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名师于永正指出:“激励是教育的第二个名字。”[1]在教学中,于永正通过激励把课堂构建成学生美好的精神家园,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树立起其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借助非智力因素促进其智力因素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激励评价的育人作用,形成了于永正独具特色的教学激励智慧。对于永正教学激励智慧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纠正当下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给一线语文教师以正面的启示。
一、当下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了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联结
语文课程旨在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多重路径,通常为设计更加精巧的语文学习活动等,多数语文教师也惯于将目标的实现依托于教学内容的设定。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的激励评价,同样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自身的语文学习状态和水平,为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指出明确的发展方向。
但在多数情况下,许多语文教师不善于充分利用“激励评价”这一维度。以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小学名篇《新型玻璃》教学中,同样是教师邀请学生朗读文本,在遇到多次出现朗读障碍的学生时,大部分教师的处理方式是中止学生的朗读,并不耐烦地让学生坐下,继而换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续读,追赶教学进度。而于永正在学生朗读不断出错的情况下,则采用了激励的方式,依据学生每一次朗读的情况指出其优点与不足,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任务,既发展了学生的个体言语经验,同时还提高了其语文学习的信心。
上述两类处理方式,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当教师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语文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时,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实现言语经验的积累,为其形成良好的语感打下基础,进而激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而当教师不耐烦地让学生放弃朗读时,意味着学生失去了一次在语文课堂中提升自我的机会,且这类机会在有时间限制的语文课堂中并不常有,对教师、学生和语文课堂来说都有着不可弥补的遗憾。
(二)未实现激励的育人作用
语文课堂中的激励评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它具有人文性,能给予学生相应的人文关怀,鼓励其积极地进行语文实践,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赏识他人和自我赏识,是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体现。
在知识至上的应试语文教育中,激励评价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作用常常被忽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始终要明确:语文教育不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因此,如何通过激励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值得一线语文教师认真思索的一道教育命题。
二、于永正的教学激励智慧
对于如何巧妙合理地运用激励评价机制,于永正有着高超的见解。他抓住了激励评价中的育人性和激发性,并将对学生的大爱和对理论的自觉熔铸于激励评价策略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激励智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一)启人心智的拨云睹日智慧
于永正的课堂激励评价是具有启发性的,有着授人以渔的智慧。其秉承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理念,使被评价学生和其他学生都能从激励中获得启发。在《草》《狐狸与乌鸦》《梅兰芳学艺》等众多课例中,于永正展现出的拨云见日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同时,又给予了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上的启迪,为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
师:你很聪明。读文章,首先要好好读题目;有些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
——于永正《草》课堂教学实录
师:读得很正确。但是,句号停顿的时间太短。一定要注意句号的停顿。还有,“狐狸”的“狸”要读轻声。听我读一下(师范读)。大家都这样练一练。
——于永正《狐狸与乌鸦》课堂教学实录
师:(高兴地)不愧是“娃哈哈”!只读了两遍,课文的意思就基本上读懂了。刚才大家读书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位小朋友做了不少记号(举起他读过的课文),这是个好习惯。可惜只发现了一个。也许大家光顾着了解课文的意思了,还没来得及做记号。下面,请小朋友再默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句子圈点勾画下来,在你喜欢的地方划上波浪线。会做记号,就是会思考。
——于永正《梅兰芳学艺》课堂教学实录
从上述三则评价中可以看出,于永正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人格特质、学习结果、课堂行为。在这三要素中,于永正的激励偏向于学生课堂行为中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在《草》的教学中利用评价教授了学生文本阅读方法,在《狐狸和乌鸦》的评价中向学生传授了文本朗读技巧,在《梅兰芳学艺》中通过评价向学生提出了做好读书笔记的学习建议,均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即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于永正通过激励评价启发学生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是其“五重”教学中“重习惯”特点在课堂中的体现。于永正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他指出:“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中最大的成功。”[2]于永正通过激励评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空间,学生在这一空间中,课堂期待、教师期待的心理得到满足,学生自然会转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关注学习上的弱点,并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促进自身各项语文能力的发展。于永正以激励为外衣,以启迪为内核,巧妙地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激励评价相结合,借力发挥,利用激励评价中启发的特质为学生指出明確的发展方向,对学生而言有着拨云睹日的作用,效果显著。
(二)量体裁衣的差别激励智慧
于永正对学生的激励是因人而异、因境而异的,其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激励评价,具体落实到学生的亮点和欠缺之处,充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在于永正的公开课《新型玻璃》中就有一则典型的例子—— 师:还记得我开始提的问题吗?
