类——类比思考
  
  一线教师的困惑,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进行策略选择时处于被动、盲目、随意和无序的状态。笔者曾在执教五年级上册《图形是多少》第一课时,对于第一个图形(如图:)的面积计算处理时也出现过这样状态。
  
  当时,笔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在电子白板上呈现,一共有四种不同的答案:
  
  当问及:“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时,四种方法均有同学选择,我草草带过。在下面处理其它图形的时候,也仅仅是换个题目,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索始终处于平行的重复,感受不到教学的递进和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课后反思,发现我在第一个图形的处理时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看似四种不同的解法,其实在方法上只是两类:①②④都是将稍复杂的图形先“分一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长方形再计算;而③是将其“补一补”,变成会计算的图形再算。由于学生对思考多种方法的不同角度缺乏认识,大多数学生表现出对算法多样的点状思考和盲目追求。如果教师引导比较,①②④虽然在分法和列式上不同,但从策略上都是通过分,将稍复杂的图形进行转化,让学生意识到这些看似不同的做法在思考方式上是一样的,这样就可以产生一类相同角度的“类方法”,同时也是真正实现一题多解的过程。
  
  三、从方法提炼到多题一解——思维提升
  
  学生有了“类”意识最大的好处是,在遇到新问题时,他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题目,而是自觉地将问题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寻找解决方法,对于部分能力较强的同学,还能在某个“类结构”形成之后,积极主动地运用这类方法去解决相关问题。比如,学生在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时候,有的同学采用的方法是47 26=47 20 6=73,即通过分拆转化的方法完成。之后,在遇到其它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加三位数甚至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时候,都可以运用分拆转化的方法来计算,如456 237=456 200 30 7或者456 237=237 400 50 6。学生通过对零散的点状的多样解法进行比较、分类,形成了“类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如何解决这道题到解决这道题有哪些方法进而到这类方法可以解决哪些题,由具体逐步抽象提升。
  一般来说,学生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常常满足于自己的一种解法,教师要鼓励、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养成从不同角度想问题的习惯。当呈现很多方法的时候,教师不能满足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或筛选一种最优化的方法,而是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提炼,形成“类结构”,从一题一解到一题多解最后到多题一解,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逐步提升。
  
  (刘丽娟,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223001)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朱科君由书评和影评构成的随笔集《告别励志》评介了中外人文学科中诸多赫赫有名的著作,比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杜维明的《现龙在田》、艾柯的《密涅瓦火柴盒》、美国记者何伟的《江城》,以及梁晓声的《中国生存启示录》、傅佩荣的《人能弘道》等一系列开阔人们眼界和思路的读物。本书同时也收入了作者的一些影评文章,其中关于《致青春》、《中国合伙人》、《搜索》、《天注定》和《被解放的昆汀》等多部影片的
内容摘要:通过一桩桩事例,孔飞力生动地展现了大清帝国下“叫魂”危机从发生、蔓延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在对历史事件进行阐述的同时,他还勾勒出乾隆盛世下的社会真实状况以及普通百姓、官僚和皇帝这三个不同阶层对于“叫魂”危机的处理方式。基于孔飞力对不同阶层行为表现的刻画,本文尝试分析各阶层的行为,总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他们的行为实质。   关键词:叫魂 阶层 行为表现 实质   美国作家孔飞力的《叫魂:1768
摘要:研讨课是校本科研的重要载体,在校本科研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深化校本科研理念、构建校本科研策略、形成过程性研究成果等作用。合理地组织与实施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需要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规划研讨主题,根据研讨主题设计相应的教学评价;也需要执教教师在设计教学之前进行独立钻研,对研讨主题形成个性化理解,并把这种理解转化为教学实践。此外,还需要注意把握研讨课的评价标准、保证研讨课特有的品质、使研讨课与校本学习
摘要:教育要发展,师资是关键。针对当前农村教师队伍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待遇不公平造成心理失衡、享受不到优质职后教育、政府缺乏政策倾斜和相应的督查措施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政策上突出农村教育地位,让农村教师享受相同待遇,科学评价农村教师工作,制定并实施督查措施,强化职后教育工作,提高师范院校培养质量。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优质均衡;教师队伍;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学校传统的感恩教育呈现出“成人腔”、“说教式”、“单一化”的弊端。真正内化到思想、外化于行为的成功感恩教育是学校迫切需要的,而小学感恩文化的创建必然要基于儿童视角。作者探讨了创建儿童感恩文化的策略及由此引发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感恩文化;儿童情趣;创建策略;理性思考;润泽生命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56-04  学校传统的感
最近几年。我倡导的本色语文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我自己对这个命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和全面。很多人便认为“本色语文”就是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对此。起初我也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因为在我们心目中,能说、敢说有教学思想的人有几个呢?像我这样的普通教师居然也要说自己的教学思想。岂不是亵渎了“思想”二字?  近年来,同年人甚至更为年轻的朋友们。都在大张旗鼓地召开自己的教学思想研讨会,起先听
郭学萍老师不愧为“诗意语文”,先声夺人,在华灯映照的无锡教坛上,写出了一首优美动人的抒情诗、自由诗、现实诗。其教学设计独特——打破常规,长文短上,直奔重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情感美、洒脱美、朴实美。一、抒情诗——情感美。课堂上,郭学萍老师以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营造出一个诗意的语言环境,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催生,情感被催化,师生情感在情意融融的场中激荡、共生。她适时使用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在理解“
摘要:本文从对一节公开课教学片断的观察,通过与执教者的对话交流和对教学片断设计意图的分析,对阅读课教学的设计作了一些探讨,对阅读课中教师如何设计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语用技能做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学片段,课堂观察,阅读课,有效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26-04  课堂观察是指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程下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要抓住“源头”复习,引进“活水”,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源头是指我们在第一轮复习的历史基础知识部分,活水指高三历史后期复习中不断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质疑、探究、探索,而创设新情境是高三后期复习教学中关键一环,通过这样的教学才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复习要抓住源头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础知识就
摘要:社会分工造成的定势,导致了教育政策的决策者、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教育实践者三者工作的明显分离,不能适应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寻求教育政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三者的最佳融合,关键在于重建校长教育话语的“中间地带”。这是基于当前学校境遇寻求话语突破的理论诉求。  关键词:校长教育话语;突破;重建;融合;中间地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