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几点建议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hong_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因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在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改进创新教育模式,允许和鼓励学生存在多元、独特的思维;鼓励教师多参加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此外还要给大学生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允许失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
  关键词: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孟祥睿(1974-),男,河南巩义人,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讲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功率LED散热、PIV流场测量、余热利用、建筑节能;马新灵(1977-),女,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讲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工业余热利用。(河南 郑州 45000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创造性思维,创造并形成社会价值或物质产品的能力,也指解放思想,不墨守成规,有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能力。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造就一大批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无疑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
  一、目前大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的培养[3]
  近十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迅猛发展,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很多综合性知名大学都在远离市中心扩建了规模较大的新校区。但由于各项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绝大多数教工只有上课的时候才会坐班车来新校区,下课之后又急匆匆赶班车离去,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课下交流很少。在课堂上,教师更多关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也更多地依靠学习成绩,通过单纯的课堂教育并不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规规矩矩、按部就班地在已知社会规范内追求成功,不敢为失败可能性较大的未知事物而冒险。而创新是一种不受拘束、富有个性的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勇于质疑、善于批判、敢于打破常规的能力与素质十分重要。这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在教师一点一滴的言传身教中慢慢养成,因此指导教师不能也不应忽视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2.教师专业知识范围狭窄和实践经验的匮乏,影响了创新思维和创造想象力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经过一到两年的学习,大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由于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少,其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其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发散性和全面性。对于这些具有创新动机和创新意识的大学生,需要一个能够从理论和实践、整体发展趋势、科研技术现状都有所了解的指导教师的指引。而当前能进高校当教师的至少都是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材生,他们从一个校门迈入另一个校门,其专业知识相对比较扎实但知识面相对较窄,实践经验比较欠缺。特别是工科教师,与工程实践接触较少,即使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领会得十分透彻,但具体到实际,比如工厂、企业的设备、流程,仍然经常弄不清楚。对学生的指导只能局限于纸上谈兵,而创新活动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指导教师实践经验的欠缺将极大地限制大学生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3.在创新过程中不能提供一个学术自由的环境[4]
  学术自由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陶冶和熏染,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在指导大学生创新研究过程中,有些教师或领导不能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对学生的一些想法嗤之以鼻,甚至泼冷水,直接予以否定,而不是给予鼓励,让他们去做探索尝试,并允许其创新活动的失败。这些行为轻则将一些创新的想法或思路扼杀在萌芽阶段,重则将严重损伤大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二、关于创新教育的几点建议
  笔者作为大学里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创新研究过程中总结出几点建议和想法,以供大家共同探讨和参考。
  1.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改进创新教育模式
  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指导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个人正确的人生信念、崇高的思想品质、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博学多才的能力素质,表现出的个性风度、人格魅力,对大学生产生着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传授知识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因此师资队伍的培养对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评价系统上要突出个性。个性的本质特征就是独创性,就是创新。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多元、独特的思维存在,对于观点不同的学生不要动则批评,而要支持和引导个性化思维的放大,并放在实践中检验。对教育、对人才评价的个性化、多样化将会增强学生创新的期望,转化为创新的动力,从而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2.健全体制,激励新进教师去企业学习,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知识渊博、对所讲内容掌握得透彻又深刻、思路清晰、善于表达的教师能吸引学生主动聚到其周围聆听其指导,而对所讲知识自己都一知半解、思路混乱的教师的课程,自然没有人愿意去听。“名师出高徒”,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所以,学校应该给这些年轻教师以机会,鼓励他们多到企业实地考察和学习,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游刃有余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比如热能工程专业的教师,可多去电厂、锅炉厂、汽轮机厂等现场学习,特别是在电厂大修、设备拆开的时候,去企业呆上半年,放下架子,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真切地了解汽轮机的组成、喷嘴和动叶的具体结构,锅炉内部再热器、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回热加热器以及各种管道的形式、结构和布置等。这样不仅对教师个人是很大的提高,回到学校之后才能有理有据地真正做到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3、允许失败,给学生和教师提供宽松的学术氛围
  由于创新活动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具有较高的风险,存在失败的可能。自古以来,每一项具有重大创新性的科学成果都是经历无数失败和挫折而得来。如果在创新活动中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只要有一个新的想法或方案,这个想法和方案就一定要成功,那岂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并且有的创新成果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并被人们认可。若把这些在短期内看不到前途的成果或失败的创新工作打入“另册”或予以“封杀”,将会挫伤教师和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最终结果是大家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哪里还谈得上创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只有在自由的社会中,人才能有所发明,并且创造出文化价值。如果没有学术自由,那就不会有莎士比亚、歌德、牛顿、法拉第、巴斯德和李斯特。”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对失败的宽容对于创新活动的展开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应允许失败,尽量给予创新者尽可能大的容忍度,使其有信心、有条件,并大胆地作出创新科研成果;要理解那些“疯狂”的想法,宽容那些学术上的“疯子”,要为其创新活动的失败承担一定成本,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
