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最大化:股东还是员工?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q861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惠普之道”,它曾经把惠普带向辉煌,中国惠普曾经连续多年成为十佳合资企业、十大最受人尊敬的企业、最佳年度雇主、最佳企业公民等等。
  在此不妨重申一下“惠普之道”: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把工作做好的愿望,只要公司提供一个合适的舞台,员工必定全力以赴。这是基于人性善的理念应运而生的管理哲学。不仅创始人如此,当时整个惠普的管理团队成员均如此,大家都按照“惠普之道”去善待员工,培养部下,让员工满意。
  其实,西方企业为了自身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关注员工利益,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户。而经过几十年的演变,西方企业的劳资关系已经变得非常和谐,不再是卓别林电影时代的那种残酷剥削的劳资关系,幸福企业成为很多企业的追求。很多企业都有员工持股计划,优秀的员工可以得到股权奖励,成为小股东之一,到最后员工和企业逐渐融为一体,劳方和资方的界限逐渐模糊,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很多跨国公司甚至没有工会组织,因为大家觉得没有必要。
  最近这些年,随着华尔街对实体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董事会和决策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惠普的两位创始人相继离世之后,惠普的董事会和最高决策层成员逐渐背离了原来的企业宗旨,放弃了世界闻名的“惠普之道”,开始被华尔街左右。
  当今世界跨国公司的CEO大多数都是靠股权激励来获取个人利益,这种激励模式把大家逼到了股东利益最大化这条道路上:CEO要想获得个人利益,就不得不在股东看重的短期利益上做文章,只要股票价格上去了,CEO就会有巨额回报。这种短期利益导向的机制迫使CEO们都围着华尔街转,即使这样会伤害企业的长远利益和核心利益也在所不惜,因为职业经理人不像创始人那样更关心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家族式企业更在乎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因为他们不想让短期利益伤害长期利益,还想把公司传给自己的下一代。
  通过上述介绍,我希望大家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股东利益最大化是西方国家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提出来的,即在创始人及其家族成员逐渐淡出甚至完全退出董事会之后才开始流行起来的。而中国企业今天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与西方企业完全不同,千万不要简单套用他们的理念。再过30年,当很多知名中国企业的创始人逐渐淡出企业,当企业的投资者与经营者完全分离的时候,外聘的CEO大谈股东利益最大化也不迟。现阶段,中国企业需要做的恰恰是回到原点,把员工利益放在首位,给每一位员工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赢得员工的忠诚。哪家企业能认清员工利益最大化与企业健康发展的逻辑关系,哪家企业就能赢得员工的忠诚,就能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就会焕发出无穷的活力和创造力,进而走向世界,征服世界。
  海底捞的成功,在我看来就是简单地回归到了管理的起点,因为遵循了客观规律,所以赢得了员工的信任和忠诚,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客户的喜爱。
  我一再强调这样一个理念,西方的经营管理理念是有边界的,学习西方的管理体系首先要知道其前提条件和边界条件,决不能拿过来就用,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同时要找准时机。因为不同阶段的企业核心问题不同,关注点自然不同,所以不能盲目学习,要有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更不能赶时髦。
  要知道,早在30多年前,当发达国家完成了战略转型,从大众化市场走向小众化市场的时候,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的主力,创造取代了制造,为不同的小众化群体提供差异化产品成为绝大多数企业普遍认同的经营管理理念,这就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典型特征。因此,尊重员工,平等相待,这在西方企业里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发自内心的激情,就像他们做产品时一定会首先考虑目标客户群一样
  但是对于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环境的中国企业来说,目前还处在粗放式发展的初级阶段,还考虑不了那么多,直到“人口红利”结束,直到有一天大学生不够用,而农民工过剩的时候,中国企业才会真正完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到那时,知识型员工将成为中国企业员工的主体。
  所以我们企业家和经理人现在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与升级提上议事日程,把培养知识型员工、善待知识型员工当做未来十年的主要工作来抓。股东利益固然重要,但是股东利益从何而来?来自于满意的客户。而满意的客户从何而来?来自于满意的员工。所以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员工利益最大化,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是欲速则不达的短视行为。
