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凄美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hy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秋末的一个黄昏,夕阳斜照,秋蝉幽鸣。我抛却一切繁事,在公园里漫步,想解一解闷感。忽然一片枫叶在我眼前飘落,我双目一愣,拾起那片枫叶,久久不愿丢下,这不就是那片枫叶吗?
  24年前,张家界风景区还是养在深闺人未知时期,我受县政府的委派,出任索溪开发小组组长。索溪,是张家界的腹地,它像一个巨大盆景,将整个奇山异水都浓缩在一起集中展现出来。当考察初告一段时,湖南画报社计划拍摄一本索溪山水画册,可是摄影师小吕遇到了一个难题。这等如诗似画的美景中却缺一个美人来点缀画面,美景无美人,又怎能成为一部完整的画面呢?根据摄影师的提议,我便四处寻觅丽人。早听说江九镇是个类似桃江的美人产地。那一天,我沿着潺潺的索溪而下,进入晚霞中的古镇。因路不熟,山重水复,入街时已是华灯初照了。我忍着饥饿和疲乏,直往一家饭店奔去,恨不得大吃一顿,然后再美美睡一觉。店中一个肩披长发的苗条姑娘出门笑脸相迎道:“同志,你要住宿吗?”
  我抬眼打量这位姑娘,心中不由一惊:果然名不虚传,随地就可以见到美人,眼前这一位不就是理想的人选吗?从她口中得知,她姓许,名叫晓青,是供销社的职工,具体负责饭店工作。当晚我便在她店中住下了。不料,厨师已下班回家去了,店中就她一人值班。她得知我的身份后,很高兴地为我做饭、烧水。古人说:秀色可餐,不无道理。也许望梅止渴吧!这时倒觉不饿了,人也精神了,你说怪不怪?晚上,她陪我谈家常,讲民俗。她举止大方,十分健谈。她是土家族后代,家在小街,父亲是个裁缝,人很古板,攀高思想严重,给她找了个对象,是一位警官。晓青却很不满意,誓死不从。那个警官却从心底里爱上了她,给她送礼品,写情书,她却一概不理。她说:她要做天上的一片白云,自由自在地生活。她讨厌那些权势人物和势利眼,她最理想的是找一个文人做伴。当然,她的要求并不过分。从她的言谈中得知她平日喜爱文学,文化素质较高。她热爱生活,所以当我提出调她进山时,她喜得拍掌跳了起来,亮着一对迷人的眼睛:“你說的这是真话吗?”我点点头:“如果你愿意,明天我就去找你的领导谈这件事。”
  到了索溪之后,我们将她仍安排在供销社工作,只是变了工种,让她在土产门市部,并给当地领导讲清了,她的主要任务是当业余导游员。许晓青的到来,为索溪大大增光添色。在与她接触的许多名家眼中,她是典型的湘西美女。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总是无法抑制一些男人的非分之想。晓青有一副如花的脸蛋,一头飞瀑般的秀发,一双山泉似的眼睛,配上那丰满的胸脯,浑圆的臀部,加上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一切是一般女子难以俱全的,而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有一次与我们在溪畔寻找卵石,她当着大伙儿的面竟大胆地发问我们:“你们说,女人最美的部位是哪些部位?”一位年轻的画家说:“那当然是脸部、胸部、臀部。”她转过脸,双目落在我的脸上:“你这个作家,不是说我很美吗?你老实说,我哪儿最美?”我被她这突如其来的问话搞得脸红耳赤,尴尬万分,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她那一对乌亮灼人的眼睛盯得我怪难受:“你们作家经常描写女人的,今天搞一下现场测验就难倒了吗?”我口是心非地转了个弯:“我最爱你的脸部。”她疑惑地又问我:“此话是从内心说的?”弄得大家都一时无语,面面相觑。
  许晓青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利用业余时间还为一些困难农户送货上门,和他们交朋友,大家都喜欢她,亲切地称她“许妹子”。