生: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师:对。我想,书读到这个程度,人人都知道了。谁来回答?
生: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
师: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
(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
师: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
生:(思考了一会儿)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听课的老师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其他学生也为她鼓掌。)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足足比之前少说了15个字。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了吗?(笑声)
——于永正《新型玻璃》课堂教学实录
于永正在处理该生的回答上颇具智慧,对学生进行了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双重激励。在学术性上,于永正首先点评道:“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从这句鼓励中,可以看到于永正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赞赏,学生能够依照行文顺序,逻辑清晰地概括出文本中介绍的五种玻璃,没有一处遗漏。但从语文知识的角度出发,概括不仅要做到逻辑清晰,还要言简意赅。于永正凭借敏锐的语感,发现了学生的不足,进而向其指出要概括得再简洁些。此时学生略感困难,想要放弃,于永正看出了学生面有难色,转而向其发出了非学术性的鼓励,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消除了紧张感,激发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挑战欲,使其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随后,学生妙用“分别是”三个字对文本内容进行高度概括,达到了言简意赅的要求。对此,于永正也不禁为学生的精妙作答竖起大拇指以表达内心的由衷赞叹:一是对该生没有放弃作答的肯定;二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赏识,且这一充满仪式感的激励,让学生尝到了语文学习的“甜头”。而后,于永正又接连赞叹学生的“妙”,再一次鼓励道:“你真了不起,足足比之前少说了15个字。”这就进一步放大了学生的亮点,更让其心中的成就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通过激励评价中学术性的一面向全班同学讲授了概括的方法,即概括词(例如“分别是”)加上列举,还可以帮助学生强化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促使其在学习中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于永正在对学生进行一般鼓励的基础上,又结合该生的特点表达了对其语文能力的赏识,并通过激励的方式进行了“说”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其言语的发展,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不仅如此,于永正还巧妙地抓住了教育的最佳时机,通过适时的激励树立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打消了学生遇到困难下意识想放弃的心理,激发了其语文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幽默风趣的氛围营造智慧
语文课堂中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塑造学生美的心灵。于永正十分注重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中常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语文的美好。因此,于永正也被众多教师笑称为“老顽童”,这一昵称也顺势成为了他的标签。对此,他笑道:“语文老师要懂得一点幽默”。[3]这幽默也融进了他的激励当中,即用风趣的语言表达出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永正抓住了一位学生咽口水的动作,借力发挥,用富带幽默的语言表达出了对朗读者的肯定与对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的表扬。
生(陆小荣):(读)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
师:小建最投入,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地咽过两次口水。(学生发出一阵笑声)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杨梅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着,于是才不由自主地流出了“哈喇子”。(学生一阵笑声)如果读文章能像小建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滴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学生一阵笑声)
——于永正《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堂教学实录
于永正的这段评价有着一石二鸟的智慧,一方面是对学生小建学习态度的肯定,另一方面通过描述学生小建咽口水和教师自己滴口水的动作衬托出学生陆小荣朗读的高超技艺,用幽默逗笑的语言表示出了对两位学生的赏识,适时地营造了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于永正激励评价中的幽默智慧,始终都离不开“情”“趣”二字的支撐。所谓“情”,一是指对学生有情。于永正爱着每一位学生,主张要蹲下来看学生。当教师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时,自然能理解学生为何在听的过程中会咽口水,并巧用幽默的语言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于永正痴迷于语文教学,在课堂中会不断鼓励、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玩味语文,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就如学生小荣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出了杨梅的可爱,使老师和其他学生能在小荣的朗读下唤醒感官中的联觉,让大家不自觉地想要流口水,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本身的趣味。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使课堂中的趣变得更加具有教育性和激励性,让学生能在愉悦的环境中放下学习的负担,用心体会作者文字的美妙。正如于永正所说:“实践证明,幽默是老师强有力的助手,它能使学习变得轻松,能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4]情、趣的相互结合不仅成为了于永正激励智慧中幽默性的支撑点,也是其“五重”教学理论中“重情趣”的体现。 三、于永正激励智慧对语文教师的启示
