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聚”解“两难”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enhuaji1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如何真正落实合作学习,笔者认为可以运用教学策略聚能、聚神、聚心、聚力,使合作学习成为面向教师和学生的高效学习。
  聚能:每个人都有能力范围内的事做
  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与“小组交流讨论”划上等号,其实,在合作学习中,不光要给每个学生说话的权利,还要让他有话可说。让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也有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可以做,将组内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聚合”,形成小组合力,同时也让独立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小组“聚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学习根据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由低到高将学生分为ABCD四类。其中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A、B类学生在传统的小组交流讨论中往往无话可说,讨论中长期“无话可说”慢慢使他们丧失讨论交流的信心,脱离小组学习共同体,也就没有倾听的兴趣。
  为了保证在合作学习中,A、B类学生也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合作学习任务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到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不是直接开展缺乏具体指向的小组讨论,避免出现讨论成了优生“一言堂”的情况。
  1.组内按照A→B→C→D的顺序进行发言
  在合作学习中规定发言顺序,让在自由讨论中参与度较低的A、B类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有效避免学习能力强的D类学生说得过于全面,其他学生无话可说的情况。有了这样的顺序要求,教师的监管力度提高。每位学生都进行发言,小组的交流讨论就不再只是个别优生的事,保证合作学习的参与度。
  同时,在一个学生说的时候,其他学生需要做到认真倾听才能保证发言内容不与之前的发言重复。在合作学习中,每个人既要“听”又必须要“说”。
  2.给学生分层任务或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除了保证每名学生都要在小组内发言,教师还要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有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可以做。在自主学习中,有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优生常常会习惯性包揽所有任务,那么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参与度就会降低。久而久之,A、B类学生无法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学习热情就会大大降低。
  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布置分层的任务或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A、B类学生也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收获的快乐。例如,在数学课读题的过程中,让A类学生读(念得清晰洪亮即可),B类学生评价A类学生读得怎么样(考查倾听和评价能力),C类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意(考查总结能力),D类学生提炼关键词(考查提炼概括能力)。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考查了不同的能力,同时又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清楚题意。
  聚神:让“举手回答问题”成为过去式
  在合作学习课堂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让每个学生随时保持紧张感,“下一个要回答的可能就是我”,有了这样的想法,学生就会每时每刻保证专注,让“举手回答问题”成为过去式,学生更能聚神。
  在课堂中,教师使用抽签盒,盒中一共有16个签,分别对应1~12号组和有红色标记的四个签,对应ABCD四个组员,这样就能包括12个小组,每个小组内的4名同学,一共48人。抽签有三种模式,可以随机抽任意组(12根白色签选一)、组内任意同学(4根红色签选一)或全班任意同学(12根白色签选一、4根红色签选一)回答问题。在每一个合作学习环节的合作要求中明确汇报方式,可以是全组汇报,可以是一位同学汇报,但汇报的组或人都是随机抽选,并不是谁举手就点谁。
  在课堂中的随机提问环节,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点名,每个学生都有下一刻要起来回答问题的可能,每组都会有汇报的机会,每组的汇报人可能是组内任何一个人。这样就保证学生随时有紧张感,时刻保证专注度和参与度。
  教师将“点人”的权力交出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力,同时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课堂的未知性有可能让教师乱了手脚。但是这样的挑战可以进一步增加课堂的开放性。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聚神”的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答案和状况都是一次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抽到一个学生不会回答,首先请求组内帮助,再全班帮助,这样解决问题的学习共同体才是合作学习课堂中理应出现的。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合力解决问题获得成长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
  聚心:给学生随时表达想法和评判的权利
  在传统课堂中,很多时候一个学生或一个组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一边听可能一边就会产生自己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可能稍纵即逝。如果倾听的价值被削弱,學生就会逐渐失去倾听的兴趣,学生的“心”不在集体中,不在课堂中,那么课堂效率也就会随之降低。
  如何将学生的“心”聚集在集体中,聚集在课堂中呢?教师应该适当给学生一些权利。在集体中,有了权利就能提高成员在集体中的地位,成员的自我认知也会提高,觉得自己在集体中越来越重要,也就会参与集体活动。延伸到课堂中,如果学生只能做一个倾听者,而没有表达和评判的权利,学生会逐渐感觉到自己被“边缘化”,“心”就会逐渐远离小组、班级、课堂。所以,在课堂中,要给学生随时表达想法的权利。有了权利,学生就会产生主动使用的兴趣,就能真正把学生的“心”紧紧凝聚在学习共同体中。
  教师可以给每个组发三个意见牌(√、×、?),针对课堂上学生的任意发言,甚至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有疑问的都可以随时举“?”表达意见。在小组活动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用“√”和“×”随时对他人的学习做出评判。三个意见牌给了学生安静表达和评判的权利。
  经过长期的“权力下放”,学生逐渐有了“课堂主人翁”的意识,不仅在同学发言的过程中能做出判断,在教师的总结汇报中也能勇敢地举“?”,提出疑问。这样“聚心”的课堂开放而不混乱,促进了生生间、师生间的思维碰撞,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聚力:每个组员的表现都关乎全组利益
