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成长的课例研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听了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张逸红老师主讲的《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引发笔者更多地关注“课例研究”这个领域。近几年,课例研究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为数不少,深入了解后让笔者更深切体会到,作为一线教师,进行课例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想被时代淘汰,想寻求专业成长的突破口,需从研究自己的教学开始。于是有了这一次的“磨课”。
  【關键词】课例研究;磨课;教师成长
  一、进行课例研究的背景
  听了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张逸红老师主讲的《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引发笔者更多地关注“课例研究”这个领域。
  百度百科中对“课例研究”的定义是:“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上海教科院的定义是:“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讲课堂教学背后进行研究的故事)”。
  近几年,课例研究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为数不少,例如,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改革国际比较与教师教育研究的胡庆芳著有《课例研究,我们一起来:中小学教师指南》,本书主要以问题为线索答疑解惑,以范例为载体现身说法,介绍了课例研究的国际背景及发展情况。赵亚夫在《实录分析: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工具》提到“课例研究”是舶来品,因此,关于课例研究的起源,我又关注了另一本书《课例研究》,作者是MakotoYoshidav,此书展示的是日本课例研究的细节,而这些细节之处足以使读者叹为观止。还有,东莞市历史教研员夏辉辉的《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从被围困的历史课堂到问题的解决及一系列的实例,让笔者更深切体会到,作为一线教师,进行课例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正如美国通用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应邀来我国讲课时说到:“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拉开了距离;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分出了高低;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差别。”又正如柴静在《看见》一书中提到曾国藩说的这样一句话:“世间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不想被时代淘汰,想寻求专业成长的突破口,需从研究自己的教学开始。
  二、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时代》是教学中的重点,在世界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革命使世界发生了质的变化,新课标要求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而这也是近几年佛山中考频繁出现的热点问题。笔者决定在近几年初三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再次深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研究计划的制定参考了顾泠沅的《行动教育的基本模式》中提到的“三阶段两反思”,包括原行为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更新理念,反思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新设计阶段(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改善行为,反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新行为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
  同时在查阅资料时还发现了“磨课”一词,记得北京教师说他们把上公开课叫“做课”,而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叫“磨课”。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复复的修改斟酌。有人又把课例研究的过程定义为“三次备课两轮打磨”。
  而作为历史教师身兼多班教学工作,有机会可以在同一节课上进行多次教学,这有助于笔者更好地把课例研究的过程落实到位,更好地“打磨”好这节课。
  三、课例研究过程,不断更新与完善
  (一)原行为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
  课前准备:①进行备课组集体备课,确定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珍妮机的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难点是工业革命的后果;关于珍妮机的运用有何意义,必须强调“使人类‘直接’参加劳动的手被解放了出来”,而瓦特蒸汽机的运用上必须弄清楚是第一次用“热力”代替了“人力”。②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微调学案、课件。
  授课:以“自学指导”的问题为指引,学生自学,教师指引、精析为辅。
  (二)更新理念,反思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
  第一次授课,正常完成了新课教学,过程也较为流畅,但太平铺直叙,缺少思维的碰撞,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并不理想,经过备课组成员间的反馈和交流,总结出存在以下问题:1.率先行业表达有误;2.蒸汽时代的“汽”字仍较多人写错;3.弄不清“珍妮机”与“瓦特蒸汽机”的区别;4.材料题读不懂题目要求;5.容易混淆“蒸汽机运用的意义”“交通工具应用的意义”和“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这三个问题;6.无法理解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世界面貌”。
  反思第一次授课存在的问题,在二次备课前我又从网上搜索了大量教学设计、实录,网上的教学设计虽都大同小异,但在千篇一律中总会有一些细小的亮点可以参考;听同科组同事的授课,汲取他人之长不一定全盘照搬,取其一点,变为自我,和自己的教学设计融为一体,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多方请教师傅和同行们的指点,收集点评意见。
  接下来是更新设计,首先要认识到本课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根据《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分析,本课在整个世界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学生掌握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欧美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而后通过本课学习又能认识到工业革命的后果,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的残酷剥削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产生并扩散;另一方面,工业化在带来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问题已经显现。到19世纪末,随着拥有先进技术的欧美人对大洋洲和太平洋岛屿的殖民,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这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理解“蒸汽革命如何改变世界面貌”。   (三)新设计阶段(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
  根据对第一次授课的情况分析,以及课后的反思与准备,进行了第二次的课例设计和教学。
  首先是对“自学指导”的问题进行修正,使之更全面和系统,并在语言上组织得更为精炼。
  1.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从英国开始?从哪个行业开始?它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珍妮机发明者是谁?有什么技术突破?珍妮机工作机的应用有什么意义?
