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引领,人人卓越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K0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中外雁行文化折射出来的精神内核,主要体现为雁阵的头雁引领、人人卓越、团队合作、亲善和谐等,无不给人类、给教育带来深深的思考。参加广东省新一轮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项目以來,经导师点拨和指导,笔者在学校办学、教学科研、成全师生成长方面不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就此形成自己的教育符号,锤炼成“雁行教育”思想。
  一、概念界定
  “雁行教育”界定为一种教育观、教育思想,特征是“头雁引领、人人卓越”,核心理念是引领、成全每一位师生卓越成长。创设路径是以雁行理念构建教育自由成长的生态,创建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服务学生快乐成长,展现教师智慧生成。
  二、雁行教育的运行机制
  1.凸显校长领导力
  把校长作为学校发展、师生成长的精神领袖,发挥第一头大雁的引领作用。吴颖民校长指出,校长必须具备五大教育领导力,分别是学校规划愿景、学校文化、课程教学、资源配置和道德引领。因此,校长要围绕这五个方面建构第一雁阵。
  2.打造名师领导力
  牢牢树立名师、课程是学校建设发展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元素的意识。充分发挥名师在教学、课程、教研、科研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多元、多维、多彩“雁阵”。
  3.形成中层领导力
  充分重视学校中层的行政领导力(执行力),要通过制度建设、人力资源配置、有效监督及考核评价奖惩机制,确保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4.建构家庭、社区、社会的雁阵效应
  在推进现代化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关注合理配置家庭、社区和社会的资源,联动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家校共育,完善家长学校建设,设立家长讲堂、创办家长刊物进行经验交流,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家庭教育优秀经验传播,充分发挥家长层面的雁阵效应,共同进步,和谐进取。加强与社区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运行机制,打造好雁行教育的管理文化。如强化党建工作,形成党员教师雁阵领航计划,创新党员工作机制;把雁行管理的核心理念贯穿于学校文化中,引领师生为建设优质的现代化学校而奋斗。
  三、雁行教育的文化基因
  1.雁行精神
  雁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头雁引领、人人卓越。包括教师文化(雁型团队、协同创新)、学生文
  化(雁行千里、立志报国)、教学文化(雁翔高远、自主高效)等。把雁行精神根植到每位师生的内心,引领、促进每一位师生卓越成长。
  2.信任文化
  要致力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相互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同时,强化服务意识,学校对教师、学生、家长的全方位服务(师生合理需求对办学的正向改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服务;学生对学校的服务(包括学生成才对学校美誉度的提升);家长(包括社区、社会)对学校的服务。通过双向互动,促进家校和谐办学。
  3.引领文化
  推动校长对师生的引领、成全、支持(提升教师的专业胜任力、专业发展力、事业成就力);优秀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引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优秀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引领,营造同侪互助的氛围;优秀家长对其他家长的引领,整体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四、雁行教育思想的孵化平台
  1.雁行课程文化
  以雁行理念构建教育自由成长的生态,创建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服务学生快乐成长,展现教师智慧生成。除了完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外,要按照雁行教育理念进行学科课程开发和文理融通体系的构建,开发校本课程,如雁文学鉴赏(中国诗词美文)、生物学(雁科动物研究)、地理学(生态平衡、物种保护等)、管理学(雁型团队管理)、经济学(雁行理论与潮商总部经济运行等)、历史学(探究雁门关与“一路一带”、华侨文化研究等)、物理学(雁行中的动力和气流学)、雁音乐鉴赏(歌曲演唱)、雁剧场(教育剧场)等课程,特别是在华侨文化、戏剧教育、乡土艺术教育等方面形成特色。
  2.雁行教学文化
  以突出教师创新力、学术凝聚力为重点,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教研工作、科研工作的指导,培育严谨治学、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为学校精神奠定基础。推动分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模式改革、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习方式变革等。
  3.雁行学习文化
  以打造优秀的雁行教师团队为核心,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形成学习文化。突出微团队、学科组、学术团体、教师工作室等学习共同体的成长模式,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建设教师协同创新中心、教师工作室、“名师讲堂”等,为教师营造脱颖而出的环境。
  4.雁行校园文化
  以服务学生成长为目标,致力于服务学生雁行团队的建设,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每一种能力都可以找到成长的土壤;让学生每一种发展可能都受到尊重;让学生每一个方向的生长都得到激发。加强美育工作,成立师生艺术创新中心。加强体育工作,以足球、乒乓球、毽球等为特色,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成立学生协同创新中心,发掘一批在科技综合教育方面出色的教师,以工匠精神指导学生进行科技研发。结合教育部推行的研学计划,安排学生开展游学活动,前往北京怀柔雁栖湖、陕西大雁塔、山西雁门关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多方体验“雁”文化。
