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究竟新在何处?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f_2004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极佳。失业率降低到历史性的低水平;联邦政府出现财政盈余,而且在经历了25年近乎停滞的经济状态后,劳动生产率正在猛增。这种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经济活力引起了很多关于“新经济”本身以及在未来几年中,新经济对于经济扩张的可持续性意味着什么的讨论。
  有关新经济的讨论目前还没有定论,部分原因是“新经济”这个词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含义。1有些人对新经济的定义非常宽泛,即在如今这个全球竞争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里,那些在过去指导经济政策的基本经济概念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而另一些人的定义却比较狭窄,即信息技术在推动产出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方面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较狭义的定义。即使新技术只代表了一些评论家在字面上所指的含意的一部分,它仍然是新经济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在美国经济中“一些基本的东西已经改变了”,Nezu也大致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大多数人都一致认为,……信息和通讯技术或者说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核心”。争论主要围绕着这样一个问题展开,即传统的或“旧”的经济学概念和分析方法能否解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产生的经济影响。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信息技术的影响力与其说是全新的,不如说它比以前更大。
  
  总需求和新经济
  


  从经济中的需求角度来看,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传播与普及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计算机软件、通讯,以及相关的设备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经济扩张一直由两个因素牵引着:一个是企业投资的巨大和持续的增长,虽然在90年代初期,企业投资的规模并不大;另一个则是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而且这种支出已经超过了家庭的收入,并导致了一个不太有利的(经测量过的)低储蓄率。这10年来,企业部门的资本积累率已经翻了一翻多。如图1所示,这一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信息处理设备和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支出。从名义增长率看,这类投资占整个企业投资的比例已经从1990年的9%增长到1999年的22%。2而实际增长率则更加显著,因为计算机元件的相对价格正在稳步下降。3在过去的10年中,花费在信息技术设备上的实际支出已经增长了3倍,在整个投资增长中约占60% ,而同时其它形式的投资只占了40%。4


  新经济同时也是消费需求高涨背后的一个推动力。作为GDP的一部分,消费者总支出已经增长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而个人储蓄率则从90年代初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7%的平均水平下降到2000年的零。现今的很多研究都把推动个人消费需求的力量归因于家庭财富的增长,尤其是高新技术股票价值的急剧增长。51991年,家庭财富的净价值是可支配收入的4.9倍,而到了1999年末,则增长到了6.4倍(图2)。87%的家庭财富增长是由股权资产的价值增值带来的,而这种价值增值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养老基金来实现的。股票价值的增加反过来又会受到高新技术工业部门的强大影响。尽管在1991年,高新技术股票在标准普尔500种股票价格指数中仅占10%,但在随后的8年中,这些股票价值增长了10倍,现在,他们已经占整个指数的1/3(见图3)。6而在同样的时期内,非高新技术股票仅增长了150%。


  
  总供给和新经济
  
  新经济对总需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新经济对总供给的影响却仍有争议中有争议。在有关90年代经济运行情况的讨论中,有两个现象通常会被单列出来以引起注意:一个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高涨,另一个则是极为紧俏的劳动力市场和非常低的通货膨胀率同时并存。这些讨论也使人们对以知识产权形式出现的无形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所有这些都促使人们宣称新经济的到来,而且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非常一致。新经济对总供给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影响
