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毕加索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在拍卖行中价格斐然,但是,它为什么这么贵?因为它是艺术,什么是艺术?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所提及的问题,也是艺术史学家,一直研究和不断被解释的问题。而为什么要谈及艺术家,因为艺术家在引导着艺术的走向。
【关键词】:艺术;艺术家;艺术的走向
《维棱道夫的维纳斯》是欧洲艺术史的开端,宗教崇拜是艺术发展的推动力,基督信仰是欧洲艺术的摇篮。一直到中世纪,宗教与艺术一直捆绑在一起,圣经故事的模板样式以壁画、插画、马赛克等艺术呈现方式一直在为宗教和教皇服务。艺术家也并不称之为艺术家,而被称为手工艺者和上帝的仆人,他们更不会把名字存留在作品上,因为没有个人意识的他们只是匠者,是仆人。
匠者和仆人的身份一直保留到13世纪末意大利画家乔托的诞生,这也预示着一次历史性的飞越即将到来。《逐出神庙》是乔托非常重要的一幅作品,从这张画開始,艺术从宗教的手中解放,并且开始与传统决裂。这幅作品把人物放在了一个真实的空间里,画中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表现出来,就连之前只是符号展示的建筑形式,也开始有了透视。这幅作品并没有沿用中世纪圣经故事模板方式,而是已经具有了世俗性和当代性的特点。乔托作为第一个流行艺术家,他的艺术拥有自由性和精神性,取消了基督宗教的模板样式,取而代之的是思考。他是独立的,有创造力的革新者,发现了真实和透视,这位具有崭新的创造力的“伟大思想家”打破传统,注重自我意识,开始艺术的表现和艺术的本身,使得艺术不再是手工艺,艺术家也不再只是单纯的匠人、上帝的仆人。
从乔托开始,艺术家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艺术创作开始具有世俗性,直到乔托之后的一百年,出现了艺术家的第一张自画像,自画像便成为欧洲艺术的主题,同时也是艺术家自我认知的一个表现。扬·凡·艾克1434年创作的《阿尔诺菲尼夫妇》最著名的原因,就是画中新婚夫妇背后的镜子里呈现了一位艺术家的形象,它也是最早的世俗肖像之一,还有1433年扬·凡·艾克创作的《带红头巾的男人》也是艺术家自我认知的一个表现。艺术家自我意识的加强让艺术作品更加具有活力,在扬·凡·艾克的四十一年之后,丢勒的一张自画像使得艺术家式的自我意识开始帮助这个世界。《皮袄中的丢勒》是丢勒把自我意识套在了基督的形象里,把自己描绘成神,作为世界的统治者。与丢勒相似的艺术大师还有达·芬奇等,他们对图像和历史的认知逐渐渗透到绘画之中,这种艺术与权利的结合,不仅出现在绘画里,还出现在了建筑及雕像里。 这是欧洲艺术史上的重要结点,再到之后的17世纪,静物画、风俗画、风景画所占比例大幅度提升,维米尔《窗边读信的女人》,人物塑造不仅仅是表现人物的面貌,更多的是人物灵魂的造像。而艺术家伦勃朗的出现,《自画像》成为艺术高峰终结的一幅作品,《画室里的艺术家》更是证实艺术家存在的最好例证,是一种永恒的挑战和自我要求,也是展现艺术家存在的一种方式。此时的艺术家与中世纪的匠人已经截然不同,这是人类绘画意识的转变,也是一个时代的转变。
另外一个重要的转变是弗里德里希的《山上的十字架》,这是风景画第一次被塑造成教堂的样式,主观世界开始变成神性世界,呈现出遥不可及,不可捉摸的意义。还有威廉·透纳的《起火的众议院》用色彩表现物象,冲破了传统的边界,不在受传统牵制,这也意味着艺术家的身份开始转变,艺术家开始谴责社会的弊端,正如之后的列宾、库尔贝、梵高等艺术家的创作,不再像之前一样,迎合雇主的需要,而是呈现艺术本身,“自由”也就成了艺术开拓的前提。这种自由一直延续到“立体主义”,但立体主义的自由又是终结了文艺复兴以来的透视空间,把绘画从具象的世界里解放出来的新样式,就像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阿尔及利亚女人》等,为什么成为艺术品,因为它结束了欧洲五百年的传统绘画,开创了欧洲艺术的新视野。
从欧洲艺术的开端、乔托的创造革新、自我认知的自画像、艺术与权力的统一、展现艺术家的存在、主观世界变成神性世界以及艺术家对“自由”的追求、再到终结传统的新视野,每一个阶段都是艺术史上的重要结点,这也代表了艺术的存在,而艺术家譬如乔托,杨帆艾克、丢勒、伦勃朗、弗里德里希、毕加索等艺术家则成为引导艺术发展的重要指向标。贡布里希说过,“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色土在洞窑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的一些人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其他的许多工作,只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用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艺术这个名称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做艺术倒也无妨”。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著:《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2
