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同伴依恋对亲社会倾向的影响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2322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探讨人格在同伴依恋和亲社会倾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使用同伴依恋量表、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亲社会倾向量表调查了362名中学生。结果发现,同伴依恋总分与人格五维度得分均呈显著相关,其中与情绪性呈显著负相关;同伴依恋的沟通维度与人格中除情绪性外的四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疏离维度与情绪性呈显著负相关;亲社会倾向与人格五维度、同伴依恋总分及其沟通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宜人性、谨慎性在同伴依恋对亲社会倾向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且宜人性的作用更大。
  〔关键词〕青少年;同伴依恋;人格;亲社会倾向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19-0012-05
  青少年时期,个体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又称第二反抗期,在这一时期,个体的同伴关系迅速发展,同伴依恋是同伴关系发展的重要表现[1]。琚晓燕[2]对青少年父亲、母亲、同伴三种依恋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三种依恋关系中同伴依恋得分最高,因此,同伴依恋在青少年依恋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Bowlby[3]认为,依恋是个体与重要他人建立的一种稳定的情感联结。同伴依恋的形成得益于早期婴儿与主要抚养者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部心理表征[3,4],Bowlby称之为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IWM)。这种工作模式是婴儿早期依恋经验的表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构造。在内部工作模式的影响下,个体日后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行为的建立也会受到影响。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依恋关系或安全型依恋与和谐的人际适应状况关系密切[5]。也有研究表明,拥有不良同伴关系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如犯罪、吸毒、攻击性行为等[6,7]。
  亲社会行为倾向作为一种的积极的社会行为,与同伴依恋之间相互影响。一方面,亲社会行为倾向影响青少年是否会获得同伴认可;另一方面,良好的同伴依恋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发展。很多研究者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李小青等人[8]研究发现,依恋回避与社会交往目标中的助人行为呈显著负相关。王丽[9]探究了同伴关系、社会期望、自尊、人际信任四个变量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同伴关系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最大。刘志军[10]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相关,且能预测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同样,国外相关研究也支持该结果[11]。
  亲社会倾向不仅受到外部因素同伴依恋的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这一内部因素也会对亲社会倾向产生影响。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积极人格各维度与亲社会倾向各维度相关显著,且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2,13]。另外,有研究者以大五人格量表为测评工具,探究亲社会行为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如魏欣等人[14]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发现具有开放性、谨慎性人格特质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倾向;丛文君[15]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与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以及开放性人格特质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人格特质不相关;大五人格中除神经质因子外均是亲社会行为总分的有效预测变量。
  依恋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受依恋关系的影响,安全依恋的人会有外倾表现,常常对他人热情,与他人互动较好,而有回避性依恋的人较少卷入与他人的关系中,因此依恋类型和其相应的对待自我与他人的工作模式均可能对人格特质产生有影响[16]。从当前国内的研究来看,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多,因此,探究中学生的依恋与人格可以使这方面的研究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以往的研究只是对三者中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而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未进行过探讨,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同伴关系与人格是否会对其产生作用?教育者是否可以通过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来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实施?这些问题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深思。因此,本研究假设:青少年同伴依恋对亲社会倾向有直接影响,但该影响可能是通过人格起作用,如图1所示。
  一、对象与方法
  (一) 被试
  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两所中学(初高中各一所)共40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362份,回收率为90.5%。其中男生174人,占48.1%;女生188人,占51.9%。初一53人,初二46人,初三68人;高一68人,高二67人,高三60人。被试平均年龄为15.98岁,标准差为2.069岁。
  (二) 测量工具
  1.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
