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方法初探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shuhu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书法学习偏重笔画,而高年级学生则突出结构的重要性。虽然各年级的侧重点不同,但始终不变的是—书法是视觉的艺术,学生学习书法要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是书法课学习的重要环节。随着书法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与学校的重视,书法教师的数量与学生对教师的实际需求数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不少学校学生到六年级才开始学习书法。书法的学习最重根本,因此教师往往会采用三年级的书写练习指导。如此一来,高年级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刚刚形成的软笔书写能力之间的矛盾就凸显了出来。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实践。
  一、通过观察、对比、思考的方式学习笔画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法。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是提升观察效率最为直接的方法。六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书法,最容易出现抓不住观察重点的问题。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观察与对比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笔画。
  1.观察与对比,发现撇的相同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与对比的方式,初步建立笔画的形态概念。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课《长撇》位于《短撇》之后,可以看出编者是在为长撇的教学进行铺垫,根据撇的由重到轻的相同特点,进一步安排学习。我在本课中采用了视频导入,首先利用《九成宫》中的10个带有长撇的字制作成视频,吸引学生进行观察。并预先提出要求:观察这些字中的长撇的共同特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学生非常顺利地找出了长撇的共同特征是:由粗到细。在这里,学生通过观察与对比找出共同点,并对长撇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拓宽了眼界。
  2.对比与思考,总结长撇的笔法
  学生以旧知识为基础进行对比与思考,发现笔画之间的相同与不同。《长撇》一课中,我直接提问题:“还有哪个长笔画具有相似的特征?”学生马上就联想到悬针竖。我顺势提出第二层的对比:找出悬针竖与长撇的不同(长撇会有方向上的改变,而悬针竖则是直接下行)。
  当然,悬针竖与长撇的粗细变化,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由于学生的手指发育与观察能力的局限性,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能会造成困扰,对六年级学生而言,我则采用直接引导思考的方式:写好长撇要注意什么?学生根据书写悬针竖的经验提出:起笔的切笔与转锋,行笔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出现转折,收笔要出尖。在教师的示范之前完成对整个笔画的构建,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将提前构建好的书写要点与教师的示范进行互相印证。
  “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不断地通过相同与不同的交替,在对比中引导学生更为理性地思考笔法的形同与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笔画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提升观察实效;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与完善正确良好的思维顺序与方法体系。
  二、通过观察与对比学习分析字形的方法
  笔画与结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笔画书写的成功与否不仅会影响这一笔的表现,同时也会影响布局结构。三年级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笔画上,范字作为体会笔画变化的辅助内容而存在。但是如果使用教材的是六年级学生,则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六年级学生拥有更强的实践能力,更希望自己独立完成对整个字的实践,对自己的期许往往会比较高。因此书写结构的失败,导致整个字的书写效果不佳,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书写兴趣。
  比如,《长撇》一课为了体现撇的变化,选择了“右”“在”两个字,“右”字是上宽下窄,而“在”字则是上窄下宽,两个字的撇的作用不同,导致撇的形态的不同。六年级的学生固然拥有比较强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但是由于刚刚开始学习书法,学生对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分析还处于空白阶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逐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干预与调节,保证学生的实际获得。
  1.引导学生对外形进行观察
  通过看一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察顺序,引导学生由字的最外层进行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如,“右”就是一个扁字。学生刚开始会觉得是正方形、长方形。但是这样的说法往往会让学生忽略范字本身灵活与多层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陷入误区。因此,用长、方、扁这样的描述,既可以有效概况出字的外形,同时也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與观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是课堂学习最重要的一部分。
  2.找到范字的基本形态特征
  学生通过画线的方式,感受结构的基本形态,用连线的方式,从字最窄的位置画出竖向的辅助线。比如,“在”从第一横的两侧画竖线,就会发现它是一个上窄下宽的字。“右”从口的两侧画竖线则会发现它是一个上宽下窄的字。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两个字的形态不同,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好准备。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字形的观察以及对辅助线的运用,帮助学生掌握用最少的辅助线体现更多的结构特征的方法。
