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七问”读教材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读教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教什么”和“用什么教”,而运用“七问”教材研读策略能较好地理清这两个问题。下面以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剧本《皇帝的新装》为例,具体谈谈。
  一问:文章写了什么
  现行语文教材以文选的形式呈现,而这些选文原来并不是为语文教学量身定制的。这就决定了教材研读的起点要从一般读者的角度出发,去获取文章的原生价值,即整体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教师可以从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入手,了解语言材料的意义,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
  《皇帝的新装》主要写的是两个骗子用一件并不存在的新装骗了皇帝、大臣、官员、百姓,最后在皇帝赤身裸体的游行大典上,一个小孩说了真话,揭穿了骗局。故事揭露了皇帝的愚蠢昏庸,官吏的虚伪奸诈,褒扬了无私无畏、天真烂漫的童心。
  一般读者阅读这个文本,常常只停留在这种“理解内容”的层面,但是,区别于一般读者的语文教师在研读教材时,绝不能就此止步,而要进一步探寻其语文学习价值。
  二问:文章是怎么写的
  就写法而言,《皇帝的新装》有三点妙处。
  从文体特点来看,文本是改编自童话的剧本,因此它既有剧本的形式特征,又有童话的特征,这是妙处之一。具体而言,就是情节纯属虚构,意在折射社会现实;人物形象鲜明,却具有普遍意义——世上并无这样的“新装”、这样的“皇帝”,生活中却处处能感受到这“新装”、这“皇帝”的影子。
  从表达手法来看,文本善用夸张与讽刺、对比和反复的手法,以独具个性的戏剧语言刻画人物形象,此为妙处之二。剧中的皇帝、大臣等,在“新装”面前全都选择隐瞒真相,自欺欺人。作者用“高倍放大镜”放大他们的荒诞言行和丑恶嘴脸:以一个小孩之“真”对比一群大人之“假”,用骗子对大臣和官员反复询问(“您还满意吗”)的奸诈,老大臣等人对自己反复追问(“难道……难道……”)的惊恐,讽刺各色人等在利益面前表现出的贪婪、虚伪、自私的人性弱点,从而曲折地透露出皇帝的新装不仅是皇帝一个人的新装,也是大臣等不说真话、贪恋利益之人的新裝,是检验人性的魔镜和试金石这层意思。
  从剧本结构来看,全剧以一句台词为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此为妙处之三。“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骗子用这句话骗皇帝,双方“一拍即合”,因为这句话挑动了皇帝的私心,让他倍觉“理想”——故事的序幕由此拉开;骗子用这句话骗大臣和官员,后者被“一剑封喉”,因为这句话触动了他们的私利,他们害怕被看出“不称职”而失去现有的利益,只好说“满意”——故事情节在自欺欺人中发展;皇帝看不见新装,但这句话的魔力迫使他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故事进入了高潮;只有小孩不受这句话的控制,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这是故事的结局。这句话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击中了人性的弱点。导致那些成年人上当受骗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自己的私心、私欲和私利。
  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发现这三点妙处,我们对人物形象、文章内涵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不过,阅读至此,我们仍然没有把它作为一篇课文来阅读。一篇文章被选入教材成为一篇课文时,它就具有了阅读教学价值,而通过阅读发现文本的阅读教学价值,是教师研读文本时必须要做的工作。
  三问:学生从这一类文本中能学到什么
  《皇帝的新装》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学生从中能学到的东西很多,比如理解文本的道德价值,了解文章布局谋篇和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剧本的写作特点,抓住台词理解文本内容等。仅就台词一项而言,可以学习的点就有很多。
  首先,要能从台词中读出人物的形象。比如:剧中的皇帝不见大臣、官员,唯独两个裁缝求见时,他说了一句“快快宣见”。这句台词虽然只有四个字,但是皇帝不理朝政、不问国事、一心只想换新装的昏庸形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其次,要能读出台词潜在的含义,也就是读出台词的言外之意,体味出人物潜在的心理和隐蔽的目的。老大臣看不见“新装”时,他的第一反应很正常——“我怎么什么也没看见?”不过,他并没有坚持这种正常的反应,而是立即做出了反常的思维:一是怀疑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二是内心里做出了“绝不能让人知道”的决定。老大臣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因为一旦揭穿骗局,他现有的种种利益就有可能丧失,他因而感到恐惧。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老大臣的虚伪、自私,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愚蠢且不称职。后面的官员亦是如此。再如骗子追问老大臣的一句台词:“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敢有一点意见吗?骗子吃透了大臣和官员等人自私自利的心理,所以行骗肆无忌惮,其奸诈可见一斑。
  最后,要能朗读好台词。剧本主要用于舞台演出,因此台词具有动作化、性格化、口语化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剧本是一种十分适合于朗读训练的文本样式。
  以上种种,都是“教什么”的可选要素。我们能否将其全部塞进课堂?如果不能,应该如何取舍?
