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配的插图大大小小共有一百零七幅。这些插图有人物画像图、故事场景图、自然景观图、人文景观图及生物图等,它们紧扣教材内容,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知识性、人文性,与课文同等重要,共同建构了语文教材,既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又能给学生以艺术上的熏陶。但我发现我身边的许多语文教师对此重视不够,甚至视而不见,从未利用,使这些经编者精心选配的插图倍受冷落,这无疑是对语文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这些小插图的作用不可小觑,利用得当,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
一堂课要想上得好,首先要创设一种适合传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情境或氛围,激发学生投身到课文中去。在学习《三峡》这篇古文时,考虑到学生对学习古文的兴致不高,我先安排学生打开插图《长江三峡》,请学生面图默思:“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面对插图中壮阔的长江三峡,学生们不由的震撼了,有的说:“三峡风景甲天下!”,有的从碧水描绘到蓝天,从群山描绘到飞泉,还有的不禁吟起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看到此时学生心中溢满了对三峡的向往之情,我就适时带他们走进课文,研读下去。
二、利用插图突破难点
在讲《日本平家蟹》这篇说明文时,虽课文在文字理解上并无障碍,但由于初中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对日本平家蟹相当陌生,就不容易理解透“人工选择”的含义,此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材前面插图中平家蟹的特点,学生就会明白平家蟹正因为有着酷似武士的怪模样,才被人们喜爱并得到保护和繁衍,进而也就理解了什么是“人工选择”。又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苏园“无论站在哪一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重点难点,我们打开了教材前面第一幅插图《拙政园》,苏园建筑的不讲究对称,假山堆叠池沼安排的艺术,栽种修剪树木的画意,花墙廊子的层次,角落的布置,门窗的设计雕镂,色彩的搭配等方面的特点,都在插图中一一得到印证,这幅插图正是苏园图画美的具体体现。小小插图,就像一把把钥匙,巧用一下,可以打开学生思维上的锁。
三、利用插图理解主旨
有的课文,内容较抽象深奥,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不一定能理解课文的主旨。如第二册语文课本中的《敬畏生命》,谈生命的本质和意义,这对刚从小学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不能尽享课文的文字之妙。在教学中,我相时指导学生读插图《生命》,每读一遍课文,就读一遍插图,再谈读文读图的感受,读过几遍以后,学生感到文在嘴边,图在眼前:万道霞光中,古树参天,挺拔昂扬,挥洒生命的活力,令人肃然起敬。这样文与图融为一体,图是文的解说,文是图的升华,学生在插图的辅助下对课文主旨有了深层的理解。
四、利用插图把握形象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故事(小说)情节插图十七幅,这些情节场景化的插图,往往再现的是课文最精彩之处。借助它们可使学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加深理解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例如在学习《五柳先生传》,学生们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五柳先生形象时,我把第一册中的插图《五柳先生》和第五册中的插图《渊明醉归图轴》一起展示给学生,前者中的陶渊明手拿菊花,遥望远山,归隐后闲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者中的陶渊明眼睛微闭,面带微笑,步履蹒跚,率真放达的性格一览无余。这两幅插图结合起来,正是对五柳先生隐者形象的最好诠释。就这样学生们从《孔乙己》的插图中看到了受科举毒害、穷困潦倒的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从《变色龙》的插图中看到了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沙皇走狗形象,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插图中看到了旧社会遭受多重摧残的下层劳动者的形象……插图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由平面化变成立体化。
五、利用插图培养情趣
在教材一百多幅插图中,不乏大家的作品,如岳飞书的《前出师表》、徐悲鸿画的《愚公移山》、刘旦宅书画的《月下独酌》《登幽州台歌》等,还有一些摄影作品,立意和视觉角度极佳,如《生命》《黎明》《鹰》等,它们能焕发出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使之驰骋在思想的空间里,得到书外之趣。对这样的艺术精品,我常多次利用,除了在讲课文时用,也非常注重从欣赏的角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以此激发学生的潜质。正是在利用和欣赏插图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学会了自己给课文插图,《斑羚飞渡》《木兰诗》《观潮》等课文的插图构思,连我这个当老师的也自叹弗如。
