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广大教师的目标。然而,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依然停留在一支教鞭、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阶段,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效果低下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语文激发不起兴趣,语文成绩的提高也就成了空谈。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并对增强语文课堂实效性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新课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探索、实践。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广大教师的目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主要指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本人一直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镇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该地区的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差、起点低,对语文这门课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其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越低,厌学情绪愈发强烈。
1民族地区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乡镇初中的语文教学,处于一个费时多、投入大、收效甚微的状态。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过关,既不适应升学继续深造的需要,也不适应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需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黄金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打基础时期,中学生理当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但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在民族地区乡镇中学,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学习目的不明确。
课堂上,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瞌睡,或者做小动作,或者吵闹;学习时不动手、不动口、不动眼、不动脑,视上课为坐牢;。,经常逃学,外出闲逛、玩游戏等。
12 怕苦怕累。
练习、作业抄袭或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有抵触心理。
而在民族地区乡镇中学学生验血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21 学生自身的原因。
(1)有些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基础知识差、学习方法不当、成绩跟不上,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2)怕苦怕累。他们一方面有进步的要求,也想取得好成绩,但另一方面又怕苦怕累。
122 教师存在的因素。
(1)教育观念的差别。
学生是人,教师也是人,人就有人的需求,所以教书育人的根本出发点之一就是为了生存,简单的说为了养家糊口。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教师待遇迟迟没有提高的现状下,教师就更加关注自己打工能够得到多少钱;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激情,没有重心。
(2)教学方式陈旧保守,课堂教育效率低。
不少语文课没有特点,单调枯燥,对新的教学大纲更是不甚了解,忽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满堂灌和题海战术,更没有什么课外活动,让本应该生动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不愿意学,自然积极性不高,成绩差。
123 社会因素。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什么,讲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师生们每天泡在题海里,研究试卷的题型,答题的技巧,把一篇篇内容广泛、感情丰富的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意味。
广大家长寄厚望于通过升学之道使自己的子女成才,特别是他们对学校的衡量只看“升学率”,只要他的孩子成绩好,就认同你是一位好老师,这是一个好学校,社会就给你一个好声誉,因此,来自家庭、社会外部的强大压力,迫使学校不得不集中力量抓质量、抓升学率,以考试成绩评优劣,这也无形地迫使老师们在教学中应用“应试教育”的模式,这就阻碍了大部分学生的主动发展,自然就出现优生与差生,自然成绩就上不去。
(2)语文学科本身的问题。教材统编,全国共用一本书,教学内容划一,缺乏地域、学校特点;有些课文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法单一,教学过程不科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师生关系僵化,课堂沉闷,本是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却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目前,许多人观念没有改变,特别是就业观念没有改变,认为当干部才是就业,少数家长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少数家长认为送子女读完初中不当“睁眼瞎”也就可以了,观念上还出现不读书照样赚大钱的小商人意识,从而就丧失了送子女读书的积极性,这样,就使部分学生求学思想不稳定,因而放松了自己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上不去。
2增强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不少民族地区乡镇中学的语文教师还在旧观念上徘徊不定,教学方面陈旧落后,教改之路任重而道远。要结束这种落后不利的局面,出路只有一条——教学改革。
21 要了解学情。
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知识水平,好在教学中伸展自如。虽然人无完人,教师也会有弱点,但要尽可能的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第二,要了解学生。就是要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禁忌事宜、语言习惯、民族性格等,才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有序施展教学,不至于因为这些因素而影响教学过程。
22 要树立学生的自信。
自信是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动力,也是完成所有学习的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富有民族个性,热情豪迈而又不失民族的狭隘与偏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多表扬学生,还要注意说话的艺术,使学生既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而又不骄不馁,信心不倒,就一切都不难。在教学中哪怕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或是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时会遇到种种障碍,也不会使学生轻易放弃学习。
2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民族地区乡镇的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所影响,见识少,交通闭塞,对生活常见的一些现象一无所知,他们大部分不知道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有什么用,再加上家长大部分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针对这一下现状,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如,应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我国当前对农民有利的政策以及当前的时代发展,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24 构建民主平等关系,营造师生和谐氛围。
