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世界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chen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尝试运用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分析《呼啸山庄》中的异化主题。虚伪的资本主义文明使凯瑟琳异化为非我,她对爱情的背叛导致希斯克利夫的扭曲,后者的复仇又使小林、凯茜及哈里顿失落自我。本文认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深刻探讨了异化主题,《呼啸山庄》体现出了现代派小说的特点。
  关键词:《呼啸山庄》 异化 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呼啸山庄》被称为是“唯一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作品”,它以其开放奇特的结构,惊心动魄的情节,深邃多元的主题及诗化的散文式写作风格,形成了独特恒久的艺术魅力,震撼了无数读者。对这部谜一般的小说,评论家一向不吝笔墨,从主题、叙事、艺术手法等方方面面入手,论著可谓卷帙浩繁。近年来,一些著者开始关注《呼啸山庄》所体现的现代主义倾向,认为这部作品超前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迥异于当时主流的现实主义著作,具有了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而本文试结合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分析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着力表现的异化主题。
  一 现代主义与异化
  现代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流行的文学思潮,包括象征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等主要流派。尽管现代主义流派纷呈,有的流派之间的主张甚至截然对立,但总的来看,都大致体现了反传统、非理性、颓废虚无、重心理挖掘、重形式表现等共同特征。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贫富差距的拉大,劳资矛盾日益激化。20世纪初“一战”爆发,战争浩劫造成经济崩溃,劳资冲突以及各种矛盾的尖锐化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类残酷的生存现实,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使西方人的心灵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创伤。在他们眼中,人的尊严已荡然无存,情感意志的独立自由已被扼杀,人丧失了改变自身处境的能力,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人们普遍陷入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他们的自身价值和自我本性受到外物的强烈压迫,人已经被严重地异化非人,自我异化为非我了。
  而现代主义文学则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并在表现异化的题旨中渗透着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抗议与批判。现代派小说对异化的表现大体有三种类型:其一,表现人的非人化与自我的绝对孤独感;其二,表现自我价值的失落与寻求;其三,表现世界的混沌与存在的荒诞。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对异化主题的表现是深刻全面的,小说的主要人物希斯克利夫、凯瑟琳、哈里顿、小林和凯茜身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异化的特征。《呼啸山庄》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爱情与复仇小说,作品里聚集着一群异化的人。人性的扭曲、自我的失落与自由的沦丧,最终造成了情爱的多舛与野火般的仇恨,而由此而来的种种悲剧也成就了《呼啸山庄》撼人心魄的独特魅力。
  二 凯瑟琳的异化
  《呼啸山庄》的核心人物凯瑟琳的人生悲剧,是虚伪的资本主义文明造成的自我价值的失落,是自我异化为非我的典型。“让我进去吧!让我进去吧!”读者一定不会忘记小说的开场,出现在洛克伍德先生梦魇中的那只冰凉的小手,那声哀叹般的求恳。而这就是早逝的第一代女主人公凯瑟琳·恩萧。
  年少的凯瑟琳是个野性、淘气又不乏善良的小姑娘,“在整个教区里,她的眼睛是最漂亮的,她的微笑最甜蜜,她的脚步最轻盈。”这个荒原上自由生长的精灵与备受歧视的弃儿希斯克利夫情投意合,结下了坚贞的灵魂之爱。他们共同反抗亨德雷的虚伪管教,在神秘广袤的荒原上嬉闹玩耍,任意驰骋。热爱自由构成了他们感情的基础,他们在对方身上都发现了另外一个自我,正如凯瑟琳所言:
