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为什么管不好十几个人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非家族的“外人”主管往往是一副受害者的形象,备受同情。人们往往指责经销商老板任人唯亲。赏罚不公。但经销商制度执行难的真正原因,往往出在这些核心身上。
  
  水落石出曝出管理积习
  
  李老板是全国知名乳品A品牌的市级经销商,年销售额2000万元。2006年7月,A公司调整渠道结构,在李老板区域又增设了两家经销商。眼看月销量从近200万元直线下降至不足70万元,李老板心如刀绞,但他还是和指定经销商顺利完成了交接,因为他是靠着A品牌从2万元做到身家百万的。
  销量少了,李老板相应地减少了人手和运输车辆。按理说,人少车少,管理应该更容易了吧?原来财务、内勤、仓储忙得脚不沾地,现在事儿少了,但工资不少拿,效率应该更高了吧?但恰恰相反,仓储产品非正常破损不断,数目不清,财务、内勤牢骚连连.对于工作失误造成的责任,各部门相互指责推脱;工作效率低下……一时间,好像哪儿都是毛病。
  李老板召开了部门主管会议,经过讨论,定下一条规矩:以后销售、财务、内勤、仓储等部门,有相互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各部门消极怠工或不配合工作的,开罚单。每月每个主管至少下两张罚单,少一张扣100元工资。
  李老板本想以此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并促使各部门加强配合,减少工作失误。结果,又一次事与愿违。
  到了月底,除较为强势的财务主管对销售部开了一张罚单,和销售部一名主管给自己开了两份罚单外,其他几个部门没有一张罚单。是不是这个约定起了威慑作用呢?非也,私底下各部门仍然牢骚不断,相互指责。李老板困惑了:为什么当初几十人管得好好的,现在只有十几个人了,反而却管不好了呢?
  其实,李老板当初的几十个人也没有管好!只不过当初巨大的销售额掩盖了内耗,淡化了管理矛盾,李老板对一些虚耗的成本也没有感觉。当繁华褪去,销售额剧降,原来大家都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也觉得难以忍受了。
  
  核心不合心
  
  但不管十几个人也好,上百人也罢,经销商老板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当英明睿智的老板将一套套现代规章制度引人公司,一执行就南辕北辙。你要严肃纪律,追究责任人?多半不了了之。
  当然,我们谈到“经销商企业管理制度执行难”这一问题时,不能对家族式管理视而不见。家族成员是经销商公司制度执行的掣肘,这个问题很多文章论述过了,而笔者想说的是,除此之外,非老板亲戚的核心业务员工,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多年和经销商公司的接触,笔者发现每个经销商都有一两个业务核心员工,简称为“核心梁”,而且他们一般是外来员工,不是老板的亲人。他们是非家族的“外人”主管,担当着公司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因为“皇亲国戚”一般都在财务和仓储部门,所以这些“外人”大多在公司的销售部门。而销售是一个经销企业的生存基础,主管销售的自然是这个企业的核心。
  长期以来,这些“核心梁”往往是一幅受害者的形象,备受同情。人们往往指责经销商老板任人唯亲,赏罚不公。但经销商制度执行难的真正原因,往往出在这些核心梁身上。
  
  “核心梁”思想为错误开了后门
  
  像中等规模的经销商企业,除个别老板的人格魅力极其突出的,很少有员工和企业是有着共同愿景的,就如同当年孙正义站在板凳上对员工演讲要进世界百强时,员工视其为疯子一样,员工更看中的是实实在在的银子。甚至有的老板自己都不知道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将来要做成什么,所以只能让员工为现在打拼,而放弃未来。愿景,就是这个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东西,为很多管理和销售制度无法执行埋下了祸根。
  在一个没人为未来着想、为未来负责的公司里,员工是不会把老板眼中的错误,看成真正的错误的。他们自有自己的逻辑。
  笔者相信,大部分经销商老板都对核心主管们讲过:“我允许你犯错,但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今天犯这个小错误可以避免将来犯更大的错误。”潜台词是,我很器重你,要好好干,才能对得起我,可不能再犯错了。可潜台词就是潜台词,核心主管们就是能不断地犯出不同的小错误来。
  而犯了错误,他们可以找出100条理由证明自己没错。当然也有很多核心主管勇于担当,但不知细心的老板们注意到没有,主管们一直在努力担当不同的错误,但买单的多是公司。因为公司离不开他们,起码在一定阶段内离不开他们,要知道,在中小经销商企业中,一个核心员工可能干着几个人的活,所以老板对他们的要求是“最好别犯同样的错误”。
  经销商老板为什么不敢痛下决心,找一两个核心开刀,杀一儆百呢?
  长期以来,经销商老板一直都有一种“核心梁”思想。他们把公司的核心员工视为企业的大梁,大梁是不能没有的,换一次大梁也不是好玩的,能支撑企业,歪点,细点都行。谁都想要最好的大梁,可太贵,够自己的房用就行。真有大风大雨,只要大梁不塌,挺挺或许就过去了。
  这个思想误区,恰恰是制衡经销商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行下效带歪风气
  