于永正的教学激励智慧重塑了语文课堂的人文生态,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可以从于永正的教学激励中获得以下启示。
(一)目中要有人
在于永正的教学生涯中,他时常都是在以情育人,情成了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东西。[5]在课堂上,他的眼睛看向的是学生而非手中的教案,用心观察着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变化。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他会用带有鼓励、期待的眼神看向学生,使其能够从他的目光中感受到肯定与激励。此外,他会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成长,不断鼓励着每一位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依据其学习状态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激励,让学生看见自己的优点,克服学习上的自卑感。在《新型玻璃》的教学中,一位学生在朗读时多次出现错误,学生为此感到羞愧,为了让学生相信自己能顺利完成这项朗读任务,于永正用充满肯定和信任的眼神看向学生,并告诉学生:“你很顽强,不怕失败。屡败屡战,直到胜利。请接着读。”学生因此备受鼓舞,最终出色地完成了朗读任务。相较之下,有一部分教师为了追赶进度会用不耐烦甚至是嫌弃的眼神示意学生坐下,中止学生的朗读,把课堂展示的机会留给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于永正没有因学生表现得不如意而吝啬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他始终坚持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将“情”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达成健康成长、精神成长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在充满爱的坏境中成长,在快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展现出了其“五重”教学理论中“重情趣”的特点。
语文教育是爱的教育。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似乎成了课堂中的稀缺资源,教师的眼睛常常是看向黑板或手里的教参,极少用眼睛与学生互动,因而难以感受到学生的灵性和状态的变化,看不到学生的独特之处,作出的评价也相应地缺乏真诚,使学生较难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崇高、真挚的师爱。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激励评价的期待心理会逐渐减弱,学习的自主性也会降低,转而影响到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职业认同感上出现了意识偏差,仅将教师这一职业视为谋生的工具。当教师角色与教师在社会中所扮演的其他社会角色产生矛盾时,教师们也就难以将更多的精力投注于教师角色当中。因此,当面对多重角色的冲突时,语文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二字需要用充满爱的笔法去书写,就如于永正所做的一般,将爱的阳光撒满课堂内外,悄然滋养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二)心中要有语文
于永正的课堂激励评价不仅饱含了对学生的大爱,还有一股浓浓的语文味,在激励学生的同时,也在唤醒学生母语学习中的语文意识,逐步地引导学生从机械地学课文、学知识转向为在特定的语境中掂量、咀嚼、玩味语文。于永正的激励评价为何有着这样大的魔力,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五重”教学中“重情趣”的驱动。于永正指出“情”包括了两层含义,不仅是对学生有情,还要对语文有情,对语文教学有情,正是这份对语文的情让于永正痴迷其中,促使其激励评价也带有语文味。
于永正指出:“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要守住语文的‘常’。”[6]语文的“常”,即语文学习规律:听、说、读、写。于永正在语文教学中,堅持着语文本体性教学,以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学习来组织教学过程,这也使他的激励评价中含有语文本体性的元素,让学生能在充满语文味的环境中获得成长。例如,在《草》的教学中,其通过激励评价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读文章先读题目的读书法;在《狐狸与乌鸦》的教学中,其通过激励评价教授学生读的方法;在《新型玻璃》的教学中,其同样是通过激励训练学生说的能力;等等。这类“激励语+语文学习方法”模式的激励评价实践在于永正的语文课堂中数不胜数,它在让学生尝到语文学习的甜头的同时,向学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语文学习建议,促使其语文能力往更高层次迈进。
多数语文教师在激励学生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对学生的激励是单向的,指向的是学习结果,如“很好”“很棒”等普适性激励话语,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没有凸显出语文课堂激励应有的语文特质,更没有抓住语文教育的最佳时机,从而未能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相较之下,于永正持着处处留心皆语文的教学心态,把自己对语文的热爱与认识融汇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组成要素之中,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话语中要有情怀
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老师。要做好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要有专业的教师素养,还要有高尚的情怀,在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基础上,以自身健康的趣味、高大的人格感染学生,尤其是通过语言所散发出的教师魅力来浸润学生,让学生在和谐、幽默的环境中成长。
