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句子结构及主语对句内逻辑关系隐与显的控制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ro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逻辑关系的显性与隐性是谈论颇多的一个话题,本文旨在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从句子层面探讨句内逻辑关系显性与隐性的决定因素,从而得出既定句子结构及其主语的设定影响句内逻辑关系的显与隐。
  关键词:句子结构 主语 因果关系句 显性逻辑关系 隐性逻辑关系
  
  英语表达中不仅有篇章层面上的逻辑连接词,还有句子层面上的逻辑连接词。到底是什么主导着句子层面上的逻辑连接词的显与隐?结构主义认为句子是以短语为单位的“结构体”组成的,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等,它们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谓语等成份。分析句子时可以分析句子结构树形图,使其在结构上成为“可以认识的客体”。
  以此理论为基础,对同一意义的英语句子的表述不论句中的逻辑关系是显性还是隐性,都要服从于其选定的句子结构和该结构中主语的语法要求,并且不改变句中信息传达的逻辑关系。下面我们以表因果关系的简单句(通常是带有独立结构的简单句)和复合句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1)Deeply moved,he thanked her again and again.
  [译文](因为)深受感动,他一再地谢她。
  (2)Absorbed in his work,Jim neglected food and sleep.
  [译文](因为)专注于工作,吉姆忘了吃饭和睡觉。
  在这一组例句中,由于作者打算使用独立结构,这就决定其因果逻辑一定是内隐的。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把它们变成复句而将其因果逻辑外显。上面句子依次为:
  (1)He thanked her again and again,because he was moved deeply.
  (2)Jim neglected food and sleep, because he was absorbed in his work.
  相比于独立结构,这一组复句显然在表述上显得罗嗦,可见逻辑的内隐还是外显取决于句子结构形式。下面我们以表因果逻辑的复句为例再来分析:
  The strike would prevent the docking of ocean steamships,which require assistance of tugboats.
  [译] 罢工将使远洋货轮无法靠岸,(因为)它们需要拖船的帮助。
  这句话传达的基本信息是:罢工,货轮无法靠岸,货轮靠岸需要工人用拖船帮(表隐性因果关系)。作者以“罢工”为主语来组句,按照“为避免歧义,修饰成份尽可能离修饰语近”的语法原则,require assistance of tugboats逻辑上的主语是steamships发出的,所以要放在其后,句法上要用which来联接。这样既满足了表层句式的正确性又把语义逻辑(表原因)隐性传达出来了。
  若以“货轮”做主语,其英语句应为:Ocean steamships can’t sail into the dock because it needs the assistance of tugboats operated by workers who are now on strike.这一句子中虽然主语换成了Ocean steamships,但由于句子内在语义逻辑不能发生变化,所以在处理具有隐性因果关系的成份时(即货轮靠岸需要工人拖船的帮助),就要选择新的句子主语管辖下,形式与之相符且仍传递原语义逻辑的显性表达(because)。
  若以句子“货轮无法靠岸”做主语,其英语句为:That ocean steamships failed to sail into the dock is due to the strike which made assistance of tugboats impossible.这句话的主语是由that引导的“货轮无法靠岸”充当的,在新的句子结构及主语管辖下,只好重新选择新的表达方式(显性表达)表达原有语义逻辑(is due to)。
  当然还有更加复杂的表因果的复句,就像逻辑教学中其悠久的教学原则——“做尽量少的假设”所说的那样,在研究句内逻辑与句法形式关系时,也要本着尽量少的干扰,专注于句子结构与显性、隐性逻辑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宏薇 李亚丹 新编实用汉译英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 许国璋 《许国璋论语言》[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3] 张培基 等《英汉翻译教程》[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4]张善升 英语的逻辑形式和英译汉时的逻辑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3,(3)。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是完成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的时间,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体系,使中专英语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结构 优化 和谐课堂 师生关系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个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实践过程。而对于中专学生来讲,英语的实践性显得更加重要。中专学生大多底子差、基础薄,对英语学习
期刊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教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一、“学案导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利益为最大化。“导学式教学”实施的
期刊
摘 要:学习英语,广义上来说,就是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化,一方面是其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是以文化为载体的语言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习惯和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都很重要。但在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重知识轻文化的现象仍然存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英美文化教学有效渗透进初中英语教学中,促进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英美文化 初中英语教学 影响 有效 途径和方法    一、引言  语言学家拉多曾说
期刊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能直接阅读外语书籍、报刊杂志,从中获得必要的信息,非常重要。此外,我们掌握的语言材料越多,使用外语的能力提高得就越快。目前高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阅读材料单一,学生能接触到的阅读材料基本上是教材、试题和复习资料。为解决这一问题,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我校成功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化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英语报刊阅读辅助教学新模式的研究
期刊
摘 要:情境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它具有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等优势。作为对传统英语教学的创新,情境教学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进师生的情感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实际交流能力。  关键词:中职英语 情景教学 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中职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具备英语技能是步入社会、参与市场竞争和就业的重要条件。然而中职生的英语基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感受颇深。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好的授课方法值得借鉴,但激发兴趣、寓教于乐,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却是我最欣赏的。当然,由于教师的素质不同,教学对象不同,使用教材不同,因而进行趣味教学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趣味教学所探讨的这些方面和所要追求的效果是相同的。本文愿就此谈点拙见,以引起
期刊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  就自主学习而言,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  1.Henry Holec(1981:3)将自主学习定义为“一种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  2.Dickinson(1995)则认为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又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他解释说,态度是一种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决策的责任,能力就是学习过程中的决策和反思。  3.根据Benson(1997:25)的观点,自主学习主要包括
期刊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正式向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运用物体颜色、动感、声音大小的对比,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协同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有极大的帮助;还能更广泛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学习的情绪,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我们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优势,在教学
期刊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
期刊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渗透文化,不仅能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通过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本文阐述了小学英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 文化 渗透 教材 教学实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