  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创新活动是不可能开展和进行下去的,更别说获得创新性的成果。丰富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创新活动的动力燃料,是获得创新成果、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支撑条件和坚实基础,是大学生及其指导教师的创新能力发展必须的生命能源。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学校应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奖励在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生。为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应在免试研究生指标与条件等方面向创新人才倾斜,对在创新大赛或参加全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学校应给予一定的奖励。
  此外国外的实践证明,参加科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有效措施。有条件的大学应该把本科生科研纳入本科生教育计划,通过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本科生科研津贴等措施,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造性活动,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
  三、结束语
  创新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作基础,而且与周围环境、外部条件等有密切关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和任务,因此学校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高校应积极主动引导学生重视学业,提高教师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教师要营造与学生互动的氛围,强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秀君.怎样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成人教育,2005,(5):1.
  [2]史永芳,王海涌.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8):217.
  [3]曲晓琳.大学教育环境和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8):97-99.
  [4]谭源渊.研究生导师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3):59-51.
  (责任编辑:张中)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独特性,尝试在独立学院课堂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扬长发展能力的提高。就过程性评价在独立学院“两课”教学中的实践进行探讨,分析实践效果,得出过程性评价是一种与时俱进、促进学生扬长发展的有效评价方法的结论。  关键词:独立学院;过程性评价;扬长;发展   作者简介:曾美玲(197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工业大
期刊
摘要: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教学秩序稳定、畅通,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和重视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学秘书队伍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教学秘书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教学秘书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对教学秘书专业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教学秘书;专业化;管理  作者简介:徐娟(1980-),女,江苏南京
期刊
摘要:人力资源己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且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基于此,本文以江西省普通高校为例,就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不足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相应地提出了完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以期为高校及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职称评聘;教师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周俊峰(1981-),男,江西抚州人,江西理工大学财务处,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
期刊
摘要: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出现已经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杜绝大学校园里的逃课现象,单纯地“堵”解决不了问题,应对之策是疏导,各方都应积极努力。学校应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体制,采取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鼓励老师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凝聚课堂人气。本文从大学生逃课的种类及基本现状、逃课的行为和态度、原因、影响后果及看法、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
期刊
摘要:介绍了目标教学法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由来、特点以及在职校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目标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职校  作者简介:毛佳伟(1984-),男,陕西西安人,四川水电高级技工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杨苗(1985-),女,陕西西安人,四川水电高级技工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教育。(四川 广元 628003)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适应社
期刊
摘要: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商务英语(English for Business Purposes,简称EBP)成为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有效实施ESP教学的首要步骤。笔者以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实习生为例,对其ESP环境下的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期改进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
期刊
摘要:信息和通信技术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之一,无线通信方式因成本低、灵活性强、便于扩展等优点而广受关注。本文介绍了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阐述了智能电网配电网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分布式能源并网所带来的运行、控制问题,对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展开讨论,给出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并指出在实际应用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和重点研究方向。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并网控制;智能电网
期刊
摘要: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一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是近年来高校改革的热点问题。本文探讨了工科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并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介绍了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工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区域特色人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张明君(1966-),女,河北滦县人,大连理工大学城
期刊
摘要:学位制度所调整的利益关系主体包括学位的授予方、学位的申请方和相关利益的第三方。处理好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仅是影响学位制度改革进程和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学位制度改革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在我国现行学位制度下,各方利益关系的实际状况与学位制度主体的利益诉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偏差,这不仅造成了我国学位制度改革的进程缓慢,也制约了学位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挥。  关键词:学位制
期刊
摘要:依托活动载体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成为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活动载体构建的原则、活动载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育功能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对各高校选择活动载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教育性;实践性  作者简介:罗金彪(1974-),男,湖南邵阳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