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冲云霄吹破天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竹笛作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乐器,自“骨笛”、“骨哨”发展到现在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而又多彩的历史长河中,竹笛的发展也瑰丽多姿,历代均有竹笛名家辈出,更有文人骚客为其书写诗篇。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第一代竹笛演奏家的努力下,竹笛艺术得到快速发展。在第一代竹笛演奏家中,冯子存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是将竹笛从伴奏乐器变为独奏乐器的领路人,改变了竹笛的历史,并以独特的气息、音色和演奏技术在众多演奏家中独具一格。
  关键词:冯子存;竹笛;演凑技巧;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231-03
  冯子存是我国北派竹笛艺术代表人物之一,1904年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自幼随两个哥哥生活,条件艰苦。大哥是皮鞋匠,会拉四胡、板胡;二哥会吹笛子和打板鼓。冯子存随二哥学习吹笛子,他很快掌握了竹笛的演奏技巧并和两个哥哥给“高跷会”伴奏,主要以吹奏“二人台”音乐和当地民歌为主,如《送四门》《洋娃娃》《割筱麦》等。直到1953年被选中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观摩大会”,同年调入中央歌舞团担任独奏演员以前,他一直过着流离颠沛的生活。“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也是生活对冯子存的“眷顾”。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流浪的经历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为冯子存成为艺术大师奠定了基础。诚然,有坎坷经历者未必能成为大师,但大师必有广泛的社会阅历,特别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冯子存在改编或创作乐器时大多采用变奏手法来发展音乐。变奏是我国传统音乐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因为传统音乐的陈述主要通过旋律来实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线性思维,旋律要素包括音高、节奏、时值、速度和结构。西方音乐的变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变奏的过程中保留原来的主题线条或原有曲牌轮廓,此类变奏属于严格变奏手法或变奏曲;二是在变奏的基础上运用更多的展开手法,出现较大的对比或者新的材料,音乐的发展更复杂、更具有动力,不易保留原来主题或曲牌的轮廓,称为自由变奏手法或自由变奏曲。
  我国传统音乐的变奏手法多采用加花即兴变奏。其特点在于乐曲注意对主题或曲牌的即兴装饰,讲究“稳”、“巧”、“闹”的层次安排。如江南丝竹乐中《行街》《欢乐歌》《三六》等,在纵向上注重“加花”和“减花”的运用,横向上的变奏过程中则强调加花和板式的变化。冯子存的作品在旋律和技术上以即兴变奏为主,板式上要求与音乐的原型相一致。因为我国民间音乐在演奏时常常运用一个曲牌或民歌,它们的篇幅较小,必须多次重复,又不能每次都一样,要有变化,演奏者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变奏时就得按以下两个原则来演奏:一是变奏时必须抓住音乐的主干音,不能离题太远;二是变奏的篇幅与原型相一致,这样才能和其他演奏相合拍。因此,冯子存在变奏时侧重时值的等量转换,在相对时值不变的情况下,由一变二,二变三、变四等。其代表作品有《喜相逢》《五梆子》《黄雀亮翅》《对花》等。