  该问卷主要是由Greenberg等人[4]编制,琚晓燕[2]对其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版的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修订后的问卷含有三个分量表,分别为父母亲依恋分量表、同伴依恋分量表。本研究选取其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作为测评工具,该分量表包含20个项目,分为沟通、疏远两个维度。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从“从未觉得如此”到“总是觉得如此”分别计1~5分,其中疏远维度的题项采用反向计分,其他均正向计分。总分越高,表示青少年知觉到的同伴依恋的安全性越高,反之,依恋的安全性越低。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1。
  2.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
  原问卷由周晖[17]编制,邹泓[18]对其进行修订,修订后共50个项目,包含五个维度,分别是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情绪性。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从“完全不像我”到“非常像我”分别计1~5分,维度分为该维度下条目分之和。量表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5~0.88之间。
  3.亲社会倾向量表(PTM)
  采用亲社会倾向量表(Prosocial Tendency measure PTM)[19],经寇彧[20]修订,共26个项目,包含六个维度,分别是公开倾向、匿名倾向、利他倾向、依从倾向、情绪倾向、紧急倾向。问卷采用五点计分,“非常不像我”到“非常像我”分别计1~5分,各维度分为该维度下条目的均值。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08、0.778、0.755、0.738、0.726、0.561,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1,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指标。   (三) 施测程序
  调查采用团体纸笔测试,为了平衡了问卷的调查顺序,三份量表随机分三次施测,分别用时10~15分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后,主试由班主任担任。
  (四) 数据处理和分析
  剔除无效问卷后,采用SPSS16.0和Mplus7.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相关分析、中介分析、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等。
  二、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检验青少年同伴依恋、小五人格问卷、亲社会倾向量表因子分的共同方法偏差效应,结果显示,x2=5584.450,df=27,RMSEA=0.754,CFI=0.104,TLI=-0.195,SRMR=0.139,表明模型之间拟合不好,说明本研究的共同方法造成的偏差不严重。
  (二)青少年同伴依恋、人格与亲社会倾向的相关
  对青少年同伴依恋、人格与亲社会倾向进行相关分析(表1),结果显示,同伴依恋总分与人格五维度均呈显著相关,其中与情绪性呈显著负相关;青少年同伴依恋中的沟通维度与人格中的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均呈显著正相关;疏离维度与人格中的情绪性呈显著负相关;青少年亲社会倾向与人格五维度、同伴沟通、同伴依恋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
  (三)人格在青少年同伴依恋影响亲社会倾向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同伴依恋总分与人格五维度及亲社会倾向均呈显著相关,因此本研究暂不分析人格在同伴沟通、同伴疏离对亲社会倾向影响中的中介作用。采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21],以同伴依恋为自变量,亲社会倾向为因变量,探讨人格五维度的中介作用,结果见图2及表2。首先进行第一步,结果表明同伴依恋对亲社会倾向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β=0.301,t=5.998,P<0.001),可以按中介效应立论。第二步,以人格五维度为中介变量,如图2中虚线所示,同伴依恋对情绪性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在控制了同伴依恋的影响后,外向性、开放性对亲社会倾向的预测作用也不显著;由表2可见,以外向性、开放性、情绪性为中介的点估计结果表明,ab乘积项不显著(a1b1=0.020,t=1.468,P>0.05;a4b4=0.003,t=0.036,P>0.05;a5b5= -0.019,t=-1.607,P>0.05);bcBootstrap检验结果也表明,外向性、开放性、情绪性在同伴依恋和亲社会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的不对称置信区间分别为[-0.003,0.053]、[-0.014,0.024]、[-0.047,0.000],均包括0,说明间接效应不显著,中介检验终止。
  由图2中的实线可见,同伴依恋对宜人性、谨慎性的预测作用显著;控制同伴依恋的影响后,宜人性、谨慎性对亲社会倾向的预测作用显著;由表2可见,以宜人性与谨慎性为中介的点估计结果显示,二者ab乘积项分别显著(a2b2=0.093,t=3.723,P<0.001;a3b3=0.028,t=2.200,P<0.05);bcBootstrap检验结果也表明,宜人性、谨慎性在同伴依恋和亲社会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的不对称置信区间分别为[0.056,0.151]、[0.009,0.060],不包含0,说明宜人性、谨慎的中介作用显著。路径c′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情绪性的作用后,同伴依恋对亲社会倾向的直接效应依旧显著(=0.176,t=3.611,P<0.01),且路径a、b、c′是同号,表明人格中的宜人性、谨慎性在同伴依恋对亲社会倾向的预测作用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宜人性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之比为0.093/0.301=0.309,谨慎性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之比为0.028/0.301=0.093。
  对宜人性与谨慎性所起的中介效应进行差异检验(表2),结果发现,宜人性在同伴依恋对亲社会倾向的影响作用更大。该中介模型的拟合指数分别为x2=7.964,df=3,RMSEA=0.068,CFI=0.992,TLI=0.947,SRMR=0.022,模型的各拟合指数均比较理想。
  c路径是指同伴依恋对亲社会倾向的直接效应;a路径是指同伴依恋对人格各维度的效应,b路径是指控制了同伴依恋后,人格各维度对亲社会倾向的效应,a1b1~a5b5分别是指以人格中的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情绪性的中介效应;c′是指控制了人格五维度后,同伴依恋对亲社会倾向的直接效应。VS表示二者之间的比较。
  三、讨论