  不少经销商企业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将比兵多。有的部门就一个人,那他就是主管,没兵没关系,小企业最不吝啬的就是职称。于是,林林总总的主管,加起来比基层员工还要多。这些主管在明而上又是朋友,平日里你来我往,谁也不会明火执仗地拆对方的台。这也是为什么A公司没人下罚单的原因之一。
  主管之问和气一团,老板对主管的管教又是高高抬起,轻轻落下,这些都直接成为员工的行为准则。错误主管犯得,我也犯得。反正领导能担当,把我的也担了呗,实在不行,和领导套套近乎,一说一笑就过了——我不也是主管的“大梁”吗?领导不还指着我干活呢!
  话说回来,也没有几个员工希望看见自己的公司倒霉。但在以上的处世原则下,出现了这样一个怪圈:老板希望主管改进,主管希望下属改进,下属希望主管改进,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怎样怎样,却总忘记改进自己。所以在经销商的“核心梁”思想指导下,核心们阳奉阴违不配合,于是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又善变,责任不明确,业绩无考核,吃大锅饭等弊病,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没梯也上房
  
  要改变这种经营现状,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善经销商企业老板的“核心梁”思想。我认为方法有三:
  1.明确责任,不找借口。比如,如果明确了由财务定期提供销售数据,那么就没有什么月底啦,年底啦,忙着对账呀等等借口,必须无条件做到。
  2.确立奖惩,落实迅速。关键在于迅速落实。老板一定要让员工明白,对于他们创造的价值会及时合理地体现,对于他们造成的损失,也一定要有个交待。
  3.掌握资源,确立重点。怕他们撂挑子?那么就把资源自己掌握起来吧。80%的销量来自20%的客户。掌握详尽的客户资源,经常联系重点的20%客户,市场在手,核心的尾巴还会翘上天吗?(不过就这么个简单的事,又有几个经销商老板能够做到?)
  最后一段献给所谓核心员工:赶快吧,在老板改进之前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被利用价值。这样才可能继续享受被尊重的感觉,领取相对丰厚的高薪。永远记住,核心员工是老板和企业上房的梯,不是梁。要学会适应老板、公司和市场的“体重”。要知道关键时刻,没梯也上房。
其他文献
短线产品的优势是快速、灵活,少了长线产品前期市场的预热期、成长期,强调的是一步到位。因此特别要求目的极其明确,产品特点鲜明,快速引起市场反应。  有些企业都不知道这个产品的目的是做什么的,就匆匆上阵,最后没有杀伤力,空忙一场。  那么操作短线产品一般都为了什么呢?    满足特殊性需求,快进快出    这些需求可能是地域性的,也可能是某个特殊群体的,或是来个特殊时期的需求。  这是中小企业最容易犯
期刊
短线操作是恶是善    在营销里,所谓短线运作,是指不顾忌或少顾忌运作方式对品牌声誉及品牌定位的破坏,注重短期利益的经营行为。  或许会有专业人士说这种操作方式小好,但在中国现阶段的大众消费品市场,短线运作显示出了巨大的营销力,使底子薄的企业迅速完成原始积累,诞生出一批足以抗衡跨国公司的本土品牌。  要知道,操作得当,短线一样可以变长线。关键是如何把握尺度,短线过后如何转变。转得好,企业成功;转不
期刊
[编者按]从发达国家的零售发展过程看,卖场表现在零售营销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色彩则是卖场表现的关键要素之一。色彩可以有效帮助店铺形成自己的“个性”,甚至能改变顾客对商品价值的看法,在无形中促进销售。  但是,运用好色彩,仅靠几名企划人员根本难以贯彻下去。它需要各部门的普遍掌握才能完成。  本系列将由浅入深地介绍色彩应用之道。近期系列内容将包含:顾客的色彩心理感觉与卖场设计、顾客的色彩嗜好与