  《喜相逢》原是戏曲的过场音乐,后由冯子存和方堃共同改编为竹笛独奏。乐曲以同一素材表现了情人离别、重逢、返乡、团聚四种情绪。虽然用一种素材表达多种情绪难度很大,但乐曲以不同的变奏方式和速度变化,依然将音乐的性格表现得恰到好处。全曲共计四个乐段,结构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A段比后三段多两小节,原因在于第一段的前六小节在变奏后变为四小节,时值由三变二了,节奏被压缩。A段节奏相对自由,带有散板的性质,速度从容,语音化的核心音调通过“句句双”形式,从容自如的陈述,气息悠长而富于变化,巧妙地利用滑音、花舌、赠音等演奏技术,表现了亲人分离时难舍难分的情绪。
  A1段速度为每分钟92拍,通过吐音、剁音的演奏技术实现对A的变奏。音调优美轻快地表达了亲人惜别后重逢的场景。那时的恋人不比现代人直白,情绪一定是含蓄而优雅的,将喜悦藏在心底又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冯子存以恰当的演奏技术和速度,准确地描绘出这一场景。
  A2速度进一步加快,演奏方式和前两段有明显的不同,此段中演奏技术以三吐音为主,节奏统一,音乐脉动无变化,曲调活泼而轻快,单纯地表现亲人幸福返乡的愉悦画面。A2和情人初见面的含蓄情绪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逐渐“熟悉”了,无论是内在的心态还是外在的举动都逐步放开,两人也由见面时的羞涩变为携手而行,清脆、俏皮的吐音恰好表达了此场景。
  A3的速度更快,再次利用A、A1的演奏技术与主题原型相呼应。A3中吐音逐渐减少,原来的剁音和花舌再次突显出来,在演奏技术上给人留下“三部曲”的印象。此段演奏的力度要加大,其中六小节八度对比的由羽到宫音的滑奏,将愉悦的情绪完全释放。
  《喜相逢》采用连贯变奏的方式,而且这种连贯变奏的结构思维不仅体现在对核心音调的变奏处理等微观结构方面,也体现在主题与各段之间,每段之间紧密相连,乐曲在速度和情绪呈递增式的变化,速度一步一步加紧,情绪也逐步高涨,但不强调段落之间的划分,乐曲一气呵成,体现“稳”、“巧”、“闹”的层次安排。该作品的变奏手法不同于西方古典音乐中有固定音型模式和固定装饰变奏手段,中国的变奏手法带有一定的“即兴性”。所谓的即兴并非随心而欲,而是没有一定的程式性,不刻板,灵活自如,注重音乐的内在联系。《喜相逢》既有北方音乐豪迈、粗犷的特点,又兼容南方音乐的细腻、柔美的一面,旋律优美活泼,形象生动亲切,乐曲感染力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冯子存另外一首重要作品《五梆子》和《喜相逢》一样,经常被搬上音乐舞台。《五梆子》变奏特点和演奏技术的运用与《喜相逢》同出一辙,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于《五梆子》独特的语言和句法堪称一绝。《五梆子》的原始素材是华北地区流行的曲牌《碰梆子》,也常作戏曲的过场音乐。乐曲的结构与《喜相逢》一样,由A+A1+A2+A3四个篇幅相同部分组成,速度呈递快式变化,音调优美而活泼。原型A可以划分为a、b两个乐段,a段由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四个乐句陈述,结构方整,每句四小节,音乐陈述的逻辑清晰,乐思表述从容、圆满。A段中的主要特点在乐句起音和落音上,和古诗中的“藏头露尾”手法相似,四个乐句起音的“6、5、3、2”和落音的“3、2、1、6”相呼应,构成完整的羽调式音阶“6、5、3、2、1、6”。   b段由长短不一的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二句均为四小节,两句之间结构紧凑,乐思统一。第三句由“2+4”的六个小节组成,前两小节具有“过渡句”的性质,以“顶真格”的形式和第二句首尾相连,如没有这两小节的话,第二句和第三句的连接就较为唐突。这两小节改变了音乐前进的脉动,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意。第四句由“3+3”的六个小节组成,两个乐节的落音都在徵音上,结构和第三句不同,该句的前三小节具备完整的乐思,后三小节作为补充,在“量”上和第三句达到平衡,对音乐的调性也起到巩固的作用。
  A的调性呈开放式,a为羽调式,b段为徵调式。a段中的句法结构严谨,调性明确;b段以“顶真格”的形式与a段相连接,为了强调该乐段的调性,后三句都落在徵音上,以便淡化a段的羽调色彩感。《五梆子》句法结构灵活,调性色彩多变,整体结构上严谨统一,局部多变,体现出冯子存对音乐的独特处理和高深艺术素养。
  《对花》和《黄莺亮翅》在结构、演奏技术的安排上和《喜相逢》《五梆子》大致相同,它们的音乐语言和内部结构又各有特点,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成为竹笛变奏作品中的经典。在冯子存的作品中还有部分是根据同名曲牌改变而来,如《柳青娘》《万年红》《小开门》《打金钱》《八板》等,这些作品中的演奏风格、技术都能体现冯子存的艺术风格特点。
