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多层次工程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u20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工科背景下,为更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供给侧改革,合肥学院积极调整实验室建设思路,总结校内现有实践资源、建设模式、对企合作经验,打破传统实验室的建设模式,从"工程化、系统化、层次化"的原则出发,对接产业需求,组建面向本科生工程能力的全过程培养的四类工程中心。2019年度已完成首批两类共5个工程中心的组建工作。未来将持续建设,获得具有一定体量、功能集聚、产业对接鲜明的工程中心群,为工程人才的培养奠定硬件基础。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工程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0)09-0109-03
   实验室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1]。传统实验室建设以专业为出发点,对接课程,并不强调专业间、学科内的通用和融合,因此产业针对性不足[2]。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的发展与产业发展关系愈加紧密。实验室的建设需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因此探索建立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势在必行[3]。
  1 合肥学院现有实验室情况
   根据2019年10月份统计数据,合肥学院有267间本科教学实验室,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分布在各教学单位,承担全校本科专业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见图1。实验室种类包括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综合实训室、学生创新实验室等。
   近三年,在各级财政支持下,学校新建、改扩建了多间实验室,实验室数量和实践条件均得到极大提升,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增强了硬件保障。随着实验室建设的逐年开展,也发现了部分问题,如:实验室建设碎片化、孤立化;实验室布局系统化、功能化不足,场地利用不充分;专业内、学科间实验室的通用性、融合性不足;实验室建设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差距较大,产业针对性不强等。
   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了对实践教学体系支撑力度不足,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全面,这要求在未来的实验室建设中要顺应工程教育发展规律,做好系统化建设规划。
  2 工程中心构建思路
   梳理合肥学院现有实践资源,坚持产业导向,进行现有资源整合、优化,以对接新工科、实现产教融合发展为指引,以专业持续发展、学科交叉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为主要途径,以“面向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促进专业内交叉复合、学科间交叉融合”为建设准则,坚持“系统化布局、重点化扶持、阶段化建设”,积极发展各类工程中心。
   组建的工程中心将注重对通识性基础工程技能、与新技术和新产业相关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系统性培养。各类工程中心各具内涵、各有侧重、相互支撑,其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均衡发展[3,4],支撑本科教学同时服务地区经济发展。
  3 具体措施
  3.1 聚焦新工科,促进建设理念统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从学科出发,对接产业发展的中高端水平,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具有行业领域知识和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5]。在国家教育新形势下,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进行新工科建设,要通过凝聚行业、企业的力量进行产教融合,进而实现新工科的建设。
   在此背景下,应用型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建设不再仅仅是“增量”,更须“增质”:
   (1)回归“大工程观”,实验室建设向工程中心建设转变。传统的实验室建设模式是孤立、封闭、低效的,造成资源利用低下,跨学科、创新性的实验不易开展,所培养的学生工程素养不足、工程能力不全面。对接新工科,实验室建设向工程中心建设转变,要为实施本科生全过程、系统化的工程化培养建立硬件基础,通过多层次工程中心的建设能够实现基础技能的工程化训练、专业技能的实践化操作,以及多学科背景下工程应用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对接产业发展,工程中心建设强调与企业深度融合。工程中心建设要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强调校企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工程中心建设过程中融入企业元素、面向产业发展所需、突出学科交叉、解决真实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多种模式的探索,充分发挥企业能动性,调动企业人力和资源,实现工程中心的环境企业化、项目真实化。
   多层次工程中心的建设是落实产教融合的有力抓手,是将工程教育的内涵与行业资源的深度融合,实现工程教育与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需求实际对接的硬件基础。
  3.2 梳理现有实践资源,组建多层次工程中心
   把承担本科生实践教学的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各系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训室进行资源梳理和重组,向“资源系统化整合”“面向企业实际应用”和“真实生产环境”进行建设转移,组建形成四级工程中心,分别是:基础工程训练中心、工程实训中心、工程应用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工程中心,见图2。
   (1)基础工程训练中心。目前,我校基础实践课程如:金工实习、计算机基础、电工电子基础、化学基础、物理基础、工程基础的实验室分布在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和各个系部,拟优化内容并整合形成基础工程训练中心,强调工科大一、大二学生的工程意识和通识性工程基础的培养,使他们具备更广泛的工程视野、更全面的工程基础以及对工程有更深的理解。
