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广大农民比较关心的一个老话题,许多人在这些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疑惑。本文从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灌南县新农村建设现状与不足、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三个方面做了探讨。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转型升级 统筹规划
作者简介:杨海洋,江苏省灌南县委党校教务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广大农民比较关心的一个老话题,早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十二五这个新时期还要不要建设?怎么样建设?许多人在这些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疑惑。我想就关于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探讨一下。
一、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
(一)我国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
(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反差,凸显建设新农村的紧迫性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为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也出现了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的状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的问题相当突出。从城乡面貌来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虽然也有很大变化,但变化相对较慢。特别是最近的10多年,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样对我们欠发达地区全面实现小康就很困难。没有农村的繁荣,就不可能有持久而旺盛的消费需求,城市的繁荣最终也是靠不住的。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是一项非常紧迫的现实任务。
(三)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刻变化,孕育建设新农村的必然性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持久的变革,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积极而明显的变化。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的分化正在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等产业部门演变,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成为直接沟通城乡关系的产业纽带。二是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动性明显增强,农民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在快速发生分层和分化,农民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愿望更加迫切。三是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劳动力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中就业,变为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与此相适应,农民收入构成也在不断变化,来自非农产业特别是外出务工的收入不断提高,从而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四)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彰显建设新农村的可行性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跨上了新的台阶,与此同时国家财力有了很大增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灌南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十一五”期间我县新农村建设情况成就
1.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高效农业园、生态农业园两大农业园区成为产业富民示范区,工厂化食用菌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一,生猪规模养殖、中高档盆花等产业方兴未艾,高效农业面积超过30万亩,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农业机械化水平全省领先。
2.城乡一体化有序推进
灌河半岛新区探索城乡统筹新模式,行政集中办公区、两相和广场、“三河”风光带等中心城区项目相继建成,三口镇来安集、汤沟镇香韵街、五队乡树德街等中心集镇互动并进,堆沟港镇兴港中心村、长茂镇三兴新村、花园乡周庄村等康居示范村建设特色鲜明,让当地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城镇化水平从25.5%提高到39.2%。“数字城管”向乡镇延伸,新港大道、通榆河北延、220千伏金庄变等基础设施工程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精神文明系列化
首先,通过乡镇党校、农民学校、政策宣传栏等阵地,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其次,提高农民群众的道德素质。通过开展“致富能手”、“创业之星”、“五好家庭”等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尚。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再次,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文化生活。近年来,灌南县主打汪其魔的魔术、王咏梅的作曲、胥力浦的国画、李梅芳的自行车、孙志忠等的小品五张文化名片,精心谋划组织送电影、送戏下乡及文艺专场演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农村建设主体实力不强,新农村建设后劲不足
农村农户之间个体条件的差异,给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实施带来困难。村庄整洁是整体规划,要求集中连片实施,但农村贫富不均,在项目推进中存在许多难题。农村贫困户、三差户由于经济能力有限,根本无钱投入到居住环境改善上。同时,不同类型、不同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不同的村,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建设过程中难以掌握。
2.受农村基础条件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困难大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边远地区,财政“缺口”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标准化硬件基础设施的资金短缺,农田水利建设、村组公路硬化难以开展,甚至部分地区道路不畅通,输电线路老化,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客观因素都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3.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农村留守人员中,大多数为老人和妇女儿童,普遍缺乏农业知识,对农业技术和相关政策了解不够,农业生产主要靠经验,对气候等自然条件依赖度较高。由于缺乏高素质的农村新型人才,制约产业规模的瓶颈明显,产业链缺乏纵向延伸,生产技术落后、效率不高。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中更多地追求粗放式的数量增长,忽略了品质的提高,忽视品牌效应。盲目模仿和低水平发展,未能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约效应,导致整体收入偏低。
三、新时期灌南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2011年11月6日召开的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着力提高发展协调性。会议要求必须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同步推进,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机制,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大力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农村实事工程,重点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
(一)瞄准热点,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坚持统筹发展方略,有序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提升镇村档次。发挥三口、汤沟等中心镇的地理优势,培植特色产业,壮大镇域经济,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功能配套、充满活力的新型城镇,继续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依托半岛新区的产业支撑,按照“10万人、10平方公里”的规模定位,把堆沟新城、长茂新城建成服务临港产业发展的后花园。加快完善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民自愿的原则,让农民规范建房、建得好房,实现集中居住。