【2】昆鸟,世纪文景,《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明日风尚》,2013
【3】苏允波,《艺术与艺术家》,《科教文汇》,2008
【关键词】:艺术;艺术家;艺术的走向
《维棱道夫的维纳斯》是欧洲艺术史的开端,宗教崇拜是艺术发展的推动力,基督信仰是欧洲艺术的摇篮。一直到中世纪,宗教与艺术一直捆绑在一起,圣经故事的模板样式以壁画、插画、马赛克等艺术呈现方式一直在为宗教和教皇服务。艺术家也并不称之为艺术家,而被称为手工艺者和上帝的仆人,他们更不会把名字存留在作品上,因为没有个人意识的他们只是匠者,是仆人。
匠者和仆人的身份一直保留到13世纪末意大利画家乔托的诞生,这也预示着一次历史性的飞越即将到来。《逐出神庙》是乔托非常重要的一幅作品,从这张画開始,艺术从宗教的手中解放,并且开始与传统决裂。这幅作品把人物放在了一个真实的空间里,画中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表现出来,就连之前只是符号展示的建筑形式,也开始有了透视。这幅作品并没有沿用中世纪圣经故事模板方式,而是已经具有了世俗性和当代性的特点。乔托作为第一个流行艺术家,他的艺术拥有自由性和精神性,取消了基督宗教的模板样式,取而代之的是思考。他是独立的,有创造力的革新者,发现了真实和透视,这位具有崭新的创造力的“伟大思想家”打破传统,注重自我意识,开始艺术的表现和艺术的本身,使得艺术不再是手工艺,艺术家也不再只是单纯的匠人、上帝的仆人。
从乔托开始,艺术家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艺术创作开始具有世俗性,直到乔托之后的一百年,出现了艺术家的第一张自画像,自画像便成为欧洲艺术的主题,同时也是艺术家自我认知的一个表现。扬·凡·艾克1434年创作的《阿尔诺菲尼夫妇》最著名的原因,就是画中新婚夫妇背后的镜子里呈现了一位艺术家的形象,它也是最早的世俗肖像之一,还有1433年扬·凡·艾克创作的《带红头巾的男人》也是艺术家自我认知的一个表现。艺术家自我意识的加强让艺术作品更加具有活力,在扬·凡·艾克的四十一年之后,丢勒的一张自画像使得艺术家式的自我意识开始帮助这个世界。《皮袄中的丢勒》是丢勒把自我意识套在了基督的形象里,把自己描绘成神,作为世界的统治者。与丢勒相似的艺术大师还有达·芬奇等,他们对图像和历史的认知逐渐渗透到绘画之中,这种艺术与权利的结合,不仅出现在绘画里,还出现在了建筑及雕像里。 这是欧洲艺术史上的重要结点,再到之后的17世纪,静物画、风俗画、风景画所占比例大幅度提升,维米尔《窗边读信的女人》,人物塑造不仅仅是表现人物的面貌,更多的是人物灵魂的造像。而艺术家伦勃朗的出现,《自画像》成为艺术高峰终结的一幅作品,《画室里的艺术家》更是证实艺术家存在的最好例证,是一种永恒的挑战和自我要求,也是展现艺术家存在的一种方式。此时的艺术家与中世纪的匠人已经截然不同,这是人类绘画意识的转变,也是一个时代的转变。
另外一个重要的转变是弗里德里希的《山上的十字架》,这是风景画第一次被塑造成教堂的样式,主观世界开始变成神性世界,呈现出遥不可及,不可捉摸的意义。还有威廉·透纳的《起火的众议院》用色彩表现物象,冲破了传统的边界,不在受传统牵制,这也意味着艺术家的身份开始转变,艺术家开始谴责社会的弊端,正如之后的列宾、库尔贝、梵高等艺术家的创作,不再像之前一样,迎合雇主的需要,而是呈现艺术本身,“自由”也就成了艺术开拓的前提。这种自由一直延续到“立体主义”,但立体主义的自由又是终结了文艺复兴以来的透视空间,把绘画从具象的世界里解放出来的新样式,就像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阿尔及利亚女人》等,为什么成为艺术品,因为它结束了欧洲五百年的传统绘画,开创了欧洲艺术的新视野。
从欧洲艺术的开端、乔托的创造革新、自我认知的自画像、艺术与权力的统一、展现艺术家的存在、主观世界变成神性世界以及艺术家对“自由”的追求、再到终结传统的新视野,每一个阶段都是艺术史上的重要结点,这也代表了艺术的存在,而艺术家譬如乔托,杨帆艾克、丢勒、伦勃朗、弗里德里希、毕加索等艺术家则成为引导艺术发展的重要指向标。贡布里希说过,“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色土在洞窑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的一些人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其他的许多工作,只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用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艺术这个名称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做艺术倒也无妨”。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著:《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2
【2】昆鸟,世纪文景,《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明日风尚》,2013
【3】苏允波,《艺术与艺术家》,《科教文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