  1995年后,劳动生产率和多要素生产率(MFP)的显著增长经常被用来证明计算机才是最终促进生产率增长的因素。信息技术的这种作用也经常被认为是新的。比如,经济顾问委员会曾经指出:“多年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在促进生产率提高方面并没有什么作为,但现在情况似乎变了(经济顾问委员会,2000,第29页)。”如前所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IMF,2000)也在试图解释这样一个问题:“在美国,为什么90年代以前,信息和通讯技术没有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而且其他国家的情形也是如此。”
  在评价这些观点的时候,有一点非常重要,这就是:要区分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及信息技术对多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正如下面将要指出的,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所起的积极作用是通过资本深化,即单位工人拥有资本量增多来实现的。尽管信息技术对美国最近的经济增长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一点来说,既不是新近才有的,也不是从未被预见过的,对于美国来说,这更不是绝无仅有的。即使在劳动生产率增长很低的时候,信息技术资本总是推动着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唯一真正的变化是信息技术产业的资本额比以前大得多,所以它最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以前大得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一点也很明显,这就是在半导体和计算机的生产中,生产率有了飞速的提高,从而导致价格的大幅下降。而价格下降是引起90年代信息技术投资高涨的主要因素。
  有关新经济的一个更基本的问题是,信息革命和对信息技术投资的高涨除了直接推动资本深化以外,是否还提高了应用计算机的工业部门的生产率,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运用是否推动了1995年后多要素生产率的提高?1995年后的信息技术投资高潮恰好与事先没有预见到的美国的多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同时出现。不过,这种联系本身并不能证明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导致了多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事实上,无论从美国整体经济的角度还是从单个产业的角度来看,现在的研究都没能找出信息技术资本与多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确切关系。而在微观经济(公司层次)研究中,要举出这种联系的反例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1995年后美国经济增长加速的原因,然后再讨论关于信息技术使劳动生产率和多因素生产率提高的证据。
  2.关于经济增长原因的研究
  在美国,1973年通常被认为是生产率增长减速的开始,这种减速非常明显,而且至今基本上还无法解释其原因。生产率增长减缓持续了25年。在1973*1995年间,美国经济每年的实际增长率为3%,而在1995*1999年间,非农商业经济(nonfarm business economy)(这是一个美国劳动统计局在计算多要素生产率时所使用的一个产出概念)的经济增长率加快,达到每年4.8%。而这种经济增长率的加速与劳动生产率和多要素生产率的急剧提高恰好同时出现。
  最近的两个研究探讨了信息技术对90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一个是由Jorgenson和Stiroh(2000,后面简称为JS)进行的,另一个则是由Oliner和Sichel进行的(2000,后面简称为OS)。这两个研究用了非常相似的“增长根源”法,但是Jorgenson和Stiroh 引入了一个有关资本的更加广义的定义。按照这个定义,资本包括住宅以及耐用消费品。同时,两对研究者都对他们感兴趣的关于两个时期的经济增长原因作出了估计。他们认为,劳务、资本包括信息技术,以及多因素生产率都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通过比较两个不同时期的情况,可以很容易地估计出1995年后经济增长加速的原因。也就是说,1995年后的每单位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1973-1995年期间相比,要少一些。
  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说,方法上的不同会影响结论。但是,这两个研究在关于增长方面,提供了很一致的信息。它们都指出,经济增长的所有主要根源——资本、劳动以及多要素生产率,都促进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增长。依照Oliner和Stiroh的估计,多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大约占整个经济增长率的40%,而按Jorgenson和Stiroh的估计,则只占25%。从其它方面来看,两个研究也提供了异常相似的结论:资本和劳务的增长加在一起占了整个增长的1%,而资本所起的作用要稍微大一点。在90年代的后5年里,美国经历了一个投资高潮,这使股价上扬,同时也促进了资本对产出增长的推动作用(根据OS,这个增长率是每年0.58%,而据JS,是0.65%)。但是,美国经济也经历了劳务增长的高潮,劳动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资本投入旗鼓相当。
