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过分强调“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在政策层面上缺乏有效的引导,加上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有偏差,普遍缺乏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因此,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的构建、实施途径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全面素质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宋岩,女,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7-0030-02
一、高职院校推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
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已取得了学术界的认同,并且从中小学向高校延伸。1995年前后,以华中理工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类本科院校,拉开了我国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序幕。当时的素质教育是以培育人文精神为重点,从人文课程的加强作为开始。这是中国大学的一次自我觉醒,这种觉醒与大学崇尚文化和高深学问的本性和传统有关,但又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自身的产物。1998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2号)文件中又明确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样就可克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科专业分工过细,学科门类互不统属和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弊病。因此,培养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目标,讲求全面发展学生心身素质的教育模式便应运而生。经过20年的探索和努力,本科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尝试了许多有效提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大学本科的素质教育理念已经被广为接受,而且越来越深入人心。
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实践中,过分注重职业性,相对忽略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已导致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极度缺乏,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国家在高职教育的政策导向上,缺乏有效的引导。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指导性文件,都非常重视“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教育,但在素质教育方面缺少有效的引导;(2)理论研究缺乏。目前对高职院校为什么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的构建、实施途径的探讨等问题上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还远未系统化;(3)缺乏实践操作机制。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缺少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缺少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培养的学生是只有专业背景的“职业机器人”。现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校数、年招生数、年毕业生数均已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大众化的进程中,高职院校起有举足轻重作用。如果高职院校只是从着眼于未来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来考虑问题,只注重实用性,偏重强化实际操作,强调专业素质,而忽视学生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那实际上就是没有把学生作为社会人来考虑其全面发展的问题,这必然会影响到占有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除了提高学生相应的专项知识和专项技能,培养其适应岗位需要的职业综合能力外,还应为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的整体素质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高职院校所推行的能够体现办学特色的全面素质教育模式,以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全面落实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追求在充分开发学生的基本素质、个性潜能和创造潜能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整体发展水平,适应和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奠定基础。
二、高职女子学院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实践中,总结出全面素质教育的模式:建立起由素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运行机制→教育评价所组成的教育体系。其主要内容有:(1)确立了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根本、以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为基础、以专业素质与创新素质为主干的具有“四自”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素质教育目标;(2)重构了适合高职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3)创新了具有高职女校特色的素质教育载体。;(4)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型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5)启动了素质教育成效的调查评价工作。
在构建全面素质教育的体系时,重点考虑到五个方面的内容:(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它放在全面素质教育的首位;(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素质教育,这是整体素质教育的核心;(3)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技素质、文学修养、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育;(4)立足女性特点的身心素质教育,这是体现学院素质教育特色的重要教育内容;(5)创新素质教育,即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之本。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中心,它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的灵魂。学生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层次的提高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都会发生变化;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为他们从事创新奠定专业基础。但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融合,使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真正人才。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也是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形成精神支柱的重要阶段。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必须着眼于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设计,力求全员参与。为此,学校在以下五方面做了努力:(1)完成了全面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借鉴西方职业教育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融入素质教育与工学结合的内核,形成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素质与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三大模块的基本框架;(2)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从理论认识上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学生的优良思想品德得到进一步深化;(3)以构建心理健康综合教育体系为主线,塑造女生健康人格。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覆盖各年级的心理健康综合教育体系,形成了完善的心理教育与咨询的模式,学生的心理素质有较大提升;(4)开展了体育课的教学改革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学生体育素质、心智得到了锻炼。体育课进行改革是教学模式向内容丰富的选项课转变,将课外体育活动,女大学生的形体训练、身体素质训练纳入到体育教学计划之中,使得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能素质上一个新的台阶;(5)学院通过教学主渠道与课外艺术活动培养的双管齐下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搭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平台,融艺术于其他素质教育之中,不断拓展,发展学生审美艺术素质。
以上五方面的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女大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这是当代女性成长、成才、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女子学院素质教育的特色。为此,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旨在提升女生“四自”精神的“女大学生成才学”、“女性学”、“女性心理学”、“职业女性形象设计”等课程,使社会性别意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从理论层面提高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使之成为在人格上自尊,能力上自信,学业上自立,创业上自强的现代女大学生。