  在传统课堂中,每名学生都是独立学习的个体,得到的表扬或批评都是针对个人的。合作学习不光要将个人学习转变成集体学习,也要将个人利益转变成集体利益,真正将小组内每个组员凝聚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才能“聚力”,使每名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首先,要做到在整个合作学习的教学全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布置相应的组内任务。为了完成共同任务,组内每个成员互助互补,充分强调小组责任意识,让合作学习不再只是一个人能包办的任务。其次,每个组员只占有完成任务的一部分材料或信息,需要共享信息才能获得团队成功。教师的反馈评价也是针对全组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在每个组的桌牌后面画星星,代表对全组的奖励。而教师的反馈评价也不光只针对小组汇报发言中知识性目标的完成情况,在评价中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倾听能力、合作技能等合作性目标进行评价。在学生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任务,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全组利益,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曾经说过:“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合作学习就是这样“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是否能开展起来,需要依靠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对合作学习理念的认同。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大兴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陈殷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形式。  一、词汇趣味教学  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没有扎实的词汇基础,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会举步维艰。  鉴于词汇学习的重要性,笔者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有趣的方法记忆单词,比如通过对比、联想等发现英语单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是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安排的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表面涂色再分开后,每个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可能性及每种可能的数量和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计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  一、化繁为简,明确探究方向  教师出示四阶魔方,让学生认真观察,并用数学语言描
人教版教材每册都设置了“数学广角”内容,试图系统而有步骤地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数学广角”,就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一个学习支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象出数学模型(点段关系),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在充分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的教学语言精致准确,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有条不紊,没有任何“意外”。学生则被当作“牵线木偶”,回答着教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琐碎的问题。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不禁思考:学生到哪儿去了?他们在课堂中的存在价值仅仅是被动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是否有人了解过他们的学习困惑,在意过他们的学习需求,倾听过他们的内心想法?作为一线教师,该如何坚守学生立场,让学生站在课堂
部编本教材的写作教学编排很有新意。读懂编者意图对于正确使用教材、科学组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七年级教材为例,简要谈谈研读教材的体会。  注重方法指导。首先,在“阅读”板块示范写法。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是名家名作,很多写法值得借鉴。因此,教材在相应的课文后面设计了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写法。如:上册第一单元《春》,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济南的冬天》要求学生“借鉴课文
“前理解”是相对于某种理解以前的理解,或者是在具体的理解之前已有的某种观点或看法。  在对具体的文本解读时,前理解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影响。就积极面而言,前理解是读者解读文本的重要基础,因为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读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对文本进行理解、判断和评价的过程,如果读者不具备相应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就不能正常地阅读相应的文本。就消极面而言,前理解往往表现为一种成见或偏见。消极的前理
课改至今,语文仍是受诟病最多的学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强化分析、弱化阅读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始终在探求走出困境之路,而与“语文主题学习”的结识,无疑为我们的探求指明了方向。我们围绕“语文主题学习”的探求之旅,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主动探路,二是大胆实践。  一、主动探路  2016年6月,学校选派部分主管教学的領导和骨干教师到武穴市实验小学观摩“语文主题学习”开展情况。观摩回来后,小学部召开了
明代教育家、思想家陈献章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一、抓反复处质疑  有些文章,作者为了强调某种思想,或突出某种情感,有意让一个句子反复出现。教师抓住这样的地方质疑,能引导学生顺藤摸瓜,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和情感。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級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以下同版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真正将器乐教学落实到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并不多。有些音乐教师即使进行器乐教学,也只是将器乐知识蜻蜓点水般简单介绍一下。笔者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胆整合课本中的器乐教学内容,进行“竖笛进课堂”研究,从小学三年级起要求“人人有竖笛,个个能吹奏”,并在4—7年级选拔40名学生进行考查,组建竖笛乐团,进行合奏训练。经过两年多的教学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团队合作,提高交流能力  竖
课改以来,尽管中学历史课堂面貌发生了一些好的变化,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课堂质疑仍非常缺乏。笔者通过对200多节录像课教学语言的分析发现,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提问和学生被动回答为主,课堂上教师讲授、提问和学生被动发言的比例分别为20%、15%和18%,学生的主动发言比例仅占2%,教师接纳和利用学生观点的比例为5%。学生的质疑寥寥无几。此外,对历史教材内容或教师讲授内容经常提出质疑的学生占总体的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