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南通五所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堂礼仪的现状为调查背景,阐述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的不文明现象,探讨提升高职生礼仪素质的具体措施,以期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高职生;课堂礼仪;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4年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高职生礼仪素质调研与对策——以南通市部分高职院校为例”(项目编号:201412684008Y)
作者简介:石建梅,女,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7-0025-03
我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美誉,一部洋洋洒洒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正是一部礼仪规范的发展史。在现代社会中,文明礼仪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表现,更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崇礼尚德的优良传统并没有很好地发扬光大,尤其是青年一代文明礼仪素质低下,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在大学校园里,上完课学生蜂拥而出、教室里桌椅东倒西歪、下课后教室地面上一片狼藉等现象比比皆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讲,本课题的研究,对提升高职生课堂礼仪素质、打造礼仪校园和文明课堂奠定了基础和保障。
一、高职生礼仪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过程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采取随机抽样法,对南通职业大学、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工程学院、江苏理工学院以及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等南通五所高职院校部分在校学生的礼仪素质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98份,收回率达99.8%,其中有效问卷共768份。本次调查的所有数据采用EXCEL与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调查对象中,男生419人,占55%;女生349人,占45%。2011级学生44人(6%),2012级学生321人(42%),2013级学生403人(52%);18岁28人(4%),19岁90人(12%),20岁290人(38%),21岁210人(27%),22岁118人(15%),23岁24人(3%),24岁8人(1%)。
(二)查结果分析
1.仪表礼仪现状。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69%的学生认为个人仪容仪表关乎文明礼仪,这意味着大多数的同学思想意识中有仪表礼仪的概念。大约87%的学生平时穿着简约舒适型或者干净端庄型的服饰,13%的学生则选择了时尚潮流型或其他。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大学自由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认识,有些高校的部分学生群中出现了夏季穿凉拖上课的现象,课题组对这类现象提出了相关的问题,结果:18%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表示认可该行为,仅有44%的学生对此表示反感。这说明当代高职生群体中已出现少数散漫自由等不利于规范礼仪的现象。
2.课前礼仪现状。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当问及上课前学生们是否会将手机调为静音时,73%的同学表示能够主动并自觉做到,而剩余的21%的学生则选择判断上课的老师是否严厉来决定是否将手机调成静音。笔者认为,尊重是相互的,不能因为任课老师的严厉与否来决定自己的日常行为,此类学生行为在一定程度及意识上属于对礼仪素质认识上的欠缺。
3.课堂礼仪现状。课题组以六道问题展开了调查与分析。针对上课玩手机、游戏等现象,仅有36%的学生否定该行为,剩余64%的学生则在不同程度上认可或持中立态度;就大学生上课吃零食现象,大约有45%的学生有过上课吃零食的经历,几占半数,44%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认为,上课吃零食是可以理解的,仅有28%的同学持否定态度;大学生对于课堂应该拥有渴望与热情,然而现实恰恰相反。大学生逃课与上课迟到现象常有发生,对此大多数同学的回答呈现的是积极状态:超出一半的学生认为,大学生逃课实则是得不偿失,仍有37%的学生觉得部分课程枯燥乏味、对他们的影响不大,便认为逃课所带来的后果是各有所得;针对大学生上课迟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其中55%的同学认为,上学迟到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另外,约有24%的同学觉得更多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还有21%的同学认为,如果临时有事,那么迟到是可以理解的;上课迟到有时无法避免,但迟到也应注意尊重礼节。经调查统计,有约七成的同学会选择敲门后经许可进入课堂,这种做法合乎礼仪规范;另有28%的同学选择了从后门悄悄进入;剩下的约4%的同学则选择了直接进入,这显然缺乏礼仪的意识。
4.课后礼仪现状。俗话说“良好的开头须得配上精彩的结尾,堪称完美。”大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着个人的魅力,这显然离不开老师的教诲与帮助。因此,课题组特地选取“下课时,您是否让老师先行离开”作为调查内容。有56%的同学选择让老师先行,另有30%的同学选择了视情况而定,剩余的14%的同学则没有此类老师先行的意识;下课后,课桌抽屉形态百异。针对此现象,课题组就课后会否将垃圾带走提出问题:有近60%的同学能够自觉维护卫生,选择及时将垃圾带走;有30%的同学选择了记得就带走,仅有11%的同学则认为清理垃圾是清洁人员的任务,自己则不必多此一举;保持学习环境的卫生也体现着当代高职生的礼仪素质,爱屋及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经调查,86%的同学能够自觉保持学习环境的公共卫生,却有11%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这是一种“两袖一拂,高高挂起”的姿态,仅有3%的同学觉得没有必要保持学习环境的卫生。
二、高职生文明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
总体来说,大学生群体礼仪素质相对较高,但还存在不足。社会大背景下,家庭教育以及学生接受着不同程度的义务教育水平,决定了学生中个体的差异性。主要成因分析如下:
(一)缺乏正确的个体形象审美[1]