[责任编辑 李 漪]
关键词:高职院校;全面素质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宋岩,女,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7-0030-02
一、高职院校推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
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已取得了学术界的认同,并且从中小学向高校延伸。1995年前后,以华中理工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类本科院校,拉开了我国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序幕。当时的素质教育是以培育人文精神为重点,从人文课程的加强作为开始。这是中国大学的一次自我觉醒,这种觉醒与大学崇尚文化和高深学问的本性和传统有关,但又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自身的产物。1998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2号)文件中又明确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样就可克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科专业分工过细,学科门类互不统属和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弊病。因此,培养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目标,讲求全面发展学生心身素质的教育模式便应运而生。经过20年的探索和努力,本科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尝试了许多有效提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大学本科的素质教育理念已经被广为接受,而且越来越深入人心。
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实践中,过分注重职业性,相对忽略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已导致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极度缺乏,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国家在高职教育的政策导向上,缺乏有效的引导。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指导性文件,都非常重视“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教育,但在素质教育方面缺少有效的引导;(2)理论研究缺乏。目前对高职院校为什么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的构建、实施途径的探讨等问题上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还远未系统化;(3)缺乏实践操作机制。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缺少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缺少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培养的学生是只有专业背景的“职业机器人”。现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校数、年招生数、年毕业生数均已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大众化的进程中,高职院校起有举足轻重作用。如果高职院校只是从着眼于未来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来考虑问题,只注重实用性,偏重强化实际操作,强调专业素质,而忽视学生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那实际上就是没有把学生作为社会人来考虑其全面发展的问题,这必然会影响到占有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除了提高学生相应的专项知识和专项技能,培养其适应岗位需要的职业综合能力外,还应为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的整体素质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高职院校所推行的能够体现办学特色的全面素质教育模式,以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全面落实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追求在充分开发学生的基本素质、个性潜能和创造潜能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整体发展水平,适应和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奠定基础。
二、高职女子学院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实践中,总结出全面素质教育的模式:建立起由素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运行机制→教育评价所组成的教育体系。其主要内容有:(1)确立了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根本、以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为基础、以专业素质与创新素质为主干的具有“四自”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素质教育目标;(2)重构了适合高职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3)创新了具有高职女校特色的素质教育载体。;(4)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型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5)启动了素质教育成效的调查评价工作。
在构建全面素质教育的体系时,重点考虑到五个方面的内容:(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它放在全面素质教育的首位;(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素质教育,这是整体素质教育的核心;(3)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技素质、文学修养、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育;(4)立足女性特点的身心素质教育,这是体现学院素质教育特色的重要教育内容;(5)创新素质教育,即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之本。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中心,它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的灵魂。学生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层次的提高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都会发生变化;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为他们从事创新奠定专业基础。但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融合,使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真正人才。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也是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形成精神支柱的重要阶段。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必须着眼于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设计,力求全员参与。为此,学校在以下五方面做了努力:(1)完成了全面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借鉴西方职业教育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融入素质教育与工学结合的内核,形成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素质与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三大模块的基本框架;(2)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从理论认识上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学生的优良思想品德得到进一步深化;(3)以构建心理健康综合教育体系为主线,塑造女生健康人格。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覆盖各年级的心理健康综合教育体系,形成了完善的心理教育与咨询的模式,学生的心理素质有较大提升;(4)开展了体育课的教学改革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学生体育素质、心智得到了锻炼。体育课进行改革是教学模式向内容丰富的选项课转变,将课外体育活动,女大学生的形体训练、身体素质训练纳入到体育教学计划之中,使得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能素质上一个新的台阶;(5)学院通过教学主渠道与课外艺术活动培养的双管齐下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搭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平台,融艺术于其他素质教育之中,不断拓展,发展学生审美艺术素质。
以上五方面的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女大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这是当代女性成长、成才、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女子学院素质教育的特色。为此,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旨在提升女生“四自”精神的“女大学生成才学”、“女性学”、“女性心理学”、“职业女性形象设计”等课程,使社会性别意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从理论层面提高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使之成为在人格上自尊,能力上自信,学业上自立,创业上自强的现代女大学生。
[责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