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室内乐的视听跨界r——评《移动的风景:当代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GI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6月8日和6月12日,由青年作曲家、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张昕导演的《移动的风景:当代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和浙江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厅盛大上演,本场音乐会也是她所创作的室内乐作品《牧歌》的国家艺术基金小型项目结项音乐会.该音乐会共集结了四位当代著名作曲家的8部室内乐作品,包括:徐孟东《惊梦》(2004)、秦文琛《吹响的rn2018年6月8日和6月12日,由青年作曲家、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张昕导演的《移动的风景:当代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和浙江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厅盛大上演,本场音乐会也是她所创作的室内乐作品《牧歌》的国家艺术基金小型项目结项音乐会.该音乐会共集结了四位当代著名作曲家的8部室内乐作品,包括:徐孟东《惊梦》(2004)、秦文琛《吹响的经幡》《风中的圣咏》(2010、2011)、温德青《泼墨Ⅰ》(2007)《泼墨Ⅲ》(2017),以及张昕《牧歌》(2011)、《哈尼禾泥》(2014)和《风恋波》(2017).音乐会由指挥家高健执棒,来自浙音、杭州爱乐、上海交响乐团的共22位优秀的演奏家联合演绎,导演张昕联合青年视觉艺术家石力、蔡坤、陈卓将8部风格多样的室内乐作品和写意的视觉意向完美结合,对当代音乐的视觉化探索进行了一次成功尝试,在艺术边界的打通、艺术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实现了跨界对话,是对当代经典室内乐作品的再度诠释.
其他文献
前一阶段,我在苏州市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研讨活动中,执教了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走进小说天地”,其中有关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课程预设和课堂生成有很大的可變性,要综合考虑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及学习素养来设计活动计划方案,采取有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法,才能有效提升综合性学习效果。  一、选择适切的活动主题  “走进小说天地”共有三个部分:小说故事会、小说人物大家谈和展开想象的翅膀,每个部分又设计了四个活动,
期刊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执行项目的
期刊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期刊
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我们一般是侧重于文章主题思想的聚焦,即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以及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但由于鲁迅作品时代背景较久远,学生个人经历、经验有限,情感理解能力不高,学生在学习语文作品时尤为畏惧接触周树人先生的小说。笔者认为,如果语文教学中能轻主题思想挖掘,重鲁迅文本的写作分析, 或许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消除畏惧感。现以小说《祝福》为例,寻求它对学生写作的启示。  一、依据主题选择题材  写作构
期刊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这篇文章聚焦小人物,却写出了大人物的感觉,让读者对阿长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一艺术境界的生成无疑与作者深厚的写作工夫分不开,文章中作者将“铺垫”艺术运用到极致。下面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内容,简要探讨一下《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铺垫之妙。  一、在欲扬先抑中铺垫  欲扬先抑是铺垫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写作中被得到广泛的运用,它借助“先抑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精心进行主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阅读中去.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特点提炼出主问题,能有效牵动全文,牵动整堂课的教
期刊
句子的含义理解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题型,它在中考中出现的相对少一些,但却又十分的重要。它犀利地找到了学生们知识储备的薄弱区,总在不经意间跃然于试卷之上,无情地收割着学生们的可怜分数。  我们在平时的考试中,最常见的题型应是“鉴赏题”和“作用理解题”,所以就导致了学生们思维误区的情况发生,以为“句义理解题”不会考。可是,不能想怎么出题就怎么出题,真到了考察该题型的时候,大批学生们往往手足无措,望卷泪两
期刊
一、早期南音传承rn苏统谋来到深沪林场期间,找他学南音的学生不少.那个年代,社会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很少.南音在闽南有很强大的群众基础,大家都喜欢,所以很多人开馆授课.不过
期刊
想象思维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它不是简单的线性思维,而是一种复合思维方式,需在已有信息基础上,组织分离原有经验,再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信息序列,逐步建构为
期刊
众所周知,“对话”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对话教学是课堂中师生的主要交流方式和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何谓 “对话”,笔者认为,对话不是简单的师问生答,也不是一般的说话;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方参与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 基于“对话”理念下的课堂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因为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双向运动过程,是使思想增值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不仅旧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