  总之,美国经济增长中的2/3或2/3强是由经济投入的加速增长引起的,而余下部分则是多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所带来的。在生产投入中,劳动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各占一半,或者说,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各占1/3(这里引用的是OS的比例)。
  为了分析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两组研究人员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技术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另一类则是非信息技术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90年代末,信息技术资本的规模比以前大了许多。7这样一来,在美国,由于对信息技术资本的大量投资,这些产品在美国资本库存中占了很大的份额,所以现在在整个资本中,信息技术资本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90年代末,非信息技术资本对经济增长没有什么促进作用。事实上,两个报告都指出,跟以前相比,非信息技术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稍微有点减弱。8
  这样,资本作用的增长其实都是由信息技术资本作用的增长造成的。然而,发现信息技术资本对产出增长有推动作用,这并不是什么新闻。新鲜之处在于,信息技术资本所起的作用比以前大多了。


  3.信息技术与劳动生产率
  有关最近美国经济增长的大部分讨论都是用劳动生产率这个字眼来表达的。而对于非农商业经济部门来说,其劳动生产率从1973-1995年的每年大约1.5%增长到了90年代后半段的每年2.5%的高水平(见图4)。O-S、J-S、Gordon 和经济顾问委员会运用不尽相同的产出分析法,得出了非常相似的研究结果,即劳动生产率增长中的大约1/4到1/3来源于单位工人拥有资本额的不断增长(即资本深化),而1/3或更多则来源于飞速增长的多要素生产率。也就是说,信息技术通过提高资本深化的程度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有关研究人员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研究也表明,信息技术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而且在每个国家资本比劳动投入增加更快,于是通过提高资本-劳动比率,资本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从对经济增长及信息技术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研究可见,发现信息技术资本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以前的趋势正在急速的扩大 :无论在哪个国家,信息技术资本在整个资本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多,它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以一定的比例日渐增长,这个比例是人们根据不断增加的信息技术资本对劳动的比率而估计出来的。
  4.信息技术与多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前面的讨论表明,信息技术资本的运用对于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经济增长中的一半以及劳动生产率增长的2/3或更多都是由它引起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多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呢?是否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信息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导致了最近多要素生产率的高速增长?我们认为在劳动生产率和多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中,有很多让人辨别不清的东西。这对我们的讨论来说是不利的。我们还认为,有证据表明最近在美国,多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能归因于信息技术设备的广泛应用,尽管这个证据并不是决定性的。
  多要素生产率用于衡量无法用生产性投入增加来解释的那部分经济增长。如果能准确地测量所有生产性投入及其价格的话,诸如信息技术资本这样的生产性投入的增加就不会影响多要素生产率。9一项技术革新是否会影响多要素生产率取决于这项特定的革新活动是否得到了其应得的全部报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取决于经济数据的测算是否正确。一则轶闻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中的一个人曾经参观过一家生产机器工具的工厂。该厂生产的机器工具技术含量很高,而且十分先进。不过,这个工厂创建于19世纪。在工厂初创时期,买来的原材料放在厂房的第一层,局部生产装配线放在第二层,而最终生产线放在第三层。随着机器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将它们从三楼搬运下来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有人建议将原材料放到第三层,这样最终产品生产线就可放在第一层了。这个主意马上使工厂的劳动生产率有了提高。
