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力主改革:藏军总司令被剜去双目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j108580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3月7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说,达赖方面提出要建立他所谓的“大藏区”,要赶走中国驻扎在那里守卫国土的军队。但达赖喇嘛3月10日在印度达兰萨拉公然撒谎:“我从没说过解放军应该撤出西藏……”达赖喇嘛还说:“请大家代我问中国外长,我什么时候说过那样的话?”结果,温家宝总理3月13日在记者会上拿出了证据。温总理说。达赖喇嘛1987年在美国发表的“西藏五点和平计划”和1988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发表的“七点新建议”,都明确讲到,要中国军队和军事设施撤离西藏……
  达赖方面混淆是非、蛊惑人心的言辞不少,所谓“中国政府灭绝了西藏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其实,西藏的有识之士早就想改革落后、残忍的农奴制,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1 搞改革的赞普牟尼被母毒死
  
  2009年1月19日,西藏人大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以纪念50年前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有关旧西藏农奴制度野蛮残暴的描述,早已汗牛充栋,本文不再赘述。
  据民族出版社的《简明西藏地方史》记载,早在8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统治者赞普牟尼感到贫富分化严重,三次下令“平均”,但仅仅执政一年就被自己的母亲毒死。可见,西藏上层对于敢于触动其利益的改革,是不惜用最极端的手段来反抗的。
  1751年,清政府遵从西藏历史传统,确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在西藏地方建立噶厦政府,噶厦内设4名噶伦,由3名俗官和1名僧官担任,地位平等,秉承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指示共同处理藏政。这样,清朝满足于在西藏行使主权,并没有根本改革西藏社会制度的打算,只作了点滴改良。1793年颁布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中,有一些限制剥削民众的内容,如不得私派乌拉差役(赋税、差役、地租等的统称),不能提前收缴赋税等。此后,清朝国势开始衰落,驻藏大臣也往往由碌碌无为之人充任,就更谈不上改革了。
  
  2 清末驻藏大臣改革夭折
  
  清末藏区的改革,是全国范围内“新政”的一部分,持续5年,最终失败。
  1906年,清廷任命张荫棠为钦差大臣入藏。张荫棠早年曾担任中国驻美参赞和总领事。1905年随同外务部右侍郎唐绍仪(袁世凯执政时任第一任国务总理)到印度与英国会谈,备尝弱国外交的屈辱,也萌发了在西藏推进改革,以强边富民的想法。
  张荫棠到拉萨后,立即整饬吏治,将放任英军侵略西藏的驻藏办事大臣有泰等十余名满、汉、藏官员革职查办。他认为,非大事更张不足以挽救危局,并拟就了“西藏善后24条”,传谕民众,内容主要有:在政治方面劝导地方官员效忠清廷、革除苛政、废除差役;在经济方面抵制洋货、扩充民利、清查赋税等;在社会生活方面大兴教育、改革风俗。同时,他还大力推动西藏地方行政机构的现代化。这些改革措施赢得了西藏大部分官员的拥护。然而,由于清政府内部的倾轧,张荫棠1907年就被调离拉萨。此后,驻藏大臣联豫还试图推行“政教分离”,但都半途而废。究其原因,首先是清政府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加上内部的腐败和矛盾,很难下大决心进行改革。
  
  3 十三世达赖改革遇阻
  
  据喜饶尼玛的《近代藏事研究》等介绍,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自1898年亲政,到1933年逝世,在位期间曾进行了不触动农奴制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1904年,十三世达赖领导抗英战争,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西藏军事的落后有了直接的认识。抗英战争失败后,他北走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又来到北京,接触到维新派思想。1912年开始,他又在印度居住两年,接触到西方思想。
  回到西藏后,阅历丰富的他就开始改革。他建立了僧俗会议制度,注意采纳包括下层民众在内的各阶层的意见;他触动了数百年来的贵族免税的旧制,规定所有贵族庄园必须向政府交税;他尝试兴办新式产业,包括水电站、电报局等;他限制高利贷,鼓励民众开荒种地;禁止鸦片。然而,就是这种只触及皮毛的改革,也遭到反对。在开采金矿的过程中,由于挖出一只青蛙,被认为不吉利,开矿被迫停止;当水利发电成功后,贵族视之为怪物,结果电只在达赖的夏宫和造币厂两处使用。
  十三世达赖喇嘛去世后,他的亲信,坚定的改革派龙厦·多吉次称(一称“龙厦·多吉次杰”,下简称“龙厦”),很快为改革付出了代价。
  