  晓青酷爱文学,写了不少散文、诗歌,要我指点修改。她的文笔虽显得稚嫩,但立意新颖。我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她指点。有次她单独问我:“你那天讲的是不是实话,我最美的地方到底是哪里?”我只好承认了自己的谎言,说出了真情。她嫣然一笑,接着又冷艳逼人地批评我:“你们文人说话总是遮遮掩掩,我就喜欢怎想怎说。”她要我帮忙,说服她的父亲改变主意。我点头满口答应了。
  晓青善解人意。她见我们的考察任务艰苦繁重,不知从哪儿找来一些腊肉、鸡蛋、米花弄给我们吃。经过一段纯情交往之后,我们成了不是兄妹的兄妹。
  当山里正是收摘板栗季节时,我恰好回城开会,临走前,要晓青给我买点板栗,用棕袋挂上,待我带回家给孩子们吃。用棕袋吊挂板栗,是湘西土家人的名优土特产,经过这种处理后的板栗又甜又香,真乃天下之大美味也。
  我在县城开会办事二十天后,急于进山。在开往索溪的车上,老想着晓青和她用棕袋吊挂板栗的风味。一路埋怨车慢,到站一下车,径直先到她处。谁知进门一看,呆住了,人去楼空。一位老者含泪告诉我说:“许妹子命真苦,八天前她就自杀了。”
  “自杀!”这么天真活泼的女孩能自杀吗?我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却又是残酷的现实。原来,她的父亲还是那个老观点,那天逢场期,他前来逼婚。晓青不从,他的父亲竟然当着顾客的面打了她几耳光,然后拂袖而去。许晓青一时想不通,等父亲一走,就喝了农药……老人告诉我,出葬那天,凡索溪峪知道的人不下三百,都来为她送葬,送葬人几乎个个流泪。
  我的喉像一下子被什么东西塞住了,心如溪水中的乱石反复碰击,我答应帮她说服她父亲的,可是由于我的懦弱,怕她见我思迁,故意没去为她劝说。我想,当时,若做通了她父亲的思想,也许她不会有如此结局。许晓青之死,纯属我之过呀!正当我痛心疾首,悔恨万千时,猛一抬头,发现屋梁上吊有一袋板栗,取下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张字条,上面写道:“柯云老师,当你捧着这一棕袋板栗时,我已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今生我们再也不能见面了,再也看不到你为我修改作品了,我托你办的事,也许你没办,也许办了,我不怪你,只怪我命苦,你忘了我吧,就像一片枫叶在你眼前飘落一样……”后面还有很多字,全被泪水浸湿了。从字句上揣摸她是舍不得走这条绝路的。太可惜了!我提起棕袋,拖着如铅灌的双腿向她坟头奔去。远远望着那新起的坟堆,好像她正站在那儿挥手向我道别。我恨不得仰天呐喊几声:“晓青,你不能这样去!”可是迟了!太迟了!我伏下身子,使劲用双手扒开泥土,手指刺破了,鲜血染红了土粒,也染红了棕袋。我要将它深深埋进坟中,让它发芽,长出新树来,因为她是人们心中的一棵永远年轻漂亮的花树。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吃棕袋板栗了。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线的这头是妻子,距离35公里。  3年来,每个周一早上六点,当儿子和母亲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妻子和我就得拎着装满衣服、蔬菜、水果的大包小包赶赴妻子的学校,吃的用的,都是头天晚上从超市买回来的,基本上能管一星期。妻子总是自嘲说,咱这整天跟蚂蚁搬家似的。先把她送到学校安顿好,我再马不停蹄地赶回市里上班。周一早晨惊心动魄的程度,用“打仗”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夏秋季节的时候还好一些,那时的天亮得早,
期刊
2015年12月16日前,我一直喝的,是父亲专为我做的“特供茶”。  春天來了,父亲在自己亲手栽种的茶树前摘茶叶。他摘的茶叶,不是像君山银针那般的小嫩芽,也不是普洱那种一块叶子形状的,他摘的茶叶一定是有嫩芽还有两至三片叶子的。他摘的茶还保持着枝条该有的层次与活泼,有茎有叶有嫩芽。然后,父亲就开始做茶了。做茶的工序极其复杂。首先,父亲要将茶叶洗干净,放置大锅里炒,炒到一定火候,然后将茶叶稍稍摊开,再
期刊
幼年时对天空的兴趣,起源于祖母每日的动作。每日的晨昏之际,祖母都要站在院子里,朝天空的方向远眺,这让我十分好奇。天空上有什么呢?除了一片白茫茫或者辽远的青灰,似乎什么也没有。  老家的四周绿野连云。秋收过后,土地开始袒露出它的本色来。这个时节最常造访的就是麻雀了。它们三五成群地立在电线杆上,像极了五线谱上灵巧的音符,清脆的叫唤声对应着音阶的高低,起起伏伏地流淌。收割过的稻田涌动着芬芳的暗香,遗留下