  3.熟悉笔画走向与范字体势
  可以通过斜线找到整个字势的走向。例如,欧体字的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通过亲手摆一摆,加深学生对欧体字 “险劲”结构的体会。于此同时,学生还会发现,另一个特点就是布白均匀。
  4.感受笔画在字中的变化
  学生在充分观察结构的过程中,对长撇的形态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认知。书写过程中的再次体验,不但是对学生观察成果的一种检验,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加深对笔画与结构之间关系的理解过程。书写活动是眼睛、头脑、手的共同协作的产物,学生只有亲身体验过了,才会对笔画与结构的要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是书法学习的重要途径,应指导学生通过从外到内多种方法逐步进行,掌握有效的分析方法。“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当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初步掌握分析字形的方法,在今后的书法课堂练习中不断巩固,并学会运用,最终一定能形成独立分析字形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其他文献
与古典诗词或者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您认为新诗特有的教育功能是什么?  与古典诗词或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新诗当然有它特有的教育功能,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它对年青一代的感召,是任何古典诗歌也不能取代的。古典诗词有着持久的魅力,但现代新诗,由于它运用的语言、表现的生活和感受贴近现代人,因而更能对现在的人们产生影响。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很早就背诵了许多古诗,但直到上高中时偶然接触到冯至早期的抒情诗
冬天来了,去散步,一个人迎着风,凛冽之意在脸上丝丝划過,有点微微的痛。戴着手套,手指头依然敏感地觉察到冷。我将手揣进兜里,有了温暖之感。  我的前面有一对母子,年轻的母亲领着幼小的孩子。走一会儿,母亲就蹲下来,并紧双手来回搓,搓热之后,握住孩子的小手,轻轻地说:“不冷了吧?暖和了吧?”孩子使劲点头,奖给妈妈一个响亮的吻。  我走在他们身后,不舍得超过去。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让我的心头暖意融融。不
《中国教师》:面对现代社会手机的普及,您是怎么看待“学生携带手机入校园”这一现象的呢?  李冬: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手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20世纪80、90年代,手机还叫大哥大,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更多可能是把手机看成是有钱、有身份的人士才能用的物品。但是,现在手机平民化了,既然是平民化,就要以一种平民的心态、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它。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
【摘 要】中小学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但大多仍停留于开展轰轰烈烈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尚未形成通过教学研究促进师生对教育国际化的深层理解与持久推进的局面。基础教育国际化呼唤教学引领的价值取向,教学引领有利于教师将教学研究作为学校国际化交流的重点与推进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校师生参与基础教育国际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 国际化 教学引领 中英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国际化
很多人曾经问过我,在我当年与癌症抗争的时候是如何面对突如其来又排山倒海的困难的。我想,是家人给予我最强大的力量。我的妻子、我的两个女儿表现出了惊人的强大,平常柔弱的她们展现出无比坚强的韧劲,支撑我一步一步走过来。  当吴静邀请我为《所有开挂的姑娘,都曾努力到踉跄》写序时,说这是一本关于女性创业的书籍,我说:“当然可以,女性拥有这个世界无形却巨大的能量,虽然她们很多看上去娇小温柔,但是遇到事情时展现
大家关注  迈向改革开放新征程 顾明远/1月(5-6)  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  提升自觉意识 回应根本问题 王方/1月(7-9)  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再思考  宁本涛/2月(5-8)  深化基础教育“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学校发展的生机活力  毛亚庆/3月(5-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  ——学习习近平在全国教育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立足教材实际,科学地确定三维目标,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和表演中,体验人物角色,把握课文主题,培养语感能力,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古今中外雁行文化折射出来的精神内核,主要体现为雁阵的头雁引领、人人卓越、团队合作、亲善和谐等,无不给人类、给教育带来深深的思考。参加广东省新一轮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项目以來,经导师点拨和指导,笔者在学校办学、教学科研、成全师生成长方面不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就此形成自己的教育符号,锤炼成“雁行教育”思想。  一、概念界定  “雁行教育”界定为一种教育观、教育思想,特征是“头雁引领
【摘 要】教师们都应了解一点教育史的知识。教育史的学习对教师发展有六方面意义:有助于教师从时间和空间理解人类教育、追根溯源探寻教育问题、检验“新”教育观念是不是真的新、提高教育眼界和文化修养、感受历史上伟大教育家的精神、用历史理性解决当下问题。  【关键词】教师发展 教育史素养 历史理性  生而为人,我们常常会对人的意义进行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向哪里?”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群体可能也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