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秋天,因工作需要,我来到一所村小支教。开学第一天,我走进教室,发现这所学校办学条件比较差,与城区的差距较大:一台老式录音机,一张抽屉都坏了的讲台,坑坑洼洼的地面,孩子们参差不齐的衣着,有的穿背心,有的趿着拖鞋,只是从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中,我感受到了一些欣慰。
上课时间不长,我就发现坐在教师最后一排的一个腼腆的高个子男孩,他始终低着头,与别的孩子明显不同,他不敢看黑板,也不敢看我,偶尔目光和我相遇,马上就惊恐地移开。从座位表中我知道他叫沈海洋,于是我叫道:“沈海洋,请你把《长江之歌》第一节读一下。”我刚说完,教室里:“哗”一下,其他同学都哄堂大笑,他呢,也是先猛地一愣,好长时间,才低着头,慢慢地站起来,一言不发,听着同学们的哄笑,只见他红着脸,头埋得更低了。
课后,我找几个学生了解情况,才知道他基础不是一般的差,性格又内向,加上有点口吃,所以不愿意参与学习以及班级的一些活动。对他的情况,有的孩子甚至友善地提醒我上课不要管他,不要让他回答问题,有的还说,他一直这样,上课老师都不提问他,就连以前的任课老师也善意地对我说:“王老师,你就别在他身上费心了,他是典型的差生,从一年级起他就这样,考试不算学生数的。”面对老师们的关心,同学们的提醒,我无奈地笑了。心却莫名地在隐隐作痛。面对这样一个自卑甚至自闭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也学着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开始和班级里的几个小干部一起,实施一项“飞翔计划”。
针对学生表达能力不强的情况,我在每一节课前安排了3分钟口头演讲,每天一人,并在黑板一角开辟了表扬栏,把演讲优秀的学生的名字写上去,进行特别的表扬。
一天早上,轮到沈海洋了,只见他低着头,怎么也不肯开口,我便走到他的身边,用手套在他的耳朵边说:“沈海洋,只要你开口说,老师就表扬你,老师想让所有的同学对你有个新印象。”说完我意味深长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终于,在我的鼓励下,他用了近5分钟的时间才勉强地说完了他演讲的题目《我的一家》,他介绍了他的爸爸妈妈,还介绍了他的两个姐姐。显然,他讲得很吃力,尽管声音很小,但总算说了下来,还没等他说完,我便欣喜地让孩子们给他最热烈的掌声,然后特意用红粉笔在表扬栏里写下了他的名字。我留意到,他偷偷地望了黑板一眼,马上又把头低了下去,但明显的有一丝腼腆的笑意爬上了他的嘴角。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抬头,第一次看到他笑。也许是被他的笑所感染,我毫不思索地在他的名字后面画了两颗星。
接下来的几天,我发现他总是躲躲闪闪地想看我,可当他的目光要与我相碰时,又试图想回避。我知道,这孩子已经渐渐地靠近我了。我深知,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不管我的力量有多大,我都想给这孩子一些改变。
一次练习背诵课文时,他第一次主动地举起了手,我便迫不及待地请他试背,“你从远古走来,春潮是你的风……”孩子们刚想哄笑时,看到我示意的眼神,个个都捂住了自己的嘴巴,“别紧张,慢慢来,你一定会背下来的。”“春潮是你的风……”这一次我没说话,只是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静静地等待着,“春潮是你的风采!”尽管那个“采”发音比较模糊,但非常响亮,立刻,孩子们自发地鼓起了掌。
在我的课堂上,类似的事例渐渐多了,他也渐渐地敢看我了,每有简单的问题我总会给他机会,并且当他发言时,我总是轻声提醒他慢慢说,不紧张,回答完毕,还不会忘记给他一句鼓励,一句适时的表扬。课间,主动找他玩耍的同学多了,放学了,总有一两个同学约他一起回家……
半个学期下来,他渐渐地变了,变得话多了,笑多了,课间还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有意无意地从我面前跑过,有时还主动把讲桌擦得干干净净。看到他的快乐、自信一天天多起來,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每次想和他说说话,可是他一急,脸就红,于是他的作业本成了我和他交流的又一个平台。有时是简单的几个字“你真行!”“你的进步真大!”有时是激励性的几句话,“如果你把字写得再认真点,就更好了。”“对我有意见吗?说出来。”……,在我的带动下,他也学着给我回话了,不过是夹在作业本中的小纸条“老师,谢谢你!”“老师,您就教我们一年吗?”“老师,我不会让您失望!”