缺乏民主的师生关系,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社会的变革呼唤民主法制,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越来越强。
中学生在学习上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民族地区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你的爱、感受到了你人格的高尚和伟大,就会打心眼里敬重你,甚至崇拜你。不仅会愉快地接受你的教育,而且会以刻苦学习的方式来报答你。如果他们没有学好你的学科,会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你。所以,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示范,以一个正直、善良、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勇于探索的活生生的榜样生活在他们当中。
241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当堂质疑的学生的积极性,用行动来积极调整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相信学生,敢于放手,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乐于体验、探究、发现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教育的主人,教师的伙伴。从本质上讲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42 要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教育观下,倡导教师身心都从讲台上走下来,教与学互进,位置角色互换,打破传统的信息单向传统模式。传统教育中的“课堂权威”、“话语霸权”在张老师的课中已转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在这种充分的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中,教师可以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作品的字里行间,体味作者的思路与情感,让心灵浸染墨韵书香,激发学生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热情。学生在与老师经常性的互动交流对话中,真正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民主平等是多么的宝贵,获得了现代人不可少的素质。心与心贴近了,情与情交融了,老师换来的是学生的接纳,学生得到的是教师的尊重。
243 要建立合作的生生关系。
当今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但也是非常需要合作的社会,竞争的归宿是合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学相长”。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合作的兴趣,共同分享合作的喜悦,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比如,在说明制作的作文练习中,可以创造性地引入小制作比武。课前布置要求,课堂上分组进行制作,有的做洋娃娃,有的做车模,有的做航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合作完成制作的过程中学生情趣盎然。学生纷纷亮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后,口述自己的制作过程。课堂上活跃热闹的气氛被推向了高潮。接下来二十几分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人人都能完成四五百字的说明文。
25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51 先转变教师“教”的观念。
民族地区乡镇中学教师身处基础设施薄弱的学校,面对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差的农村孩子。特别是现在,农村留守儿童多,缺少父母的管教,很多学生不想上学,即使是来到学校了,他们的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学习的自觉性不高。鉴于这种现象,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的观念很有必要。
教师转变“教”的观念就是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成为课堂的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必须持续学习,持续成长,不断获取新知。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协助学生获取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让学生自觉地学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新课程中学语文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为学生的“学”服务,绝不做学生的“主宰者”。
252 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备课。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课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备课,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同学,他们有的同学数学知识非常贫乏,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个情况,适当的降低一些难度,引入一些他们所熟悉的情景。例如:在备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时,如果用北方的冬天雪景引入课题,对于罗城地区的学生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南方的学生对雪的了解和认识不多,就是老师都没怎么见过。由学生的生活环境,根据情况,不如这样引入,今年的“菜类、肉类”的价格上涨或下跌,河水的上涨和下跌,这样的引入效果可能更好,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无形中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53 立足课堂,开发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资源。
民族地区乡村的学校,要合理开发并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首先须转变“课本即教材”的陈旧教学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包括教师手头的指导用书、挂图、生字卡片、图书、报刊等“图书教材”,也包括电影、电视、广播、VCD、录音机等“视听教材”,还有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电子教材”与“网络教材”……因此,教材应成为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学生可以随时分享这些资源。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
254 创造合适的情景。
民族地区乡镇中学的学生,视野狭窄,好奇心强,我们可根据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和色彩的渲染把学生带入到与课堂教学知识有关的情景中,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怏然,求知欲望强。当然,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课文情节,使所描述的情节仿佛就在他们眼前,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例如,笔者在教《背影》这一课文时,先播放崔京浩唱的歌曲《父亲》给学生听,让他们陶醉在动人的乐声中,接着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父亲的背影,然后再通过图像、色彩导入课文中描述父亲各种背影的画面,使学生想起自己的父亲,想起父亲的背影,激起他们的情感,使他们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所教知识在适当情景中突现,使所学知识记忆深刻。 255 要大胆筛选教学内容。
大部分民族地区乡镇学生,上课时思想不够集中,注意力分散,如课堂教学内容太多,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和厌烦,这时就不是多多益善了。有时,适当地减少内容,反而使教学效果更佳。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深入了解教材,对重要内容进行详细品味和探讨,设计好各环节和教学活动,教学重点在活动中突现出来,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活动中,通过活动,使他们明确分清所学知识的次、重点,也使教学内容得到去繁取简,学生更能书声朗朗,而不是哈欠连天。
256 让学生读熟课文、熟记课文内容。
