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吹绿千竿竹

来源 :现代校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dsfdsadsfa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我校以落实课程目标为中心,创新发展《宁阳一中学校课程方案》,尊重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基础性差异,通过开设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实现生命的差异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赋予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不断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实施多元化发展性评价,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让学校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家园,让学校发展成为社区文化的中心,这是我校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教育创新的命题定位。
  下面就我校三年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几个典型做法,向各位专家、同仁汇报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课程管理
  
  我校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校本实施的个性化”和“国家课程执行的规范化”,构建了富有我校特色的课程文化,在推动课程管理与评价,实现新课程改革既定发展目标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我们以教研组为教学研究单位,在保持教学研究连续的前提下,加大集体备课的研讨力度,对课程进行二度开发与资源整合,实施了“教学案一体化”的“校本的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有效避免了课程改革初期经验不足和教学行为规范调控不力的负面影响,使我校课程改革稳步发展。我们研究、分析与再认识学生学习的现状,使“教学案”真正贴近教学实际,在建设课程的同时,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地提高。借助教学网络平台让不同年级的教师修订性使用,对构建学习型、互助性发展共同体,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凸现课程实施的个性化。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预设的科学性,增强学习的过程性体验,我校实践“任务驱动式问题设计”的校本的课程开发。年级备课组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从学生认知基础和先验经验出发,制订“导学提纲”,突出重难点,通过“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落实与推进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实施点,我校立足本地资源,开展了“蛐蛐文化”、“泰山文化”、“孔子文化”和“汶河文化”的研究性学习;关注现实,体现活动的实践性;注重做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演示、操作、表演、交流与讨论、反思、创作、体会等方式进行学习探究,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校围绕“让课堂走近生活,从课堂迈向社会”这一大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并将这一主题化为“家庭篇”、“学校篇”、“环境与自然篇”和“社区篇”四个单元。成果形式主要有:活动方案集、教师论文案例集、经验总结、研究报告、学生作品等。
  