于永正是一位智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涵养了其高远的人生境界,这份旷达的心境使其能以健康幽默的方式自如地应对教学中的种种情况,使学生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一次以“当解说员”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上,学生魏荣通过对“动物王国掰手腕比赛”的精彩解说,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于永正也惊叹于其高超的口语交际能力。随后,他用颇具幽默的语言赞叹道:“魏荣说得比我们国家最有名的体育比赛解说员宋世雄还棒!你可以叫‘盖世雄’!”学生大笑,口语交际活动的氛围也被推向了高潮。可见,于永正用略带夸张的话语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学生魏荣的解说功力,表达出教师对学生由衷的欣赏,同时也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感受到一丝趣味。
于永正用幽默的语言对学生表达赞赏与鼓励,营造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有效缓解了学生心中的压力感。这种以趣育人的激励方式在当今语文课堂中已经不多见了,多数教师喜欢在学生面前树立开不得玩笑、庄重圣言、凛然可畏的教师形象,常以严肃的态度面对学生,让学生倍感压力,学生自然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笔者认为,这类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在于教师过于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提升而忽视了个人境界、教师德性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始终明白:幽默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会使人的心胸变得开阔,也能促进师生进行愉悦的交流。[7]以趣育人,这不仅是于永正“五重”教学理论中“重情趣”的体现,更是其高远人生境界的追求。在其眼中,“趣”有双层含义:一是课要上得有趣,二是教师要具有幽默感。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但要靠知识的传授,更要依托于教师高尚的人格,以灵魂唤醒灵魂。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或许就是于永正教学激励智慧的奥妙所在。对于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而言,我们不仅要做好一名教师,更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导师,引导、激励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成就自己,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注释:
[1]于永正:《教育的两个名字》,《人民教育》,2010年第9期,第63页。
[2][3][4][6][7]于永正:《儿童的语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6页,第7页,第7页,第31页,第7页。
[5]于永正:《教海漫记》,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22页。
本文系赣南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语文教育硕士教学实践智慧提升工程”(编号:YJG-2018-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当下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了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联结
语文课程旨在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多重路径,通常为设计更加精巧的语文学习活动等,多数语文教师也惯于将目标的实现依托于教学内容的设定。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的激励评价,同样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自身的语文学习状态和水平,为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指出明确的发展方向。
但在多数情况下,许多语文教师不善于充分利用“激励评价”这一维度。以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小学名篇《新型玻璃》教学中,同样是教师邀请学生朗读文本,在遇到多次出现朗读障碍的学生时,大部分教师的处理方式是中止学生的朗读,并不耐烦地让学生坐下,继而换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续读,追赶教学进度。而于永正在学生朗读不断出错的情况下,则采用了激励的方式,依据学生每一次朗读的情况指出其优点与不足,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任务,既发展了学生的个体言语经验,同时还提高了其语文学习的信心。
上述两类处理方式,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当教师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语文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时,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实现言语经验的积累,为其形成良好的语感打下基础,进而激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而当教师不耐烦地让学生放弃朗读时,意味着学生失去了一次在语文课堂中提升自我的机会,且这类机会在有时间限制的语文课堂中并不常有,对教师、学生和语文课堂来说都有着不可弥补的遗憾。
(二)未实现激励的育人作用
语文课堂中的激励评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它具有人文性,能给予学生相应的人文关怀,鼓励其积极地进行语文实践,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赏识他人和自我赏识,是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体现。
在知识至上的应试语文教育中,激励评价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作用常常被忽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始终要明确:语文教育不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因此,如何通过激励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值得一线语文教师认真思索的一道教育命题。
二、于永正的教学激励智慧
对于如何巧妙合理地运用激励评价机制,于永正有着高超的见解。他抓住了激励评价中的育人性和激发性,并将对学生的大爱和对理论的自觉熔铸于激励评价策略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激励智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一)启人心智的拨云睹日智慧