   (2)工程实训中心。本类型工程中心是寻求专业深度发展、面向实际生产,强调大二、大三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工程化培养。拟将各系部有逻辑关系、可以形成能力培养链的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训室进行整合,组建形成多个、具有完整的输出能力、可以有力支持一个或多个毕业要求的工程实训中心。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是按照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生产标准进行的,真正落实学生解决真实的、复杂工程能力的培养。
   (3)工程应用中心。本类型工程中心是对接产业发展的中高端水平,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吸纳企业资源组建而成的,强调跨学科、综合型、复合型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如:无人驾驶工程中心是集自动控制、体系結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是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技术集成,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的,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4)大学生创新工程中心。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大学生,在各系部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基础上组建大学生创新工程中心,面向大一至大四各年级学生,本着“强调兴趣、鼓励创新、教师指导、行业引领”的基本原则,重点支持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有指导团队、实施条件可靠的工程中心建设。
   这四类工程中心覆盖本科生培养全过程,各工程中心各有侧重、各具内涵、相对独立,但相互支撑,实现工程实践教育的“通”“专”“用”和“新”,见图3。组建四类工程中心是将现有本科教学实验室资源系统化、合理化、资源化重组,目的是谋求突破专业限制、多学科交叉融合、增强产业对接能力、扩大共振区域,最终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地方服务。因此,为了实现输出能力的完整性和建设的标准化,进行有针对的、分阶段的支持建设。
  3.3 吸纳企业人才,完善管理队伍建设
   引领看政策,实现看途径,落实靠团队。各类工程中心的建设需要明确管理组织架构、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确定管理人员分工、责任与义务,还需建立相应的效能评价方案,以确保建设过程顺利实施、建成之后有效运行。
   对于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践实体,需要明确企业定位。可以由学校安排专人负责实践实体的运行与维护,由企业人员提供案例和技术支持,并参与学生指导。也可以按照“学科性公司制”的模式,联合企业从实践实体的设置、建设思路、管理运行和人才培养进行整体合作推进。
  4 建设情况
   自2018年确立建设方案以来,至2019年底,学校已完成首批两类共5个工程中心的组建工作,分别为工程实训中心,包括化工工程实训中心、物流4.0中心、生物工程与技术仿真实训中心;工程应用中心包括气压传动及控制实验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举例介绍具体组建情况。
   化工工程实训中心,建筑面积700m2。在化学工程与工艺、粉体材料等专业实验室基础上组建的具有不同化工单元操作的工程中心,主要从事铜锌铝系催化剂生产实训。中心建有催化剂材料、化工等原料与产品的检测分析、最新处理与加工工艺环节。该中心具有设计、实训、生产实习和科学研究的集成功能,可服务于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环境工程专业共5个专业,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等的实践平台,每年受益学生500人左右。
   气压传动及控制实验中心,是我校与德国大陆马牌轮胎公司合作共建专业“先进制造技术(双元制大陆班)”的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的建设完成对接企业生产线,按照真实生产环境构建的气动液压传动实验平台。综合了气、电、液基础知识、PLC控制等内容,完成机电一体化基础的培训课程。
   完成初步建设任务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对接安徽制造领域的支柱产业,引进德国工业4.0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以数字化、虚拟化、资源高效利用工厂及数字化工程为建设目标,建设智能型和自适应型生产制造系统。该中心将面向计算机相关专业、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机械自动化相关专业学生和老师,提供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与自动化控制、嵌入式系统开发、RFID技术、虚拟现实、车间数字化、信息化相關系统研发等的实验实训场所和研究平台。中心建设内容包含上述生产场景的各个环节,实现知识应用环节的工程实训,达到学生在工业4.0环境中的应用型研发能力培养。该中心2019年底已完成设备购置,中心的建成必将极大提高智能系统研究与开发的成效,提升我系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5 结论
   合肥学院是一所“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5,6],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新工科背景下,学校持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和深度。根据教育部和安徽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切实推进实验室建设的创新,更新建设理念、调整建设目标、创新建设模式,设定了四级工程中心的建设目标,并进行了初步实施。通过多层次工程中心的组建,突破校企合作瓶颈,共建学生教育、企业人员培训、研发一体的开放型、共享型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学校办学特色更加突出,为工程人才的培养和服务地方不断精进。
  ——————————
  参考文献:
  〔1〕徐浩.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共性问题的研究与实践[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4.
