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启发式教学探究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3168602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古已有之,其核心思想来源于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论说。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从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实际出发,严格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依据教学内容,积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以促进学生智能较好发展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当代教育界备受重视。语文新课程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直接提出重视启发式教学的建议[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同样要求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小说是高中语文重要教学内容,人物分析则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利昂?塞米利安在《现代小说美学》中指出,“人物是小说的原动力”,“我们看一部小说主要看小说中对人物性格的揭示,这也是构成小说的魅力和教育意义的因素”。[4]在教学小说人物形象时,恰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还原作者“揭示”人物性格的过程和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特征。下面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为例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引导学生聚焦正面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此文描写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情景,借黛玉之眼初步描写贾府的主要人物和环境。《红楼梦》人物众多,全书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在这篇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有十几位,其中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
  通常情况下,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行为等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行。正面描写是对人物的直接展现,是刻画人物最主要的手段。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正面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分析王熙凤的性格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王熙凤?
  2.王熙鳳是怎样出场的?这样的行事做派,表明她在贾府有着怎样的地位?
  3.在与黛玉见面的这段时间,王熙凤笑了几次?哭了几次?她每一次的“笑”分别出于什么心理?每一次的“哭”又是出于什么心理?王熙凤在哭笑之间自由转换,由此可以看出她具有怎样的性格?
  4.王熙凤夸林黛玉:“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她为什么这么说?读读这句话,体会王熙凤的语气。说说这句话体现了王熙凤怎样的心态?
  这样的层层设问,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启发学生深入品味小说语言,多方面探究王熙凤的行事特点和行为动机,把握这个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特征。
  又如,在分析林黛玉这一形象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文章开头写林黛玉初入贾府的心理,说她“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这几句话表明林黛玉具有怎样的性格?林黛玉的哪些言行体现了这种性格特征,试找出一两处描写进行分析。
  学生独立思考后,能够得出林黛玉是一个“自尊自重,谨慎,敏感”的女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接着提问: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诗书之族”,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在自己的外祖母家,为何如此小心谨慎?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林黛玉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并初步窥见林黛玉将来的悲剧命运,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作好铺垫。
  如上所述,聚焦正面描写是分析人物性格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课本所选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正面描写都比较细致。例如,《祝福》用传神的笔墨刻画祥林嫂的眼睛,描写祥林嫂反复诉说不幸命运的话语;《老人与海》详写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本特征和学情特征,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聚焦正面描写,深入探究人物性格。
  二、启发学生关注侧面描写
  在正面描写之外,小说也常常以侧面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侧面描写往往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的艺术效果。分析侧面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也是解读小说的必经之途。因此,在小说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关注侧面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在塑造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物时,除了浓墨重彩的正面表现,还有随手点染的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极尽烘云托月之妙,脂砚斋等评点者早就注意到其作用。如写王熙凤亲为捧茶捧果,甲戌本有“总为黛玉眼中写出”的批语;又如宝玉出场之前,先写黛玉心中之宝玉,甲戌本对此有“这是一段反衬笔法”、“文字不反,不见正文之妙”等批语。在阅读时,这样精彩的侧面描写自然不能轻易放过。教师可以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侧面描写的用意。
  例如,在解读正面描写王熙凤的文字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课文第五段哪些语句表现了林黛玉对王熙凤的看法?
  2.林黛玉出身名门,见识不凡,对生活在这种封建贵族家庭中的各式人物自有了解,为何在初见王熙凤时会感到惊讶?这样的描写对表现王熙凤有何作用?
  3.贾母如此向黛玉介绍王熙凤:“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贾母作为贾府里的备受尊敬的“老祖宗”,有时显得端严,有时显得慈爱,但极少以这种戏谑的言语来评论他人,为何对王熙凤开这种玩笑?贾母的话透露了王熙凤哪些信息,你从中读出一个怎样的王熙凤?