教学空闲,捧着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纸条,想着他的变化,想着一年后我要离开,以后的沈海洋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吗?心里不由得感慨万分,是内容的感动?是成功的喜悦?还是为找到教育的真谛而兴奋?似乎都有。细想之余,觉得收获最大的还是它给我留下的深层的思考。
作为一名教育者,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决定教育的结果,但是要更好地完善教育的过程。只要你蹲下身来,与孩子双眸相对,成为他们的一员,与他们平等交流,课堂就会真正成为一个温暖的、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场所。当教育者用温暖的人性力量去呵护学生的心灵时,再顽劣、坚硬的心灵也能受到触动。
用温暖成就美好,教育才真正成为关注灵魂的事业。
(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上课时间不长,我就发现坐在教师最后一排的一个腼腆的高个子男孩,他始终低着头,与别的孩子明显不同,他不敢看黑板,也不敢看我,偶尔目光和我相遇,马上就惊恐地移开。从座位表中我知道他叫沈海洋,于是我叫道:“沈海洋,请你把《长江之歌》第一节读一下。”我刚说完,教室里:“哗”一下,其他同学都哄堂大笑,他呢,也是先猛地一愣,好长时间,才低着头,慢慢地站起来,一言不发,听着同学们的哄笑,只见他红着脸,头埋得更低了。
课后,我找几个学生了解情况,才知道他基础不是一般的差,性格又内向,加上有点口吃,所以不愿意参与学习以及班级的一些活动。对他的情况,有的孩子甚至友善地提醒我上课不要管他,不要让他回答问题,有的还说,他一直这样,上课老师都不提问他,就连以前的任课老师也善意地对我说:“王老师,你就别在他身上费心了,他是典型的差生,从一年级起他就这样,考试不算学生数的。”面对老师们的关心,同学们的提醒,我无奈地笑了。心却莫名地在隐隐作痛。面对这样一个自卑甚至自闭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也学着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开始和班级里的几个小干部一起,实施一项“飞翔计划”。
针对学生表达能力不强的情况,我在每一节课前安排了3分钟口头演讲,每天一人,并在黑板一角开辟了表扬栏,把演讲优秀的学生的名字写上去,进行特别的表扬。
一天早上,轮到沈海洋了,只见他低着头,怎么也不肯开口,我便走到他的身边,用手套在他的耳朵边说:“沈海洋,只要你开口说,老师就表扬你,老师想让所有的同学对你有个新印象。”说完我意味深长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终于,在我的鼓励下,他用了近5分钟的时间才勉强地说完了他演讲的题目《我的一家》,他介绍了他的爸爸妈妈,还介绍了他的两个姐姐。显然,他讲得很吃力,尽管声音很小,但总算说了下来,还没等他说完,我便欣喜地让孩子们给他最热烈的掌声,然后特意用红粉笔在表扬栏里写下了他的名字。我留意到,他偷偷地望了黑板一眼,马上又把头低了下去,但明显的有一丝腼腆的笑意爬上了他的嘴角。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抬头,第一次看到他笑。也许是被他的笑所感染,我毫不思索地在他的名字后面画了两颗星。
接下来的几天,我发现他总是躲躲闪闪地想看我,可当他的目光要与我相碰时,又试图想回避。我知道,这孩子已经渐渐地靠近我了。我深知,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不管我的力量有多大,我都想给这孩子一些改变。
一次练习背诵课文时,他第一次主动地举起了手,我便迫不及待地请他试背,“你从远古走来,春潮是你的风……”孩子们刚想哄笑时,看到我示意的眼神,个个都捂住了自己的嘴巴,“别紧张,慢慢来,你一定会背下来的。”“春潮是你的风……”这一次我没说话,只是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静静地等待着,“春潮是你的风采!”尽管那个“采”发音比较模糊,但非常响亮,立刻,孩子们自发地鼓起了掌。
在我的课堂上,类似的事例渐渐多了,他也渐渐地敢看我了,每有简单的问题我总会给他机会,并且当他发言时,我总是轻声提醒他慢慢说,不紧张,回答完毕,还不会忘记给他一句鼓励,一句适时的表扬。课间,主动找他玩耍的同学多了,放学了,总有一两个同学约他一起回家……
半个学期下来,他渐渐地变了,变得话多了,笑多了,课间还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有意无意地从我面前跑过,有时还主动把讲桌擦得干干净净。看到他的快乐、自信一天天多起來,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每次想和他说说话,可是他一急,脸就红,于是他的作业本成了我和他交流的又一个平台。有时是简单的几个字“你真行!”“你的进步真大!”有时是激励性的几句话,“如果你把字写得再认真点,就更好了。”“对我有意见吗?说出来。”……,在我的带动下,他也学着给我回话了,不过是夹在作业本中的小纸条“老师,谢谢你!”“老师,您就教我们一年吗?”“老师,我不会让您失望!”
教学空闲,捧着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纸条,想着他的变化,想着一年后我要离开,以后的沈海洋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吗?心里不由得感慨万分,是内容的感动?是成功的喜悦?还是为找到教育的真谛而兴奋?似乎都有。细想之余,觉得收获最大的还是它给我留下的深层的思考。
作为一名教育者,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决定教育的结果,但是要更好地完善教育的过程。只要你蹲下身来,与孩子双眸相对,成为他们的一员,与他们平等交流,课堂就会真正成为一个温暖的、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场所。当教育者用温暖的人性力量去呵护学生的心灵时,再顽劣、坚硬的心灵也能受到触动。
用温暖成就美好,教育才真正成为关注灵魂的事业。
(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