  〔2〕段黎.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研究——以A学院为例[D].西安:西南交通大学,2015.
  〔3〕黄刚,尹婵娟,郭盛,等.整合实验室资源 构建多层次实验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5):235-238,243.
  〔4〕张瀚,冯伟.试析高校实验室资源整合及多层次实验平台的构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6(02):31-34.
  〔5〕蔡敬民,奚春雁,彭远红.中德合作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3,11(21):23.
  〔6〕余国江,蔡敬民.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1,34(12):65-67.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求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实践育人环节。四川文理学院把校园文化作为美育工作的重点,注重挖掘培植文化育人潜能,着力构建积极向上、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具体实践中立足“一主体、两课堂、三联动”,深度开发,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翻译活动是两种语言、社会、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传统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随着翻译“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主体性理论逐渐得到了应有的认可及重视。本文从译者主体视角出发,以许渊冲英译的《西厢记》为例,揭示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文本选择、译者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及表达等方面的关键作用。研究证明,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文化传播的具体操作实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出发,展示了文化负载词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而关联理论可以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加以指导。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本文以《围城》为例,从《围城》英译本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语句进行探讨,以期探索文化负载词的有效翻译途径。  关键词:关联理论;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围城》英译本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
期刊
摘 要:古筝曲《高山流水》是我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也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作品和经曲作品。我国的古筝曲《高山流水》流行最广的主要有三个版本,即山东筝派、河南筝派和浙江筝派。其中浙江筝曲《高山流水》以曲调优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为主要特征。本文通过分析浙江筝曲《高山流水》,对我国传统器乐曲中所包含的民族色彩和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浙江筝曲;《高山流水》;民族色彩;音乐文化  中图
期刊
摘 要:针对安徽省高校2017级学生2017年、2018年两年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运用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1)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重视度。(2)搭建“四位一体”监测平台,完善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3)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助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4)强化架构“四方联动”机制,调动全员参与。 
期刊
摘 要: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国民的体质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单位,是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更是民族兴旺的體育教育的关键节点。本文从横向的角度,论述公共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课外训练等环节不衔接、不匹配的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化、教学内容模块化、师资培训多元化、赛事与活动组织化、体育社团固定化、假期体育丰富化等多角度入手进行论证。进而构建以体育课程教学为主体
期刊
摘 要:竹笛作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乐器,自“骨笛”、“骨哨”发展到现在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而又多彩的历史长河中,竹笛的发展也瑰丽多姿,历代均有竹笛名家辈出,更有文人骚客为其书写诗篇。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第一代竹笛演奏家的努力下,竹笛艺术得到快速发展。在第一代竹笛演奏家中,冯子存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是将竹笛从伴奏乐器变为独奏乐器的领路人,改变了竹笛的历史,并以独特的气息、音色和演奏技术
期刊
摘 要:专业分流是普通高校实行专业招生改革,采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后出现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这不仅是学籍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又一新的挑战。嘉兴学院南湖学院作为全国众多独立学院中的一所,面对专业分流这样的招生改革,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样的政策以及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个性化的专业,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专业分流工作的背景下,本文结合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机建系的专业分流现状,探讨了学生面对
期刊
摘 要:为丰富赤峰市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途径,提高粪便资源化利用水平,本文筛选利用当地奶牛牛粪和玉米芯为原料种植双孢菇的配方。在测定奶牛牛粪和玉米芯营养成分基础上,结合双孢菇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设计4种培养料配方,进行二次发酵和棚室内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奶牛牛粪的碳氮比与已有研究接近,玉米芯的相差较大;配方2(以每100m2计):奶牛粪2670kg、玉米芯2330kg、尿素4kg、过磷酸钙50kg
期刊
摘 要: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食品包装学为例,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并开展探索与实践。不仅让学生学会食品包装学课程的基本知识,达到课程的专业目标,同时又达到德育目标,为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食品专业学生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教师团队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食品专业;课程思政;食品包装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