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教育。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就要做创新型的老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和改革教育方法,从课堂教学入手,探索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些想法和尝试。
1 教学中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学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1.1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最佳切入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创新的第—个要求就是:善于提出别人没有的问题。我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谁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并建立了学生的问题档案,记录每个学生提出问题的次数及所提的问题,对所问的问题进行评比,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重要性,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问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抓不住要点的学生,不嘲笑、讥讽,而应耐心引导;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慢慢地,在质疑的过程中创新性学习的氛围就会逐渐形成。
具体做法是:①预习找“疑”,即要求学生在教学之前预习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这就增强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在教材或资料上的一些模糊语言和打印错误,往往就是问题的栖身之地。如:解关于x的方程ax+x=5(a≠-1),错误地写成了ax+x=x(a≠-1),这道题仍然可以求解,但很多学生都由于条件a≠-1没用上而纷纷提出问题。围绕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给予了肯定,并让学生动手改题,学生非常积极,大胆举手发言,有的改成ax+x=x(a≠o),有的改成似ax+x=b(a≠-1),有的改成ax+x=x……都比较合理。这样,一方面学生的疑问得到了解决,另一方面也再次复习巩固了这部分内容。②有意设“疑”,对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有意设计一些疑问留给学生,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比如,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明确了五种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外离:d>R+r;外切:d=R+r;相交:R-rR-r……是什么关系?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和固定的五种数量关系作对比发现有什么区别,然后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起争论,教师再给正确答案,这样,不仅巩固了五种位置关系,而且还打破了固有模式,将知识融会贯通,学生掌握得也就更全面了;③相互质“疑”,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乃至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提出疑问(特别鼓励学生对老师质疑),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向深层次发展。数学学科的严谨性,促使许多老师备课细致,上课一丝不苟,达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有时会束缚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在课堂上故意留点疑问,露点破绽,反而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大胆发现,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2 培养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和追求新异的好奇心,是中学数学实施创新教育的不竭动力。数学教学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一个人是否有创新能力取决于这个人有没有追根求源的探索精神。为此,我们要摒弃“注入式”和“结论式”的教学,要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从求深、求广、求新、求异、求巧中去积极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可以探究的源泉和创新的支点。比如,在函数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探索四个二次式的关系:二次三项式ax2+bx+c(a≠0),二次函数y=ax2+bx+c(a≠0),一元二次方程ax2+bx+c(a≠0),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或ax2+bx+c>0(a≠0),揭示二次三项式是问题的“源”,使学生对二次函数问题从本质上得到理解掌握。又如多改编一些开放性、存在性、探索性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索,也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好奇心更是创造发明的巨大动力,教师只有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教学手段增强新奇感,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动画、色彩、直观,必然会带给学生新奇感;多采用实际例子如测树的高度为什么可以不爬上树尖,因为可以用三角函数等等,增加趣味性,激发好奇心,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动。
2 教学中要强化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数学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这种活动必须是学生的主动活动,让学生亲身操作和实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动手画,动手算,动口说,动脑思考,使学生主动地把动手做、画所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自己的思考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已知A,求证B”的结论式问题展示给学生,而应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加工、归纳、猜想发现结论,从而使学生亲自感受结论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给学生准备好三角形纸、剪刀、尺子、量角器、胶水等,让学生动手用自己的方法求三内角和,结果学生尝试了多种方法:折叠法、拼凑法、平移法、度量法……,并纷纷报出自己的答案,基本上在180°左右,然后又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如何严格的推理证明,结果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对的老师给予肯定,错的老师请同学们讨论错在哪里,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结论,尝试到了喜悦,兴趣特别浓,学到的东西远比老师和课本上给的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2 敏锐的观察能力、大胆猜测的思维习惯、发散思维的习惯、联想思维的能力以及想象力为学生装上了思维的翅膀,真正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观察是创造的基础。常言道,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敏锐而全面的观察往往就是发明创造的开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让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思维定势是由于长期的题型教学形成的,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不拘泥于老师所讲,探索到的新颖解法,以及学生众不同的见解,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同学中大力推广,能大大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2.3 营造周围环境,开辟让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在我们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开辟有数学园地,那里有趣味数学,有动脑筋,有数学谜语,还有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在紧张之余轻松获得数学知识。我还出了每日一练,最先想出来的学生便是擂主负责公布答案,并出下一道思考题,一直接力下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他们眼中,那里便是他们大显身手、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数学天地。我也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百家争鸣,对各种问题发表见解,对课堂例题提出新的解法,对老师的教学提出质疑,以及在学习上的一些小发现总结出来广为推广,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另外,我还在班上实行了“小老师”制,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来展示自己。上台的同学为了体现自己的不同,必将在创新上狠下功夫;为了不被同学的疑问难倒,必将在知识的落实上狠下功夫。