(二)把握基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1.要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向现代农业本身要效益
(1)要继续调优农业结构。要立足产业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打造“一村一品”。重点发展工厂化食用菌、畜禽规模养殖、花卉苗木、设施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到2015年,全县建成食用菌规模企业近百家,实现产值50亿元,打造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之都”。培育市级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500家,产值达到20亿元;建成花卉龙头企业10家以上,产值超过10亿元。做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和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三大载体”,建成1家食用菌研究所、2个省级农业园区、3个农产品集中精深加工区、10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县高效农业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实现现代农业的基地化发展、规模化带动、产业化提升。(2)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兴办原料基地,整合资源,与农户构建双赢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3)加快农村合作组织建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以花园乡周庄村蔬菜生产专业协会、汤沟镇中药材种植协会为典型,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性、市场营销型以及综合服务型的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2.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
一方面要拓宽渠道引导就业。坚持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既要挖掘城镇服务业和县外输出的空间,强化劳务输出挂钩协作;还要面向县内企业的用工需求,进一步强化就业部门与企业的对接;另一方面要出台政策鼓励就业。要旗帜鲜明的在全县大力倡导全面创业,尤其要不断优化审批、金融、税收等环境,降低农民创业门槛,放宽农民创业政策,真正让群众无障碍创业,无顾虑生产、无担心发展。
(三)选好切入点,加大扶贫力度,促进农民脱贫,增强其造血功能
1.增加扶贫小额贷款总量
2012年要继续增加扶贫小额贷款总量。县脱贫办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的职能作用,整合多方资源,把扶贫贷款优惠政策宣传到基层,全面激发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贷款的积极性。
2.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挂钩
实行分类帮扶,对人均年纯收入20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选派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结对帮扶,帮助贫困户掌握一门致富技术,选择一个致富项目或培训一项劳动技能。对人均年纯收入2000—2500元的贫困户,由乡村干部结对帮扶,每人结对帮扶2户以上,确保当年脱贫。在未脱贫的13个经济薄弱村投入整村推进资金195万元,扶持养殖项目13个,全面提升经济薄弱村的整体形象和经济实力。
(四)抓住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工程,改善人居环境
要坚持基础配套,整治村容村貌。从2012年开始我县将加快村内道路、交通、电力、能源、信息通信、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建立“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推进“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浴、改厕、改圈),实施“三清一绿”(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村庄绿化),清理农村“三堆”(粪堆、土堆、柴堆)。整治露天粪坑、畜禽散养、杂物乱堆,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物,整治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做到宅院物料有序堆放、房前屋后整齐干净。每个村建设1个具有景观、休闲、健身功能的公共活动场所。实现户户有变化,村村有进步,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转型升级 统筹规划
作者简介:杨海洋,江苏省灌南县委党校教务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广大农民比较关心的一个老话题,早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十二五这个新时期还要不要建设?怎么样建设?许多人在这些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疑惑。我想就关于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探讨一下。
一、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
(一)我国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
(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反差,凸显建设新农村的紧迫性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为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也出现了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的状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的问题相当突出。从城乡面貌来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虽然也有很大变化,但变化相对较慢。特别是最近的10多年,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样对我们欠发达地区全面实现小康就很困难。没有农村的繁荣,就不可能有持久而旺盛的消费需求,城市的繁荣最终也是靠不住的。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是一项非常紧迫的现实任务。
(三)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刻变化,孕育建设新农村的必然性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持久的变革,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积极而明显的变化。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的分化正在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等产业部门演变,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成为直接沟通城乡关系的产业纽带。二是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动性明显增强,农民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在快速发生分层和分化,农民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愿望更加迫切。三是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劳动力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中就业,变为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与此相适应,农民收入构成也在不断变化,来自非农产业特别是外出务工的收入不断提高,从而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四)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彰显建设新农村的可行性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跨上了新的台阶,与此同时国家财力有了很大增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灌南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十一五”期间我县新农村建设情况成就
1.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高效农业园、生态农业园两大农业园区成为产业富民示范区,工厂化食用菌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一,生猪规模养殖、中高档盆花等产业方兴未艾,高效农业面积超过30万亩,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农业机械化水平全省领先。
2.城乡一体化有序推进