  二、校本研究
  
  高起点的校本培训、不断创新的教研模式和以解决问题为指向的校本教学研究,成为我校提高群体教研发展水平的有效切入点。
  ㈠校本培训
  建立校本的培训制度,促使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化组织和培训结构。我校采取了以下三种培训策略:
  聘请校外专家,成立稳定、持久关注我校发展的“专家支撑系统”。我校被山东省教育学院和山东师范大学确定为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后,通过合同的方式签订了6名校本培训固定专家,通过“山东省中小学校本教学研究重点基地”这一发展平台,山东省教科所5名研究员成为我校固定的客座导师。他们除了定期到我校举行专家学术报告会外,还针对各阶段出现的课程实施问题进行专业引领。
  形成校本专家自我培训系统。为消除新课程发展过程中对专家的过分依赖,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将评选的“校级名师”和成立的“老教协”确定为校本专家,加强他们在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方面,提供常态实效的指导,消除一线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从思想认识到行为实践过度的障碍。
  老教师协参与备课和学科教研组的课例教学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校级名师”通过“课例示范与研究”的方式举办校本培训。通过解读《课程标准》,剖析新旧教材编排体系和教学要求的差异,确立那些课程资源需要进行开发和利用,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能提高教学实效。以上措施,保证了我校课程改革连年取得成效,一年一个大跨越。
  专题研讨会——一种富有深度的思想碰撞。为了使合作教研具有针对性,取得实效性,我校每次期中考试后都由年级组织备课组将阶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列成“菜单”,加以梳理形成研讨的问题,通过合作研究形成一致意见,通过组织骨干教师和发展性教师“同课异构”,进行“备课——听课——评课——议课——反思”,不断修订形成解决的方案。这对于建设学习型团队具有积极的意义。
  ㈡强化教学常规的规范性,在习惯中形成品格
  围绕教学抓教研教改、围绕教学抓全员服务,不断强化过程管理到位,教情、学情研究到位,训练督察到位,检查反馈到位,奖励惩罚到位,向常规要落实,向规范要质量,确保课程改革在常态中稳步发展,在全面落实课程改革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赢得社会的赞誉,减小课程改革所遇到的阻力,让课程改革成为推动与深化素质教育的真正切入点。我们的做法如下:
  强化落实以“日查周评”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常规检查评价机制。全面落实《宁阳一中关于规范和加强练习的补充规定》和《宁阳一中关于推行教学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细化常规教学环节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加大常规教学环节规范的落实力度。教务处、年级和教学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教学常规检查细则》,抓住“备、教、批、辅、考、评”等主要教学环节,完善管理流程,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以量化评估为手段,加强对各年级教学常规的检查监督。
  确定各年级教学常规的侧重点。高一、高二年级立足新课改和新高考要求,每周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强化主备人公开课的作用,改变过去单一的教案备课方式为教、学案一体化,使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
  ㈢校本教研
  我校把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促进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有效切入点,通过形式的创新,让它真正成为繁荣我校教学文化的助推器。
  “说——讲——测——评——思”,一个不断发展并需要不断创新的命题。我们将集体备课、课堂观摩和教学评比,以“说课”、“听课”、“当堂达标测试”、“教研组评课”和“教学反思”的形式,围绕确立的课题研究目标,以“课例教学研究”为载体,通过评议、分析研讨,唤醒同伴共同的反思。
  “说课”包括备课组内形成统一认识的说课和教研组内评课前的说课两部分。“讲”着重引导教师落实“以学定教”、“降低教学起点”、“自主合作与探究释疑”的教学理念,允许教师有不同的特点,鼓励教师教学个性化。“测”是指对当堂教学效果的检测,是对教学质量“堂堂清”的体现。“评”是对执教者的课堂行为和结果的评价。
  教学反思包含全体教师评论后的反思、执教教师的反思。在听课过程中对自我和同伴的教育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资源开发进行反观性对照和评价,执教者的反思主要是针对同伴评课后的反思。
   基于问题为指向的校本课题化研究,“十一五”期间,我校由校长主持的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机制的实验研究”已结题,进入“十一五”后,校长提出并主持的“尊重生命体验,优化学校管理机制的实验与研究”、副校长主持的“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的实验与研究”和教科室主持的“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管理与发展性评价的实验研究”三个省级重点课题为我校进行前瞻性研究提供了有效发展的平台。
  我校提出了“教学问题课题化”,教师以研究的态势对待课堂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学习、研讨、反思性实践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寻课程实施的有效之路,提高课堂教学预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使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人文气息。
  搭建形式多样的互助性对话平台。为了实现群体智慧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共同提高,缩短课程实施出现的障碍,我校实践了“教学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和教师的“自我教育发展史研究”,“网络在线”等校本化研究方式,唤醒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和自主意识,实现自我专业有差异性地发展。
  