在如今这个高度开放的社会,人们对于美的标准和定义各有千秋。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客观审视自己的形象,准确把握好定位,不要盲从的追求时尚而标新立异。尽管大学中的军训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但许多学生并没有从行动上改变站姿、坐姿等基本礼仪表现。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是随性慵懒,缺乏这个年纪应有的活力与朝气。 (二)缺乏必备的公共道德意识
教室的课桌文化、墙壁文化流传已久,却日益落寞,这些都是学生留下的“杰作”。学生们为了一己方便,在公共场合乱扔杂物、情侣在公共场合过于亲密;公交站台上随处可见推挤抢座,将“尊老爱幼”、“先下后上”的道德习惯抛之脑后;不懂谦让,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等现象比比皆是。
(三)缺乏必要的现代礼仪知识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礼仪修养的培养渐渐失去了它的地位。学校一味地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忽略了礼仪知识的宣扬与开拓;家长则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将来找个高收入的工作,自己对孩子的培养就算得上是完美的。这种“半截子”式的教育观念必然会导致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存在偏跛。
(四)缺乏基本的行为规范意识
大学课堂,迟到早退、课堂纪律混乱现象屡禁不爽。学生们没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忽视纪律的存在,这是高职生对基本礼仪的亵渎。此外,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抱有得过且过的心态,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欠缺必要的重视。此外,学生中对外校任课老师也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礼貌,随意在课堂中接打电话,严重扰乱课堂秩序。这些现象大大降低了当代高职生应有的礼仪素养水平。
(五)缺乏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大多放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由此造成了素质教育无法落到实处。高职素质教育不仅是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外在形象与内在修养之间的贯通。学校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应激励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以完善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与落实。
三、加强高职生礼仪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礼仪修养的提升并非朝夕之功,面对当代高职生的礼仪失范行为,要想重塑他们的礼仪理念,只有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配合,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礼仪健全的社会大环境下,除了需要社会给予学生的关注与包容,更多的在于学校的监督与自身的调适,当代高职生整体的礼仪文化素养才能有效地提高。
(一)高职院校转变礼仪教育观念,开展礼仪课程实践
1.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2]在如今的高职教育实践中,许多院校采取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这对真正的高素质人才的养成极为不利。因此,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迫在眉睫。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礼貌、讲文明的当代高职生远比专业技能的学习更为重要。只有当学生具有较高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才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内驱动力,做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引导“重人文轻教化”的礼仪情感。学习礼仪,只有得到情感上的认可才会使人“心甘情愿”、“自然而然”地去遵循礼仪规范。陶冶学生的礼仪情感,人文教育是礼仪的基础。现实生活中,自私自利、唯我独大的人不可能对别人诚心诚意、以礼相待。因此,只有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不断引导他们陶冶情操,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才能真正使学生养成礼仪周全的交往风度,表现出谦恭礼让、动静有节的大家风范。
3.营造“重礼节轻散漫”的文化氛围。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除了学生自觉培养,周围环境的熏陶也尤为重要。因而,培养一个讲文明、重礼仪的高职生需形成良好的文明校园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广播、贴吧等媒体渠道,介绍名人轶事,推动学校文明建设;举办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评选,借此教育学生现代礼仪的重要性;通过在线咨询、领导走访,发掘校园存在的漏洞等等,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改正自身的不足。
4.加强“重兼修轻表层”的课程建设。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类别来安排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礼仪教育。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礼仪教育要注重内外兼修,不能仅仅停留在实用的表层,忽视礼所追求的思想境界。只有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修炼好了内在德行,兼修过硬的专业礼仪知识,才有可能在未来生活中开辟新的天地。
5.提升“重内在轻外表”的教师素养。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课堂礼仪是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重要体现。[3]古云:“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行为示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知识渊博、形象美好、举止优雅、谈吐不俗的教师,往往更具魅力,更受人尊重。与此同时,作为教师,应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宽容之心善待每一位学生,包容学生的过失,化解学生间的矛盾,这不仅是一种师爱的体现,也是现代礼仪教育下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因而,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培养专业化的礼仪教师,提高教师礼仪素养,为学生做好表率。
