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生活的韵律 传递时代的新声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1984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中央音乐学院庆祝70华诞系列活动之邀举办的“歌唱生活、赞颂时代——关益全作品音乐会”于2012年1月4日在北京保利剧院隆重举行。
  关益全从事专业艺术五十多年,涉猎作曲、指挥、评论、摄影等多个艺术领域,但他始终不忘坚持深入生活,努力勤奋创作。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均以高昂、热情的情调歌颂我们这个风起云涌的伟大变革时代,运用抒情、酣畅的韵律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多次以专题形式介绍播出了他曾在京举办的两次作品音乐会。
  这次音乐会共分为《草原神韵》、《塞上乡音》、《中华之声》三个部分,包括交响合唱,马头琴与交响乐队、竹笛与交响乐队、女声合唱与交响乐队及男、女不同声种的独唱、二重唱等不同体裁的26首作品。北京新爱乐乐团、中国广播合唱团和来自总政歌剧团、中央音乐学院、空政文工团、海政文工团、战友歌舞团、武警文工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中央民族歌舞团等歌唱家参加了演出。植根生活的韵律与传递时代的新声,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
  1月5日上午由中央音乐学院校友会、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主持下在京召开了“关益全作品音乐会座谈会”。众多国内音乐界资深人士出席了座谈会,给予关益全作品音乐会以高度评价
  黄旭东(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本次座谈会主持人):
  关益全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忠实校友,是我院副院长兼作曲系主任江定仙教授的关门弟子,结业时曾在我院成功举办了“声乐汇报专场音乐会”,返回工作岗位后,他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好作品。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他与母校联系,为母校做事。时逢庆祝中央音乐学院70华诞期间,我们特邀他回母校举办摄影作品展览,同时还举办作品专场音乐会。可谓创作成果丰硕,其敬业精神可贵。
  傅庚辰(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作曲家):
  首先祝贺关益全作品音乐会取得成功。昨天中场休息时电视台采访我,我讲到,音乐会倾注了关益全很多的心血,在他30多年的创作历程中,有了深厚的积淀与丰富的作品,作品展示了草原的情景和对内蒙古人民深厚的感情,很浓郁、很突出、很鲜明,是一场积极向上的很美好的音乐会。音乐会下半场内容广泛,表演形式也很丰富,也有反映新疆题材的作品。作品内容是歌颂祖国、歌颂生活、歌颂时代,这样的创作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许多作品都是来自生活、来自时代,因此生活气息也非常浓郁。前不久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几句话:“生活最深刻,群众最智慧,泥土最芬芳。”我看这几句话也适合关益全同志。歌唱演员的阵容还可以,但准备得还是有些仓促,有的演员背不下词,这也不可避免,因为这里边的好多演员12月25日还在广州参加我的作品音乐会呢,但王静还是背唱的,很不错。有的报幕词不够准确,比如女主持人有一句“特色社会主义”,不加“中国”两字是不可以的。关益全在基层(包头)音协,拳打脚踢地开展工作,他是多面手,不仅是作曲家,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
  王震亚(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音乐创作》原主编,作曲家):
  昨晚音乐会时间那么长,我确实很累,但今天这个座谈会我一定要参加,我已是近90岁的人了,这样的机会也不多了。关益全是中央音乐学院最忠实、最杰出的校友之一,他对学院的感情是很深的。70周年校庆时他在学院的摄影作品展出非常感人,音乐学院的几代师生和过去的重大活动几乎都有他拍摄的照片。他是个多面手,不仅能作曲,而且还是摄影家,指挥也很有特点。漫瀚剧这个很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剧种就是在他手里成长起来的。他的创作不一定是最突出的,但是他的音乐组织能力却很杰出。他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他的精力很旺盛,国家现在很重视发扬民族文化,希望他能为漫瀚剧继续前进做贡献,使之发展成为包头文化的品牌。
  刘育熙(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