  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主要体现在个人的创作个性、演奏个性上,是本人的生活经验、思想观念、审美取向、创作方法和音乐语言的综合体现。“吹破天”是大家对冯子存演奏状态的描述,由此可见冯子存笛子音色的粗犷、豪放、音量之大。如此吹笛和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前后,冯子存的艺术生活场所主要在乡村野外,多为室外演出,若笛声太小,台下就听不见;遇上恶劣天气还得顶风演奏,气息太小、太浅,笛子发音都很困难。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冯子存的气息功底极深,演奏的音量大、力度强、音色饱满,非常人之所及,这也为他音乐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冯子存长期参与地方戏的伴奏,戏曲中生动细致的表情和语言紧密结合的要求,促使他在竹笛的演奏技术上有了不同的发展,因此他的演奏中各种北派竹笛演奏的技巧,如吐音、花舌、历音、剁音等,都有了个性化的运用。
  吐音是通过舌尖快速堵住气流从风门中流出,而又迅速地放开而产生的断奏效果。配合舌尖放和堵时发出的声响不同,可以分为单吐、双吐和三吐,要求吐出的音符必须有颗粒性、富有弹性且短促清脆。冯子存最早的吐音是用嘴唇“喷”出来的,发音力度强,具有爆破感,但是发音迟缓,不够灵巧,演奏俏皮、轻巧的音乐时就显得较“拙”了。后来在其学生霍伟的影响下改为舌吐音,尽管如此,他吹奏吐音依然比其他人的力度强。另一位北派竹笛大师刘管乐不追求粗犷性,音色饱满结实、力度在中强以下即可,冯子存和他虽同属北派,但对音色、音量的审美取向不尽相同。
  花舌俗称“打呼噜”,演奏时将舌尖轻轻抬起,通过气流冲击产生振动,根据振动幅度的大小可以分为冷花舌(现在称为小花舌)和大花舌两种。冯子存在乐句的起音会常用小花舌配合手指来渲染气氛;大花舌常用于乐句的结尾,有时还配合“飞指”(右手在竹笛的指孔上快速地来回抹动,像钢珠在钢管内滚动发出的音响一样);还可以和“气冲音”配合使用。花舌和其他技术的综合运用也是冯子存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五梆子》《闹花灯》《喜相逢》《农民翻身》等作品中都有大量的运用。
  剁音和历音在冯子存的作品中也时常组合使用,这也是他的一个标志性技术。通常是先剁而后历,先由“c”剁至“e”,再由“e”历回到“c”音上,哪里来再回到哪里去。在冯子存的作品中,特别是气氛需要热烈时,这种组合几乎无处不在。
  气变音是通过气流的缓急来改音高的技术,气流变急音则升高,反之,音会降低。冯子存运用的气变音有两种,一是气颤音,将气流快速地缓急变化,模仿指颤音的效果,一般只能将音升高半音,若超过半音的频率,气息变化太大而无法完成。《农民翻身》的引子中就有此技术的应用,模仿人的哭泣之音。二是气冲音,它和气颤音的原理一样,但气息变化的幅度大,可做小三度的变化。《农民翻身》引子中气颤音后紧接着就有气冲音的运用,以此表达曲中人物情绪变化的幅度。《喜相逢》的第19~20小节,气冲音和花舌组合运用,将原位音升高小三度,因和花舌同组合,此处需要的气息量非常之大。
  冯子存以“冲云霄之气”“吹破天”,他独特的演奏技术,开竹笛艺术之先河,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观摩大会上,将竹笛搬上独奏的舞台,以《喜相逢》震惊艺术界,改变了竹笛艺术的历史,也改变了他的艺术人生。冯子存经历了社会的各种变迁,对不同的社会有深刻体会。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举国上下一片生机,在他的一部分作品中,也对这一社会景象进行描写,如反映新旧社会对比的《往日与今朝》、《农民翻身》;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场景的《渭河两岸忙春耕》《公社一片好景象》《春暖花开》等;欢送人民子弟光荣入伍的《欢送》《祝贺》等,这些作品都能体现出一代竹笛宗师冯子存强烈的社会责任和高贵的艺术品格。
  参考文献:
  〔1〕霍伟.冯子存笛子曲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俞逊发,胡锡敏.中国竹笛[M].海南出版社,2005.