在我们平常的阅读教学或听其他老师上阅读课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教师总是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情绪低迷,参与课堂活动的人不多,一问三不知,学生思维活跃不起来,老师只能麻木的自问自答、满堂灌。课后总是怪学生基础差,素质低,不配合等等。其实,我认为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让学生读熟课文、熟记课文内容。试想一下,对于一篇课文都没有读熟、不知内容,学生怎么能提得兴趣、怎么去积极参与、怎么去思考和回答问题呢?更别说互动合作和探讨疑问了。因此,我们在授新课时,一定要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读准生词的字音、理解一些词语的意义、尝试领会文本的中心,然后教师再讲解、分析、点拨、提问,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质疑,如果学生还是不懂课文的重点、中心等,就不惜停下来让学生再读课文,直到他们弄懂。我们学校的黄老师以及我听了实验中学的一位老师的课,他们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讲授前先提问预习情况,如果发现还有同学没读课文,他们先停下来让学生再看书,课堂上让学生自读的时侯,经常会问学生读完了没有,没有读完的,继续让他们读。这就是“读”是为了“不读”的教法,也是一种“磨刀不负砍柴功”的做法。
26 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为思考对象,一方面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检讨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的要求相不相吻合,有没有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以及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使自己今后的教学行为得到不断完善。如:我们可以在教完一节课后作课后记录、批改作业时做好学生的错题收集、测试后做好试题分析、教研课后认真听取他人的建议等等,这些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27 进行有实效的教学行为评价。
271 建立起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微笑与掌声,要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激励与鼓励。表扬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品德和习惯、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经常受到表扬的学生,其学习心理是愉快的、积极的,可以推动学生去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同时,表扬还会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指出努力方向。
272 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后,评价趋向多元化。教学前评价指教师在上课前是否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个性爱好;教学中评价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互相配合,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教师是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学后评价指教师的自我评价、反思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重新构建新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向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教学前评价和教学后评价都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策略,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课堂。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牢牢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付出艰辛的研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提高民族地区中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05.2.
[2] 石国锋.《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的反思》《新时代教师》,2008.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新课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探索、实践。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广大教师的目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主要指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本人一直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镇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该地区的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差、起点低,对语文这门课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其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越低,厌学情绪愈发强烈。
1民族地区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乡镇初中的语文教学,处于一个费时多、投入大、收效甚微的状态。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过关,既不适应升学继续深造的需要,也不适应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需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黄金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打基础时期,中学生理当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但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在民族地区乡镇中学,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学习目的不明确。
课堂上,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瞌睡,或者做小动作,或者吵闹;学习时不动手、不动口、不动眼、不动脑,视上课为坐牢;。,经常逃学,外出闲逛、玩游戏等。
12 怕苦怕累。
练习、作业抄袭或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有抵触心理。
而在民族地区乡镇中学学生验血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21 学生自身的原因。
(1)有些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基础知识差、学习方法不当、成绩跟不上,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2)怕苦怕累。他们一方面有进步的要求,也想取得好成绩,但另一方面又怕苦怕累。
122 教师存在的因素。
(1)教育观念的差别。
学生是人,教师也是人,人就有人的需求,所以教书育人的根本出发点之一就是为了生存,简单的说为了养家糊口。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教师待遇迟迟没有提高的现状下,教师就更加关注自己打工能够得到多少钱;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激情,没有重心。
(2)教学方式陈旧保守,课堂教育效率低。
不少语文课没有特点,单调枯燥,对新的教学大纲更是不甚了解,忽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满堂灌和题海战术,更没有什么课外活动,让本应该生动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不愿意学,自然积极性不高,成绩差。
123 社会因素。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什么,讲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师生们每天泡在题海里,研究试卷的题型,答题的技巧,把一篇篇内容广泛、感情丰富的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意味。
