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出了高校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问题;意义;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为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由然而生,并日益成为道德教育所关注的又一新内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它把生态道德作为教育内容之一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当中,从而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贡献力量。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从学校方面来看,高校课程安排存在漏洞。目前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除了某些专业开设有关环境保护类的课程,讲授一些相关专业和技术法规等层面知识之外,并未将生态学课程列为高校非生态专业、、生物专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因此,高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还是一个及其薄弱的环节,甚至是一个空白。
(二)从学生方面来看,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缺乏责任感。主要表现在生态知识孤陋寡闻、公共环保意识较差、对公益环保活动毫无兴趣。一部分人在校园里随意践踏草坪、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宿舍内开长明灯、浪费水资源、宿舍环境脏差乱等现象较为严重。大学生当中不懂的尊重生命个体,缺乏生态道德意识的案例时有发生,比如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烧熊事件",以及某大学曾发生的"微波炉烤宠物事件"。由此可见,生态道德观念还没在我们当代大学生心目中完全树立起来。
(三)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学思路缺乏前瞻性。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课堂教育,只是简单的向学生灌输生态道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许多教师的目光只停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层面和外部层面,即只是关照人类在其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转化。因而总是把生态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与此相关的技术手段上,忽视在各学科的教学中灌输生态道德观。现有的教师都是过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是典型的"单向度"人,即仅仅具有为生产服务,为经济服务的观念,因此他们必然带有只向自然索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缺乏对环境实施保护的思想。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把空洞抽象的素质教育现实化、形象化、生活化。生态道德教育更注重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之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生态道德教育所要分析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所传递的德育信息无不关系着每个人的衣、食、住、用、行,并且是目前世界各国人民都迫切需要解决的敏感问题。因此,搞好了生态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落实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将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的师生员工(校园人)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和生活等各项活动中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在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更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是精神文化建设,而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可以培养广大师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形成科学的生态观和文化观,从而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水平和道德观念。
(三)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将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必要的动力和支持。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的实现和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将有赖于人们生态道德意识的觉醒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可以让更多的人重视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志,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顺利的进行!
三、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进行课程改革,主要是对现有教育制度的改革。生态教育是全民教育,它关系到全民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教育同时又是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伦理道德的培养。因此要建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生态道德教育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其地位不应次于《法律基础》等。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次之,而在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因为生态道德教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要取的显著的教育成果,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把素质教育提到教育应有的高度。
(二)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重建。道德对象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自然,传统德育价值观的内涵被大大扩展,增添了新的内容。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角度来看,当代人要自觉维护后代人的发展权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高校德育中,要使学生形成既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也要对后代、其他生命形式及至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的道德观。教育大学生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培养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真正建立起一个相互依赖、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全新思维,采用灵活多样科学的教学方法。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再到今天的生态文明,对我们现有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不再是培养"单向度"的人,即仅仅为生产服务、经济服务的观念,而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生态人"。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世界观,培养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态伦理道德。因此,广大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科学的先进手段,使当代大学生在环境保护宣传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唐荣双.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3)
[2]曾锦昌.浅谈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理论之窗,2007,(6)
作者简介:樊静(1984--)女,汉族,陕西商洛人,长安大学人文学院20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高莹莹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问题;意义;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为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由然而生,并日益成为道德教育所关注的又一新内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它把生态道德作为教育内容之一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当中,从而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贡献力量。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从学校方面来看,高校课程安排存在漏洞。目前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除了某些专业开设有关环境保护类的课程,讲授一些相关专业和技术法规等层面知识之外,并未将生态学课程列为高校非生态专业、、生物专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因此,高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还是一个及其薄弱的环节,甚至是一个空白。
(二)从学生方面来看,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缺乏责任感。主要表现在生态知识孤陋寡闻、公共环保意识较差、对公益环保活动毫无兴趣。一部分人在校园里随意践踏草坪、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宿舍内开长明灯、浪费水资源、宿舍环境脏差乱等现象较为严重。大学生当中不懂的尊重生命个体,缺乏生态道德意识的案例时有发生,比如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烧熊事件",以及某大学曾发生的"微波炉烤宠物事件"。由此可见,生态道德观念还没在我们当代大学生心目中完全树立起来。
(三)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学思路缺乏前瞻性。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课堂教育,只是简单的向学生灌输生态道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许多教师的目光只停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层面和外部层面,即只是关照人类在其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转化。因而总是把生态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与此相关的技术手段上,忽视在各学科的教学中灌输生态道德观。现有的教师都是过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是典型的"单向度"人,即仅仅具有为生产服务,为经济服务的观念,因此他们必然带有只向自然索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缺乏对环境实施保护的思想。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把空洞抽象的素质教育现实化、形象化、生活化。生态道德教育更注重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之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生态道德教育所要分析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所传递的德育信息无不关系着每个人的衣、食、住、用、行,并且是目前世界各国人民都迫切需要解决的敏感问题。因此,搞好了生态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落实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将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的师生员工(校园人)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和生活等各项活动中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在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更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是精神文化建设,而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可以培养广大师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形成科学的生态观和文化观,从而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水平和道德观念。
(三)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将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必要的动力和支持。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的实现和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将有赖于人们生态道德意识的觉醒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可以让更多的人重视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志,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顺利的进行!
三、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进行课程改革,主要是对现有教育制度的改革。生态教育是全民教育,它关系到全民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教育同时又是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伦理道德的培养。因此要建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生态道德教育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其地位不应次于《法律基础》等。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次之,而在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因为生态道德教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要取的显著的教育成果,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把素质教育提到教育应有的高度。
(二)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重建。道德对象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自然,传统德育价值观的内涵被大大扩展,增添了新的内容。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角度来看,当代人要自觉维护后代人的发展权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高校德育中,要使学生形成既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也要对后代、其他生命形式及至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的道德观。教育大学生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培养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真正建立起一个相互依赖、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全新思维,采用灵活多样科学的教学方法。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再到今天的生态文明,对我们现有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不再是培养"单向度"的人,即仅仅为生产服务、经济服务的观念,而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生态人"。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世界观,培养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态伦理道德。因此,广大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科学的先进手段,使当代大学生在环境保护宣传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唐荣双.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3)
[2]曾锦昌.浅谈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理论之窗,2007,(6)
作者简介:樊静(1984--)女,汉族,陕西商洛人,长安大学人文学院20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高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