  通过林黛玉之眼看王熙凤,通过贾母之口谈王熙凤,都属于对王熙凤形象的侧面烘托。在林黛玉看来,王熙凤是贾母的孙媳妇,上头三层公婆,在人人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场合,她人未到而笑先闻,确实放诞无礼。而这种放诞无礼,贾母等人却习以为常,不以为忤,可见王熙凤在贾府内宅地位特殊,与众不同。从贾母打趣王熙凤的话中,则可以看出王熙凤性格泼辣,与贾母十分亲近,深得贾母宠爱。通过设计问题,巧妙引导,能够促使学生关注可能被忽视的文字,读出其中隐含的意味,从多个方面解读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又如,在分析贾宝玉的形象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在宝玉出场以前,作品首先介绍了一般人对宝玉的看法,试着找出几处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发现,贾府内外有许多人都对宝玉持贬斥的态度。王夫人说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黛玉听说这个“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觉得他是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那两首《西江月》更是对宝玉极力嘲讽,说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为了增进学生对这一人物的了解,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文字对照阅读,还可以适当补充《红楼梦》其他章回对宝玉的描写。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明了作者寓褒于贬的用意,深刻把握宝玉的独特个性,欣赏宝玉作为封建思想“叛逆者”的光彩。
  除了《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多篇小说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如《祝福》借卫老婆子之口描述祥林嫂再嫁后的生活,评论祥林嫂的“好运”和不幸;《三国演义》在诸葛亮出场前,先写徐庶、司马徽等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以渲染诸葛亮的才华与德行。在教学这些小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旁人的相关话语和行为,以便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把握人物形象。
  三、提示学生注意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对人物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精准地揭示了小说中人物和环境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小说阅读中,理清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人物特征,并把握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提醒学生注意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将人物置于具体环境中进行解读。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所设置的环境精严而周全,从亭台楼阁到花鸟虫鱼,从居家礼仪到典章制度,从一府的人物关系到社会各阶层的分布,当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无不曲包。小说中的人物生存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其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显得极为合理,极为自然。只有充分了解当时的环境,结合环境去解读人物,才能得其要领。《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许多环境描写,环境与人物水乳交融。不过,由于时代文化的巨大差异,高中学生不一定了解文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也因此难以深入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背后的因由或意味,甚至对人物产生误会。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情,并作出相应的引导。
  例如,由于不了解封建社会对贵族小姐礼仪方面的要求,部分高中生可能难以理解林黛玉为什么在外祖母家如此谨慎,一个座位都要几次三番地相让,甚至可能得出“林黛玉胆小怯懦、上不得台面”等错误结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林黛玉的行为,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传统社会尊卑、长幼、主客之别,方位文化,餐桌礼仪等等。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黛玉与环境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寄人篱下的林黛玉的自尊自爱、谨慎自持。
  在分析宝玉形象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宝玉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宝玉个性的独特之处:
  宝玉在与黛玉交谈时,语言文雅有礼,颇有学识,为何传言他“极恶读书”,《西江月》中也以“愚顽怕读文章”来形容他?当时的社会、家庭要求宝玉读的究竟是哪种书?他为什么不喜欢读这些书?