广大家长寄厚望于通过升学之道使自己的子女成才,特别是他们对学校的衡量只看“升学率”,只要他的孩子成绩好,就认同你是一位好老师,这是一个好学校,社会就给你一个好声誉,因此,来自家庭、社会外部的强大压力,迫使学校不得不集中力量抓质量、抓升学率,以考试成绩评优劣,这也无形地迫使老师们在教学中应用“应试教育”的模式,这就阻碍了大部分学生的主动发展,自然就出现优生与差生,自然成绩就上不去。
(2)语文学科本身的问题。教材统编,全国共用一本书,教学内容划一,缺乏地域、学校特点;有些课文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法单一,教学过程不科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师生关系僵化,课堂沉闷,本是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却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目前,许多人观念没有改变,特别是就业观念没有改变,认为当干部才是就业,少数家长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少数家长认为送子女读完初中不当“睁眼瞎”也就可以了,观念上还出现不读书照样赚大钱的小商人意识,从而就丧失了送子女读书的积极性,这样,就使部分学生求学思想不稳定,因而放松了自己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上不去。
2增强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不少民族地区乡镇中学的语文教师还在旧观念上徘徊不定,教学方面陈旧落后,教改之路任重而道远。要结束这种落后不利的局面,出路只有一条——教学改革。
21 要了解学情。
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知识水平,好在教学中伸展自如。虽然人无完人,教师也会有弱点,但要尽可能的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第二,要了解学生。就是要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禁忌事宜、语言习惯、民族性格等,才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有序施展教学,不至于因为这些因素而影响教学过程。
22 要树立学生的自信。
自信是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动力,也是完成所有学习的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富有民族个性,热情豪迈而又不失民族的狭隘与偏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多表扬学生,还要注意说话的艺术,使学生既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而又不骄不馁,信心不倒,就一切都不难。在教学中哪怕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或是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时会遇到种种障碍,也不会使学生轻易放弃学习。
2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民族地区乡镇的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所影响,见识少,交通闭塞,对生活常见的一些现象一无所知,他们大部分不知道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有什么用,再加上家长大部分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针对这一下现状,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如,应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我国当前对农民有利的政策以及当前的时代发展,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24 构建民主平等关系,营造师生和谐氛围。
缺乏民主的师生关系,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社会的变革呼唤民主法制,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越来越强。
中学生在学习上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民族地区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你的爱、感受到了你人格的高尚和伟大,就会打心眼里敬重你,甚至崇拜你。不仅会愉快地接受你的教育,而且会以刻苦学习的方式来报答你。如果他们没有学好你的学科,会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你。所以,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示范,以一个正直、善良、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勇于探索的活生生的榜样生活在他们当中。
241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当堂质疑的学生的积极性,用行动来积极调整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相信学生,敢于放手,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乐于体验、探究、发现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教育的主人,教师的伙伴。从本质上讲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42 要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教育观下,倡导教师身心都从讲台上走下来,教与学互进,位置角色互换,打破传统的信息单向传统模式。传统教育中的“课堂权威”、“话语霸权”在张老师的课中已转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在这种充分的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中,教师可以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作品的字里行间,体味作者的思路与情感,让心灵浸染墨韵书香,激发学生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热情。学生在与老师经常性的互动交流对话中,真正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民主平等是多么的宝贵,获得了现代人不可少的素质。心与心贴近了,情与情交融了,老师换来的是学生的接纳,学生得到的是教师的尊重。
243 要建立合作的生生关系。
当今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但也是非常需要合作的社会,竞争的归宿是合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学相长”。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合作的兴趣,共同分享合作的喜悦,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比如,在说明制作的作文练习中,可以创造性地引入小制作比武。课前布置要求,课堂上分组进行制作,有的做洋娃娃,有的做车模,有的做航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合作完成制作的过程中学生情趣盎然。学生纷纷亮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后,口述自己的制作过程。课堂上活跃热闹的气氛被推向了高潮。接下来二十几分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人人都能完成四五百字的说明文。
25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51 先转变教师“教”的观念。
民族地区乡镇中学教师身处基础设施薄弱的学校,面对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差的农村孩子。特别是现在,农村留守儿童多,缺少父母的管教,很多学生不想上学,即使是来到学校了,他们的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学习的自觉性不高。鉴于这种现象,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的观念很有必要。
教师转变“教”的观念就是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成为课堂的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必须持续学习,持续成长,不断获取新知。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协助学生获取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让学生自觉地学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新课程中学语文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为学生的“学”服务,绝不做学生的“主宰者”。
