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rrr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情感是随时起作用的一种内心体验。教学活动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就会带着饱满的学习热情,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乐此不疲;反之,他们对学习就会淡漠、被动,看作是一种负担,甚至持厌恶的态度。所以,情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积极作用或是消极作用。积极作用能强化学习、推动学习;消极作用则成为学习阻力,压抑智力的发展。因此,新课标中提出了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目标。
  一、发扬学生的主体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教与学是教学教程中对立统一的矛盾综合体,而在这对矛盾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是学习认识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教学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主动性。而情感因素对认识活动又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使他们从“先生讲,学生听”那种单一的授受关系中解脱出来,改为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自己去学、主动去学,独立去探讨知识、猎取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自我肯定的体验,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 而不再是一种强制性的枯燥无味的事情,改变消极、被动和无所作为的状态,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最终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成为学习上能够自立的人。
  然而,如果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迫使他们机械地去听讲,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被泯灭了,就会造成主体失落感,把学习当成苦差事。这种被动的心境当然不可能产生热烈的情感,再好的智力也不能得以发挥。
  诚然,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绝不意味着否定或贬低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仅表现在他是知识信息的负载者和输送者,更重要地体现在对学生有目的、有系统的指导上,并诱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内部力量,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自主的习惯和能力。所以,老师要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努力发挥,才有民主精神和民主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恰当情境,为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创造条件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情境对情感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利用情感的情境性特点,培养情感因素。
  1、创设作品的特定情境。我们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教学中情感信息的流程是一个环形结构,它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教师只是运用自己感受的经验、方法、技巧,指导学生从自身的要求去体验和接受课文的情感,而不是教师直接注入。有经验的教师就十分重视创设情境,善于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情感的信息流通无阻,并及时地进行调控、疏导。学生阅读课文,有时不容易进入情境,教师需要经过一番“艺术”的加工,再现情境。例如,运用语言艺术,或描述,铺陈渲染,或抒情,言情述感,或议论,评价点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去。或者,教师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画、实物、音乐等,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创设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氛围,使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丰厚的情感,并唤醒自身潜在的情感,接通平时的经验、感受和积累,做到深入感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事实表明,任何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只有具有这种问题的情境,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质疑问难,也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活跃状态,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改变课堂上那种松弛的心理。这些问题的情境应该有适当的难度,这样对学生才有吸引力。
  三、培养师生感情,打下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
  要使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爱是一种内在的体验,表现为一种倾向、一种态度,从而成为行为的一种动力。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达到师生情感和谐。课堂上教师要施以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生动、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民主、舒畅的学习气氛。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要鼓励他们大胆讲话,并多肯定、多表扬,再给予指导;在师生共同讨论问题时,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只作为一家之言,不强加于学生,要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意见等等。这样,才能解除学生常有的那种压抑感,使他们体会到课堂是自己学习的场所,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可以依赖的“向导”。只有创设了这种学习心理上和谐、平衡的“向教性”,学生才会以心悦诚服的真诚态度,去迎接教师所奉送的知识。
  2、经常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学习情感兴趣和学习效果是紧密联系着的。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接受知识较快,记忆也比较持久,成功的欢乐往往是学生学好功课的动力。为了使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自学思考后提出的疑问,或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都是他们劳动的成果。学生经过一番辛勤的劳动,总希望及时得到老师的评价,有一种强烈的期待感。
  如果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是满意的,很希望老师诚意地指正,这时老师的态度与情感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成果不管是满意不满意,都要十分重视、认真对待,给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和学习习惯上的鼓励。老师还要特别注意经常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要让他们“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这种心理上的成功感、充实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会成为诱发学生学习这门功课的动力,产生积极的继续学习的热情。
其他文献
在我们的课堂上,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我们看到的总是学生拘谨的神情、战战兢兢的身影,呼吸的是沉闷而又紧张的课堂气氛。这或许有学生天生不善表达、胆怯害羞的心理因素,或许有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合理、环节安排是否妥当等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因素,但我想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苍白。  我们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不光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环节的流畅,更要时刻注意锤炼自身的课堂评价语言,着眼学生的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加深学生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形成学生的科学发展观,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一、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期刊
摘 要:正确的音乐评价,能使音乐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成为音乐的真正主人。作为音乐教师,在实施音乐教学评价时要掌握一定的原则:既要注重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到素质教育的总方向;既要体现好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性,又要更好地体现评价的教育性;最终发挥音乐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努力追寻“为学生的今后着想,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在小学音乐教学评价中应遵循的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历史课堂巧妙融入音乐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运用歌(乐)曲,活跃气氛,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聂耳曾说:“音乐是社会的产物,是劳动大众的呼声。”他所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体现,讲华北事变时,我讲道:“1935年,夏衍把田汉写的抗日剧本《风云儿女》拍成了电影,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是田汉在狱中所作,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对于后者的这种独特的思考教师不应扼杀,应该允许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地研读课文。  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  一、鼓励个性化阅读  阅读
期刊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就开始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智慧,尊重学生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学生,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地靠教师教,而要通过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在注重教育历年上突破的同时,都强调
期刊
一、充分挖掘化学史的教学价值,确立基本科学方法观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新编高中化学教材采用资料、阅读等方式增加了如“金属钾的发现”、“氯气的发现”、“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等有关化学史内容,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把这些内容融入课堂,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有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
期刊
数学实践活动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让学生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过程中理解、掌握、应用数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富有情趣和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活动,给予他们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从生活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和理解数学。教师要引导
期刊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的动态过程。而调控并优化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和反馈来实现。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单元测验、阶段测验等考试形式,正是这种联系和反馈的重要且可靠的手段之一。试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起到评价反馈的作用,而且更是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提高的重要途径。下面就考试结束后数学试卷的讲评策略,谈谈本人的认识和做法。  一、数学试卷的讲评原则 
期刊
摘 要: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于1963年提出了认知结构同化论,用以阐明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目前,这一理论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熟悉并认同。笔者依据自身的实践拟就这一理论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谈点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认知结构同化论 生物教学 应用    一、认知结构同化论的基本内容  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学生从事新的有意义的学习时,必须有适于新知识学习的原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