  笔者希冀以雁行教育思想作为个人办学实践的教育符号,致力于打造“雁行教育:九年铺垫未来”的办学理念,构建教育自由成长的生态,创建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服务学生快乐成长,展现教师智慧生成,办好未来教育、智慧教育、幸福教育。
  本文系广东省基础教育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第二批项目结业论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华侨试验区学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课感,就是教师对课堂运作的直觉感知。具体地说,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进行状态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并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课感”具有触发的偶然性、技能的心智性、处理的巧妙性等特征。那么,我们如何积蓄课感,亮彩课堂呢?    一、点石成金“蓄”课感,彩化课堂    课感,首先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感觉的感觉。课堂上教师产生课感的对象是学生,是富有生命力且各具个性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大凡艺术,无不体现出一种“空灵”的“空间感型”,给解读者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妙不可言的艺术感受。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一门艺术,亦如此。这种“空白”是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品味、体验、感悟,从而激起创造的火花,点燃个性的火焰,使语文课堂成为思想的乐园、个性的舞场、创造的天堂,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我尝试着做到以下几点: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留有思
与古典诗词或者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您认为新诗特有的教育功能是什么?  与古典诗词或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新诗当然有它特有的教育功能,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它对年青一代的感召,是任何古典诗歌也不能取代的。古典诗词有着持久的魅力,但现代新诗,由于它运用的语言、表现的生活和感受贴近现代人,因而更能对现在的人们产生影响。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很早就背诵了许多古诗,但直到上高中时偶然接触到冯至早期的抒情诗
冬天来了,去散步,一个人迎着风,凛冽之意在脸上丝丝划過,有点微微的痛。戴着手套,手指头依然敏感地觉察到冷。我将手揣进兜里,有了温暖之感。  我的前面有一对母子,年轻的母亲领着幼小的孩子。走一会儿,母亲就蹲下来,并紧双手来回搓,搓热之后,握住孩子的小手,轻轻地说:“不冷了吧?暖和了吧?”孩子使劲点头,奖给妈妈一个响亮的吻。  我走在他们身后,不舍得超过去。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让我的心头暖意融融。不
《中国教师》:面对现代社会手机的普及,您是怎么看待“学生携带手机入校园”这一现象的呢?  李冬: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手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20世纪80、90年代,手机还叫大哥大,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更多可能是把手机看成是有钱、有身份的人士才能用的物品。但是,现在手机平民化了,既然是平民化,就要以一种平民的心态、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它。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
【摘 要】中小学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但大多仍停留于开展轰轰烈烈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尚未形成通过教学研究促进师生对教育国际化的深层理解与持久推进的局面。基础教育国际化呼唤教学引领的价值取向,教学引领有利于教师将教学研究作为学校国际化交流的重点与推进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校师生参与基础教育国际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 国际化 教学引领 中英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国际化
很多人曾经问过我,在我当年与癌症抗争的时候是如何面对突如其来又排山倒海的困难的。我想,是家人给予我最强大的力量。我的妻子、我的两个女儿表现出了惊人的强大,平常柔弱的她们展现出无比坚强的韧劲,支撑我一步一步走过来。  当吴静邀请我为《所有开挂的姑娘,都曾努力到踉跄》写序时,说这是一本关于女性创业的书籍,我说:“当然可以,女性拥有这个世界无形却巨大的能量,虽然她们很多看上去娇小温柔,但是遇到事情时展现
大家关注  迈向改革开放新征程 顾明远/1月(5-6)  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  提升自觉意识 回应根本问题 王方/1月(7-9)  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再思考  宁本涛/2月(5-8)  深化基础教育“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学校发展的生机活力  毛亚庆/3月(5-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  ——学习习近平在全国教育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立足教材实际,科学地确定三维目标,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和表演中,体验人物角色,把握课文主题,培养语感能力,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