  〔4〕周世波.箫笛音乐[M].湖南文艺出版,2002.
  〔5〕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中央音乐出版社,2004.
  〔6〕李洪明.艺术鉴赏[M].东方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摘 要:影视翻译研究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对于文化因素的译法学术界有着截然不同的呼声。本文通过对四部欧美经典影片双语字幕翻译进行研究,描述并总结了影片中常见文化词的译法,进而从文化交流、译者、译文和受众四个方面分析异化策略的优越性,并且认为由于影视语言的综合性,异化翻译策略在影视翻译中应该有用武之地。  关键词:影视翻译;文化词;异化;归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 要:米兰·昆德拉是探究“存在”的小说家,他深受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影响,始终致力于用小说艺术来探索“被遗忘的存在”。米兰·昆德拉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是对存在命题的具体论证,他不断提醒人们去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以抵抗“存在的被遗忘”。  关键词:胡塞尔;海德格尔;存在;被遗忘的存在;生活世界;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80
期刊
摘 要:对于最大泡压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实验,我们通过调整冒泡速度对其进行实验探索。实验测试了冒泡速度分别为3,5,7,9,11s/个时,乙醇与异丙醇两种溶液在浓度为10%,20%,30%,40%,50%时表面张力的大小。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乙醇与异丙醇溶液,当冒泡速度为11s/个时,这两种溶液的表面张力值最接近理论值。因此在测定表面张力的实验时冒泡速度控制在10s/个以上,所得数据更精确。通过初步探
期刊
摘 要: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托尼·莫里森注重从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选取创作题材,发掘和建构黑人文学的独特性。其代表作品《宠儿》通篇就像一曲即兴演奏的爵士乐,不仅荡漾着爵士风格的语言特色和文本结构,还充分体现了爵士乐重视心灵体验、追求自我解放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爵士风格;非洲传统;语言特色;文本结构;即兴;融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求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实践育人环节。四川文理学院把校园文化作为美育工作的重点,注重挖掘培植文化育人潜能,着力构建积极向上、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具体实践中立足“一主体、两课堂、三联动”,深度开发,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翻译活动是两种语言、社会、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传统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随着翻译“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主体性理论逐渐得到了应有的认可及重视。本文从译者主体视角出发,以许渊冲英译的《西厢记》为例,揭示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文本选择、译者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及表达等方面的关键作用。研究证明,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文化传播的具体操作实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出发,展示了文化负载词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而关联理论可以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加以指导。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本文以《围城》为例,从《围城》英译本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语句进行探讨,以期探索文化负载词的有效翻译途径。  关键词:关联理论;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围城》英译本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
期刊
摘 要:古筝曲《高山流水》是我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也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作品和经曲作品。我国的古筝曲《高山流水》流行最广的主要有三个版本,即山东筝派、河南筝派和浙江筝派。其中浙江筝曲《高山流水》以曲调优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为主要特征。本文通过分析浙江筝曲《高山流水》,对我国传统器乐曲中所包含的民族色彩和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浙江筝曲;《高山流水》;民族色彩;音乐文化  中图
期刊
摘 要:针对安徽省高校2017级学生2017年、2018年两年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运用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1)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重视度。(2)搭建“四位一体”监测平台,完善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3)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助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4)强化架构“四方联动”机制,调动全员参与。 
期刊
摘 要: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国民的体质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单位,是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更是民族兴旺的體育教育的关键节点。本文从横向的角度,论述公共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课外训练等环节不衔接、不匹配的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化、教学内容模块化、师资培训多元化、赛事与活动组织化、体育社团固定化、假期体育丰富化等多角度入手进行论证。进而构建以体育课程教学为主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