期刊
对长短线产品分不清楚,也不想分清楚    这是一种目光非常短浅的认识。消费者可队不知道什么是短线产品,甚至经销商也可能不知道,但厂家必须有清晰的判别和决策,因为长短线产品担负着不同的使命。  长线产品是整个企业运行的基础,担负着品牌维护及现金流运转,销售量大而利润低,如乳制品企业的纯牛奶和酸牛奶,果汁企业的橙汁等等。而短线产品是长线产品的补充,以短期内获利为目的。  一者的经营策略也截然小同。长线
期刊
短线产品之所以有一刀见血的杀伤力,除了有足够鲜明的产品特点、快速引起市场反应之外,还要有快速的市场行动,快得让对手来不及反应就刀落血起。    快刀才能伤人    朋友曾说起,某某以前很穷,就是在“非典”期间做生意发了财。我笑笑。的确,最能说明“短线产品赚热钱”的事例,莫过于已经远去的“非典”了。但也有人在非典中一败涂地。有个朋友在“非典”热潮中到处找人生产“口罩”,到了5月份,口罩终于到位了,但
期刊
瞄准方向,“炒”就炒最热的    有些人说,我也想赚快钱,可是产品出来了,还是销不动,或者没钱赚。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就是你缺乏方向感。一般而言,赚快钱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向:  1.擦边球。  借知名品牌的影响,以相似、包含或含沙射影的方式来模仿跟随。从以前武侠小说的全庸,到化妆品行业的香港高露洁、香港宝洁,再到上海出的资生堂雅姿等等,打的都是擦边球。  2.广告跟随。  借目前电视广告最凶猛的产品,
期刊
跟随的规则    从中国市场发展之初,跟随策略就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竞争手段之一。一直到今天,这种跟着跑,赚快钱的方式,仍然是许多企业遵循的游戏规则。但是否跟随、何时跟随、如何跟随,都是难题:  跟吧,帮竞品炒作;不跟吧,一块市场白白拱手让人。  跟早了吧,对手产品生死未卜,且推广费用投入巨大;跟晚了吧,竞品占了上风,今后难以翻身。  事实上,“跟随”是有章可循的,掌握好时机,甚至能反客为主,后
期刊
短线产品,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入市,快速上量。但短线产品不知什么时候的猝死,也常常令经销商“一夜回到解放前”。是否能挖掘短线产品的长线潜力,降低退市风险呢?这就要求操作短线产品时,为长线拓展埋下一些伏笔。    选品牌    最好选择名牌产品,或区域品牌产品。短线产品一般是新品,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们把它当作短线产品操作,但要认识到一个事实:只有卖不好产品的商家,没有卖不好的产品。除非是质量等方
期刊
技术封杀    重点推出的产品,在研发、出品、上市前就要完成技术、专利、商标等方面的保护。国内著名的Y品牌冷饮,产品一向以构造复杂、不宜模仿而著称,现在旗下最畅销的几大系列产品,对手都很难模仿,连其副品牌都经过注册,甚至申请了专利。    门槛封杀    产品从规划和研发伊始,就已经在工厂利润、中间商利润、运输费用、零售价格等方面设置了门槛,使得一般跟随者因无利可图而望而却步。  比如Y品牌在20
期刊
有的客户在业务代表面前总喜欢天花乱坠地吹嘘自己,内容无非是自己在工商、卫生、质监、税务、消防、环卫、公检法、金融等各部门均有如何如何了不起的关系。但一般说来,一个客户各方面社会关系都非常好的情况比较罕见。你要多留个心眼。  渠道之于销售,如血管之于人体。但并非所有渠道都可选择录用,“有渠道就有市场”更是一厢情愿。产品要快速、高效、优质、优价地到达终端,选择合适的渠道是第上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