  乐如其人,从老关的作品就能感受到他对人、对事业、对生活就像一团火。现在有些人的作品我们听不懂,而他的作品让我们明确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对时代的热情讴歌。我对他不断探索、孜孜不倦求上进的精神表示敬佩!我们之间的友谊从他到学院学习相识已有三十多年,不是一时一事的朋友,而是终身的朋友。我以老关为友而为荣、为乐。
  陈虹菁(北京新爱乐乐团常任指挥):
  指挥关老师这场作品音乐会我感到很荣幸、很高兴。我最大的体会是能成功举办这场音乐会真是不容易;他要组织那么多演员,还要亲自筹集所需资金,还有许多具体的事项都要亲自去做,他对音乐艺术契而不舍的精神使我深为感动。他的为人也非常厚道。那么多年从不丢掉自己的艺术良知,实在是难能可贵。从音乐方面来讲,我最大的感受是当我对他的作品一看谱子,一排、一听就感到这是来自生活中的声音,使我认识到只有具备深厚的生活底蕴,才能写出这样优美的旋律,才能写出这样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总之,通过指挥这场音乐会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蒙古族的长调,西北民歌的韵律都谱写得既有新意又十分动听。如果一个人的音乐能够让人瞬间感动,那么他就成功了,这一点关益全老师做到了。
  贠恩凤(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女高音歌唱家):
  关益全为人热情、善良、厚道。去年10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大型民歌演唱会《黄河情韵》的演出中我曾与他合作,他把沿黄河八省的代表性民歌组织在一起,在北京展示,这是我们黄河儿女的荣耀。这次音乐会是我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专程由西安赶来的。听关益全创作的音乐,就觉得这是真正田间地头、山坡矿井的声音。只有深入生活才知道人民的伟大,关老师经常到生活中采风,所以有着厚重的底蕴。关益全用音乐给美好的生活插上翅膀,听他的音乐不仅可以做到自我提升,同时还可以净化心灵。
  张浩(内蒙古电视台新闻主播):
  我从来没见过一个像关益全这样对事业那么执著而且全身心投入的人,此次作品音乐会是关老师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希望他的音乐能够再度实现飞跃。
  杨振华(包头市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我受包头黄河研究会之托,专程由包头前来出席关益全作品音乐会。看后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我是包头人。音乐会有几个特点,一是把民歌和交响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二是把晋陕蒙的民歌和当地的二人台、漫瀚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三是把民族风情、草原文化、黄河文化都在音乐中表现出来。还有许多人们熟悉的诸如“泪蛋蛋”、“拉骆驼”、“走西口”等民歌音调,听后确实使人感受很深。关益全的创作,体现了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于庆新(《人民音乐》编委,原副主编):
  关老师的作品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曲曲散发着浓厚的泥土气息;第二,对祖国的讴歌、对生活的热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在他几十年的创作之中,这表现了一个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尽管我们可以在艺术上指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身处当前这样一个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审美堕落的时代,他在创作上没有媚俗,没有随波逐流,而始终坚持对生活、对祖国的坚定信念,十分难得!所以我认为,关老师是一位有良知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作曲家。
  座谈会上还有多位演员代表相继谈了他们的体会与感想,最后由专程前来出席音乐会的包头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敖建军副局长发言。他激动地说,1991年我以包头日报社记者的身份参加了关益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音乐会,那次音乐会规模大,影响力强,这次我受包头广电局和所属歌舞团、话剧团、交响乐团的委托前来观摩这场音乐会,我亲眼见证了他在京成功举办的两次音乐会,感到十分荣幸!这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自豪,包头人民的骄傲!我们包头市也正在落实党的六中全会精神,这次音乐会也将在包头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代表包头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局、文联与广电局对全力支持这次音乐会的中央音乐学院、北京新爱乐乐团、中国广播艺术团合唱团与众多的首都歌唱家及出席今天座谈会的专家老师们致以由衷的谢意!