  四问:编者为何选编这一篇文章
  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能帮助我们选择合宜的课程内容,确定这个文本独有的教学价值。
  “对话”编者,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
  一是斟酌“这一篇”的独特教学价值。大部分学生儿时便听过这个童话故事,哈哈一笔之后已经获得了“要说真话”的道德认知。可见,编者将其选入五年级教材,不是为了教育学生“要说真话”,而是希望学生通过揣摩“新装”的含义,体会经典篇目传递的思考方式和健康的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剧本的特点,学习多样化的“叙事性作品”的阅读策略,使他们初步掌握剧本阅读的基本方法。这是“这一篇”从阅读学习的角度展现出的教学价值。
  二是斟酌“放在这里”的阶段目标。课文选编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之首。这个单元以“戏剧小说”为主题,收录了两个剧本,一篇小说。较之剧本《智斗》和小说《小兵张嘎》,《皇帝的新装》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肩负着为单元学习奠基的重要使命。教材编写者选取这样一个学生耳熟能详的由童话改编的剧本,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剧本独特的形式特征,认识剧本通过台词制造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初步掌握剧本的基本学习策略,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提供迁移的基础。   五问:学生现在适合学什么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从教学决策者的角度,围绕“学生现在适合学什么”整理我们的思考成果,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从内容理解和价值观引导的角度看,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显然不是重点,因为多数学生对这则经典童话的内容早已熟悉;指导学生认识人物的愚蠢虚伪,对学生进行“不说假话”的思想教育也显得意义不大,因为人物的愚蠢和虚伪不是课文的隐含信息,学生一读便知。为什么明知不应该说假话而剧中的人物还是纷纷选择说假话呢?这应该是学生真正感到困惑的地方,也是需要深入读书才能解决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必将扩展学生的人生经验和社会认识,并触动学生心灵。因此,引导学生探究“众人受骗”现象背后的“利益真相”,感受剧中人物自私自利的形象,可以确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从领悟表达的角度看,文本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方法很突出。这虽是重点,但非新知,且显而易见,因而不宜作为重点学习内容。这个文本中,作者运用个性化的台词刻画人物、制造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表达方式是一大亮点(比如骗子行骗成功的关键台词,皇帝、大臣、官员面对新装时的独白,都有很强的戏剧效果),且这种方式是戏剧所特有,因而值得学生细细领会。因此,学习“揣摩台词,设身处地,体察内心”的典型化阅读策略可以被确定为本课的重点教学目标。
  至此,“教什么”的問题基本解决,而“用什么教”则必须认真分析学情了。
  六问:学生学习的基础怎样
  如果说从课程设计者和教材编写者的角度分析“教什么”是一种主观设定和基于经验的推想,那么,从具体学习者的角度做调查就是对“用什么教”的客观分析和准确判断。我们尝试通过调查问卷,从“起点,疑点,兴趣点”三方面评估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以及疑难与困惑之处,以提高教与学的针对性。
  详情见下表:
  调查对象:五年级学生30人(一个自然教学班),完全没有阅读过课文。
  调查方式:自主阅读课文2遍,完成调查问卷。问卷以四道问答题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独立完成。
  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表进一步印证了前期分析,也基本探明了学生学习的现状:
  从学习起点看,90%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内容,大多数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文中人物的基本特点,给予较准确的评价,但对于大人们的“自私自利”,都缺乏认识。
  从学习兴趣点和疑点看,80%以上的学生对“官员、大臣、大人为什么不说真话”有探究兴趣,而这正是深入理解“皇帝的新装”的秘密和内涵的钥匙,也是深入分析“大人们”自私自利这一核心形象的有效抓手。以此为抓手设计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就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习得剧本阅读的基本策略。
  七问:学生阅读的路径是怎样的
  明确了“教什么”和“用什么教”后,就需要认真思考“怎么教”的问题了。“怎么教”虽然会因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仍然要受“教什么”和“用什么教”的制约,因为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文体特征和文体一定的条件下,剧本的阅读方式和教学方式有内在的规律性。
  首先,可以抓住主要矛盾,理清主线。从上文可知,学生对于众人上当受骗、不说真话的原因感到困惑,这正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骗子与皇帝的冲突(骗与被骗),大臣与皇帝的冲突(迎合皇权还是说出真相),骗子与大臣的冲突(不许说与应该说),大臣、官员、皇帝等人内心的冲突(选择利益还是选择被骗)等都由“骗”字而生。因此,我们设想以“骗”为点,牵出主线“剧中所有的大人为什么都会上当受骗”,引导学生依次探究皇帝、大臣等人上当受骗,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心私利,“皇帝的新装”不是皇帝一个人的新装,而是所有自私自利之人的私利,是检验人性弱点的一面镜子。这样教学主线清晰,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其次,可选点品读台词,授之以法。最值得品读的无疑是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有辐射作用的潜台词。教师可以采取指导学生精读一处,学习和归纳品读潜台词的基本策略,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讨论,然后以朗读练习或进行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
  分析骗子、皇帝、大臣的台词,可联系上下文重点品读三句话。骗子:“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皇帝:“那可真是理想的衣服!我要有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哪些人愚蠢,哪些人不称职了。来人呀!多多地给他们金子,让他们马上开工!”大臣:“我的老天爷!难道我愚蠢吗?难道我不称职吗?我可绝不能让人知道这一点!”
