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的语文教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xi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润物”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名句“润物无声”,在此指语文教育的效用、文学教育及其活动的作用、校园文化的熏陶等。语文教育的一切对学生来说都是潜移默化、逐渐体现的。
  “中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发展应试技巧的课程,不是一门仅仅作用于中学阶段的课程,而是为学生养成受益终生的个人能力和文化素养,是一门与现代社会公民素质密切相关的课程”。语文教师的倾听和素养、感情和激情、教学情境等都在语文教育中发挥着润物无声的作用。
  ⒈教师的倾听和素养
  倾听是老师俯下身耐心等待,等待学生口中那些不算完美的词句;是学生喜欢用亮晶晶、有神的眼神注视着你,注视着与你一起走进心灵的休憩地;是师生间最默契的对话,在寂静中生成的莫明的润泽心灵的感动。
  “打铁还要自身硬”,身教胜于言教。无论怎样,教育者的素养对于学生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其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对学生起到无声的作用,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岗位是平凡的,工作也是普通的:只要我们多一分耐心、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尊重、多一分信任,以心换心、以情生情、以德养德,心中装着学生、脑里想着学生,就一定能叩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之门。
  ⒉教师的感情和激情
  语文教师要把真挚情感传到学生身上,自己须先有情。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投入应是一根贯穿于始终的红线。语文教师应有一定的思想和文学素养才能与作品产生共鸣,产生激情;其次,有适当的方法,有一定的语言素养,才能将你的激情传给学生,将你的真知灼见有效授予学生。教师只有刻苦自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保证情感的畅快投入,做到有张有弛、恰到好处。只要我们以孜孜以求的态度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就能在语文教育投入情感的同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中教师注重用激情点燃学生,这不仅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全面智力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营造的“激情课堂”就是星星之火,能让学生这一片干枯的急需迸发求知热情的草原,呈燎原之势。
  ⒊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情绪
  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更是艺术。既然是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综合利用语言、姿势、音乐、图片、板书、实物等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以“物”激“情”、以“情”发“辞”、以“辞”促“思”,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探究天地奥秘、事物规律。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支持学生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创设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并且可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一些枯燥、抽象的教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只有创设情景运用不同教学手段刻意营造课堂氛围、渗透思想教育,使思想教育和语文教育水乳交融,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教学把情、形、境、理熔于一炉,容易唤起注意、提示形象、陶冶情操。无论是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切忌教学情境的饱足现象,情境要因内容、因学生而不断变化,才会启迪学生智能,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情景,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情绪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心理形式。它与认识活动不同,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如喜、怒、悲、惧等感受色彩等具有外部表现形式,如面部表情及独特的生活基础。情绪与有机体的需要相联系,又是有机体在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从而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人既具与生物学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又具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高级情绪或社会情操,情绪影响着人的心理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着整个人生。因此,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情绪这一特性发展情绪智力,使之成为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同理心、掌握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乐观、自信、不畏挫折的心态。
  研究中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情绪状况并积极引导他们成为良好情绪的管理者,提高情绪智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情感教育严重缺失的今天,这更是一项值得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的课题。情绪人人都有,成年人可以有效加以控制,但偶尔也有失控之时,更何况学生还不是成人,对情绪也不是那么了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情绪调控习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每一个教育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⒋引导逐步积累,指导阅读名著
  积累化春雨,润物细无声。语文简言之就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毫无意义。语文课不像数理化,没有什么听不懂的,关键在于积累。无论是阅读还是说话写作,都需要语言材料积累和语文素养积淀,像是滋润万物的春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作用。语文教育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它担负着积累语言的任务,应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积累语言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阅读主动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不断开辟积累途径,教给学生积累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库。
  文学名著经过岁月沧桑而依然闪烁夺目的光彩,饱受风吹雨打而依然风韵犹存,似陈年结酿愈久愈纯,又如翡翠明珠百代流传,它凝结往日的智慧、旧年的时尚,刻写历史的年轮、岁月的创痕,一如远古传下的化石向我们诉说着隐藏其中的古老秘密。文学名著汲古今中西之文萃纳天地日月之精华,感沧海桑田之变幻乾坤寰宇之辉煌,是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明镜。
  文学名著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内心的纯粹和高尚,引发我们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所承载的文化力量将是永远不变的,即使将来我们无所不能,我们依然离不开人类文明之光的照耀和抚慰,离不开我们美好的回忆和纯真的梦想。
  ⒌教学和校园文化
  德育是一种触动人的心灵的教育,德育的魅力就在于能触动人的心灵,能把人性中最美的东西激发出来。真正深入内心、真正触动人的精神领域的德育过程本身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沟通与融合,而在这种沟通与融合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可替代:须先有真情实感的教师,才会出现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有真切感受的教师,才能有真切感受的学生,只有自己首先感动了才有可能感动或感染学生。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德育内容融汇于教学中,点点滴滴渗透于学生的思想意识,最终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犹如春风化雨悄无声息,滋润着学生心田;结合语文所学内容把学生的思想意识甚至行为有机融入所学课文,让学生入情入境,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不知不觉中有如坐春风之感,其乐融融,不亦乐乎!
