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铺巧设,让课堂更出彩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了解学生的初读体验,以学定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当学生阅读时,他与文本的交流便开始了,文中引人入胜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风光旖旎的山水、睿智独到的观点无不渗透进学生的脑海,形成学生对文本初步的认知。如果教师不去了解学情而盲目开展教学,势必会让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课前精铺:精设预习,找准教学起点
  预习是学生带着任务主动去解读文本、发现问题的过程。预习不仅让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能让教师及时摸清学情。
  1.巧拟标题
  标题能凝练地概括内容、揭示主旨。在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再拟一个标题或副标题。通过批改作业,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掌握的情况。
  例如:在预习《变色龙》时,笔者要求学生给文章拟一个副标题。学生有的写:“一个阿谀奉承的警官”、“警官奥楚蔑洛夫出丑记”、“一出可笑的闹剧”、“一个随意断案的警官”、“一个狗咬人的案件”,等等。综合学生的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能读懂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也能读懂小说批判的是这些媚上欺下的沙皇走狗。但学生没能读懂他的变色也是一种生存之道,作者批判的矛头是指向当时专制的沙皇政权。于是笔者就将教学重点放在主题的挖掘上,即“奥楚蔑洛夫能否不变色?”这一主问题的研讨上。
  2.留白着墨
  这里的“留白”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要对文本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不僅要从文本所创设的情景出发,而且还要把握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有些课文內容简单,但很多留白耐人寻味,教师可以围绕留白来布置预习作业。如:结合文章内容续写结尾、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场景描摹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上下文说说留白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当“我”背书挨打时,母亲一边哭一边却说:“打得好。”此时,母亲想对儿子说什么;母亲在灯下为“我”纳鞋,“我”感到歉疚,此时“我”会对母亲说什么?要准确地揣摩人物心理,学生必定要理解母亲慈爱又识大体的形象,还要体会到“我”对母亲的感恩之心,而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根据作业的反馈,笔者觉得学生能读懂文章,于是将教学重点放到读写结合上,让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截取人物典型经历、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3.直抒感受
  这里的阅读感受是指学生初读课文时印象最深刻或最喜欢的句子。在预习作业中,笔者会让学生摘录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里强调“最喜欢”是为了找到学习的兴奋点,从而调整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在预习《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时,笔者发现多数学生对“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和“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这两句话兴趣浓厚。课堂中,笔者问:“昨天的预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接着,笔者又追问:“海军次长为什么这么说?这句话与钱学森、与下文的情节有什么联系?”这两句话既体现了钱学森在科技研究中的杰出成就,也预示着他回国道路的艰辛与曲折,更能反衬他眷念祖国的深情。解决了这一问题,人物形象、主题、正侧结合的写法就迎刃而解了。
  4.自主质疑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要细致梳理,并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讨论解决;一些价值不高或简单的问题,教师不是置之不理,而是耐心地在作业中与学生互动。
  例如:小说《最后一课》的预习作业中,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如: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 为什么今天上课的内容小弗郎士全都听得懂?为什么要写鸽子在屋顶咕咕叫?这几个问题,看似散乱,但实际是围绕人物形象、细节描写的作用来提问,而解决这四个问题,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二、课中巧设:精心设计,找准教学着力点
  教师的“教”不是一味牵着学生的鼻子按着既定的教学程序走下去,而是用教学智慧不断地调整教学,顺学而教。除了课前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找准教学的重点难点,灵活地调整教学。
  1.圈划批注
  “圈划批注”就是边读边在文本上圈划批注。那圈划什么?点明时间变化、空间转换的句子,表示分类的句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总领全文、概括段落的句子以及凸显文章中心的句子……在圈划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边划边做批注,写下圈划的理由。而教师通过巡视和课堂对话,就能摸清“行情”。
  例如:在教授《童年的朋友》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圈划出最能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句子。笔者发现,学生圈划的句子主要集中在直接概括外祖母品质的语句上,很多不直露且意蕴深刻的句子学生却没有找到。由此可见,学生对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是不到位的。于是笔者就调整教学,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解读上。
  2.文本美读
  “文本美读”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的途径。叶圣陶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但读者只有与作者心灵相通,把握作者通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才能使朗读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
  例如:在教学《甜甜的泥土》这一课中,笔者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透过朗读,我们能感受到作品人物小亮的懂事可爱,也能感受到这位离异母亲对孩子的挚爱之情。于是笔者将教学重点放到课题的研读上,泥土怎么会是甜的,作者为什么要构思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结尾?整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文本,去探寻文章主旨。
  3.交流感悟