(二)高职学生积极锁定自身位置,主动参与道德实践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之所以要进行礼仪修炼,就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就是为了能担负起重任。作为当代高职生,要想做到遇事宠辱不惊、处之泰然,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为,优化外在形象。待人接物恭敬有礼,不计个人得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在未来的工作中夺得一席之地。
1.找准自身位置。雄鹰只有进入天空才能自由翱翔,鱼儿只有潜入水底才能欢愉嬉戏,对于高职生而言,找准定位,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橘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炽。”植物生长在与生活习性最为相近的地方,对人来说,必须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方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茫。高职生扮演好自身特定的角色不仅能保证自己适应于周围的环境,同时,也是个人自身修养和文明礼仪的一种体现,从而自身形象也得到了优化与提高。
2.加强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做一个正派的人,就必须进行自我教育”。[4]通过自我教育,化他律为自律,将外在影响化为内在品质,进而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每日三省吾身”应时刻铭记于心,以此来完善美好健全的心灵与人格,坚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做一个虚怀若谷、登高望远的人,以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境界。
3.注重道德实践。从小事入手,只要其善,就需践行。进行道德实践,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一个人的良好习惯诞育在点滴小事中,其道德品质也通过小事体现。古有“仁义礼智信”五子真言,教化万千弟子崇儒尊上,今天仍要记得这些基本的伦理道德要求,在行为实践中坚守信用、诚礼待人,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怀一颗感恩与奉献之心。
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就能凭借它顺利地开启人际交往的大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礼仪素养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本技能和条件,应通过领导高度重视、强化礼仪课程、教师引导规范、开展多样礼仪活动等强有力的措施,使大学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成为一位真正有教养的人。
参考文献:
[1]吴蕴慧.礼仪课程中职业素质教育的体现[J].职业与教育,2008(9):65.
[2]孙宝凤.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4(4):29.
[3]刘海龙.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自我教育浅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2):164-165.
[4]江艳华,贾梦姗.试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职教论坛,2014(12):27-28.
[责任编辑 李 漪]
关键词:高职生;课堂礼仪;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4年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高职生礼仪素质调研与对策——以南通市部分高职院校为例”(项目编号:201412684008Y)
作者简介:石建梅,女,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7-0025-03
我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美誉,一部洋洋洒洒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正是一部礼仪规范的发展史。在现代社会中,文明礼仪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表现,更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崇礼尚德的优良传统并没有很好地发扬光大,尤其是青年一代文明礼仪素质低下,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在大学校园里,上完课学生蜂拥而出、教室里桌椅东倒西歪、下课后教室地面上一片狼藉等现象比比皆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讲,本课题的研究,对提升高职生课堂礼仪素质、打造礼仪校园和文明课堂奠定了基础和保障。
一、高职生礼仪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过程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采取随机抽样法,对南通职业大学、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工程学院、江苏理工学院以及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等南通五所高职院校部分在校学生的礼仪素质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98份,收回率达99.8%,其中有效问卷共768份。本次调查的所有数据采用EXCEL与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调查对象中,男生419人,占55%;女生349人,占45%。2011级学生44人(6%),2012级学生321人(42%),2013级学生403人(52%);18岁28人(4%),19岁90人(12%),20岁290人(38%),21岁210人(27%),22岁118人(15%),23岁24人(3%),24岁8人(1%)。
(二)查结果分析
1.仪表礼仪现状。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69%的学生认为个人仪容仪表关乎文明礼仪,这意味着大多数的同学思想意识中有仪表礼仪的概念。大约87%的学生平时穿着简约舒适型或者干净端庄型的服饰,13%的学生则选择了时尚潮流型或其他。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大学自由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认识,有些高校的部分学生群中出现了夏季穿凉拖上课的现象,课题组对这类现象提出了相关的问题,结果:18%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表示认可该行为,仅有44%的学生对此表示反感。这说明当代高职生群体中已出现少数散漫自由等不利于规范礼仪的现象。