  这样的启發能够使学生明白,宝玉作为世家大族的嫡子,是被家族寄寓“读书入仕、振兴家业”的厚望的,所谓“读书”,是读四书五经等与科举考试相关的书,宝玉厌恶仕途经济,不愿读这些书,他喜欢的是《西厢记》《牡丹亭》等表达真性情的“闲书”,所以他虽然很有才华,却被旁人讥嘲,被家长痛责。由此学生才能理解宝玉在当时的环境中立身的艰难,以及宝玉追求自由、摒弃名利的活法的可贵。
  入选高中课本的小说,环境描写各有特色,但都具有表现人物的功能。如《边城》通过边城的青山绿水和纯朴民风烘托翠翠纯洁美好的性情,《老人与海》以宽广深沉的大海象征桑地亚哥的坚韧强悍。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人物和环境的内在联系,以更加宏阔的视野去审视人物的特征。
  四、结语
  以上讨论了启发式教学在小说人物分析教学中的作用和方法,主要探析教师如何设置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发现。事实上,启发式教学不限于人物形象分析,在教学小说主题、叙事技巧等问题时,同样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这个启发、引导的过程能够将人物分析的技巧呈现出来,教会学生怎么读小说。有论者指出,“小说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教的方法’教会学生小说文本‘解读方式’的过程”。[5]启发式教学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读懂小说,而且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读懂小说,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是非常有效的小说教学方法。
  总之,启发式教学对于高中小说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教师要抓住引导启发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思维方向,适时拓展,增加学生思维的宽度与广度”。[6]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在持续深入地推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启发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小说鉴赏能力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高中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极有助益。高中语文教师在小说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抓住时机,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新型高效的语文课堂。
  注释:
  [1]孟昭良:《高师应加强教学法研究——启发式教学刍议》,《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89年第5期,第82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9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2页。
  [4](美)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宋协立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8页。
  [5]王荣生主编:《小说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95页。
  [6]黎倩:《高中语文教学中巧用启发式教学初探》,《语文教学之友》,2019年第10期,第5页。
  本文系南昌师范学院科研项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启发式教学研究”(编号:18XSKY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北大培文杯”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确切地说是阅读水平。”教育部也一再重申阅读的重要性,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1月18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掷地有声:“孩子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家长们也开始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并给孩子疯狂购书,“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俨然已成
期刊
在高考作文中,相较于有些考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的散文和全靠素材堆砌而没有自己独特感悟的议论文,踏踏实实写好记叙文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那些平铺直叙的记叙文排除在外。要想写好记叙文,我们可以尝试着写一个故事,塑一个人物,抒一份情感。  一、写一个故事:曲折精彩,引人入胜,情节发展耐人寻味  毋庸置疑,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记叙文的本质特点就是故事性。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如同一部好的电视剧,
期刊
【教学设想】  许多的研究都说《百合花》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关于战争的描写和对军民鱼水情的歌颂,认为它写出了心灵美、人性美、人情美。但这些研究或者说提法往往只是在重复着这些抽象的“概念”,身处“象牙之塔”的学生依然渴望明白:这些“美”究竟应当具象成什么内容呢?换言之,即《百合花》究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美?或者说《百合花》究竟要讴歌怎样的人性和人情?  站在单元教学的角度,本课是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真正意识到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读不通、写不通”的根源正是思维不通。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确定好思维的训练点,通过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归纳、整合、质疑、思辨,在切实高效的碰撞与交流中提高自
期刊
【教材分析】  1.教学理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该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1]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教师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有利
期刊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所著的《心理学与成长》一书,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并作了删改。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美国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心理学与成长》一书将心理学的知识轻松融入短文中,如一盏明灯,引领人们找到通向美好生活的路途。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一件往事的回忆,其中蕴含着生
期刊
2018年1月,在江西省首期中小学语文名师培养对象集中培训班上,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江西省中小学语文名师培养计划项目負责人詹艾斌向参训的全省语文名师培养对象提出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五个重要选题:其一,语文学科知识问题研究;其二,语文教育哲学研究;其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其四,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问题研究;其五,语文教学与德性教育问题研究。  两年来,在詹艾斌老师的引领下,参训学员们围绕语文学科
期刊
在发展义务教育这一重大问题上,必须注重关键性领域的改革。我们可以认识到,也必须明白,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评价及其监测就是这样的一个关键性领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需要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换言之,发展和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是深化义务教育关键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事关义务教育改
期刊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创立的一种新型笔记方法,是一种简单、高效、图像式的可视化思维工具。统编教材叙事类文言选文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刻画生动,情节曲折,微妙心理与情感变化隐含在情节陡转间、炼字炼句处,意蕴丰厚,是学生不易把握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笔者发掘两者之间的教学关联价值,以期探究叙事类文言短篇的教学策略。一、依托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  统编教材中收入的叙事类文言短篇如《狼》《河中
期刊
一、我的教育教学困惑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教育和阅读的关系时,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自我教育从读一本好书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从学会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这句简短而意味深长的话,道出了对“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最为精辟的阐发。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就已经看到了整本书阅读的巨大价值。1941年,叶圣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