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忠谏的顺天学政张鸣骏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xxz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鸣骏,字赓阳,清顺治初年曾官至宣大巡按御史、江西道御史提督顺天学政,被“清初御史第一人”的李森先称誉为“谏臣、直臣”,是一位敢于进取、担当、忠諫的士大夫。
  敢于进取的联捷进士
  “族萃京元允卜三元及第,堂临天宝欣观万宝朝宗”。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武安镇的京元村,原名溪园社,明宣德五年(1430),漳州千年史上唯一的状元林震及第后为报答他降生地溪园社“张氏瞻依堂”及从小受外祖父培育之恩,奏准皇帝将溪园赐名京元。从此,京元社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张鸣骏,出生于明代后期闽南深山的长泰县钦化里京元(今长泰县武安镇京元村),是一位从京元“张氏瞻依堂”走出的历史名人。
  张鸣骏自幼天资颖悟,过目成诵,其父认为可出人头地,聘师课子,学有所长。明崇祯十二年(1639)中乡试举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入京中进士。张鸣骏联捷进士后总是以诞生在“张氏瞻依堂”的明宣德五年(1430)状元林震为榜样,将清廉为官,名标青史作为他人生追求的信念。先贤刻苦攻读,锐意进取的精神极大地鼓舞着他,特别是先贤们在宦海生涯中,忠于职守,嫉恶如仇,敢于担当的风范感召着他,从小耳濡目染,铭记心中,成为学习励志的楷模。
  敢于担当的巡按御史
  张鸣骏考中进士后不久,在京城担任户部主事。他在京城任职期间正是明王朝摇摇欲坠之时。当时,官场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作为一个统治阶级下层的有识之士,张鸣骏忧心如焚,又无能为力,于国于民,都无法施展他的才华抱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明王朝倾覆于腐败的深渊之中。
  明朝的“前车之鉴”深深地震撼着张鸣骏,清入关后,张鸣骏归顺了清朝。归顺清朝之后张鸣骏对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更加深恶痛绝。
  清初,官员敲诈勒索百姓的案件屡见不鲜。据《清实录——顺治朝实录》记载:清顺治元年(1644),张鸣骏被任命为宣大(宣府、大同的合称,辖宣府、大同、山西,此地古代是北狄范围)巡按御史。当时清大军二万多人正在围剿朔州所谓的“善友会”暴乱,张鸣骏深入战场,他排除兵将和地方官吏的干扰,亲自审查擒获的战俘,最终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原来这暴乱的“善友会”,本属信奉某种信仰的普通乡民,这些“妖贼”原来不过是“持斋事佛”的“乡愚”,由于“奸弁”(奸猾的驻军将领)的借故敲诈,纵兵抢杀,才激成民变,官军为怕“事发难收”,却索性杀人灭口。遂被说成“以妖术作怪”的“贼兵”。
  看到数村荒芜,屋破墙倒,千人被杀,到处尸血横陈的残暴冷酷场面,还有数百人被围困,生命岌岌可危。一股凛然正气冲天而起,张鸣骏决心要惩治枭将暴兵,救民生命。
  张鸣骏敢于担当,奋笔直书,向皇帝大胆揭露事实真相:“该臣看得,蒋家峪等数村,乡愚持斋事佛,其来久矣,未常有他心。自奸弁王守志张告民之示,而‘善友’之祸起。始则借端酷诈,继而纵兵抢杀。初以一家,而延数家,因而一村,而延数村。彼乡民者,谁无家室,谁无性命?相聚负山,迫于不得已,为逃生之计耳。有何形迹,而指之为妖也!乃以事发难收,遂为一网打尽之谋。虚张其事,诬造口供,捏送传帖,欲以兴两镇之师,而灭千人之口。乃至当官面,前情尽归乌有。”(明清史料丙编第五本宣大巡抚张鸣骏残题本转引谢国桢编清初农民起义辑录第72页,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
  清初统治者为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取信于民,警戒官僚队伍,最终将参将王守志处死,通判等渎职官员也受到处分,蒋家峪200多名百姓的性命被救,成为清初的一大案件,美名留传后世。
  相传,宣大百姓感恩戴德,不忘张鸣骏救命之恩,乡贤地方上表称颂。张鸣骏狠斗贪官的劲节高风,世代流传。又传皇帝曾题 “巡狄”匾赠送张鸣骏,此匾原来悬挂在张鸣骏府第正堂上方。