2.课前礼仪现状。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当问及上课前学生们是否会将手机调为静音时,73%的同学表示能够主动并自觉做到,而剩余的21%的学生则选择判断上课的老师是否严厉来决定是否将手机调成静音。笔者认为,尊重是相互的,不能因为任课老师的严厉与否来决定自己的日常行为,此类学生行为在一定程度及意识上属于对礼仪素质认识上的欠缺。
3.课堂礼仪现状。课题组以六道问题展开了调查与分析。针对上课玩手机、游戏等现象,仅有36%的学生否定该行为,剩余64%的学生则在不同程度上认可或持中立态度;就大学生上课吃零食现象,大约有45%的学生有过上课吃零食的经历,几占半数,44%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认为,上课吃零食是可以理解的,仅有28%的同学持否定态度;大学生对于课堂应该拥有渴望与热情,然而现实恰恰相反。大学生逃课与上课迟到现象常有发生,对此大多数同学的回答呈现的是积极状态:超出一半的学生认为,大学生逃课实则是得不偿失,仍有37%的学生觉得部分课程枯燥乏味、对他们的影响不大,便认为逃课所带来的后果是各有所得;针对大学生上课迟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其中55%的同学认为,上学迟到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另外,约有24%的同学觉得更多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还有21%的同学认为,如果临时有事,那么迟到是可以理解的;上课迟到有时无法避免,但迟到也应注意尊重礼节。经调查统计,有约七成的同学会选择敲门后经许可进入课堂,这种做法合乎礼仪规范;另有28%的同学选择了从后门悄悄进入;剩下的约4%的同学则选择了直接进入,这显然缺乏礼仪的意识。
4.课后礼仪现状。俗话说“良好的开头须得配上精彩的结尾,堪称完美。”大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着个人的魅力,这显然离不开老师的教诲与帮助。因此,课题组特地选取“下课时,您是否让老师先行离开”作为调查内容。有56%的同学选择让老师先行,另有30%的同学选择了视情况而定,剩余的14%的同学则没有此类老师先行的意识;下课后,课桌抽屉形态百异。针对此现象,课题组就课后会否将垃圾带走提出问题:有近60%的同学能够自觉维护卫生,选择及时将垃圾带走;有30%的同学选择了记得就带走,仅有11%的同学则认为清理垃圾是清洁人员的任务,自己则不必多此一举;保持学习环境的卫生也体现着当代高职生的礼仪素质,爱屋及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经调查,86%的同学能够自觉保持学习环境的公共卫生,却有11%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这是一种“两袖一拂,高高挂起”的姿态,仅有3%的同学觉得没有必要保持学习环境的卫生。
二、高职生文明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
总体来说,大学生群体礼仪素质相对较高,但还存在不足。社会大背景下,家庭教育以及学生接受着不同程度的义务教育水平,决定了学生中个体的差异性。主要成因分析如下:
(一)缺乏正确的个体形象审美[1]
在如今这个高度开放的社会,人们对于美的标准和定义各有千秋。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客观审视自己的形象,准确把握好定位,不要盲从的追求时尚而标新立异。尽管大学中的军训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但许多学生并没有从行动上改变站姿、坐姿等基本礼仪表现。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是随性慵懒,缺乏这个年纪应有的活力与朝气。 (二)缺乏必备的公共道德意识
教室的课桌文化、墙壁文化流传已久,却日益落寞,这些都是学生留下的“杰作”。学生们为了一己方便,在公共场合乱扔杂物、情侣在公共场合过于亲密;公交站台上随处可见推挤抢座,将“尊老爱幼”、“先下后上”的道德习惯抛之脑后;不懂谦让,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等现象比比皆是。
(三)缺乏必要的现代礼仪知识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礼仪修养的培养渐渐失去了它的地位。学校一味地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忽略了礼仪知识的宣扬与开拓;家长则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将来找个高收入的工作,自己对孩子的培养就算得上是完美的。这种“半截子”式的教育观念必然会导致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存在偏跛。
(四)缺乏基本的行为规范意识
大学课堂,迟到早退、课堂纪律混乱现象屡禁不爽。学生们没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忽视纪律的存在,这是高职生对基本礼仪的亵渎。此外,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抱有得过且过的心态,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欠缺必要的重视。此外,学生中对外校任课老师也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礼貌,随意在课堂中接打电话,严重扰乱课堂秩序。这些现象大大降低了当代高职生应有的礼仪素养水平。
(五)缺乏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大多放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由此造成了素质教育无法落到实处。高职素质教育不仅是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外在形象与内在修养之间的贯通。学校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应激励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以完善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与落实。
三、加强高职生礼仪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礼仪修养的提升并非朝夕之功,面对当代高职生的礼仪失范行为,要想重塑他们的礼仪理念,只有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配合,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礼仪健全的社会大环境下,除了需要社会给予学生的关注与包容,更多的在于学校的监督与自身的调适,当代高职生整体的礼仪文化素养才能有效地提高。
(一)高职院校转变礼仪教育观念,开展礼仪课程实践