  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硬环境建设,如高雅的建筑、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赏心悦目的绿化等;二是软环境建设,如墙面、楼廊、橱窗的环境布置,班级文化、组室文化的开展,制度文化的构建、校园文化的活动等,显然后者更为重要。校园文化应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情操、规范行为,而且能激发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语文教育工作一方面要承认教育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语文教育及活动等又何尝不是如此?
  愿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保持清醒头脑,都能在语文教育及其各种活动中辛勤耕耘,结出丰硕成果。语文教育及其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
  卞东华,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徐州。责任编校:洪 鸣
其他文献
“百家讲坛”的专家们在讲坛上风趣幽默、妙语连珠,把难度系数极大、枯燥指数极高的古代文化、经典文学变为通俗易懂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这些专家中,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等人都是中学教师出身,于丹、纪连海甚至现在仍在一线教学。因此,作为既是《百家讲坛》的忠实观众也是另一块讲坛上表演者的语文教师,需要从自己的同行或曾经的同行身上借鉴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刘心武的母语情结与语
目前,我国普通高中基本是大班授课制,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很难在教学上取得突破性的效果,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很难得到实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班化教育应运而生。小班化教学,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教育资源,感受教师等距离的关注。研究表明,教师的视野范围一般不超过28人,一旦超过这范围,教师视野关注就会“顾此失彼”,超过人数越多,教师关注不到的学生就越多,这恰恰正是群体教育看似公平中最大的不公平。而小班
人们常说,“无巧不成书”,这个“巧”,就是指巧合。巧合作为一种创作技巧,它是使文学写作做到构思精巧的常用方法。根据民间传说编写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可以说,它正是运用巧合创作取胜的。  “牛郎织女”的故事起源于何时,我们且不去管它,但凡夫俗子与天仙美女成婚匹配,这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巧合,并且充满着神奇的怪诞色彩。正是这个巧合,奠定了创作的基石,形成了文章的主干,建构了故事的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是一所拥有110多年办学历史的省级示范高中,这是一方人文素养深厚的沃土,是一块理想精神腾飞的高地。伴随着学校近几年大踏步发展前进的旋律,语文组高举人文大旗,为这支雄壮的交响乐增添了几组强劲的音符。他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学问以人品支撑,事业靠人文奠基;唯有人文精神的引领,才能规范语文的工具性能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展示空间;有人文精神奠基,方能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人格
《人民日报》消息,现在,许多外语词直接嵌入中文,使得中文失去了纯洁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外语中文译写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黄友义说,国际惯例对外语词都是“化用”的,而不是直接嵌入。比如,中文“土豪”一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被译为“Tuhao”;“中国航天员”的英文新词taikonaut就是用中文拼音“taikong(太空)”和英文“astronaut(宇航员)”合成的,发音
一.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预习的效果。首先看看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怎么划分,说说你的理由。  生1:“念∕无与为乐者”,因为“念”是动词,是思考的意思,后面是它带的宾语。  生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因为“遂”是表衔接的副词,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连动。  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因为“但”是“只是”的意思,表范围的副词,
章学锋:到2011年,您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18岁了。18年来《白鹿原》在经历波折之后终获茅盾文学奖,被读者追捧至一纸风行,被誉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作为小说的作者,您一定有很多感触吧?  陈忠实:《白鹿原》自从1993年出版之后,到如今已经发行了lO多个版本,200多万册,应该说也已经有不少的读者通过阅读,了解了这部小说的内容。作为小说的作者,我很感谢读者对《白鹿原》的热爱。
刘亮程先生是一位乡村哲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是乡村的,通俗,明净,一般人都看得懂;但其内蕴却是哲学的,广远,深沉,一般人就看不懂了。《柴禾》就是这样一篇内蕴丰富、寄意深远的散文。  《柴禾》先写自己搬家时带走了“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接着叙述这么做的理由——“柴垛是家力的象征”,这些梭梭柴象征着“我”家的家力非同一般,简直“无与伦比”,字里行间,透露出“我”的骄傲与欣喜。然后笔锋一转,说“我们再
语文教学的诸多方面是需要技术支撑的,甚至有的地方特别强调技术含量,如实用类文章的教学、复习课、试题命制等。然而,语文教学不能因此而技术至上,更不应在文学阅读教学上发展到技术主义的程度。反观中学阶段文学阅读教学,技术主义的倾向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其突出表现是严重侵害文学首先是人学这一特质,把文学教学降低为纯粹的技术操作手段,把极富个性创造意义的文学教育异化成语言的技术训练。  目前,技术主义倾向对文学
目前,不少同学阅读面窄,语言积累少,因而语文能力差。语文教材选文大多为历史上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同现代社会生活存在着较大的“时差”,现代社会生活中充满活力的语言现象和富有时代色彩的语文范例很难及时在课本中得到反映。学生完全泡在题海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看课外文,堵塞了向生活向社会吸取营养的渠道。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在有计划妥善地完成教材(包括《语文读本》)的基础上,开展课外读写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