  “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永远永远在我的心中——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而是作为我自身存在我的心中。”
  在凯瑟琳的潜意识里,对于爱情的追求其实是对自我的追求,她最怕的事情就是与希斯克利夫分开,因为那无异于自我的分裂与失落。
  然而,幼稚的凯瑟琳终于未能抵挡住“文明”社会的诱惑。在画眉田庄的五个星期里,她充分接触到金钱和地位带来的“高尚”生活,虚荣心使她开始按照上层社会认可的规范装饰自己,恩萧太太更是不遗余力地“使用伎俩”,对其实施“改造计划”。从画眉田庄归来时,凯瑟琳已变成“一位很端庄的淑女”,雍容华贵。她逐渐养成了双重性格:在画眉田庄那个“文明”社会里,她伶俐乖巧、温文尔雅,博得了林重一家人的喜爱;在呼啸山庄这个心灵家园里,她又恢复了自由不羁、桀骜不驯的天性。她完全不曾意识到,在二者之间游移徘徊的真实自我正在失落,所谓“文明”的诱惑实则是压迫。凯瑟琳自我本性根本无法应对两种力量的撕扯,因而必然异化、扭曲。
  凯瑟琳在“非我”的道路上愈行愈远了。她接受了林
  的求婚,因为与富有体面的他联姻会让她成为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而嫁给希斯克利夫则会降低她的身份。她天真地幻想与林的婚姻可以让自己成为“上等人”,然而她很快发现,“优雅”的田庄生活无异镶了金边的牢笼,从嫁给林
  的那一刻开始她就失去了情感意志的独立和自由:
  “一下子成了林太太,画眉田庄的主妇,一个陌生人的妻子。从此我被从我原来的小天地里放逐出来,变成了一个流浪者。”
  林的爱看似无微不至,实际上他只想把凯瑟琳改造成符合男权社会标准的贵妇人,他永远无法触及她那奔跑在石楠丛中自在不羁的灵魂。自由的天性被压抑,归属感的丧失必然推进了凯瑟琳自我的异化和人性的扭曲。
  希斯克利夫的归来让凯瑟琳受压迫的自我重又迸发了快乐,但随即她便陷入感情的两难境地。异化了的凯瑟琳已无法面对象征自我的爱情与非我的婚姻之间的恩怨纠葛,她丧失了改变自身处境的能力,不可遏制地陷入幻觉与错乱。她终于明白,就像遍野丛生的石楠一样,她的根深深扎在荒原的土壤里。只有沐浴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她才能自由生长,那才是“真正的”凯瑟琳,真实的自我。而正是所谓“文明”的诱使与压迫,以及她的虚荣与幼稚毁掉了她自己的天堂,进而丧失尊严,异化成非我。她梦魇时的呓语体现了她深切的痛悔:
  “啊,我全身都在燃烧!但愿我是在屋外,但愿我又重成为一个小女孩,粗野,倔强,无拘无束……笑对一切伤害,绝不会压得我发疯!……我相信,只要让我一到那些小山上的石楠丛中,我马上就会恢复到我原来的样子。”
  在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虚伪的资本主义“文明”对凯瑟琳自由天性的压抑、扭曲和扼杀。灵魂身处绝对的孤独之中,存在本身变得荒诞。凯瑟琳对异化毫无抵抗之力,终究无法完成人性与自我的复归。甚至在死后她的鬼魂也不得重返呼啸山庄,只能成为游荡在荒野上的孤魂野鬼。
  三 希斯克利夫的异化
  《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是个利物浦街头捡来的弃儿,在从呼啸山庄消失之前,他只是个倔强、叛逆、抑郁且忍耐的孩子。他最爱的事情就是和机灵古怪的凯瑟琳在石楠盛开的荒原上无拘无束地嬉戏玩耍。与这样的自由快乐相比,亨德雷的凌辱虐待、约瑟夫的鞭打说教“倒成了一桩可笑的小事”。与凯瑟琳真挚深切的灵魂之爱,在荒原上自由奔跑的生活,是少年希斯克利夫的双重精神支柱,使他保持着正常的自我。
  然而,夜入画眉田庄,结识林一家成为希斯克利夫噩梦的开端。从画眉田庄归来的凯瑟琳变得优雅端庄,衣饰华贵。前来做客的林容貌俊美,举止文雅,让希斯克利夫相形见绌,深深自卑。而凯瑟琳厚此薄彼的态度让他更是苦恼莫名。在厨房门口听到凯瑟琳要嫁给林的话,无异晴天霹雳,粉碎了他生活的希望。在小说中,作者并未着重描述希斯克利夫那一刻的心理剧变,只是一笔带过。但这种留白的手法却丝毫不减震撼之力,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希斯克利夫清楚地意识到:金钱与门第,甚至以此为条件生成的林文雅、俊秀的外貌,这些统治阶级、上层社会的标签扼杀了他和凯瑟琳在自由荒原上恣意生长的灵魂之爱。他甘愿做这精神之爱的奴隶,然而她的背叛掠夺了他生存的唯一光明。就在这残酷的短短一刻里,忍受了多年的屈辱与歧视终于爆发出来,希斯克利夫从一个备受压迫的弃儿摇身成为满腔仇恨的复仇者。爱有多深,报复的决心就有多坚韧。
  消失三年后,希斯克利夫重回呼啸山庄。对于凯瑟琳来讲,这个变得高大健美、稳重深沉的希斯克利夫仍是她当初深爱的人。没人意识到,无情的现实已把希斯克利夫异化成泯灭人性、丧失善良的“半人半兽”,他以极端病态的手段展开了他的报复计划:他诱使精神空虚的亨德雷过上了酗酒赌博的堕落生活,并逐步赢得了呼啸山庄的全部财产;尽管他极端厌恶伊莎贝拉,他还是当着凯瑟琳的面追求她,诱使其与之私奔,以谋夺画眉田庄的继承权。他竭尽所能的残忍折磨,很快使伊莎贝拉对爱情的幻想破灭,并发出痛苦的诘问:“希斯克利夫先生是不是个人?如果是个人,他是不是疯了?如果不是,他是不是魔鬼?”“一只野兽和蟒蛇带给我的恐怖也比不上他带给我的。”呼啸山庄如阴森冰冷的地狱一般,它的主宰者希斯克利夫毫不留情地粉碎着爱、光明与希望。只有在折磨他人人性、践踏美好事物的过程中他才能体会到快意。