  3.蒸汽机应用前,机器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瓦特的主要成就是什么?蒸汽机是为机器提供什么?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4.蒸汽机的应用,促使在交通运输方面有哪些主要的发明和创造?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5.工业革命起止时间是什么?工业革命的最显著特征(本质)是什么?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第二,在工业革命的影响方面利用材料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四)改善行为,反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第二次授课时,虽比第一次授课更为深入,但在检测时仍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非十分理想,关键在于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改善的同时,仍忽略了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学情分析是确定教学流程的重要依据。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和现有水平,有助于调整和设立教学目标和方式。
  课前进行了学情调查:1.知道历史上有几次科技革命?2.举一些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发明?;3.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了解学生之前掌握了哪些解题方法?
  (五)新行为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
  镜头①:
  关于原因,不仅在各方面完善答案,而且注重引导学生从材料分析得出结论。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关于这则材料,能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
  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A:工业革命前的生产方式是手工业;
  学生B:工场手工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学生C: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使用“机器”;
  ……
  效果: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的概念,并清楚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之一是“手工生产无法满足需求”。并初步接触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机器代替手工”这一要点。
  镜头②:
  问号处该是什么呢?
  学生A:寻找更有效的“动力机”;学生B:改良“蒸汽机”;……
  效果:理解了“珍妮机”与“蒸汽机”之间是工作机与动力机的关系,为后面掌握“蒸汽火车”做铺垫。
  镜头③:
  利用动画软件演示“瓦特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A:是水蒸汽产生的推动力;学生B:是靠燃烧煤使水沸腾;
  学生C:环境污染就这么来的啊……
  效果:学生从中自然领悟到瓦特蒸汽机产生的“热力”是作为一种新的动力,也认识到“蒸汽”与“水的”关系,这时候强调“汽”字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另外也开始认识到蒸汽机带来的正面及负面的影响。
  镜头④:
  评讲练习时,问学生:能否在题目中寻找解题方法、规律或技巧?
  学生A:19世纪初,蒸汽机在交通运输业中的运用,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重大意义是A.提高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B.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C.迅速扩大了人类活动和交往范围
  D.促进了现代工厂的建立
  再如此问:“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英国交通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革?”
  找关键词,“给……带来”中间的字眼“社会生活”就是限定词;“说明……领域”中间的“19世纪”“英国”“交通领域”就是限定词;这是解题的关键;
  学生B:为什么说材料二中的某一发明“千百倍回报我们”?