  三、发展性评价
  
  我校的发展性评价体现在:高中学分认定、《教师专业发展档案》、《教研组业务发展档案》、“名师绩效考核办法”和《教育科研成果认定与奖励方案》等方面。它们共同体现了我校的“分层次评价,差异性发展”的理念,在规范与繁荣我校管理文化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㈠、学分认定
  为有效监控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前提下实现差异性发展,我校研制并规范实施了校本特征的“高中学分认定方案”,确保了我校高中课程改革质量和效度。
  模块学业成绩=模块课时学习量×5%+学习情感×5%+书面作业×5%+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5%+平时测试×10%+模块原始成绩×70%。
  把学习量、学业发展过程、学业发展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方式,具有典型的校本特征。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我校尤其强化了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相关的学分认定,这种校本化的学业管理方式,成为课程管理与评价的重要手段。
  ㈡、分层次管理,差异性评价
  我校为促进优秀与一般群体差异性地发展,实现共同提高,开展了基于校本的“名师”评选工程、“教学新秀”的评比和单项教学技能评比。我校的“名师”包括首席教师、校级名师和骨干教师三个发展层次。
  我校出台了《宁阳一中名师专业发展考评方案》,对各级名师定期考核、科学评估与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强调了他们的教学绩效、科研绩效、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提出考核意见;对未能履行有关职责的停发本学年的奖励工资。
  ㈢专业发展档案
  《教师业务成长档案》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教师业务成长档案”,强调了对教学技能、教学绩效、教研过程和科研绩效等几个方面的评价,强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管理意识。
  《名师专业发展档案》促进了名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的提升,通过制度规范名师的行为,强化了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我校《名师业务发展档案》,涵盖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课程开发、校本研修、校本教研过程记录、校本科研和学期成效和自评发展报告等方面,突出了他们在青年教师培养中所肩负的责任。
  《教研组业务发展档案》中介规定学校依据阶段性发展的效能,对教研组内所有成员的发展过程,取得的成绩进行区别性评价,通过评优树先指标的差异性分配进行奖惩。
  ㈣、用活动促评比,用评比促发展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校开展了校级教学能手评比、校级优质课评比、教育科研成果评定和课件制作等评比活动。我们关注评比过程赋予的心理体验。评选过后教师能否继续以这种发展的心态对待将来的工作。我们把每一次校本评比活动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在促进校本管理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四、以实为本求发展
  