期刊
火车上,她睡着了,我把衣服轻轻地盖在她身上。看着她慈祥安静的面容,皱纹未深,青丝未白,我忽然想把她搂在怀里,像疼爱我的孩子一样疼爱她,带她买好吃的,陪她看电影,哄她开心,她样样都肯听我的安排。忽然,她就睁开了眼睛,示意我不要脱下衣服,她不冷。  醒来的妈妈,又变成我的王,她再不需要我的照顾,就连我去售票点取票时,她也要紧跟着我。她接过我手里提着的所有东西,往我跟前挤,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屏幕。她说要
期刊
年前母亲生了一场病。  母亲从没有住过院,这一次住了半个多月。头一个星期,母亲基本上糊糊涂涂,搞不清东西南北,身在何处。急性肠胃炎引发高烧,侄儿背着母亲半夜看急诊。母亲一直坚信她是穿着皮鞋到医院的,怪我们弄丢了她那双非常合脚的皮鞋,为此,父亲专门从家里拿来皮鞋让她看到,才放下心来。母亲舍不得扔东西,不管是旧物还是剩饭菜。  前年父亲生病,从濮阳转到郑州,做了两个大手术。我陪护的时候上街买东西,一个
期刊
母亲生于上世纪初,母亲说她只上过一天学,没学过“老”字,不会写“老”字,更不用说知道“老”字的含义。  不知道是啥原因,母亲一生说话用得最多的偏偏是这个“老”字,用得最多的地方也是在喊叫人名字时。我在姊妹六个中排行老五,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妹妹。在第一次记忆中,我和村里孩子出去玩,母亲饭做好了,看我没回来,就到村子找我,边找边拉着长长的话腔喊:“老——生!在哪里?快回来吃饭!”  当时我还小,也不在
期刊
父亲是个老兵,随大部队转业后扎根新疆兵团,对执行上级的命令有着近乎偏执的坚决。可是为了我,这个家里的“老幺”,父亲却有几次违背了自己的原则。  记得,1979年的秋天,我们刚从南台子煤矿整体搬迁回到团里的第一年,勤劳的军垦战士(当然也有尚未平反的“劳改犯”)很快就在一片戈壁滩上站稳了脚跟,把个曾经遍地风沙的荒芜之地侍弄得风生水起,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秋天到了,我跟着父亲去看场。说是晒场,其实就是在
期刊
2002年,我在西安渭水河畔的一所小型国际学校给韩国学生教汉语。当时有两个汉语班,而元章焄就是我负责的汉语班里的韩国学生。  我们第一次的见面并不美丽。我初到班里时,免不了要做自我介绍。其他学生都在看,在听,有的还在笑,在闹,可他却一直埋头趴在桌子上,以“海拔”最低的姿态宣告着不一样的 “存在”,仿佛周围的世界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课间,我把手插在裤子口袋里,走到他跟前。我试图叫醒他,用关切的话语,用
期刊
十二生肖轮来狗年了!  我想起了大巴山乡村一带关于狗的俗语: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喂好一头猪容易,养好一条看家狗难……  在家乡一带,百姓谈到自己的儿女时,相互夸奖自己儿女们的口头禅: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作为互相表扬鼓励教育子女的谚语。孩子们和狗并列称呼,说明在乡村狗和孩子都十分重要。乡村的人们特别呵护孩子,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养育孩子,养儿防老,日后孩子们会孝敬报恩。
期刊
在我生活的江汉平原,腊嘎菜的确不是什么稀奇物,可能是因为它的贱生贱长,但我要说,腊嘎菜,是最具乡土意味的一种野菜。  野菜自有野菜的野法。你瞧,腊嘎菜的叶子虽然不大,却疏密有致地长满了毛亮亮的刺,叶子的两边皆为巨齿,好像要防着什么似的。关键是那个绿,绿得有深度,绿得有质感,那种娴静,那种淡定,往往在第一时间抓住你注视的目光。嘎菜,还有一长串的别名,什么芥、大芥、皱叶芥、黄芥、雪里蕻、冲菜、霜不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