  革新会影响工厂的多要素生产率吗?如果建议是来自于一个管理咨询公司,而它是根据其建议的价值来收取报酬的,那么革新活动是作为买来的一种投入,而不是一个促进多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但是如果建议是来自于一个雇员,而这位雇员并没有得到革新活动所值的全部价值作为报酬,那么这个工厂的经测算的多要素生产率将会提高,因为并没有测算到由于革新活动而得到补偿的投入。
  这则轶闻说明了在产出和生产过程方面进行改进所产生的影响,而这些改进是由对信息技术资本的投资所带来的。如果产出和信息技术投入能够被准确地测算的话,我们会发现多要素生产率是没有增长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资本对产出没有作用。一个成功的投资会提高产出和劳动生产率。信息技术资本改变了做事的方式——它改变了业务流程,并使很多新的产品和服务得以出现。如果经济统计正确地测算了这些新的产品和服务,产出衡量和生产率的统计数据就能反映出计算机的贡献。如果能够正确测算计算机的价格,经济统计也会准确地测算出用于生产的计算机投入。这意味着计算机所起的作用是对应用计算机的一种回报,也就是说,是对生产性投入的一种回报。在经济统计数据中,计算机所起的新作用并不是以提高多要素生产率的形式出现的,因为多要素生产率反映的是与投入运用没有关系的产出变化。
  事实上,前面列举的宏观经济研究都认为,计算机只是另外一种资本设备而已。也就是说,像以前的任何资本商品诸如蒸汽机或电动汽车一样,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工人工作的机器,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它非计算机资本设备的替代品。
  与劳动等其它形式的投入相比,计算机的价格越来越便宜,因此我们便越来越多的应用计算机。雇主们会继续用计算机来代替其它投入品,直到进一步的代替不再具有成本优势为止。投资于计算机所得到的回报率与投资于其它形式的资本是一样的。这种均势假说实际上已经包含在研究增长根源的方法中了。
  然而,仍然有一些可能的因素使我们相信,在我们目前的研究中,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许被低估了。这些可能的因素包括:计算机投入会得到超额回报或产生溢出效应等。今天,信息技术革命也处于一种不平衡的态势之中,因此完全有可能存在一些我们尚未发现的收益。
  (1)产业分析 Jorgenson 和 Stiroh在总结早期的增长研究后认为,虽然单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信息技术资本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但单个产业的多要素生产率与信息技术的使用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10事实上,许多生产率增长很低的产业却是信息技术资本使用最广泛的产业。计算机设备购买最多的5个产业全是服务业,它们依次是金融服务业、商业服务业、批发贸易行业、通讯业和保险业(Bonds and Aylor,1998)。这些产业占了美国计算机投资额的50%以上。也许除了通讯业以外,这几个服务行业对价格指数的建立,实际产出的度量和生产率的度量方面提出了理论和经验问题。在通讯产业中,要想把握新产品迅速引入带来的影响,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与计算机使用紧密相关的一个例子是,随着银行自动柜员机数目的增加,顾客花费在排队等候出纳员交易上的时间缩短了,而且在周末也可以进行交易,另外,利用信用卡交易的计算机验证系统,人们到许多国家旅游也不必再携带旅行支票了。在1999年美国国帐户修改之前,国民帐户对银行产出的测算并未反映出自动柜员机的使用。既使现在,许多国家在测算银行产出时,依然未能反映自动柜员机的使用(Eurostat,2000)。
  商业服务业中存在着更难解决的问题。以商业服务中的一家经济咨询公司为例,我们如何测算一家经济咨询公司的产出呢?如何为经济咨询建立一个价格指数?又如何计算经济学家的生产率?无论是测算经济学家个人活动的产出,还是测算银行、法律机构和保险机构的产出,经济学中的技巧都毫无帮助。
  当然,这些问题也需要根据情况来进行客观的分析。在测算服务的产出时遇到的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于美国的统计资料中,无论是在多要素生产率加速增长之前还是之后。另外,这些产业的产品中只有大约40%是最终产品,如果他们为其它企业生产中间产品,在测算它们的产出和生产率方面的种种错误,并不会转化为整个经济的测算错误,因为GDP是建立在最终产品总量的基础上的,在中间产品的测算上的错误并不会影响最终产品总量的测算。
  统计机构在解决测算中遇到的问题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近期国民帐户的修改采用了一种新的测算银行业产出的方法,这种方法着重于测算对使用公共设施,如自动柜员机的消费者的补贴上;另外BLS已经开始公布一些商业服务的价格指数。在无法获得资料去重新估价各种具体产业的多要素生产率的情况下,用新的数据对劳动生产率进行的估计确实证实了1995年末在这些产业中生产率的加速发展。
  (2)微观经济学实证 最近,大部份关于计算机和生产率关系的微观经济学分析都集中于劳动生产率,因为最近的大多数研究都发现信息技术投资对其有显著的影响,11K还有一些研究发现超额回报对多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影响,例如Bynjolfsson和Hitt (2000)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强烈指责在宏观经济学分析中,资本对生产力的贡献被减弱到只有大约1/10。这些微观经济学研究发现在产量增长和信息技术投资之间,以及证券市场价值和信息技术投资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