  敢于忠谏的顺天学政
  清初沿用明制,授予监察御史极大的权利,但是“权利意味着担当”,监察御史的品德才智都是一流的,是皇帝的耳目,一旦犯错处罚也最严厉。清初,在直隶设提学御史,各直省设立提学道,他们都带着按察司佥事的官衔,是从各部院具有进士出身的官员中选拔出来。少数提学官,以举人充任。顺天、江南、浙江三个省的提督学校官,则称提督学政。到了清雍正四年(1726),废除提学御史和提学道的建制,一律改称为“钦命提督学政”,简称“学政”,全国定额二十名。所谓“钦命”,意思是受皇帝特命,享受“钦差大臣”的待遇。学政的地位和各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总督、巡抚平行,知府以下官员对学政皆执属员之礼。人们尊称学政为“学台”。“学台”和“抚台”“臬台”,合称地方“三台”。”
  顺天学政是当时主管顺天(今北京)教育与科举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全国学政的首善,官职相当于三品官,因此任职要求也最高,竞选顺天学政无异于状元选拔。清顺治二年(1645),张鸣骏在众多进士身份出身的京官考试竞选中脱颖而出,又经顺治帝严格的品行才艺面试,最终被任命为江西道御史提督顺天学政。
  对于做官者而言,明哲保身的多,敢于“忠谏”的少,“忠谏”受贬再进谏则更少。今被选作高考试卷题而广为人知《清史稿?李森先传》的文献中就收录了“忠谏”受贬再进谏的一些官员。
  据《清史稿?李森先传》记载:“皇上孜孜不倦谋求天下太平,多次下求言诏,但是大臣们犹豫观望的人很多,都是因为从前上书言事的大臣,一旦受到惩处,就流放永不续用,互相都把进谏作为警戒呀。我认为想要广开言路,应该宽容对待进谏的大臣。像流徙的谏臣李呈祥、季开生、魏琯、李裀、郝浴、张鸣骏等,都与下诏恩准进谏因为公事受连累有关。倘使蒙受皇上顾念和怜悯,让天下人明明白白知道皇上宽容直臣,即使发配到偏远地方的直臣也不会被遗漏,凡是有进言责任的人,能不洗心竭虑进言吗?”
  又据《清实录——顺治朝实录》的记载:“顺治四年,降顺天督学张鸣骏二级、调外用。”“顺治九年,复补原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张鸣骏、原官”。复职御史的张鸣骏,依然秉性不改,正直敢言,最终因言获罪,再遭贬官,成为流徙谏臣,永不叙用。
  再据《长泰县志·乾隆庚午版》记载:“张鸣骏,明崇祯十二年(1639)中举,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后移籍龙溪。”年老又惨遭贬谪后无颜回乡,张鸣骏后来举家移居龙溪南乡(今漳州市龙海市颜厝镇西张社)。
  从以上史料可让我们知道张鸣骏的为官为人、以及被降职和恢复原官、最终又遭贬官无颜回乡的原因,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张鸣骏在复杂的满汉斗争的官场中,虽宦海浮沉、身不由己,却敢于担当、正直敢言,且廉洁清正、执法如山的“谏臣、直臣”形象。
其他文献
我这里所说的“贵人”也就是对别人有过非常重要帮助的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能经常遇到“贵人”,那无疑是有福气的人,意味着要少走许多的弯路。“贵人”,也就是给别人送光明和温暖的人。  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常常跟我们提到过一个我从来就没见过的人。他说,如果没有那个人,他简直不敢想象他能不能成立家庭,能不能在当时那个社会立足。  这当然得从我父亲有些发黄的身世说起。我父亲长到十多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
期刊
这是一个著名历史故事。当年孔子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不受待见,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连着好几天无米下锅,穷苦不堪。好不容易找到一些米,孔子却在饭快熟的时候瞥见颜回用手抓甑里的饭吃。孔圣人不高兴了,不过他还是压住火气,只是在吃饭时故意说:“刚才祖先托梦,让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颜回忙说:“不可,刚才有灰尘掉进甑里,我把灰抓起来吃了。”孔子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暗自庆幸没有责怪颜回,同时大发感慨:有时眼睛