灌河半岛新区探索城乡统筹新模式,行政集中办公区、两相和广场、“三河”风光带等中心城区项目相继建成,三口镇来安集、汤沟镇香韵街、五队乡树德街等中心集镇互动并进,堆沟港镇兴港中心村、长茂镇三兴新村、花园乡周庄村等康居示范村建设特色鲜明,让当地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城镇化水平从25.5%提高到39.2%。“数字城管”向乡镇延伸,新港大道、通榆河北延、220千伏金庄变等基础设施工程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精神文明系列化
首先,通过乡镇党校、农民学校、政策宣传栏等阵地,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其次,提高农民群众的道德素质。通过开展“致富能手”、“创业之星”、“五好家庭”等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尚。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再次,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文化生活。近年来,灌南县主打汪其魔的魔术、王咏梅的作曲、胥力浦的国画、李梅芳的自行车、孙志忠等的小品五张文化名片,精心谋划组织送电影、送戏下乡及文艺专场演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农村建设主体实力不强,新农村建设后劲不足
农村农户之间个体条件的差异,给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实施带来困难。村庄整洁是整体规划,要求集中连片实施,但农村贫富不均,在项目推进中存在许多难题。农村贫困户、三差户由于经济能力有限,根本无钱投入到居住环境改善上。同时,不同类型、不同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不同的村,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建设过程中难以掌握。
2.受农村基础条件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困难大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边远地区,财政“缺口”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标准化硬件基础设施的资金短缺,农田水利建设、村组公路硬化难以开展,甚至部分地区道路不畅通,输电线路老化,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客观因素都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3.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农村留守人员中,大多数为老人和妇女儿童,普遍缺乏农业知识,对农业技术和相关政策了解不够,农业生产主要靠经验,对气候等自然条件依赖度较高。由于缺乏高素质的农村新型人才,制约产业规模的瓶颈明显,产业链缺乏纵向延伸,生产技术落后、效率不高。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中更多地追求粗放式的数量增长,忽略了品质的提高,忽视品牌效应。盲目模仿和低水平发展,未能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约效应,导致整体收入偏低。
三、新时期灌南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2011年11月6日召开的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着力提高发展协调性。会议要求必须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同步推进,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机制,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大力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农村实事工程,重点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
(一)瞄准热点,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坚持统筹发展方略,有序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提升镇村档次。发挥三口、汤沟等中心镇的地理优势,培植特色产业,壮大镇域经济,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功能配套、充满活力的新型城镇,继续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依托半岛新区的产业支撑,按照“10万人、10平方公里”的规模定位,把堆沟新城、长茂新城建成服务临港产业发展的后花园。加快完善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民自愿的原则,让农民规范建房、建得好房,实现集中居住。
(二)把握基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1.要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向现代农业本身要效益
(1)要继续调优农业结构。要立足产业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打造“一村一品”。重点发展工厂化食用菌、畜禽规模养殖、花卉苗木、设施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到2015年,全县建成食用菌规模企业近百家,实现产值50亿元,打造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之都”。培育市级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500家,产值达到20亿元;建成花卉龙头企业10家以上,产值超过10亿元。做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和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三大载体”,建成1家食用菌研究所、2个省级农业园区、3个农产品集中精深加工区、10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县高效农业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实现现代农业的基地化发展、规模化带动、产业化提升。(2)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兴办原料基地,整合资源,与农户构建双赢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3)加快农村合作组织建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以花园乡周庄村蔬菜生产专业协会、汤沟镇中药材种植协会为典型,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性、市场营销型以及综合服务型的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2.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
一方面要拓宽渠道引导就业。坚持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既要挖掘城镇服务业和县外输出的空间,强化劳务输出挂钩协作;还要面向县内企业的用工需求,进一步强化就业部门与企业的对接;另一方面要出台政策鼓励就业。要旗帜鲜明的在全县大力倡导全面创业,尤其要不断优化审批、金融、税收等环境,降低农民创业门槛,放宽农民创业政策,真正让群众无障碍创业,无顾虑生产、无担心发展。
(三)选好切入点,加大扶贫力度,促进农民脱贫,增强其造血功能
1.增加扶贫小额贷款总量
2012年要继续增加扶贫小额贷款总量。县脱贫办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的职能作用,整合多方资源,把扶贫贷款优惠政策宣传到基层,全面激发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贷款的积极性。
2.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挂钩
实行分类帮扶,对人均年纯收入20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选派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结对帮扶,帮助贫困户掌握一门致富技术,选择一个致富项目或培训一项劳动技能。对人均年纯收入2000—2500元的贫困户,由乡村干部结对帮扶,每人结对帮扶2户以上,确保当年脱贫。在未脱贫的13个经济薄弱村投入整村推进资金195万元,扶持养殖项目13个,全面提升经济薄弱村的整体形象和经济实力。
(四)抓住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工程,改善人居环境
要坚持基础配套,整治村容村貌。从2012年开始我县将加快村内道路、交通、电力、能源、信息通信、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建立“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推进“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浴、改厕、改圈),实施“三清一绿”(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村庄绿化),清理农村“三堆”(粪堆、土堆、柴堆)。整治露天粪坑、畜禽散养、杂物乱堆,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物,整治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做到宅院物料有序堆放、房前屋后整齐干净。每个村建设1个具有景观、休闲、健身功能的公共活动场所。实现户户有变化,村村有进步,村容村貌明显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