  然而,在试图推断其原因时出现了一些重大问题,信息技术投资也许可以作为区分高成长和低成长企业的许多特点之一。
  为了使他们的微观经济学结果和总的数据相符,Bynjolfsson和Hitt (2000)提出了一种新的会计科目结构,把大部份无形资产上的经营性消费:包括开办费,划分为投资。把间接支出的费用转为投资最初会提高GDP和生产力的水平。另外,他们指出,由于现在的统计无法计算出消费品质量的提高,GDP增长额受到减弱的程度比过去的程度大。他们断言无形资产的增长和无法测算的质量提高都和信息技术投资密切相关。
  很难评价质量变化是否越来越重要。12最近几年,政府统计机构已经采取措施努力掌握更多的质量改变的情况,尤其强调了对计算机相关产品质量改变的测算,13然而,计算机投资中相当大的比例都集中于难以测算的服务业中(如前文所述),因而信息技术对产出的重大作用很有可能被忽略。
  无形资产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个观点的支持者较多。现在看来,90年代主要是商业投资的恢复,实物资本的增长低于1995年之后证券市场的价格上涨,这就导致了Q值——企业市场价格和重置成本的比值——的迅速上升。据估计,到1999年末,对非金融法人机构的Q值在2.4左右,而1995年只有1.2,在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这个值相对更低。对于Q值的上涨有两个比较合理的解释。首先它表明了资本市场中存在投资泡沫,这是Robert Shiller的观点。另外一种可能是,由于没有充分考虑无形资本而导致对比值分母的测算产生错误,从而引起Q值的增大。
  最近的几个研究,包括Bynjolfsson和 Hitt (2000)认为,在新兴的高技术产业中,企业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而不是有形资产。14但是,在现在的会计规则下,许多形式的无形资产费用,比如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虽然它们可以产生未来收益,但仍被划为费用而不是资本。
  把无形资产费用看作投资会使产出随着无形资产的积累而上升。而对于投入的测算影响很小。这样一来,在无形资产积累过程中多要素生产率会一并上升。但接下来的时期中投入会提高,从而抵消了多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这样一来,把无形资产当作一种资本会改变对多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时间,导致其多于总量。会计规则的改进会使多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与导致其上升的创新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判断构成一个无形资产投资的因素时又会出现新的问题。15
  B2B电子商务 另一个关于信息技术的超额回报的争论是由于B2B电子商务的使用,节省了许多费用。一个广为所知的例子是Bynjolfsson和 Hitt (2000)对高盛公司的研究。研究者声称,已经占投入近30%(各产业有所不同)的所谓互联网“冲击”,可以每年使GDP增长0.25%。他们认为B2B电子商务有4个方面的影响。第一,通过自动化,它可以减少了为获得商业投入而发生的内部流程费用和文案费用;第二,B2B电子商务可以减少存货费用(通过实行“零存货控制”);第三,电子商务可以通过“脱媒”,即 Bynjolfsson和Hitt (2000)所谓的“去掉中间费用”来减少开支。最后,因特网可以降低原材料价格,因为网上交易可以避免原材料生产者的垄断价格,正如Bynjolfsson和Hitt (2000)所说,在因特网使用这前,“原材料生产者像独裁者们一样”。Bynjolfsson 和 Hitt (2000)强调了后两个因素——减少中间商和降低原材料价格,他们也称之为“没有工资费用的价格”。
  高盛公司的一组分析师估计了这种费用下降的可能大小,其中在获得电子产品时可节省29%~30%,在林业产品上可省15%~25%,在运输上可省15%~20%。必需强调的是高盛的这些数字并不是建立在真实的研究基础上的,而且,分析师们是通过把现存的管理系统转移到因特网上来评价未来的费用节省。Bynjolfsson和Hitt (2000)把这些费用节余通出投入一产出表来估计电子商务对经济的影响。
  很明显,从Bynjolfsson和Hitt (2000)的研究中得出的经济影响完全取决于单个产业设计的费用节省的有效性,只有时间能证明他们的正确与否。我们认为中间费用和垄断利润既不可能占到电子产品的29%~39%,也不能占林业产品的15%~25%,或是运输业的15%~20%。早在19世纪90年代,“中间商”就被指责收费高和导致经济无效率。然而在销售链中,各种关系执行着经济职能,有时这些职能会与链条之后的供应商,或是链条之前的购买者一体化,因而也能达到高效率,但是这些职能必须以某种方式被执行。通过减少销售环节就能减少产品价格的15%~30%似乎是对销售边际的不现实的估计。这也会让我们怀疑在电子产品、林业产品和货运等产业中存在巨大的垄断利润。
  我们认为Bynjolfsson和Hitt (2000)的研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前两个因素上——信息技术在减少购买和订货的过程费用以及减少存货费用方面的潜力。这中间有一个小幽默,英国电讯采取了一项措施,把其处理事务的平均费用从80美元降到8美元,但是,这些业务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所占部分却被Bynjolfsson和Hitt在分析时漏掉了。
  我们预期因特网会节省交易费用,获得原材料的费用。或许还会节省寻找新的资源供应的费用,(在这点上我们同意Bynjolfsson和Hitt的说法:巨大的信息获得功能是信息技术对生产力所做贡献的一部份)。我们不知道有多大的交易以及寻找投入的费用隐没在美国产业总支出结构中,但是,我们怀疑在支出结构中并没有足够的空间留给Bynjolfsson和Hitt在投入-产出表中推出的费用减少量。
  