  凯瑟琳的死断绝了他对世界的唯一牵挂,成为他疯狂复仇的强大动力,也使他的异化愈趋严重,无异于“那种狰狞可怕,变作人身的魔鬼”。异化的希斯克利夫不再具有常人的感情和伦理观念,他无比冷酷的报复手段,使周围的人随之变态异化。林家族和恩萧家族的子女们成为他的仇恨目标。尽管他知道亨德雷之子哈里顿有着“一等的天赋”,却要让他“荒废了,变得还不如草包”。长期的精神折磨使天性淳朴、颇具天赋的哈里顿不知不觉异化成“非我”,成为愚昧粗野、不讲体面的野蛮人,甚至对希斯克利夫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激和依恋。
  凯瑟琳的女儿小凯茜也未得到希斯克利夫的半点怜悯。这个温柔善良、美丽活泼的姑娘被他囚禁在呼啸山庄,被迫嫁给卑鄙的小林。在这个人间地狱里,她没有亲人,甚至没有书本作为精神依靠。很快,如希斯克利夫所愿,天使一般的凯茜异化成了傲慢冷漠、无动于衷的少妇。
  凯茜早夭的丈夫小林,也是一个异化的范例。他本来只是个任性娇弱的孩子,若在正常的环境中加以爱护、施以管教,必不致如此可鄙。但希斯克利夫认为儿子是一文不值的“草包”,是“锡器擦亮了混充银器”,是他谋夺画眉田庄的工具。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小林变得极端自私浅薄,是个暴君似的虐待狂,有着严重的精神和心理缺陷。
  应该说,哈里顿和凯茜的异化和希斯克利夫是不同的,他们一个质朴淳厚,一个活泼善良,可谓良材美质、颇具天赋。希斯克利夫的恨与复仇只是暂时封冻了他们追求幸福的心。爱情的背叛让希斯克利夫异化,爱情的美好又让哈里顿与凯茜冲破仇恨,反抗异化,最终迎来人性的复苏和生活的幸福。可以说,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异化并未如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一样,陷入完全的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
  四 小结
  《呼啸山庄》是一部颇具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作品,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艾米莉·勃朗特以独到的眼光预见了现代主义的到来。她的小说中没有脉脉温情,而是以狂风暴雨般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异化的世界。虚伪的资本主义文明诱使天性自由的凯瑟琳异化,饱受凌辱的希斯克利夫也因失落的爱情异化,他的扭曲又造成哈里顿等人的异化。可以说,艾米莉·勃朗特全面深刻地刻画了扭曲的社会关系下变态的人性,而她对异化的着意表现使《呼啸山庄》在主题上体现了现代主义特色。
  
   参考文献:
   [1] 艾米莉·勃朗特,包小强译:《呼啸山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 陈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版。
   [3] 江银凤等:《野性与文明的召唤》,《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4期。
   [4] 赖干坚:《西方现代派小说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 孙树文:《穿越时空的声音——试论〈呼啸山庄〉中的现代主义因素》,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6] 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简介:
   吴利,女,1980—,河北冀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侯丽枚,女,1981—,河北承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典籍翻译与文学,工作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托马斯·哈代巨著《还乡》中的女主角游苔莎充满了现代的反叛意识,她勇于反抗封建宗法制社会对传统女性的道德规范与约束,突显了女性追求自我意识和自主权的精神,是哈代女性角色中最为坚定的反叛者,是爱敦荒原的异教女神。本文拟从分析游苔莎的向往、追求、困惑和希望的幻灭出发,探究游苔莎悲剧的深层根源。  关键词:游苔莎 爱敦荒原 叛逆 悲剧 异教女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
期刊
摘要三岛由纪夫以他丰富深刻的智慧和极富骨骼美的语言,从日本的千年古风里走出,完成了他独特的对死亡、对美感的思考,在“生如春花,死如秋叶”的哲学内涵中,他的小说不仅凸显出强烈的文本价值,更给文坛与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角冲击和深度的生命哲思。而《金阁寺》正可作为三岛由纪夫小说中的哲学内涵、华美语言的典型案例来加以分析。  关键词:三岛由纪夫 《金阁寺》 哲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所谓“实验方法”是左拉提出的自然主义的主要因素,但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代表;德莱塞,有些文学批评家认为他是现实主义者,有些则说他是自然主义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实验方法”在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的运用,要比在德莱塞的《嘉莉妹妹》中明显得多。本文证实了存在于《复活》和《嘉莉妹妹》中的“实验方法”;对托尔斯泰和德莱塞的“实验方法”进行了分析;证实了存在于两部作品中的“决定论”。  关键词:实验方法