于永正的课堂激励评价是具有启发性的,有着授人以渔的智慧。其秉承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理念,使被评价学生和其他学生都能从激励中获得启发。在《草》《狐狸与乌鸦》《梅兰芳学艺》等众多课例中,于永正展现出的拨云见日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同时,又给予了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上的启迪,为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
师:你很聪明。读文章,首先要好好读题目;有些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
——于永正《草》课堂教学实录
师:读得很正确。但是,句号停顿的时间太短。一定要注意句号的停顿。还有,“狐狸”的“狸”要读轻声。听我读一下(师范读)。大家都这样练一练。
——于永正《狐狸与乌鸦》课堂教学实录
师:(高兴地)不愧是“娃哈哈”!只读了两遍,课文的意思就基本上读懂了。刚才大家读书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位小朋友做了不少记号(举起他读过的课文),这是个好习惯。可惜只发现了一个。也许大家光顾着了解课文的意思了,还没来得及做记号。下面,请小朋友再默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句子圈点勾画下来,在你喜欢的地方划上波浪线。会做记号,就是会思考。
——于永正《梅兰芳学艺》课堂教学实录
从上述三则评价中可以看出,于永正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人格特质、学习结果、课堂行为。在这三要素中,于永正的激励偏向于学生课堂行为中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在《草》的教学中利用评价教授了学生文本阅读方法,在《狐狸和乌鸦》的评价中向学生传授了文本朗读技巧,在《梅兰芳学艺》中通过评价向学生提出了做好读书笔记的学习建议,均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即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于永正通过激励评价启发学生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是其“五重”教学中“重习惯”特点在课堂中的体现。于永正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他指出:“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中最大的成功。”[2]于永正通过激励评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空间,学生在这一空间中,课堂期待、教师期待的心理得到满足,学生自然会转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关注学习上的弱点,并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促进自身各项语文能力的发展。于永正以激励为外衣,以启迪为内核,巧妙地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激励评价相结合,借力发挥,利用激励评价中启发的特质为学生指出明確的发展方向,对学生而言有着拨云睹日的作用,效果显著。
(二)量体裁衣的差别激励智慧
于永正对学生的激励是因人而异、因境而异的,其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激励评价,具体落实到学生的亮点和欠缺之处,充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在于永正的公开课《新型玻璃》中就有一则典型的例子—— 师:还记得我开始提的问题吗?
生: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师:对。我想,书读到这个程度,人人都知道了。谁来回答?
生: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
师: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
(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
师: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
生:(思考了一会儿)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听课的老师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其他学生也为她鼓掌。)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足足比之前少说了15个字。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了吗?(笑声)
——于永正《新型玻璃》课堂教学实录
于永正在处理该生的回答上颇具智慧,对学生进行了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双重激励。在学术性上,于永正首先点评道:“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从这句鼓励中,可以看到于永正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赞赏,学生能够依照行文顺序,逻辑清晰地概括出文本中介绍的五种玻璃,没有一处遗漏。但从语文知识的角度出发,概括不仅要做到逻辑清晰,还要言简意赅。于永正凭借敏锐的语感,发现了学生的不足,进而向其指出要概括得再简洁些。此时学生略感困难,想要放弃,于永正看出了学生面有难色,转而向其发出了非学术性的鼓励,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消除了紧张感,激发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挑战欲,使其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随后,学生妙用“分别是”三个字对文本内容进行高度概括,达到了言简意赅的要求。对此,于永正也不禁为学生的精妙作答竖起大拇指以表达内心的由衷赞叹:一是对该生没有放弃作答的肯定;二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赏识,且这一充满仪式感的激励,让学生尝到了语文学习的“甜头”。而后,于永正又接连赞叹学生的“妙”,再一次鼓励道:“你真了不起,足足比之前少说了15个字。”这就进一步放大了学生的亮点,更让其心中的成就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通过激励评价中学术性的一面向全班同学讲授了概括的方法,即概括词(例如“分别是”)加上列举,还可以帮助学生强化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促使其在学习中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于永正在对学生进行一般鼓励的基础上,又结合该生的特点表达了对其语文能力的赏识,并通过激励的方式进行了“说”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其言语的发展,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不仅如此,于永正还巧妙地抓住了教育的最佳时机,通过适时的激励树立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打消了学生遇到困难下意识想放弃的心理,激发了其语文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幽默风趣的氛围营造智慧