  4 藏军总司令因改革被剜去双目
  
  龙厦曾带领十三世达赖派出的留学生,在国外生活过7年,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他有强烈的改革意愿。回到西藏后,他担任了藏军总司令。
  据喜饶尼玛的《近代藏事研究》和《西藏文史资料选辑》介绍,1930年,国民政府文官处书记官刘曼卿(女,藏族,又名雍金),持蒋介石给十三世达赖喇嘛和龙厦的亲笔信,万里赴藏,沟通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她在自己的著作里这样记载了龙厦的改革倾向:他派秘书到刘曼卿下榻处,请求抄写翻译孙中山遗教。龙厦与她多次晤谈,在送别之时谈到对西藏前途的三条意见:“其一,祈告中央,藏政府非不欲行三民主义,然以人之顽固,幸勿操急,徒致纷扰。以云外交,藏人决以中原行动为行动,断不致单独有所表示。其二,闻内地军备远不及列强,请加意准备,使内足以镇变护边,外足以御侮持平为要。其三,希望刘曼卿继续为藏努力,对中原人士亦应鼓吹其注意边事,望其得间重来,吾将尽力保护。”
  可见,此时龙厦已对改革的难度有所体会,并希望中央能在富国强兵的基础上,推进西藏变革。 可惜,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忙于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和“剿共”,日本又很快开始武力侵华,无力主持西藏改革。
  1933年底,十三世达赖圆寂之后,以龙厦为首的改革派希望为西藏注入一丝民主之风,他们秘密串联,订立誓言,组织了“吉求贡吞”(即“求幸福者同盟”)。他们提出要废除西藏地方政府噶伦事实上的终身制,要求每4年改选一次,而且必须从西藏民众大会提出的候选人中产生。此外,政府应由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赏罚分明,不得再行卖官鬻爵之事。他们把建议用委婉的语言包装后,用请愿书的形式上呈噶厦及摄政,称改革是“为保全政教宏业万古长青”,其中包括揭露在任噶伦种种劣迹的内容。
  在今天看来,这个组织的纲领一点也不激进,他们没提出解放农奴的要求。但顽固的大农奴主阶层根本不允许这种可能侵犯自己利益的改革。在“吉求贡吞”中,人心也不齐,很快就有人告密,称龙厦要发动流血政变。
  1934年初,龙厦被诱到布达拉宫,被扣上“密谋杀害西藏地方政府在职噶伦”等罪名;逮捕入狱。在审判中,龙厦对“企图谋杀噶伦”的罪名始终没有承认,他坚持“我们主张噶伦须经过选举产生,根本没有谋害噶伦之意”。但审判团又指控他是“共产党分子”、“亲苏分子”,“想在西藏搞十月革命”,“想要毁灭宗教”等,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十三世达赖喇嘛曾亲手赏给龙厦一尊饰有纯金冠顶和耳环的观音菩萨像,并为他祝福:“愿你世世代代得到观音菩萨的保佑。”可惜,在疯狂的旧势力面前,观音保佑不了龙厦。审判团最终议决,将龙厦剜去双目,永久监禁;其妻被流放;其子被革去世袭贵族的地位,永不叙用;龙厦家的财产全部被噶厦政府没收。“吉求贡吞”的重要成员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后来查出此案牵涉甚广,噶厦政府只得将参与这次事件的百余名官员从轻发落。
  要求改革者的规模不可谓不大,地位不可谓不高(龙厦曾任藏军总司令和其他高级职务),但在旧势力面前,竟然不堪一击,这更加说明了西藏守旧农奴主势力的强大。1934年8月,国民政府派遣的祭奠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专使、参谋本部次长兼边务组主任黄慕松到达拉萨,残害龙厦的噶厦政府要员担心国民政府追查此事,就强调龙厦在英国生活多年,英语流利,诬陷龙厦为亲英派,指责他“拒绝中央大员入藏”。黄慕松一时难辨真伪,也就接受了这一说法。
  1939年,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入藏,龙厦强撑病体,派人持铜佛一尊献于吴忠信。吴忠信派随行官员朱少逸探望龙厦。龙厦希望中央政府出面,排除外国侵略势力,变革西藏政治,造福西藏,并泣血进言:“中央特派主管边政长官来藏……尤甚望吴委员长有所决断……中央爱护藏民,众所周知……果中央尚以西藏为中国之领土,则解决藏事,不容再缓!”
  可惜当时国民政府忙于抗战,不敢和英国翻脸。朱少逸向龙厦转达了吴忠信等国民政府要员对他的评价:“先生虽在西藏政治上失败,然在吾人视之,此种失败正极光荣。数十年后,藏人终将了解先生为改进藏政而牺牲的精神,此乃先生流芳百世之大事业也,幸勿以事之成败及身为罪犯而自暴自弃。”几个月后,龙厦含冤去世。
其他文献
21世纪人才最重要,每年大学毕业的人数都在上涨。但在学校是个好学生,不一定在工作岗位上就是好员工。提醒你:以下八类人在求职过程中,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希望你不要成为其中之一。  ●情商低下的人智商显示一个人做事的本领,情商反映一个人做人的表现。在未来的社会里,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做人有时比做事更重要。  ●心理脆弱的人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竞争的
期刊