  青少年同伴依恋与人格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同伴依恋总分及其中的沟通维度与人格中除情绪性之外的其他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情绪性与同伴依恋及沟通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与神经质相对应,一般是指个体具有紧张焦虑、自我体验、依赖性的人格特质[17]。这说明青少年如果时常处于担心、敏感多疑、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自我评价过低等多种消极的状态,则通常会造成同伴之间的不愉快,进而导致关系疏离,使同伴之间的依恋安全性不好。而人格中的谨慎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四个维度得分越高,同伴沟通得分就越高,表明做事谨慎有序、利他诚实、合群创新的青少年善于同他人沟通,容易获得同伴的好感,同伴依恋发展越好。同时,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更多是在同伴交往中产生的[22],健康的同伴沟通会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健全和完善[23]。   青少年同伴依恋、人格与亲社会倾向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同伴疏离维度与亲社会倾向相关不显著,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同伴疏离的项目量在量表中的比例相对较低,无法真正代表青少年同伴疏离的程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同伴疏离是指个体对同伴感到气愤并形成情绪隔离的状态[2],由于情绪具有不稳定性,在遇到需要帮助的情境时,青少年很可能会根据情绪好坏来决定是否实施亲社会行为,这就会导致同伴疏离与亲社会倾向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另外,亲社会倾向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助人行为[20],陌生人、熟人、动植物等都可成为其施助对象,而同伴疏离的对象是同伴,由于对象的不同,可能导致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相关。
  由人格在同伴依恋对亲社会影响中所起的中介模型结果得知,青少年同伴依恋既直接影响亲社会倾向,又通过人格中的宜人性、谨慎性对亲社会倾向产生间接影响。表明如果同伴依恋发展良好,会使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实施亲社会行为,同时促进个体人格特质的发展,在宜人性、谨慎性两种特质的驱使下,会使个体的亲社会倾向更加明确。宜人性具体表现为个体利他、诚实、恃强[17],其中利他是宜人性的典型特质,特质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利他的直接表现就是助人。而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利他特质的表现,且初中生最认同的就是助人行为,必然会受到宜人性人格特质的影响。因此,个体的同伴依恋类型若为安全型,同时个体人格特质中宜人性发展较好,则会促使亲社会行为的实施。
  除了宜人性之外,谨慎性也起到中介作用,谨慎性具体表现为个体谨慎、有序、努力,生活中力求完美[17],十分富有责任心,责任心是构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24]。伴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个体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正能量”,通常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都会义不容辞地去做,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情境而个体却未施助,往往会加重他们的负罪感,违背他们事事追求完美的愿望,因此这种驱动力促使个体实施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通过对宜人性与谨慎性所起的中介作用的比较,结果表明,宜人性的中介效应显著高于谨慎性,是因为宜人性特质的个体更加随和,当遇到各种情境需要实施亲社会行为时,更加容易将特质表现出来。而谨慎性特质较明显的个体,时常处于一种理智的状态,对遇到的情境会在加以分析后,再做出是否实施亲社会行为的决定。因此,相比较而言,宜人性较强的个体更容易实施亲社会行为,宜人性在同伴依恋对亲社会倾向的影响中起的中介作用更大。
  综上所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团体活动或游戏的方式,增加青少年与同伴之间的凝聚力,使青少年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通过维护同伴关系促进同伴依恋的发展,使个体形成宜人性、谨慎性较强的人格特质,进而增加不同情境下亲社会行为的实施。
  四、结论
  (1)青少年同伴依恋总分与人格五维度均呈显著相关,其中与情绪性呈显著负相关;同伴沟通维度与人格中的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同伴疏离维度与人格中的情绪性呈显著负相关。
  (2)青少年亲社会倾向与人格五维度、同伴依恋总分及其中的同伴沟通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
  (3)青少年人格中的宜人性、谨慎性在同伴依恋对亲社会倾向影响中起着中介的作用,且宜人性的作用更大。
  参考文献:
  [1]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Vol. 1,Attachment[M].London:Hogarth,1969.
  [2]琚晓燕.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Vol. 2,Separation:Anxiety and anger[M].London:Hogarth Press,1973.
  [4]Greenberg M T,Siegel J M,Leitch C J.The nature and importance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to parents and peers during adolescence[J].Journal of youth and dolescence,1983,12(05):373-386.
  [5]金灿灿,邹泓,余益兵.中学生孝道信念的特点及其与亲子依恋和人际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06):619-624.
  [6]Hamzah S R,Suandi T,Hamzah A,et al.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sity,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on Hedonistic Behavior among Malaysian Youth[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22(19):393-397.
  [7]陈艳,缪绍疆,赵旭东,等.青少年依恋对家庭动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1865-1868.
  [8]李小青,邹泓,刘艳,等.中学生同伴依恋的特点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社会交往目标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03):32-38.
  [9]王丽.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人际信任、社会期望及自尊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10]刘志军.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水平、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05):629-630.