期刊
摘要瓦·马·舒克申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其文学创作多以乡村为背景;以或淳朴、善良,或庸俗、自私的农民为描写对象。本文试从历史根由、生活经历及艺术创作出发,探析舒克申创作中的乡村情结。  关键词:乡村情结 探析 创作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瓦西里·马卡洛维奇·舒克申(1929-1974)是前苏联文坛上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每一位谈到过舒克申创作的人都惊讶于其异乎寻常
期刊
摘要薇拉·凯瑟最喜欢用法国名言“la route est tout,la fin n'est rien”来总结她的艺术创作。本文从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讨论薇拉·凯瑟四部西部小说中移民的命运,来挖掘其艺术创作中超越时空的后现代逻辑——“路就是全部,人生在于不断成功地‘迁移’”。  关键词:移民 物理迁移 思想迁移 文化迁移 凯瑟逻辑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作家薇
期刊
摘要乔治·艾略特的婚姻观体现出了尊崇与反叛的二元对立:一方面,她认为女性的最后归宿应该是婚姻,在婚姻生活中应该学会屈从和自我牺牲;另一方面,她又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追求自己的真爱,并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获得幸福的婚姻。本文即以《米德尔马契》为例探析了艾略特的婚姻观。  关键词:尊崇 反叛 二元对立 婚姻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中,爱情婚姻是反复出现的主题。
期刊
摘要本文借助弗洛伊德主义有关文学的理论,利用压抑、转移和升华等心理分析概念对奥尼尔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深入解读了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中榆树的内涵,具体剖析了剧中深受俄狄浦斯情结折磨的3个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及心理活动,旨在说明潜伏于奥尼尔创伤记忆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其从事戏剧创作最基本的动力。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 弗洛伊德 俄狄浦斯情结 创伤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中国的苏轼与英国的华兹华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相隔甚远,但拜读二者的生平介绍和文学创作,却能发现二者在诸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尤其是两人作品中均表现出高度的浪漫超然思想。可以说,时空的距离与语言的隔阂不能阻碍东西方诗人心灵的相通。  关键词:苏轼 华兹华斯 相似性 浪漫 超然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浪漫主义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普遍而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作
期刊
摘要本文从分析西方童话《考罗琳》(中译名《鬼妈妈》)和东方童话《千与千寻》之间的相似点出发,证实了英国学者和作家托尔金的一些童话文学理论,并从这个角度管窥了东西方童话主题的一些相似性。  关键词:童话 《鬼妈妈》 《千与千寻》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吸收了神话的思维特点和小说的叙事特点,兼具了神话想象的奇思妙想、天马行空,以及小说艺术中的叙
期刊
摘要言意之辩自古有之。其中,由儒家所倡导的言可达意派曾一度受到后学者的重视。然而因受西方语言学转向的影响,言可达意一说在近现代渐显低迷之态。本文将从孔子辞达说入手,重新审理这一源远流长的问题。以对“达”的重新解读为切入点,展现“辞”、“达”、“意”三者交错的复杂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辞达而已矣”进行再理解,从而得出孔子此说实乃其实而未现的乌托邦。  关键词:孔子 言意 辞达 困境 乌托邦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