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能够有效打破传统媒体的限制格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精准、快速地嵌入所需信息,并使传统的抽象价值观念教育具体化、生动化,从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因此,将新媒体运用到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新兴的传播信息的载体——新媒体。当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吸引了他们。大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新媒体逐渐地融入到大学校园,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精神食粮。新媒体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离不开新媒体平台的推广,将新媒体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并发挥各自的长处是必然的,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利与弊
(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1.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须具备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承担责任,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做到独当一面。这种责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教育。一些仁人志士的作品都表现出了浓烈的爱国意识和集体意识,通过宣扬这些爱国主义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将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历程,传统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内涵比较丰富多彩,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对于学生处世理念、处世方式与技巧、思维方式、思想倾向以及信仰信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1]
3.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其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即精神的塑造与人格的培养。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人文主义关怀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拓宽视野,升华思想,让学生收获更多理性的启迪、情感的慰藉,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发展更加健康化。
(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1.传统文化中一些观点和思想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一定的误导作用,导致大学生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在学习工作中采取中庸、保守的态度,极大地限制了创新思想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2.传统文化过分强调集体利益、个人奉献、伦理道德,忽视了个体的健康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会造成不良影响,容易造成个体心理或精神层面出现问题。目前,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的人层出不穷,并且年龄趋于低龄化。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有着优势,又生成一系列挑战。[2]一方面增加了信息来源、拓宽信息渠道,能更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情感心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因为巨量的信息和信息质量的良莠不齐,使当代大学生的判断能力、道德观念、理想信仰受到冲击。因此,要结合新媒体的有利之处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方面的情况进行信息搜集,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真实需求和乐意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3]然后拓宽和丰富内容领域,关注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增强内容针对性、时代感、实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加贴合学生实际的需求。
2.微博、微信等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一个重要媒体工具,其功能优势主要体现在强大的互动性和传播性等方面,尤其是对于国际范围内的重大事件,微博和微信更能体现出强大的力量。一方面,应当保证高效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切实保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撑。微博和微信载体的构建,应该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两者的感受纳入其中,并覆盖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结合大学生的偏好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得微博和微信平台真正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微博、微信传播的干预,最大程度过滤掉其中的负面信息,以弱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
3.此外,还需培养政治素养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网络信息素质较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要了解大学生们的感受与想法,主动参与到微博、微信中,提取、制作、加工信息,并将信息传播反馈给大学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性与效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需帮助大学生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信息,提高大学生们面对各种纷繁复杂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帮助大学生们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
作者简介:杨笑吟(1990-),女,汉族,四川省雅安市人,理学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亮,梁夏阳.新媒体视角下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3:228-229.
[2]张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析[J],高教探索,2016,02:118-123.
[3]娄晓敏.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6,06:136-139.
[4]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4:104-106.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新兴的传播信息的载体——新媒体。当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吸引了他们。大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新媒体逐渐地融入到大学校园,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精神食粮。新媒体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离不开新媒体平台的推广,将新媒体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并发挥各自的长处是必然的,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利与弊
(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1.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须具备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承担责任,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做到独当一面。这种责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教育。一些仁人志士的作品都表现出了浓烈的爱国意识和集体意识,通过宣扬这些爱国主义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将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历程,传统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内涵比较丰富多彩,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对于学生处世理念、处世方式与技巧、思维方式、思想倾向以及信仰信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1]
3.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其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即精神的塑造与人格的培养。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人文主义关怀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拓宽视野,升华思想,让学生收获更多理性的启迪、情感的慰藉,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发展更加健康化。
(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1.传统文化中一些观点和思想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一定的误导作用,导致大学生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在学习工作中采取中庸、保守的态度,极大地限制了创新思想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2.传统文化过分强调集体利益、个人奉献、伦理道德,忽视了个体的健康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会造成不良影响,容易造成个体心理或精神层面出现问题。目前,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的人层出不穷,并且年龄趋于低龄化。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有着优势,又生成一系列挑战。[2]一方面增加了信息来源、拓宽信息渠道,能更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情感心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因为巨量的信息和信息质量的良莠不齐,使当代大学生的判断能力、道德观念、理想信仰受到冲击。因此,要结合新媒体的有利之处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方面的情况进行信息搜集,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真实需求和乐意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3]然后拓宽和丰富内容领域,关注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增强内容针对性、时代感、实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加贴合学生实际的需求。
2.微博、微信等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一个重要媒体工具,其功能优势主要体现在强大的互动性和传播性等方面,尤其是对于国际范围内的重大事件,微博和微信更能体现出强大的力量。一方面,应当保证高效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切实保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撑。微博和微信载体的构建,应该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两者的感受纳入其中,并覆盖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结合大学生的偏好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得微博和微信平台真正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微博、微信传播的干预,最大程度过滤掉其中的负面信息,以弱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
3.此外,还需培养政治素养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网络信息素质较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要了解大学生们的感受与想法,主动参与到微博、微信中,提取、制作、加工信息,并将信息传播反馈给大学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性与效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需帮助大学生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信息,提高大学生们面对各种纷繁复杂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帮助大学生们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
作者简介:杨笑吟(1990-),女,汉族,四川省雅安市人,理学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亮,梁夏阳.新媒体视角下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3:228-229.
[2]张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析[J],高教探索,2016,02:118-123.
[3]娄晓敏.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6,06:136-139.
[4]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4: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