期刊
佛是提倡“平常心”的专家,而能做到平常却是很不平常的事情。  如果人们对待极平常的事物时,就像是见到奇珍异宝一样,说明本应“平常”的东西已经出现了异常。  提出要坚决“依法治国”的口号时,我能够知道“依法治国”的珍贵,及坚持“依法治国”的困难重重。越把法治挂在嘴上,越说明法治的珍贵。喘不过气来的哮喘病人才会把平常的空气当作宝贝的。  用平常心对待人与事物也有讲究,就是要平等,不要反复无常。我曾在一
期刊
走在陌生的街道,唯独的熟悉竟然是来自天桥上卖艺人拉的二胡声。我伫立在天桥底端,听着一声声的孤独碰撞,那不是盲人阿炳的二胡声,我始终坚信,每个被拨动的弦都能飞出属于父亲的音符,虽然拉不出他的故事,仍可以让我想起他拉二胡的模样。那些故事是属于父亲的二胡。  父亲的二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兴许是个奢侈品。那时候的人会识字懂音律显得是如此难能可贵,更何况土生土长于一个贫困的小县城。我曾问过父亲,为何那个年
期刊
到中国作协雾灵山创作之家休假,一开头,就有点“误打误撞”的味道。我一直以为雾灵山创作之家在北京,接到正式通知才知道,是在北京与承德之间的河北兴隆县花果山庄,离北京还有100多公里。在网上查来查去,最后决定乘坐火车,一是火车转车的时间比飞机来得顺当从容一些,二是很久没有坐火车了,想回味一下睡卧铺的感觉。在火车上摇了几十个小时,到兴隆火车站下车的时候,便有人举着“雾灵山”的牌子,很热情地问,上雾灵山吗
期刊
闽南地区流传一个传说:当年漳浦人蔡新进京赴考路过九龙岭,遇一卖汤圆的老人出一上对“九龙岭下日日冬至”要其应对。蔡新一时对不上,待他应考后重回家乡,看到六鳌海上夜间渔灯璀璨,才出现灵感对出“六鳌海上夜夜元宵”的下对。笔者对六鳌海上的渔火无幸神领,但对九龙江口早年的渔火,则是神领再三。  九龙江口海面是个天然的内海渔场,不但盛产包括银鱼、丁香鱼、凤尾鱼、比目鱼等各种内海鱼类和各种虾蟹,一些常年回游于外
期刊
那个玲珑的午后,阳光有些柔软,有些慵懒,寒假马上就要来,我的心情十分舒畅。最后一堂历史课了,马上要进行的是期末考试,学生一考完,意味着长假开始。上次课,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把漳州历史相关的知识点复习一遍,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拿出来讨论。我刚一进教室,就闻到淡淡的花香,孩子聊得正起劲,小蔡的声音尖细而高昂,他眉飞色舞地说着什么。我没有惊动他,停住脚步,原来他正在说“朱文公使飞瓦”的段子。几个同学显然
期刊
《第二次握手》是第一部感动我、也是永远感动我的一部文学作品。很多很多年过去了,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永远是这样一位女性:绾着高高的发髻,标准的鹅蛋脸丹凤眼,身体高挑苗条,端庄高贵、美丽娴静、气质优雅、风度卓然。她静静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任凭世界如何日新月异,审美趣味如何改变,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她是最完美的女性,最圣洁高贵的女性,需要人们高山仰止的女性。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不知“四人帮”是否已被粉碎,
期刊
鼓乐齐奏,鞭炮震天,各种民间游艺,尽展风采。一群妇女不论老少均身围黑色长裙,手提扫把在游境队伍前作势清扫路尘。途经之处,挨家挨户张灯结彩,门前设立祭坛,供桌上摆满各式各样的祭品,点烛燃香,斟满酒水。这是岛尾村最为热闹的“五朝王醮”庆典。  王醮,亦称“做醮”,是岛美村自古以来就有的民间风俗。由于每五年才举行一次,因此俗称“五年王醮”。从建醮请王爷公入坛开始,到王爷公代天巡狩出巡,俗称“游境”,以至
期刊
走过去时,我暗暗算了自己的脚步:400步。哪有那么齐整的,我不信。走回来时,我一步一步地认真计算着,好了,401步。终于有了一步之差。回家后,我上网查阅了江东桥的资料,发现它始建于1214年,迄今刚好801年。天哪,这是巧合吗?还是冥冥中有什么契合?  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郡守赵逖伯在这里连艘建造浮桥,开此处造桥。但浮桥“摇荡掀簸,过者凛容”,且经风雨摧损,疲于屡易。嘉定七年(12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