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描”的民族志研究分析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志运用田野工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它呈现了一个整体论研究方法的成果。本文通过对民族志的发展研究,深入分析了关于格尔茨文化观的深描概念,进而运用深描来解答民族志研究的科学性。
  关键词:民族志;深描;文化观;科学性
  中圖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38-01
  
  一、民族志的发展
  
  民族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体。“民族志”一词是英文“ethno-graphy”的汉译,“ethnography"一词的词根“ethno”来自希腊文中的“ethnos",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就是“描绘人群”,我国学者有时也翻译成“人种志”或“民俗志”。这一概念原指人类学者收集有关特定社会及文化的资料和记录,并解释这些现象的一种方法,后来伴随着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民族志也逐渐受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视。一般情况下,民族志被认为是运用观察、访谈以及其他田野研究手段,深入细致地描述某一特定人群及其文化的一种方法。民族志重视一群人的活动过程,而不是仅仅描述孤立的事件,它描述同一文化群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如何行动、互动、为自己的行为赋予意义等。因此,进行民族志研究,生产出民族志报告,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全球化成为不可忽视的进程,人类学家曾经熟悉的封闭的原始的“初民社会”已经很难完全与世隔绝,因此,人类学将视野从异域转向自身,开始研究当代社会生活。与此同时,民族志也面临着理论转型。
  
  二、深描——关于格尔茨的文化观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借用他人的概念,将“深描”引入人类学,认为民族志的目的不是概括出普遍的、恒久而确定无疑的规律,因为那样就意味着研究者在提供自己所相信的“客观”解释,这种解释未必是当地人的看法,所以民族志的工作就是对个案进行详细和丰富的描述,即深描。
  格尔茨没有给出明确的深描定义,只是在《深描:迈向文化的阐释理论》一文中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这个概念的内涵。他认为,深描的民族志具备四个特点:1、解释性的;2、所解释的内容是社会话语流;3、这种解释尝试着将过去社会里“所说过的”话语从即将逝去的时间里保留出来,并且用可供阅读的术语加以说明;4、微观取向。“深描”究竟是什么?它跟“浅描”有什么关系或区别?实际上,这些问题也是在问:如何做民族志研究?你希望得到的研究结果究竟是什么?第二层面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做“深描”?这其中就牵涉到一个问题: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研究对象比较特殊,因为我们对研究对象有特定的理解,按照这个理解,所以其它的方法都相对来说很苍白无力,只有“深描”才是一种合适的方法。
  一般来讲,有两类研究方法。一种类研究方法是试图实现“解释”(explanation)。“解释”就是能够寻找到因果关系。找到了因果关系,逻辑上来讲,就实现了某种解释。当研究者讲对某个事件提供因果关系解释的时候,是讲这种因果关系是所谓的客观规律、客观法则。这就是说,(客观规律)和作为认知者的研究者是没有关系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你作为研究者、认知者,如果你足够聪明,比如像爱因斯坦,你就能够看到它、找到它。看不到、不理解并不等于说客观规律不存在,它是在那儿的。好的科学家找到客观世界的因果关系就好像考古学家从坟墓里挖出来本来就已经在那儿的东西,将它们挖掘出来,展现给大家。但对于文化,我们无法说“意义”能够外在于认知者,包括研究对象——构成了所要考察的这个社区的人:他们生活在那个文化里面构筑那个文化。这个文化不可能外在于他们,也不可能外在于试图理解它的研究者。研究者去认知这个文化当中的含义时,它就不再外在于研究者,因为他们自身必须进入。这不是说他们没有发现这个文化中的意义,这个意义就不存在。如果不进入,他们就无法获取构成一个文化的意义。
  
  三、民族志研究的科学性
  
  任何一项“深描”都是对一个文化场景独特的呈现,是局部的呈现,是尚待深入的体现,也是研究者想像空间局限下的呈现,用格尔茨的形象表述,这只是一次进入的“冲击”(sortie)。但它同时又是众多有类似特征的呈现群体,或者说众多冲击当中的一部分,我们要理解一个作为生命体的文化,必须有多次的这种冲击;每次冲击又在群体中与其它呈现发生对话。这种对话就形成格尔茨所讲的争议。这种争议,在各个层面展开,既是作为研究者的我者与被研究的他者之间的文化对话,也是研究者相互之间关于这个他者的描述以及诠释的真实性、解读的可靠程度、深入程度的对话,还包括了人类理解的整体中不同文化和相互解读之间的碰撞。因此,最终,民族志研究的科学性不是落实在以客观、外在的事实验证某一理论所提出的假设,而是落实在如何丰富、充实了人类生活中的文化对话,如何启发了我们的理解,包括对他者的理解和对我者的理解,以及相互的理解。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重视人才培养,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共同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书;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国《国家中长期教
期刊
摘要:“三生教育”以让学生了解生命意义、掌握生存本领、过健康幸福的生活为目的。“三生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和根本。而生命教育不但要教育学生具有尊重本人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尊重其它生物生命的意识,更要教育学生培养健康人格、宽广胸怀、渊博知识和强健体魄。学生一旦具有了尊重生命的意识和掌握了尊重生命的本领之后,就可以做到愿为与能为的统一,就会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拥有高尚情操、享受幸福
期刊
摘要:我国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将数学思想的培养列入数学学习的主题之一,"数形结合"是初中数学重要的解题思想,它既准确又直观,既统一又对立,他们通过相互的转化来达到解题的目的。从而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关键词: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
期刊
摘要:就业指导课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产物,与学科专业课程相比,这门课程由于其弱学科性而具有了更多的非理性特征,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上存在的非理性特征,并阐述了这些非理性特征对提高该门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非理性;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知识经
期刊
摘要:本文以我国高校啦啦队运动发展的现状为对象,通过从运动员、教练员、训练、科研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其受制因素,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啦啦队运动;受制因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大学生两操协会网(www.csara.cn)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分
期刊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新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引起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热潮。瞄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最关键因素——教师,通过问卷分析和成绩测试等手段,论证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向网络教学模式过渡背景下教师角色职能的转换及其策略。研究表明,目前新旧模式过渡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注意角色转换的策略,一方面要转变教学观念,适时调整转换其角色功能,同时也要正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期刊
摘要:为了更好地有效推进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笔者对“ 课标” 与“ 大纲” 中三角函数内容就课程理念及要求、课程内容及其要求、课程编排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得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加强数学思想的提炼和数学语言的表达;教师实施新课程内容的处理方式转变;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程标准;大纲;三角函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
期刊
摘要:对称思想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它指的是用具体的方式去寻找或展现问题中的次序.从而将简化乃至解决问题。本文将从几何对称,代数对称和多项式不等式对称这三个方面,阐述对称思想在初等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关键词:对称思想; 初等数学; 解题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一、对称的定义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都对对称有一
期刊
摘要: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三大块,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其次,就如何有效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成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一、前言  随着新时
期刊
摘要:本文以当今我国大学英语课堂写作评估现状为研究背景,分别运用三种不同的评分方法对大学英语课堂作文进行评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最终发现分析评分法对学习者写作能力的影响最大,而整体评分和机械纠错评分效果不明显。由此认为,分析评分法由于能促进学习者写作能力的提高而更加适合大学英语课堂写作的评估。  关键词:整体评分;分析评分;机械纠错;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