  劳动力市场和新经济
  
  在前面,我们指出美国最近的经济增长中大约有1/4是由于劳动服务的增长(劳动时间和劳动质量的提高),这些雇用的获得使失业率下降到了最近30年内的最低水平4%。在美国的“新经济”故事中对劳动力市场的注意明显太少。
  劳动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可以回答下面这个问题:为什么劳动报酬提高了,通货膨胀率仍然保持很低。但这并不是美国90年代末期经济发展的真正令人迷惑之处。相反,在失业率下降到4%——远远低于经济学家们认为能够保持价格稳定的6%或更高的失业率水平的情况下,工资膨胀保持令人吃惊的平稳。劳动统计局的雇用成本指数在1999年上升了3.2%,仅稍高于2.7%的消价格膨胀率。16
  出乎意料的低通胀率对于美国经济扩张的持续时期和产出的显著增长都是一种挑战。过去5年中,通货膨胀的消极被动的表现已让联储准备继续采取一种相适应的政策而不管异常低的失业率。工资膨胀率的显著提高可能会引起货币政策转为抑制型,也可能引起经济扩张的短期停止。
  近期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共存的现象可以被看作是60年代良好的经济发展时期的再现。按照这种观点,与其说90年代有一些新的特点,还不如说是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发展有些异常。
  对比一下70年代和90年代,可以发现它们有3个明显的区别:第一,在70年代经济遭受了一连串的供应危机从而导致了价格的上升;二次石油危机,农业的连年减产,重要工业原料的急剧短缺等等。最重的打击是劳动力人口统计的恶化,大批年青的无经验的工人得经受较高的失业率;一种供应危机的总测算指标——与GDP相关的进口价格指数,在70年代平均上升了6%。
  第二是1973年后生产率的急剧下跌,这个现象不仅使经济学家迷惑不清解,至今仍无法解释;而且对实际收入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经济中的困惑)。仅仅生产率的下降就导致了1973年后可获得的实际工资平均增长率从1973年之前的25年的平均每年3%降到1.5%以下。
  生产率的变化间隔几年之后就会从实际工资中反映出来,但名义工资的调整通常要慢得多。如果在生产率的波动之前,劳动力报酬的增长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那么生产率的减慢会导致单位劳动成本和价格的上涨。
  第三,前两个因素以及由它们引起的通货膨胀,会逐渐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大。这最后一个影响尤其无法证实。因为尽管有关通货膨胀对宏观影响的讨论已经持续了30多年研究,我们仍然没有足够的关于预期的数据,与其他人一样,我们采用了如下假定,即由于价格指数的滞后现象,不管如何加以处理,都不能充分地解释经济当事人的预期。然而如果工人最后观注的是实际工资,对通胀较高的预期会转化为对名义提高名义工资的要求,从而又导致实际工资和价格的上涨。
  这三种变化导致了失业型非加速通过膨胀(NAIRU)的显著上升,从4%(20世纪60年代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估计)升至6%以上。考虑到来自外部的价格波动的通胀压力以及需要修正工人对实际工资增长的预期以使之和较低的生产力增长相一致,为了使通胀率不变,就要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疲软的抵消力度。对于如何简洁地建立一个反映价格波动、生产率、预期和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模型,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是大多数的分析认为一个新的生产率增长趋势由于其完全被融合于工资设定过程中,因而对失业型非加速通过膨胀只有短暂的影响。17
  依我们看来,90年代与70年代的情况恰恰相反,首先,有一系列较好的供应方面的影响,既使是起先认为会威胁到美国经济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最终却使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减轻了国内通胀的压力。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在1980年达到最高点之后,每年以3%的速度下降,人口统计结果也很乐观;70年代的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口现在正处于创造生产力的年龄,而且很可能比数据显示的工作时间还要长。南方边界的混乱迫使墨西哥总统对移民开放边界,移民在美国非技术劳动力市场上到处可见。另外,如前面所讨论的,90年代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出乎意料的快,这也和70年代相反。18最后,通胀预期在美国经济早就几乎不存在了,这种现象的出现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它们的影响效也可能只是短期的。
  对这些有利条件的作用的一种解释是它们使失业型非加速通货膨胀回到了60年代时期的4%。另一种解释是对生产率发展预期的滞后调整,以及有利的价格波动带来的仅是短暂的现象,不久的将来通胀率就会上升,不管这些解释中哪一种是正确的,我们相信这是90年代末美国经济发展分析中真正存在的问题。
  
  注:
  1 Cohen,Delong,以及Zysman(2000)都赞同“电子经济”的提法,因为,正像他们所说:“‘新经济’这个词含义太广泛了,它能把而且已经把任何人所能想到的任何东西都包括进来。”按照他们的观点,电子经济是由以现代电子学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来推动的。