“小小插图尤可贵,常常巧用不可废”,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插图的一点粗浅的体会。我想每一幅插图都体现了编者的精心、苦心和用心,我们前线教师确实应最大效率地发挥其作用,不要让它们只成为课本的装饰品。
单位:山东荣成26中学
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
一堂课要想上得好,首先要创设一种适合传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情境或氛围,激发学生投身到课文中去。在学习《三峡》这篇古文时,考虑到学生对学习古文的兴致不高,我先安排学生打开插图《长江三峡》,请学生面图默思:“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面对插图中壮阔的长江三峡,学生们不由的震撼了,有的说:“三峡风景甲天下!”,有的从碧水描绘到蓝天,从群山描绘到飞泉,还有的不禁吟起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看到此时学生心中溢满了对三峡的向往之情,我就适时带他们走进课文,研读下去。
二、利用插图突破难点
在讲《日本平家蟹》这篇说明文时,虽课文在文字理解上并无障碍,但由于初中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对日本平家蟹相当陌生,就不容易理解透“人工选择”的含义,此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材前面插图中平家蟹的特点,学生就会明白平家蟹正因为有着酷似武士的怪模样,才被人们喜爱并得到保护和繁衍,进而也就理解了什么是“人工选择”。又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苏园“无论站在哪一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重点难点,我们打开了教材前面第一幅插图《拙政园》,苏园建筑的不讲究对称,假山堆叠池沼安排的艺术,栽种修剪树木的画意,花墙廊子的层次,角落的布置,门窗的设计雕镂,色彩的搭配等方面的特点,都在插图中一一得到印证,这幅插图正是苏园图画美的具体体现。小小插图,就像一把把钥匙,巧用一下,可以打开学生思维上的锁。
三、利用插图理解主旨
有的课文,内容较抽象深奥,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不一定能理解课文的主旨。如第二册语文课本中的《敬畏生命》,谈生命的本质和意义,这对刚从小学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不能尽享课文的文字之妙。在教学中,我相时指导学生读插图《生命》,每读一遍课文,就读一遍插图,再谈读文读图的感受,读过几遍以后,学生感到文在嘴边,图在眼前:万道霞光中,古树参天,挺拔昂扬,挥洒生命的活力,令人肃然起敬。这样文与图融为一体,图是文的解说,文是图的升华,学生在插图的辅助下对课文主旨有了深层的理解。
四、利用插图把握形象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故事(小说)情节插图十七幅,这些情节场景化的插图,往往再现的是课文最精彩之处。借助它们可使学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加深理解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例如在学习《五柳先生传》,学生们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五柳先生形象时,我把第一册中的插图《五柳先生》和第五册中的插图《渊明醉归图轴》一起展示给学生,前者中的陶渊明手拿菊花,遥望远山,归隐后闲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者中的陶渊明眼睛微闭,面带微笑,步履蹒跚,率真放达的性格一览无余。这两幅插图结合起来,正是对五柳先生隐者形象的最好诠释。就这样学生们从《孔乙己》的插图中看到了受科举毒害、穷困潦倒的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从《变色龙》的插图中看到了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沙皇走狗形象,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插图中看到了旧社会遭受多重摧残的下层劳动者的形象……插图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由平面化变成立体化。
五、利用插图培养情趣
在教材一百多幅插图中,不乏大家的作品,如岳飞书的《前出师表》、徐悲鸿画的《愚公移山》、刘旦宅书画的《月下独酌》《登幽州台歌》等,还有一些摄影作品,立意和视觉角度极佳,如《生命》《黎明》《鹰》等,它们能焕发出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使之驰骋在思想的空间里,得到书外之趣。对这样的艺术精品,我常多次利用,除了在讲课文时用,也非常注重从欣赏的角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以此激发学生的潜质。正是在利用和欣赏插图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学会了自己给课文插图,《斑羚飞渡》《木兰诗》《观潮》等课文的插图构思,连我这个当老师的也自叹弗如。
“小小插图尤可贵,常常巧用不可废”,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插图的一点粗浅的体会。我想每一幅插图都体现了编者的精心、苦心和用心,我们前线教师确实应最大效率地发挥其作用,不要让它们只成为课本的装饰品。
单位:山东荣成26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