  肖强 包头市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特约编辑 于庆新)
其他文献
一  “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中国源远流长的笛乐文化从河南舞阳的贾湖骨笛、浙江余姚河姆渡的骨哨等考古发现,中国的笛管类乐器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东晋桓伊奏柯亭笛,唐代李謩擅吹笛,笛管乐器在宫廷雅乐和燕乐里都不可或缺。宋代戏曲兴起,明清时期昆曲、京剧、丝竹乐也相继盛行,竹笛一直都作为戏曲伴奏和乐队领奏,真正在舞台意义上的独奏形式在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形成。中国笛乐艺术一路走来,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
21世纪20年代,在北京曾先后出现北大音乐研究会(1922年改称北大音乐传习所)、师大西乐社、爱美乐社以及国乐改进社等重要的音乐组织,对推动近代北京乃至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30年代后,就在这些曾显赫一时的音乐组织渐渐销声匿迹之时,以柯政和为会长的中国教育音乐促进会(以下简称“中促会”)出现了。该会是以“联合热心及爱好音乐的人们,共同促进音乐的发展与普遍”为主要发展目的的
黄飞立教授65年后再排“祖国大合唱”  2012年12月28日晚,天空飘起了晶莹的雪花,湿滑的路面丝毫没有阻挡住人们汇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的脚步,大家满怀敬仰和感恩之情到此聆听“纪念马思聪、江定仙百年诞辰独唱、合唱音乐会”。  这份敬仰和感恩,是给予在马思聪、江定仙百年诞辰之际,倾情演唱两位作曲家声乐作品的育英·贝满老校友合唱团的。育英中学和与其相邻的贝满女中是两所有近150年历史的名校,成立于
“绿色吴起·温馨家园”征歌活动启动    为了纪念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宣传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吴起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由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中共吴起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绿色吴起·温馨家园”征歌活动启动。  本次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征歌及采风创作阶段,采取面向全国各阶层专业、业余词曲作家征集歌曲和向国内知名词曲作家约稿两种方式推进,截稿日期为2009年4月30日。第二阶段为
独幕歌剧《夕鹤》是木下顺二编剧,取材于柳田国男的《左渡民话》,由日本作曲家团伊玖磨(1924--2001)于1950-1951年完成。这部歌剧是因为它在日本对西方歌剧艺术探索的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典型意义:代表了日本对舶来艺术通过早期的模仿移植,到中期的交融借鉴,再到最后与本民族文化艺术特点高度融合之后的歌剧创作水平。同时,它也是其第一部在本土之外上演并获得相当影响力的歌剧。    一、团伊久磨与《
引 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教育界的造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尽管国家教育部三令五申,从2002、2004、2006到2009年接连四次下发一系列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文件①,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多种社会原因,成效并不显著,不端学风仍不断出现,且在某种程度上正悄悄地发展着。在如今的高科技时代,一种经相关教育部门批准的、须在网络上进行公开教学的“精品课程”应运而生;而学术不端行为这个怪物
近年来中国民族声乐领域有不少论著,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管林著的《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1984)和《中国民族声乐史》(1998)、傅雪漪著的《戏曲传统声乐艺术》(1985)、顾旭光著的《中国民族声乐论》(2000)、金明春著的《民族声乐艺术》(2000)、李晓贰著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2001)、郭建民等著的《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引论》(2004)、刘雅丽编著的《民族声乐概论》(2007)等
11年10月18—20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办的“2011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和声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大专业院校的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众多专家与师生,围绕我国当代专业音乐创作尤其是音乐院校作曲家的理论与实践,举办了多场学术讲座,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理论探讨并呈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的最新成果。正如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教授在开幕致词中所指出的,本次论坛是“一次独具特色的
时盼多日,蓝雪霏《畲族音乐文化》终于再版!  2002年6月,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由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策划,汪毅夫主编的畲族研究书系,此书系六本论著涵盖关于畲族风俗、音乐、语言、相关民族比较等多方面研究,而其中关于畲族音乐方面论著——蓝雪霏博士学位论文《畲族音乐文化》成为其中一大亮点,而蓝雪霏教授也以此成为音乐学女博士。  论著自问世起便吸引了众学者的目光,并于20
由当代最出色的次女高音歌唱家塞西莉亚芭托莉(Cecilia Bartoli)于2007年录制的专辑《向玛丽娅致敬》①注定会在当代声乐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这张集欣赏性与学术性于一身的专辑是为纪念19世纪传奇次女高音歌唱家的玛丽亚马里布兰(Maria Malibran, 1808—1836)而录制,其制作团队集合了众多欧洲顶尖艺术家,除了芭托莉本人外,还有以诠释德奥古典交响乐及歌剧作品见长的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