  2 我们强调名义投资率是因为当以国民帐户的价格链总和为基础来进行研究时,实际的份额是没有意义的。
  3 在计算机上的投资仅是指办公设备。譬如说,它不包括对那些由计算机控制的用在自动生产线上的机器设备的投资,也不包括对“内嵌”的逻辑集成电路片等的投资。
  4 有一点很重要,值得注意,即:美国的国民帐户系统是把计算机软件作为投资的一部分的。1999年,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支出占了整个商业投资的15%(2倍于在计算机本身方面的支出)。而且用于信息处理的名义投资的增长几乎都是由在软件方面的支出所带来的。从实际的角度看,软件对于商业投资增长的贡献比计算机设备本身要小得多。它所占的份额很大,但增长很慢。
  5 这是最近由Poterba提出的观点。如果想知道不同的看法,可以查阅Ludvigson and Stiendel(1999)。
  6 对技术部门的高增长预期的重要性可由这样一个事实来说明:在2000年的中期,整个部门的市盈率是50,而在标准普尔指数中,市盈率的平均水平为25。
   7 JS发现非IT资本的贡献仍然比IT资本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主要是因为在JS的估计中,非计算机的消费耐用品所起的作用在整个非IT资本所起的作用中占了34%。而OS的参比依据与国民帐户的惯例相同,所以消费耐用品的作用没有算在内。
  8 虽然非I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加速没有促进作用,但是从始至终它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蜒根据OS的估计,每年I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0.8%,而据JS,是每年1.1%蜒1.2%(后者估计的数字较大,是因为后者还把由业主自己居住的住宅和消费耐用品这两个方面包括在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当中)。
  9 在这方面有很多例子,后面我们还会谈到。
   10 Stiroh(1998)报告 了1973-1991年间信息技术资本和产业多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性为R2。
  11 许多研究在 Brynjolffsson and Hitt信息技术 (2000)中都有概括。
  12 对经济统计中的质量测算错误在加大的说法在1973年之后的生产率减速的讨论中以经被削弱,Baily and Gordon(1988) ,Triplett (1997)认为测算错误不能解释生产率减速现象。
  13 关于计算机革命的质量影响的详细资料见Robert Gordon(2000)。
  14 参见Robert Hall(2000),Bond and Cummins(2000)有相反的发现,但其结果受到了Eberly(2000)的反对。
  15 判断无形资产的作用由于近年来对商标和版权的的法律保护的加强而变的越来越难,1995年的交易协定使企业对其智力资本的保护扩大到全球的范围内。股票价值的增长有两个途径:提高创新的能力和对现有流量的加强保护(垄断),但只有前一种能真正提高产出水平。
  16 在2000年工资增长的幅度比较明显,但这主要是第一季度医疗保险费用急速上升的一个反映
  17 可参见Akerlof,Dickens 和 Perry(2000)以及经济顾问委员会(2000)。
  18 90年代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和70年代的大不相同,早期的减速主要反映在MFP上,并且扩张到许多的产业上。最近的加速主要是受单个工人的信息技术资本存量的增加的影响,多数的MFP集中到生产信息技术的产业中。
其他文献
一、背景    现代企业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和人类的实践活动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世纪相交之际,全球的经济活动及相应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一些引人瞩目的变化。这主要包括:(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伴随这一进程企业间的大规模兼并、收购浪潮。  (2)以信息技术、生物科学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催生了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  (3)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金融业的发展促进
期刊
网络,包括运输、通讯和支付系统,在某些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网络产品或服务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消费网络产品的人越多,个人从该产品中获得的价值越高。二,一个公司生产某种产品的技术选择取决于其它公司的技术选择。以电话系统为例,电话线连接的用户越多,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员所能联系的其他成员人数就越多,因此他或她也就更乐于加入这一电话网络。同样,提供电话服务设备的企业更愿意生产能
期刊
从1999年末我国上市公司股本构成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总股本3114.7940亿股,其中非流通股2042.8215亿股,国家股1193.7548亿股;从股本比例构成来看,A股仅占25%,B股占5%,H股占4%,国家股占38%,其它非流通股占28%。流通股比例太小和非流通股比重过大已成为我国股票市场一个显著特点。畸形的股本结构和混乱的股份设置,已成为我国股市发展的一大阻碍。  1999年12月,黔轮