语文课堂中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塑造学生美的心灵。于永正十分注重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中常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语文的美好。因此,于永正也被众多教师笑称为“老顽童”,这一昵称也顺势成为了他的标签。对此,他笑道:“语文老师要懂得一点幽默”。[3]这幽默也融进了他的激励当中,即用风趣的语言表达出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永正抓住了一位学生咽口水的动作,借力发挥,用富带幽默的语言表达出了对朗读者的肯定与对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的表扬。
生(陆小荣):(读)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
师:小建最投入,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地咽过两次口水。(学生发出一阵笑声)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杨梅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着,于是才不由自主地流出了“哈喇子”。(学生一阵笑声)如果读文章能像小建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滴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学生一阵笑声)
——于永正《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堂教学实录
于永正的这段评价有着一石二鸟的智慧,一方面是对学生小建学习态度的肯定,另一方面通过描述学生小建咽口水和教师自己滴口水的动作衬托出学生陆小荣朗读的高超技艺,用幽默逗笑的语言表示出了对两位学生的赏识,适时地营造了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于永正激励评价中的幽默智慧,始终都离不开“情”“趣”二字的支撐。所谓“情”,一是指对学生有情。于永正爱着每一位学生,主张要蹲下来看学生。当教师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时,自然能理解学生为何在听的过程中会咽口水,并巧用幽默的语言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于永正痴迷于语文教学,在课堂中会不断鼓励、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玩味语文,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就如学生小荣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出了杨梅的可爱,使老师和其他学生能在小荣的朗读下唤醒感官中的联觉,让大家不自觉地想要流口水,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本身的趣味。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使课堂中的趣变得更加具有教育性和激励性,让学生能在愉悦的环境中放下学习的负担,用心体会作者文字的美妙。正如于永正所说:“实践证明,幽默是老师强有力的助手,它能使学习变得轻松,能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4]情、趣的相互结合不仅成为了于永正激励智慧中幽默性的支撑点,也是其“五重”教学理论中“重情趣”的体现。 三、于永正激励智慧对语文教师的启示
于永正的教学激励智慧重塑了语文课堂的人文生态,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可以从于永正的教学激励中获得以下启示。
(一)目中要有人
在于永正的教学生涯中,他时常都是在以情育人,情成了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东西。[5]在课堂上,他的眼睛看向的是学生而非手中的教案,用心观察着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变化。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他会用带有鼓励、期待的眼神看向学生,使其能够从他的目光中感受到肯定与激励。此外,他会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成长,不断鼓励着每一位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依据其学习状态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激励,让学生看见自己的优点,克服学习上的自卑感。在《新型玻璃》的教学中,一位学生在朗读时多次出现错误,学生为此感到羞愧,为了让学生相信自己能顺利完成这项朗读任务,于永正用充满肯定和信任的眼神看向学生,并告诉学生:“你很顽强,不怕失败。屡败屡战,直到胜利。请接着读。”学生因此备受鼓舞,最终出色地完成了朗读任务。相较之下,有一部分教师为了追赶进度会用不耐烦甚至是嫌弃的眼神示意学生坐下,中止学生的朗读,把课堂展示的机会留给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于永正没有因学生表现得不如意而吝啬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他始终坚持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将“情”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达成健康成长、精神成长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在充满爱的坏境中成长,在快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展现出了其“五重”教学理论中“重情趣”的特点。
语文教育是爱的教育。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似乎成了课堂中的稀缺资源,教师的眼睛常常是看向黑板或手里的教参,极少用眼睛与学生互动,因而难以感受到学生的灵性和状态的变化,看不到学生的独特之处,作出的评价也相应地缺乏真诚,使学生较难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崇高、真挚的师爱。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激励评价的期待心理会逐渐减弱,学习的自主性也会降低,转而影响到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职业认同感上出现了意识偏差,仅将教师这一职业视为谋生的工具。当教师角色与教师在社会中所扮演的其他社会角色产生矛盾时,教师们也就难以将更多的精力投注于教师角色当中。因此,当面对多重角色的冲突时,语文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二字需要用充满爱的笔法去书写,就如于永正所做的一般,将爱的阳光撒满课堂内外,悄然滋养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二)心中要有语文