其他文献
现下大多数的企业仍然只知道拼命推销自己的产品,但是,无论如何强调自己的产品“采用了某种最新技术”、“是本行业的领先产品”之类,从个人消费者到企业团体用户仍然反应冷淡。非但如此,他们还对企业这种强势的推销避之唯恐不及。  越是在这种东西不好卖的年代,越应该激发销售人员的斗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销售人员学会“创造需求”。  事实上,即使在很多企业的销售部门,大家都普遍认为产品“好不好卖”完全是
期刊
马年春节对很多营销人来说过得真是不轻松,从新年红包到情人节,他们不是在追逐热点,就是在赶去下个热点的路上;热点应接不暇,他们也疲于奔命,但回过头来看,他们真的追到这些热点了吗?追到的同时,他们的营销真的给品牌带去价值了不?  在切入主题之前,先来聊几个我最近的小感悟:  1、最近我的一篇文章——《营销人如何不作恶》,刊登在某商业杂志上。文章从写完到刊登,因各种原因已历时数月,但杂志编辑仍然认为需要
期刊
免费思维是一种战略思维、创意思维。免费力量的本质就是创意的力量:一心生万物。《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免费思维,可以是道(战略),可以转化为物(产品),可以巧能成势(战术),但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投机懒惰思想。免费思维能否助人成功,机巧灵感固然重要,也许真是“唯有德者可居之”。  观点1:免费方法是一个伪概念。  营销是否有免费成功的道路?我历来对此表示怀疑。天上有时掉馅饼、白送的东
期刊
谷歌、百度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人们搜索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式,亚马逊、当当、卓越、天猫、阿里巴巴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  这些互联网企业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其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核心人才利用网络资源和知识资本创造的竞争优势。如何激励企业的核心人才,防范核心人才流失,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的管理人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
期刊
时针已指向晚上八点,复旦管理学院教学大楼的九楼却仍然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我正带着几十位总裁班的同学在做同侪教练工作坊。今天的工作坊我采用了世界咖啡的形式,把所有同学分成七桌,每隔二十分钟换一次桌,一共转三轮。我给这个练习起了个浪漫的名字——“旋转咖啡”。  我给此次“旋转咖啡”设计的主题简单明了,请每位同学讲讲自己的故事:我的名字有何含义,体现着父母什么样的期许?我在哪里长大?在人生道路上我曾遇到
期刊
在互联网时代,市场已不再是企业将产品交付给消费者的场所,而是双方互动的价值创造之地。因此,中小企业关注的重点必须从内部流程的质量和效率转向与消费者互动的质量和效率上。由此,产品在设计之前就必须做好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且要把差异化、竞争策略、市场细分、定位等观念融入到从产品设计、定价、广告、促销到终端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上。因此,要避免无中生有的夸大,天花乱坠的炒作。  能够有效区隔你的竞争品牌,能够突
期刊
著名供应链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弗曾说:“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企业的竞争离不开供应链的竞争,而供应链的竞争取决于组成其供应链DNA的各个基因片段的优劣。就好比预防癌症可以通过检测其DNA序列是否存在变异一样,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能力上的每一个薄弱环节都很可能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乍听起来,这很容易让我们感到紧张。因为即
期刊
某旅行公司推出了“海下高潮俱乐部”,该俱乐部为客户在茫茫大海上享受快乐提供了机会。据悉,情侣可以呆在名为“热恋情侣”的特别改装休闲潜艇里,这些潜艇目前停泊在加勒比海域。俱乐部在2014年情人节推出,夫妻能在海下200米享受幽静的二人世界。每个潜艇都配有一名船员,船只可以停泊在客户选择的任何位置。标准潜艇配有私人快艇转移服务,服务也更加个性化,其中包括增加房间数量、直升机转移海滩登陆、散落花瓣等服务
期刊
詹姆斯·马奇教授提出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对管理者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尤其如是。我的动态竞争理论有三个基本要素:察觉(awareness)、动机(motivation)、能力(capability)。“察觉”,即与注意力紧密相关。  一位老板曾对我讲过“三看”: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很精辟地阐释了“管理注意力(managerial attention)”在激烈竞争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很多时候,没
期刊
我们如何行事,常常会成为下属、同事,甚至你的上司的模范。“言传不如身教”。传递信息、制定决策等等管理活动,单独任何一个都无法成就你的领导风格。价值观和行事规范很难简单地说出来或是写在纸上,最好的方法就是“做”,还要做得“让人看得到”!  所有的经理人都该知道怎么用他自己的那一套做法发挥他的影响力,而且要让别人看得到。有些人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高谈阔论,有些人则喜欢私下里一对一交谈。这些领导风格都只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