  这种交流是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例如:在教授《蓝蓝的威尼斯》这篇散文时,笔者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对威尼斯的总体印象。在课堂上,有的写“水天一色”、“人间仙境”,还有的写“世界瑰宝”、“魅力之都”、“蓝色明珠”、 “和谐之美”、“西方水都”等。可见,学生能体会到威尼斯的瑰丽,也能感受到威尼斯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多数学生没能从“蓝蓝”入手去把握主旨。于是,笔者让学生去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和谐?随着课堂讨论的深入,学生体会到水天一色的和谐美、古今文化的和谐美、生命的和谐之美、国与国和谐相处之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蓝色”是和谐的象征,代表了宁静、和平、友谊……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关注学生的初读体验,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教师灵活调整课堂教学的指南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才能使课堂教学更灵动、更出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岳王中学(215400)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是:语文课程应“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这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因为语文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
期刊
语文教学往往有一个误区,有些教师斤斤计较于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是一篇课文的教学,而不去关注一个单元或者是一册语文书的教学,或者是一个整体教学目标、整体教学要求、整体的重难点教学,即没有很好地研究教学大纲,没有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基本的内容。这样教学,学生学到的知识,形不成综合知识体系,对于知识的前因后果茫然不知,只是一味的为了学习而学习。  一、大语文教学之生字教学  在现代应试教育的驱使下
期刊
老舍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以其通俗易懂、幽默诙谐又不失老北京韵味的独特语言、优美的文学画面及深刻的主题思想打动了千万读者。《济南的冬天》一文以其精妙的结构设计、内涵丰富及手法灵活等,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课堂中加强对文中修辞、结构及手法的品析,从而引领学生掌握好的写作方法,为提升自身写作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品修辞,感受景之美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恰当地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生成过程,不能以教师思维或教参思维代替学生去思考、体会,也不能以个别学生的思考、体会来代替其他学生。《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个性化解读文本”以及“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老课新上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方法一——以点带面  执教九年级上册的《孤独之旅》时,班级里近一半
期刊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与同年级的张冬梅老师签订了“师徒合约”,师傅为“蓝”,徒弟为“青”,并创立了“一课双构”的教学模式。什么是“一课双构”呢?就是同一篇课文由两名教师在同一个班级分别授课,但是这两次授课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教学重点完全不同。然后在同一班级各自教授一遍。师傅教时,徒弟听课;徒弟教时,师傅评课。  在“双构”教学课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月迹》这篇课文。  一、“青”课堂实
期刊
对于被唤之日益风干,学生渐成木偶的语文教学,就必须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但这种积极思考的过程单靠外部施加压力是不能实现的,只有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积极思考才能有效的实现。因为在兴趣的诱发下,学生会更加干劲十足地学习,他们的感知会更敏锐,想象力会更丰富,我们整个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活色生香”。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期刊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怎样進行诗歌的有效教学,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将是我们不断探索的方向。很荣幸,全市初三语文教研活动,市教研室安排我上了一次研讨课。一周左右的时间内,我把《一个深夜的记忆》试上了三次,研磨了三次。《一个深夜的记忆》一课三上三议,为我打开了诗歌有效教学之窗,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磨课对教师成长的意义,也让我对现代诗歌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一次
期刊
何谓“写景”?笔者以为就是将眼中之景真实而又艺术地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言之有物,情景交融”。“情景交融”就是在描写景物时不单纯地流于描形摹态,更应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让笔下之物着作者之色彩,让作者情感的活水渗透其间,使得描摹之物不仅有鲜明的外在特征,更有“我之色彩”。观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景因情显,正如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方可动人心魄。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笔者以为可
期刊
人道主义,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其宗旨就是关心人类幸福。中国的人道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在周代时,已有“惟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人命关天”、“仁者莫大于爱人”等思想。由此看来,人道主义精神是一个让人类共同崇拜信仰的观念,在这个观念的意识作用下,人类的一切活动行为及其规范,都将在这个范畴内进行。 
期刊
文本细读源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流派——语义学。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文本细读就是读者徜徉在语言的途中,在语言之途散步,悠闲自在地散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细读这一媒介,它能够激发学生语文课堂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笔者结合朱自清的《背影》谈谈对文本细读粗浅的见解。  一、把握文本,捕捉文本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