期刊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电信业、电信设备制造业、一般消费品和制药业等领域的市场将会有所变化,但不会有根本性的突破。  就电信和电信设备制造业来说,尽管开放度很大,但发生的变化将是很小的(见图2)。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部门已经得到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只会使这些部门加快发展的速度。  在电信以及其它通讯服务业领域,中国已被“瓜分”贻尽,新的参与者只会使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相对实力强大的邮电
期刊
上市公司行为的市场化是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和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中非市场化现象相当严重,直接危及到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未来。  一、什么是上市公司行为的市场化上市公司的市场化是指上市公司的行为能够受到来自市场原则的规范,并在市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率的运作。它一方面指上市公司能够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按照市场的原则进行资源
期刊
一、信息不完整性与市场失灵    信息经济学认为,造成市场偏离完全竞争均衡、导致价格扭曲和市场失灵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性①,也就是市场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和信息处理效率方面的差异性。信息不对称性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信息在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在合同的双方或者多方之间分配的不对称性,这种情况被称为信息不完全性。信息不完全性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1)有关商品质量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期刊
编者按:当前国内许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对经理股票期权(以下简称“ESO”)激励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正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悄然推行,这是我国企业深层次改革发展和企业制度创新的必然需求。承认企业家管理能力的生产要素作用是ESO制度的理论基础。ESO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修正企业管理者利益驱动行为,使之与所有者产权利益保持一致。ESO更注重长期激励,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有效地克服企业管理层的短期行为。
期刊
一、信用风险模型与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监管相比的优势    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要求(RBC)已成为银行经营稳健性的重要指标和监管的重要工具,但技术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已暴露出巴塞尔模型的许多弱点:1仅靠比率数字衡量难以准确代表银行化解预期或未预期损失的能力。2这些比率的定值基础———总风险权重资产不能精确衡量总的风险,它忽略了一些风险,如利率风险、操作风险,同时,监管风险权重还忽略了不同金融工
期刊
怎样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适应技术不断创新和激烈竞争的需要?这是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所谈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是企业对业务流程进行本质上的革新的方法之一,通过这种方式将企业的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层级结构变为扁平式的结构,从而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企业因此得以彻底整合,提高竞争能力。目前这种再造工程已经在美国得以推广,我们从文中列举的案例可以看到许多著名跨国公司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得到显著效益,鉴此
期刊
1997—1998年间的亚洲金融危机极大地改变了这个地区的经济表现。对严重的结构不平衡和政策扭曲的声讨代替了人们对经济奇迹的讨论。即使是原来被认为是亚洲经济力量主要来源的高资本积累率也被一些新的评论家认为是太高了而且经常被配置在错误的经济部门中。而原来被认为是对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的银行体系对储蓄的媒介作用,也变成了对“任人唯亲的资本主义”的注解和危机的前兆。在危机出现之前,人们认为亚洲的政府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