1.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2]在如今的高职教育实践中,许多院校采取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这对真正的高素质人才的养成极为不利。因此,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迫在眉睫。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礼貌、讲文明的当代高职生远比专业技能的学习更为重要。只有当学生具有较高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才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内驱动力,做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引导“重人文轻教化”的礼仪情感。学习礼仪,只有得到情感上的认可才会使人“心甘情愿”、“自然而然”地去遵循礼仪规范。陶冶学生的礼仪情感,人文教育是礼仪的基础。现实生活中,自私自利、唯我独大的人不可能对别人诚心诚意、以礼相待。因此,只有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不断引导他们陶冶情操,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才能真正使学生养成礼仪周全的交往风度,表现出谦恭礼让、动静有节的大家风范。
3.营造“重礼节轻散漫”的文化氛围。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除了学生自觉培养,周围环境的熏陶也尤为重要。因而,培养一个讲文明、重礼仪的高职生需形成良好的文明校园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广播、贴吧等媒体渠道,介绍名人轶事,推动学校文明建设;举办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评选,借此教育学生现代礼仪的重要性;通过在线咨询、领导走访,发掘校园存在的漏洞等等,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改正自身的不足。
4.加强“重兼修轻表层”的课程建设。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类别来安排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礼仪教育。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礼仪教育要注重内外兼修,不能仅仅停留在实用的表层,忽视礼所追求的思想境界。只有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修炼好了内在德行,兼修过硬的专业礼仪知识,才有可能在未来生活中开辟新的天地。
5.提升“重内在轻外表”的教师素养。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课堂礼仪是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重要体现。[3]古云:“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行为示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知识渊博、形象美好、举止优雅、谈吐不俗的教师,往往更具魅力,更受人尊重。与此同时,作为教师,应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宽容之心善待每一位学生,包容学生的过失,化解学生间的矛盾,这不仅是一种师爱的体现,也是现代礼仪教育下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因而,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培养专业化的礼仪教师,提高教师礼仪素养,为学生做好表率。
(二)高职学生积极锁定自身位置,主动参与道德实践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之所以要进行礼仪修炼,就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就是为了能担负起重任。作为当代高职生,要想做到遇事宠辱不惊、处之泰然,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为,优化外在形象。待人接物恭敬有礼,不计个人得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在未来的工作中夺得一席之地。
1.找准自身位置。雄鹰只有进入天空才能自由翱翔,鱼儿只有潜入水底才能欢愉嬉戏,对于高职生而言,找准定位,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橘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炽。”植物生长在与生活习性最为相近的地方,对人来说,必须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方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茫。高职生扮演好自身特定的角色不仅能保证自己适应于周围的环境,同时,也是个人自身修养和文明礼仪的一种体现,从而自身形象也得到了优化与提高。
2.加强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做一个正派的人,就必须进行自我教育”。[4]通过自我教育,化他律为自律,将外在影响化为内在品质,进而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每日三省吾身”应时刻铭记于心,以此来完善美好健全的心灵与人格,坚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做一个虚怀若谷、登高望远的人,以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境界。
3.注重道德实践。从小事入手,只要其善,就需践行。进行道德实践,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一个人的良好习惯诞育在点滴小事中,其道德品质也通过小事体现。古有“仁义礼智信”五子真言,教化万千弟子崇儒尊上,今天仍要记得这些基本的伦理道德要求,在行为实践中坚守信用、诚礼待人,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怀一颗感恩与奉献之心。
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就能凭借它顺利地开启人际交往的大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礼仪素养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本技能和条件,应通过领导高度重视、强化礼仪课程、教师引导规范、开展多样礼仪活动等强有力的措施,使大学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成为一位真正有教养的人。
参考文献:
[1]吴蕴慧.礼仪课程中职业素质教育的体现[J].职业与教育,2008(9):65.
[2]孙宝凤.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4(4):29.
[3]刘海龙.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自我教育浅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2):164-165.
[4]江艳华,贾梦姗.试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职教论坛,2014(12):27-28.
[责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