于永正的课堂激励评价不仅饱含了对学生的大爱,还有一股浓浓的语文味,在激励学生的同时,也在唤醒学生母语学习中的语文意识,逐步地引导学生从机械地学课文、学知识转向为在特定的语境中掂量、咀嚼、玩味语文。于永正的激励评价为何有着这样大的魔力,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五重”教学中“重情趣”的驱动。于永正指出“情”包括了两层含义,不仅是对学生有情,还要对语文有情,对语文教学有情,正是这份对语文的情让于永正痴迷其中,促使其激励评价也带有语文味。
于永正指出:“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要守住语文的‘常’。”[6]语文的“常”,即语文学习规律:听、说、读、写。于永正在语文教学中,堅持着语文本体性教学,以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学习来组织教学过程,这也使他的激励评价中含有语文本体性的元素,让学生能在充满语文味的环境中获得成长。例如,在《草》的教学中,其通过激励评价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读文章先读题目的读书法;在《狐狸与乌鸦》的教学中,其通过激励评价教授学生读的方法;在《新型玻璃》的教学中,其同样是通过激励训练学生说的能力;等等。这类“激励语+语文学习方法”模式的激励评价实践在于永正的语文课堂中数不胜数,它在让学生尝到语文学习的甜头的同时,向学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语文学习建议,促使其语文能力往更高层次迈进。
多数语文教师在激励学生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对学生的激励是单向的,指向的是学习结果,如“很好”“很棒”等普适性激励话语,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没有凸显出语文课堂激励应有的语文特质,更没有抓住语文教育的最佳时机,从而未能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相较之下,于永正持着处处留心皆语文的教学心态,把自己对语文的热爱与认识融汇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组成要素之中,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话语中要有情怀
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老师。要做好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要有专业的教师素养,还要有高尚的情怀,在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基础上,以自身健康的趣味、高大的人格感染学生,尤其是通过语言所散发出的教师魅力来浸润学生,让学生在和谐、幽默的环境中成长。
于永正是一位智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涵养了其高远的人生境界,这份旷达的心境使其能以健康幽默的方式自如地应对教学中的种种情况,使学生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一次以“当解说员”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上,学生魏荣通过对“动物王国掰手腕比赛”的精彩解说,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于永正也惊叹于其高超的口语交际能力。随后,他用颇具幽默的语言赞叹道:“魏荣说得比我们国家最有名的体育比赛解说员宋世雄还棒!你可以叫‘盖世雄’!”学生大笑,口语交际活动的氛围也被推向了高潮。可见,于永正用略带夸张的话语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学生魏荣的解说功力,表达出教师对学生由衷的欣赏,同时也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感受到一丝趣味。
于永正用幽默的语言对学生表达赞赏与鼓励,营造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有效缓解了学生心中的压力感。这种以趣育人的激励方式在当今语文课堂中已经不多见了,多数教师喜欢在学生面前树立开不得玩笑、庄重圣言、凛然可畏的教师形象,常以严肃的态度面对学生,让学生倍感压力,学生自然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笔者认为,这类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在于教师过于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提升而忽视了个人境界、教师德性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始终明白:幽默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会使人的心胸变得开阔,也能促进师生进行愉悦的交流。[7]以趣育人,这不仅是于永正“五重”教学理论中“重情趣”的体现,更是其高远人生境界的追求。在其眼中,“趣”有双层含义:一是课要上得有趣,二是教师要具有幽默感。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但要靠知识的传授,更要依托于教师高尚的人格,以灵魂唤醒灵魂。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或许就是于永正教学激励智慧的奥妙所在。对于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而言,我们不仅要做好一名教师,更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导师,引导、激励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成就自己,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注释:
[1]于永正:《教育的两个名字》,《人民教育》,2010年第9期,第63页。
[2][3][4][6][7]于永正:《儿童的语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6页,第7页,第7页,第31页,第7页。
[5]于永正:《教海漫记》,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22页。
本文系赣南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语文教育硕士教学实践智慧提升工程”(编号:YJG-2018-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