  通过三年的改革与实践,学校对发展目标、管理策略与评价方式有了更新的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教育的功能定位得以发展课程改革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学校应当是发展学生身体,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场所。通过知识的习得过程发展学科思维品质,形成一定的素养,能够以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人生发展目标。与人合作,在分享成功中分享欢乐,以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辩证思维,在宽阔的信息背景中识别、发现有用的信息,为我所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心智机能,用健康的身心对家庭、对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课程伦理得以重塑。认识到教材仅是一种资源,可以开发与重组,可以选择性使用,解除了人们对教材过分的膜拜,教师与课堂的生成可以成为课程资源。新课程结构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发展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这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选择的空间,这同时适应了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以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为学习形式,在调查和研究中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同时,提高了过程性的体验,满足了自我发展的愿望。理解社会、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存的必要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展示自我研究成果,进行合作与交流,对同伴和自己明确的分工及完成的情况不断进行评价,培养了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我校基于农村资源,实施的“黄土地文化”成为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亮点,推荐参评的“走进宁阳的蟋蟀文化”获得教育部课程中心的好评。
  高考方案“1”,强化了学科种类开设的多样性,有效缓解偏科发展的不良倾向,这无疑是对传统课程评价的发展与超越。高考方案“1”的规范实施,使家长不再追求单一学科片面学业的发展,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成为课改前后一个鲜明的对比。
  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通过课程改革,在研究和实践中成长起了一批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们成为我校课程改革的旗帜。他们在实践新课程和研究新课程的过程中,纷纷撰写、出版了自己的教学著作,参与了多种课程与教材的开发,真正由过去简单的“教书匠”变成了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养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我校近三年来出版了《实施高中新课程国内前沿论坛》(山东教育学院郑强教授主编)、《校本研究实用方法指导》、《互助的力量》(山东教育学院齐健教授主编),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10篇,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168篇,这对于繁荣与发展我校教研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实现了管理的创新。我校建立与省课程中心等科研院所的业务指导与实验的关系,用研究的态势对待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在规范我校的课堂教学行为、学分认定、选修课程管理、教育评价等多项制度的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相继制定了《校本教研和培训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的考评制度》、《学生学业及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与研发》和《学校资源管理与利用制度》,确保新课程实施的规范和科学性。
  “以学定教”的价值观得以彰显,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以尊重生命体验,实现不同层次学生差异性发展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为此我校推广实践了特级教师王厚龙倡导的“探究释疑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结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办学成效连年提升。宁阳一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高考升学成绩在泰安全市名列前茅,培养出2名省理科状元、4名市文理科第一名,多名优秀生被北大、清华录取。2006年高考本科一榜上线突破千人,本科录取1207人,2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2007年宁阳一中高考再创佳绩,2名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文化科重点本科上线388人,本科上线突破1100人,继续位居全市前列,其中应届毕业生杨凡同学以687分的成绩获泰安市理科状元。
  社会的回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性发展,改变了课程即教材的认识,家长和社区能自觉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课程资源,同时学生也能将生活现象、事件发展过程的剖析和应然结果的推理都作为课程习得的一部分,提高了分析与综合、演绎与推理、逻辑论证和表述的能力,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提升,情意态度的提升成为拓展性课程的一部分。
  家长参与课程开发与监护性实施的自觉性提高是课程改革带来的影响,学校自觉加强与社区、厂矿和各类协会的联系,在促进外界认识学校的同时,学校也因此获得资源最大化地发展,大量校外基地的建设,社区与学校共同建设区域文化是目前课程改革鲜明的亮点。
其他文献
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是近些年来的热点问题,从中也可以透射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意义,社会的发展是因为有教育的相伴,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构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发挥着生产力的作用。从近代的科技启蒙到工业革命的蔓延我们不难看出教育造就了人才,人才推动了社会发展,这是客观的、共识性的认识。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人们认识的上偏差、社会功利观念、发展导向等诸多原因,使教育出现了种种不尽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今年,湖北省沙洋县洪岭小学对全校近千名学生、学生家长和部分教师进行了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调研,其情况如下:    一、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现状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1.学生爱党、爱祖国、爱学校意识较强。几乎所有的小学生会唱
期刊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变革的要求,改革语文教学死扣书本知识,忽视搜集资料、丰富课堂教学的弊端,大胆尝试和创新,充分体现出“重知识、重积累、重能力”的语文学习规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为此在“教育不发达地区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中,笔者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偏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先进教育、教改思想
期刊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全面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近年来,荆门市象山小学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自主创新、精致和谐”为办学理念,以建设“学习化、信息化、生活化、人性化的”和谐校园为目标,抓住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重要载体,紧扣师生发展这个关键,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让文明创建为素质教育有效助跑,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步入良性
期刊
如何有效地实施校长培训,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以改变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讲座加外出参观学习”模式。笔者初步归纳如下:    一、教育论坛    由参加培训组织者根据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选择某一主题举办论坛或专题辨论。一般由专家学者来主持,可由部分校长事前根据主题作重点准备,在论坛上作主要发言,提出对问题的看法与感想,供其他校长进行讨论,然后由聘请的专家学者作点评。论坛的形式可以变化,可根据实际需要
期刊
黑龙江省龙江县在2006年10月参加了中央教科所立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的实验研究工作,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我县德育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县德育课题组开展了学校德育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活动,我们通过对9所典型学校(既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学校,也包括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
期刊
“有效学校”的研究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即以学校发展为本,切实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本校特色发展。这种研究就是一种基于学校发展的校本研究。在实践运作过程中,学校必须构建合作教研机制,真正致力于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    一、校本合作教研的组织机制    校本合作教研必须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这一点毋庸置疑。校本合作教研本质上是人的合作,其有效组织形式在于教研组的改进,把那种过于行政式的、强
期刊
教育政策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在当前教育法制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政策则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教育秩序的稳定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但事实上,由于制度层面、资源约束、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教育政策执行出现了“虚假化”、“扭曲化”倾向。素质教育政策作为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政策和导向在现实的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政策失真的问题。    一、执行不力的现实表现    1.素
期刊
一个教育者,谁都希望自己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有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群体,并力图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达此目标而努力。这个努力的指向就是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这种努力的价值取向恰好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使学生有一定的发展水平。    一、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    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是指学校根据国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通过有组织、有梯度的教育,使学生建立起来的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
期刊
教育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群孩子。对于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爱,这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了爱就没有了教育。而作为一名班主任,更要用我们的爱心去浇灌我们的学生,要把我们的整个心灵都献给他们,并且用我们的行动来感化和教育他们。我作为班主任已有8年了,在8这年里不敢说有什么好的经验,但总有一些感受吧,在这里我就谈几点我自己的感受,供大家参考,并与大家交流。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