252 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备课。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课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备课,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同学,他们有的同学数学知识非常贫乏,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个情况,适当的降低一些难度,引入一些他们所熟悉的情景。例如:在备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时,如果用北方的冬天雪景引入课题,对于罗城地区的学生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南方的学生对雪的了解和认识不多,就是老师都没怎么见过。由学生的生活环境,根据情况,不如这样引入,今年的“菜类、肉类”的价格上涨或下跌,河水的上涨和下跌,这样的引入效果可能更好,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无形中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53 立足课堂,开发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资源。
民族地区乡村的学校,要合理开发并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首先须转变“课本即教材”的陈旧教学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包括教师手头的指导用书、挂图、生字卡片、图书、报刊等“图书教材”,也包括电影、电视、广播、VCD、录音机等“视听教材”,还有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电子教材”与“网络教材”……因此,教材应成为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学生可以随时分享这些资源。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
254 创造合适的情景。
民族地区乡镇中学的学生,视野狭窄,好奇心强,我们可根据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和色彩的渲染把学生带入到与课堂教学知识有关的情景中,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怏然,求知欲望强。当然,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课文情节,使所描述的情节仿佛就在他们眼前,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例如,笔者在教《背影》这一课文时,先播放崔京浩唱的歌曲《父亲》给学生听,让他们陶醉在动人的乐声中,接着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父亲的背影,然后再通过图像、色彩导入课文中描述父亲各种背影的画面,使学生想起自己的父亲,想起父亲的背影,激起他们的情感,使他们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所教知识在适当情景中突现,使所学知识记忆深刻。 255 要大胆筛选教学内容。
大部分民族地区乡镇学生,上课时思想不够集中,注意力分散,如课堂教学内容太多,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和厌烦,这时就不是多多益善了。有时,适当地减少内容,反而使教学效果更佳。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深入了解教材,对重要内容进行详细品味和探讨,设计好各环节和教学活动,教学重点在活动中突现出来,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活动中,通过活动,使他们明确分清所学知识的次、重点,也使教学内容得到去繁取简,学生更能书声朗朗,而不是哈欠连天。
256 让学生读熟课文、熟记课文内容。
在我们平常的阅读教学或听其他老师上阅读课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教师总是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情绪低迷,参与课堂活动的人不多,一问三不知,学生思维活跃不起来,老师只能麻木的自问自答、满堂灌。课后总是怪学生基础差,素质低,不配合等等。其实,我认为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让学生读熟课文、熟记课文内容。试想一下,对于一篇课文都没有读熟、不知内容,学生怎么能提得兴趣、怎么去积极参与、怎么去思考和回答问题呢?更别说互动合作和探讨疑问了。因此,我们在授新课时,一定要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读准生词的字音、理解一些词语的意义、尝试领会文本的中心,然后教师再讲解、分析、点拨、提问,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质疑,如果学生还是不懂课文的重点、中心等,就不惜停下来让学生再读课文,直到他们弄懂。我们学校的黄老师以及我听了实验中学的一位老师的课,他们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讲授前先提问预习情况,如果发现还有同学没读课文,他们先停下来让学生再看书,课堂上让学生自读的时侯,经常会问学生读完了没有,没有读完的,继续让他们读。这就是“读”是为了“不读”的教法,也是一种“磨刀不负砍柴功”的做法。
26 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为思考对象,一方面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检讨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的要求相不相吻合,有没有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以及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使自己今后的教学行为得到不断完善。如:我们可以在教完一节课后作课后记录、批改作业时做好学生的错题收集、测试后做好试题分析、教研课后认真听取他人的建议等等,这些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27 进行有实效的教学行为评价。
271 建立起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微笑与掌声,要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激励与鼓励。表扬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品德和习惯、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经常受到表扬的学生,其学习心理是愉快的、积极的,可以推动学生去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同时,表扬还会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指出努力方向。
272 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后,评价趋向多元化。教学前评价指教师在上课前是否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个性爱好;教学中评价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互相配合,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教师是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学后评价指教师的自我评价、反思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重新构建新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向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教学前评价和教学后评价都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策略,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课堂。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牢牢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付出艰辛的研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提高民族地区中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05.2.
[2] 石国锋.《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的反思》《新时代教师》,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