  [11]de Guzman M RT,Carlo G . Family,peer,and acculturative correlates of prosocial development among Latinos[J]. Great Plains Research:A Journal of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2004,14(02):185-202.   [12]汪玉乔.体育锻炼与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积极人格培养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13]张利燕,侯小花.感恩:概念、测量及其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02):393- 395.
  [14]魏欣,陈旭.农村留守初中生亲社会倾向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04):402-408.
  [15]丛文君.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J]. 江西社会科学,2014(02):245-249.
  [16]杨冬.大学生成人依恋现状及其与家庭环境和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17]周晖,钮丽丽,邹泓. 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01):48-54.
  [18]邹泓.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5-66.
  [19]Carlo G,Randall B A.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prosocial behaviors for late adolescent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2,31(1):31-44.
  [20]寇彧,洪慧芳,谭晨,李磊.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01):112-117.
  [21]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05):731-745.
  [22]Lu A T,Yu Y P,Hong X X,et al Peer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s among adolescents who are deaf: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ersonality[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4,42(4):551-560.
  [23]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02):174-180.
  [24]金芳,杨丽珠.儿童责任心研究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3):40-43.
  (作者单位:1.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2. 哈尔滨学院心理学系,哈尔滨,150086)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受考试和升学制度的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逐渐偏离了课程设置的目标。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实效,也同样要注重课后工作。  一、重视课堂效率,加强思想教育 
摘 要: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是彼此互相关联的整体,在阅读中贯穿写作意识,在写作中强化写作技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写作;互动;能力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果真如此吗?一些学生,读了很多书,摘录了很多名言名句,可是下笔就六神无主; 一些学生,平时坚持练笔,可是依然写不出令人满意的作文。  问题出在哪儿?难道传统的观点,“阅读是写作的
编者按:  当今,是一个追梦的时代。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亚洲的梦,也是世界的梦。在这个辉煌的追梦时代,人们都会自然地、自觉地、自愿地努力去创意、创造、创业和创新,呈现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局面。  这诸多的创造与创新,都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点,这就是大智慧。大智慧的核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
评叶朗的《中国小说美学》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研究中,小说理论是一个相当荒芜的领域。不承认中国有什么小说理论,或认为即便有,也不过是只言片语,并无理论性、科学性可言的看法根深蒂固。胡适在一九二七年写的《考证》一文,就曾将金圣叹的小说评点一笔砍倒,说他“用了当时‘选家’评文的眼光来逐句批评《水浒》,遂把一部《水浒》凌迟碎砍,成了一部‘十七世纪眉批夹注的白话文范’!”并指责说:“这种
〔关键词〕生涯规划;高中生;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4-0032-03  【活动理念】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涯规划显得十分重要。然而现实中很多高中生对于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处于迷茫与朦胧的状态,对未来生涯发展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这样极有可能形成“走一步看一步”的消极心理,从而影响三年的高中学习乃至
〔摘要〕心理健康的维护已成为目前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朋辈心理互助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普高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学段,如何在此期间有效开展朋辈心理互助,促成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稳定和提升,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也是一个难题。本研究以浙江省奉化中学舒心工作坊为例,尝试从团队创建理念、开展模式、反馈机制、评价管理等一系列内容着手,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普高生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组织模式。  〔关
1. 教育目标  通过学会感恩主题班会教育,使学生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学会感恩,善待他人,谦虚宽容。感恩,来自于心理的满足,来自于对
摘要:一名一年级新生行为异常,自我认知出现了问题:深信自己是恐龙。他在生活中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恐龙的举动,经常违反校纪班规,并多次暴力殴打同学。学校心理教师通过打造家校教育同盟,长期陪伴,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用耐心倾听、共情、情景模拟法等辅导技巧带他走出了恐龙世界。  关键词:自我认知;儿童心理;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9-0
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往来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之间,奔赴一个个教室。  2010年夏季,郁郁葱葱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校园里,一位中年男子骑自行车匆匆而过,去听散落在校园各处的讲座。  他们是同一个人,美国哈佛大学统计系和生物统计系终身教授刘军,世界生物统计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的著名专家。2010年12月17日,刘军获得被誉为“华人菲尔茨奖”的晨兴数学奖应用数学金奖。  一、
去年秋天,因工作需要,我来到一所村小支教。开学第一天,我走进教室,发现这所学校办学条件比较差,与城区的差距较大:一台老式录音机,一张抽屉都坏了的讲台,坑坑洼洼的地面,孩子们参差不齐的衣着,有的穿背心,有的趿着拖鞋,只是从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中,我感受到了一些欣慰。  上课时间不长,我就发现坐在教师最后一排的一个腼腆的高个子男孩,他始终低着头,与别的孩子明显不同,他不敢看黑板,也不敢看我,偶尔目光和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