  首先要判断“某一发明”是什么?然后将问题转化为容易理解的问法。本题目其实是问“火车的发明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效果:通过学生自我发现解题的方法,教师辅助归纳整理,形成系统有效的套路,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四、课例反复改进,促进自我不断成长
  课程素材资源的整合利用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合理地筛选和处理教学材料和信息,创造性地对素材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并利用这些材料和信息组织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引进材料,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历史学科的研究主要是依据历史材料进行的,就如同自然科学必须要进行实验一样。因此,有人说,没有材料,就没有历史。在此教学案例的完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素材的选取和打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素材的选取必须能够辅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根据《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分析,本课在整个世界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要引导学生认识工业革命的背景、重要发明及影响。背景在学生的理解层面是属于难点,因此我运用了图片及材料辅助学生理解,效果也比较明显,后来检测中有这样一道题: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资产阶级通知建立的需要;B、工场手工业向机器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C、增强殖民扩张实力的需要;D、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学生很容易理解并选择正确答案D。
  重要发明的认识环节中使用的板书、动画演示等直观教具的演示也使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因此,笔者在这些环节里更着重教学素材的选用。
  2.学情分析是确定教学素材的重要依据
  个体的变化决定了教法和学法的各异;第二次授课时,虽比第一次授课更为深入,但在检测时仍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非十分理想,关键在于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改善的同时,仍忽略了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和现有水平,有助于调整和设立教学目标和方式。于是笔者在课前进行了学情调查:知道历史上有几次科技革命?举一些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发明?并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了解学生之前掌握了哪些解题方法?从而在选用教学素材时更能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3.磨课赋予了课堂第二次生命
  此教学案例仍将在今后的教学与反馈中不断改进,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进行教学案例的研究使笔者受益匪浅,促使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思考,多方学习,及时记录,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经验与理论提升的关键点上,经过进行教学案例的研究和完善,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课例研究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展、专业成长的过程,磨课赋予了课堂第二次生命。教师要备出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其实是一个反复打磨、反思,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超越的过程。通过教学案例的撰写,对教学研究有了浓厚的兴趣,对未知的教学挑战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才使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滋味,才能使专业水平有质的飞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正如美国通用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应邀来我國讲课时说到:“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拉开了距离;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分出了高低;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差别。”又正如柴静在《看见》一书中提到曾国藩说的这样一句话:“世间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不想被时代淘汰,想寻求专业成长的突破口,需从研究自己的教学开始。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张汉林.实录分析: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工具[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
  [2]杨玉东.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改善教学的行动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3]姚宗岭.如何进行磨课.
  [4]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面对小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小学数学与生活化的接轨,能够使小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数学,参与到数学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接轨也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制定相关的策略,本文将主要从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和小学数学如何与生活接轨两方面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情景化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简单来说,就是更多地将生活情境带入到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旨在通过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进行塑造、培养,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为目的。因此,要充分发挥语言建构和语言运用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作用,读与写双管齐下,在阅读教学的同时注重笔头训练,从而拓宽学生学习和写作的路径,提升语言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以读导写;学生习作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言的课程实践活动,积极地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首先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它包含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那么,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  一、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1.正确熟读。汉字的读音本身已各有差异,组合成词句更是抑扬顿挫,加上选入教材的多是些优美的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等优秀章节,读起来
【摘要】21世纪的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与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学过程中的互相交流与交往带给教师和学生双面收获。合作教学中的师生、生生情感交流,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培养与他人合作、相处的社交能力。笔者从合作型教学模式的理论、目标、合作教学与传统教学效果比较等方面探索本模式,并附上教学实例和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交往合作;人际互动;互教互学  合作模式是苏联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新
【摘要】小学作为培养学生优良人格品性和良好学习基础及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其教学改革的推进备受关注。语文学科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结合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做好小学语文高年级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时代对于教育的要求逐渐提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組成部分,并在语文中占居着重要位置。在阅读教学中主题阅读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并且需要学生要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而对于“坐标式”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主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本文针对于小学语文“坐标式”主题阅读教学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坐标式”;主题阅读教学;研究与实践  “坐标式”主题
【摘要】思维导图,来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提出,是一种运用线条、图形、符号、词汇以及色彩,从一个中央区域向周边发散的思维整合方法,链接各部位的记忆,调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学习、工作中高效利用时间,有效达到目的的思维方式。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笔者通过实践,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习作教学;课堂实践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由此可见,赞美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是多么重要。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教导工作,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赞美学生能使班主任工作轻松地开展。所以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赞美学生,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那么,如何赞美呢?我有几点体会。  一、要及时赞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在學生的心目中,除了家长,老师就是他们最敬重的人。所以,老师的每一句话
【摘要】分层走班教学,与以往的应试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构建这样的走班制学习模式,目的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因材施教,不仅向学生灌输知识, 更能针对每个学生个性化的能力培养制定方案和学习方向的引导,将数学课堂上的重点放到学生自身能力的发挥上来,树立自信,激发潜能,从而实现人人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课堂教学  初
【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学生兴趣是最重要的。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事,才会做好。写作也是一样,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快乐地作文。  【关键词】中学生;写作兴趣;策略  多年来在农村的教学中,我深知作文教学的难点。每到作文课,学生都在感叹:“哎!又写作文,不知写什么!”除非是正规考试要写作文,课堂上规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