  这三句话中有三个词是破解潜台词、体会人物内心的入口。骗子强调的“任何”指所有人。读到最后,学生会发现,上当受骗的都是怀有私心、计较私利的人,“任何”只对这类人产生作用。对“任何”内涵的深入理解,是体会剧本主旨的关键。皇帝口中“理想”的衣服,表明了皇帝的态度。新装带给他的不仅是一件漂亮的衣服,更是他实现轻松统治、不理国政的理想工具,而理想的衣服将带给他理想的生活。“绝不能”暴露了老大臣内心的惊恐,也表明了他贪恋权力、隐瞒真相、自欺欺人的执念。官员何尝不是如此?
  通过这样一个探原因、挖内心、知人物、读台词的学习过程,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阅读策略、迁移运用阅读策略的过程,他们阅读理解和体会表达的能力就会有所提升。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小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 姜楚华
其他文献
数学女王的形象应是光彩夺目、艳丽照人的,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学生更多感受到的是数学形式抽象、内容复杂、逻辑严谨,让人下意识地“敬而远之”。众多教育者已经在致力于还原女王原有面貌,甚至展示其更优雅的一面。其中研究数学语言的表现形式,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数学语言不仅是数学的美丽外衣,还是数学重要的“血液循环系统”。  一、发掘历史,感受数学符号  在众多认为数学难学甚至讨厌数学的学生中,曾有一名学生这样
從1980年代开始,装备M1主战坦克的美军在多次对外大规模军事行动中以其机动性好、火力精准强悍等优势而闻名世界……  漫画吧在此为您展示美军M1主战坦克的各种战术——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这一课时,我深有感触,如果教师上课时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生活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创设好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置身其中。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经历的事,那他们的思维就能很快调动起来,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在教学《吨的认
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邀请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主编孙绍振先生到武汉讲学。记者现场聆听了这场精彩的讲座。孙绍振先生是国内文本解读方面的专家,所著《孙绍振如是说》《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名作细读》《月迷津渡——古典诗歌个案微观分析》《孙绍振阅读经典散文》《文学文本解读学》《经典小说解读》等深受广大教师的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明白算理:异分母分数由于分数单位不一样,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将它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后才能相加减。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通过折纸活动引入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出初步猜想  真实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合理猜想。教师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衔接与过渡,让学生在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进行交流、协作,实现思维的和谐共
在“责任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那些小小的镜头印刻在记忆中,让我久久咀嚼、回味,更深地体悟到“责任”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解放孩子,就是一种责任  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语言艺术为主题,选编了历史故事《晏子使楚》、剧本《半截蜡烛》、相声《打电话》等四篇文章。备课时,我想到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中提出的观点:儿童到4岁以后,对本民族口头语言的各种句型的掌握已逐渐趋
前几期,我们谈到了“让学”课堂的三重境界,即有学、会学、学会。其中,会学是很重要的一重境界。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大家耳熟能详。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主要是教会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去探究,去思考。如此,形成习惯了,能力就会在“让学”中形成。因此,这里涉及到习惯问题。  既然是“让学”,学生是不是习惯主动去学?有没有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是否会有主动思考的习惯?这一些都和学生学习习惯相关。
十年,窗外的树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十年,他实现了从乡镇党委书记到汉川市教育领路人的华丽转身;十年,他不忘初心,默默坚守,深耕教育,用智慧和凝聚力,改变了汉川市的教育生态,践行了“办优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追求。  他,就是汉川市教育局长李文华。自2008年春到汉川市教育局履职,在汉川教育改革的引领者这个岗位上,他已经卓有成效地工作了十年。“汉川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市,教育事业事关百万人民的幸
彈仓供弹的霰弹枪之所以占据主流市场,并不是因为这类枪械性能有多么优异,而是由许多客观因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霰弹独特的圆柱形弹体和带突缘的弹底结构,使其局限于采用横向管状弹仓供弹,以保障供弹可靠性。采用横向管状弹仓供弹,弹在弹仓内前后排列。而采用弹匣供弹时,霰弹在弹匣内纵向排列,必须要将上一发弹的弹底突缘置于下一发弹的弹底突缘之前,这样才能正常供弹,否则,上一发弹就会被下一发弹的弹底突缘卡住
《杨氏之子》编排在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本组课文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会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基于此,教师教学时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能熟读成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初步了解语言的艺术。  一、听故事,感受语言艺术  导入新课时,教师讲述了一个关于语言艺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