1 教学中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学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1.1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最佳切入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创新的第—个要求就是:善于提出别人没有的问题。我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谁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并建立了学生的问题档案,记录每个学生提出问题的次数及所提的问题,对所问的问题进行评比,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重要性,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问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抓不住要点的学生,不嘲笑、讥讽,而应耐心引导;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慢慢地,在质疑的过程中创新性学习的氛围就会逐渐形成。
具体做法是:①预习找“疑”,即要求学生在教学之前预习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这就增强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在教材或资料上的一些模糊语言和打印错误,往往就是问题的栖身之地。如:解关于x的方程ax+x=5(a≠-1),错误地写成了ax+x=x(a≠-1),这道题仍然可以求解,但很多学生都由于条件a≠-1没用上而纷纷提出问题。围绕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给予了肯定,并让学生动手改题,学生非常积极,大胆举手发言,有的改成ax+x=x(a≠o),有的改成似ax+x=b(a≠-1),有的改成ax+x=x……都比较合理。这样,一方面学生的疑问得到了解决,另一方面也再次复习巩固了这部分内容。②有意设“疑”,对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有意设计一些疑问留给学生,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比如,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明确了五种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外离:d>R+r;外切:d=R+r;相交:R-r
1.2 培养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和追求新异的好奇心,是中学数学实施创新教育的不竭动力。数学教学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一个人是否有创新能力取决于这个人有没有追根求源的探索精神。为此,我们要摒弃“注入式”和“结论式”的教学,要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从求深、求广、求新、求异、求巧中去积极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可以探究的源泉和创新的支点。比如,在函数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探索四个二次式的关系:二次三项式ax2+bx+c(a≠0),二次函数y=ax2+bx+c(a≠0),一元二次方程ax2+bx+c(a≠0),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或ax2+bx+c>0(a≠0),揭示二次三项式是问题的“源”,使学生对二次函数问题从本质上得到理解掌握。又如多改编一些开放性、存在性、探索性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索,也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好奇心更是创造发明的巨大动力,教师只有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教学手段增强新奇感,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动画、色彩、直观,必然会带给学生新奇感;多采用实际例子如测树的高度为什么可以不爬上树尖,因为可以用三角函数等等,增加趣味性,激发好奇心,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动。
2 教学中要强化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数学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这种活动必须是学生的主动活动,让学生亲身操作和实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动手画,动手算,动口说,动脑思考,使学生主动地把动手做、画所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自己的思考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已知A,求证B”的结论式问题展示给学生,而应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加工、归纳、猜想发现结论,从而使学生亲自感受结论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给学生准备好三角形纸、剪刀、尺子、量角器、胶水等,让学生动手用自己的方法求三内角和,结果学生尝试了多种方法:折叠法、拼凑法、平移法、度量法……,并纷纷报出自己的答案,基本上在180°左右,然后又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如何严格的推理证明,结果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对的老师给予肯定,错的老师请同学们讨论错在哪里,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结论,尝试到了喜悦,兴趣特别浓,学到的东西远比老师和课本上给的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2 敏锐的观察能力、大胆猜测的思维习惯、发散思维的习惯、联想思维的能力以及想象力为学生装上了思维的翅膀,真正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观察是创造的基础。常言道,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敏锐而全面的观察往往就是发明创造的开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让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思维定势是由于长期的题型教学形成的,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不拘泥于老师所讲,探索到的新颖解法,以及学生众不同的见解,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同学中大力推广,能大大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2.3 营造周围环境,开辟让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在我们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开辟有数学园地,那里有趣味数学,有动脑筋,有数学谜语,还有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在紧张之余轻松获得数学知识。我还出了每日一练,最先想出来的学生便是擂主负责公布答案,并出下一道思考题,一直接力下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他们眼中,那里便是他们大显身手、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数学天地。我也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百家争鸣,对各种问题发表见解,对课堂例题提出新的解法,对老师的教学提出质疑,以及在学习上的一些小发现总结出来广为推广,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另外,我还在班上实行了“小老师”制,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来展示自己。上台的同学为了体现自己的不同,必将在创新上狠下功夫;为了不被同学的疑问难倒,必将在知识的落实上狠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