文章认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改革和大变革。中国的教育取得了举世成就。但企业家式的改革路径也导致难以克服和解决的恶果。由于未能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利益导向的教育改革能够造就大跃进和泡沫,但不可持续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9日文章]题: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泡沫(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随着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包括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
期刊
学生愤怒了、民众愤怒了、“美国佬滚出中国”!    1946年12月24日震惊全国的“美军强奸北京女生沈崇事件”发生了,消息传出,舆论哗然,立即引起爱国学生和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怒,爆发了反美爱国的高潮。  沈崇为北京大学新生。24日晚沈崇去地处东单的平安电影院,在途中被两个美国兵拖至僻静处强奸。  事件发生后,首先作出反映的是北平各高校。27日,北京大学贴满了揭露和抗议美军暴行的标语及抗议书,随即召
期刊
雄心勃勃的十八岁青年正欲展翅高飞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仿佛在瞬间砍掉了青年坚毅的翅膀,他欲飞而不能,在这样的花样年华里,看着伙伴们兴高采烈地踏上外出打工之路,看着他们怀揣成功的果实衣锦还乡、带着新婚的妻子走亲访友,他内心的滋味又有谁能明白,他又将如何度过困在“牢笼”里的日子呢?  陈小刚就在承受这样的痛苦。十八岁那年他刚刚从新疆一所技校毕业,被分配到天津一家食品加工厂工作。这对于一个从贫苦农家出来
期刊
近几十年来,南海周边一些国家不断挑战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非法侵占岛礁、掠夺资源。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寸土必争,即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收复了不少重要的岛礁。从进驻太平岛到拿下永暑礁,收复美济礁,中国人从来不曾忘记那一片神圣的领海。    国民党未能守住南沙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即着手对南海几大群岛恢复行使主权。1946年10月,国民党政府派出“永兴”号、“中建”号、“太平”号、
期刊
刘统,1951年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1989年——200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责任编辑。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在军事科学院一蹲15年。这期间主要写了三本关于解放战争的书,都是在人民出版社出的,写了一本长征后期毛泽东与张国焘斗争的书《北上》,三联编辑看了这些书以后希望我再拓展一些视野,把国民党和共产党放在平等的地
期刊
看守所死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纯暴力打死的,还有两个原因是,犯人精神极度紧张、营养极度缺乏……我是当兵的出身,身体棒棒的,那么残酷的训练都经受得起,进来却连续7天盗汗,极度虚弱。要是适应不了环境,没调整好,就走了……  郑言水,曾在某看守所蹲过3年冤狱,后被无罪释放。他在看守所从“新收”(黑话,指新进看守所的人)混到了号长(即俗称的牢头),几历死生。2009年3月下旬,他向南方周末记者作
期刊
20年前,蒋经国在台北去世。  蒋经国生命最后几年是在与时间赛跑,他要完成的任务太多:国民党的本土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两岸关系的解冻……他在奋力冲刺中死去,输给了时间,但却赢得了历史。  20年后的今天,在台湾,蒋经国不曾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淡忘,反而声誉日隆。每次民调,对台湾民主、经济、民生等各方面贡献最大的领导人,都是蒋经国。  很难找到第二个独裁者获得如此评价。    民主时代的独夫    蒋
期刊
所谓“不得不走”,是指1934年的年初,瞿秋白不得不离开上海,前往江西瑞金“苏区”;所谓“不得不留”,是指1934年10月,瞿秋白不得不留在“苏区”,而不能随红军“长征”。瞿秋白因了这1934年的不得不走与不得不留,才有了1935年的被捕与被杀。    不得不走    博古中央为何一定要让瞿秋白从上海到“苏区”?对这个问题的解答,牵涉到王明、博古们为何能扳倒瞿秋白,夺取中共最高权力。王明1904年
期刊
南京大屠杀,在日本被称作“南京大虐杀”。我开始关注普通日本人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看法,是在几年前和日本的一些年轻人在BBS上面辩论,对方的观点是“南京大屠杀”纯粹是捏造。终于,我愤而问道:无论你怎样讲,总不能否认南京城下的累累白骨吧。  一个日本的年轻人回答:你们中国人一直在打内战,谁知道是不是你们自己埋下的?  面对这个一半无知一半狂妄的回答,那时候,我的感觉是出离愤怒。    日本人的“鸵鸟思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