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智力障碍简称智障,是指智商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且伴有适应行为障碍的情况。智障学生是指患有智力障碍的学生称之为智障学生。智障学生普遍存在着智力水平普遍低下,注意力难于集中,以直观思维为主,学习能力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学习中难于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等情况。根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适应生活”的教学要求,近年来,笔者从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游戏化教学及课外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等方面来培养智障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智障学生 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
在培智学校数学课堂上,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他们学习效率的强大内在动力,是智障学生求知需求的一种心理表现。当智障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兴趣时,即便碰上困难,他们也会下定决心努力探索,尽其所能解答问题,并从自身成功的实践经验中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转化为以后学习数学的动力,进而有效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作为培智学校的数学教师,除了要了解智障学生智力水平“可不可以”学习所要求的数学知识,更要了解智障学生“乐不乐于”学习。通常情况下,缺乏学习兴趣往往是造成智障学生不能学好数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特别重要,几年来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做法是:
一、勇于实践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普通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为15至20分钟,而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只有3至5分钟,甚至更短。每当教师教授知识的时间过长,他们就会表现出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发呆、到处跑动等一系列的不良学习情绪或行为。而且,智障学生存在感知觉缺陷,对抽象数学概念的学习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他们更需要各种具体的、直观的操作实践来辅助学习。因此,教学数学知识时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及时运用各种学具,让他们摸一摸、问一问、比一比、尝一尝……利用动手拼装、比较、清点、分割、测量等一系列生活化、情景化的操作活动,激发其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其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前,我不断考虑怎样才可以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本章节的兴趣?我紧紧抓住数学知识生活化、情景化的要求,尝试安排的教学步骤是:一是预设生活化的场景,把学生引入场景,形成初步相关数学知识概念。在教授知识之初,预设生活化的场景:家里买了七个橘子,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吃橘子。然后,把学生每三人一组,围着桌子坐在一起。全班刚好可以分成三个学习小组。每一组三个成员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宝宝。并要求智障学生分别记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二是情景再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我给每个学习小组分配事先准备的7个桔子和3个盘子,分别由每组的爸爸、妈妈、宝宝来分,要求他们按顺序给每个盘子逐个地分桔子,当每个盘子分到了2个桔子后,学生手中只剩下1个,无法继续分下去。这种情况无论是爸爸、妈妈、宝宝中谁来分都一样。这时,学生们就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想法,不安、无措、捣鼓着再试一试……并提出不同的问题。诸如:“老师,分不下去了,怎么办?”、“老师,再分一次行不行?”、“老师,撕开橘皮掰成一瓣一瓣的分可以吗?”、“老师,还剩最后一个桔子,我们一人咬一口行吗?”……三是进一步提出问题,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们提出不同的、发散性的问题时,我没有直接一一回答,而是再次抛出新的问题“实际生活中,同学们也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要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处理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问题上,进一步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饱含学习兴趣,学习数学知识。抛出相关问题后,接着告诉智障学生“我们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引导智障学生带着问题、饱含学习兴趣地来学习数学知识。这时我告诉学生:7个桔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最多只能分到2个,还剩下1个,这里的多出来的 “1”就叫做余数,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讲解之后,指名到讲桌上操作的是:将9个桔子平均分成4份,要求他说出每份几个?还剩几个?我又要求学生都来操作“分桔子”的练习,最后还把剩下的桔子奖励学生,强化对余数的概念,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用心思考,争取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
二、乐于游戏 引发学习兴趣
桑新民教授说过:“游戏天地可能是孩子们生长的最好环境。游戏里面有很多很多这种东西。所以我们要是能把这种东西拿来,放到我们教育里面,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协作、学习的规范、学习的能力都可能自然的培养起来。”游戏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兴趣与情感是紧密关联的,如果个体从心理上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时,它的神精中枢和内在心理活动会处于亢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脑会与该事件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这样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就容易多了。游戏化教学正是利用智障学生的心理特征,向他们的大脑皮层进行刺激,使其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喜欢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智障学生也不例外。课前,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設计各种游戏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时,我组织学生做“丢手帕”的游戏。将写上万以内数的手饰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围成圆圈蹲下,再指定一个学生来丢手帕,谁在自己背后捡到手帕就站起来。我范读该生头饰上的数字,学生就跟读、齐读,直把这个数读会。接着连续让学生依此游戏法再学其他数的读法,然后回到位上学习写法。又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我沙盘游戏带进课堂中,智障学生见到沙盘及各种各样的沙具后学习兴趣倍增,他们兴奋地从老师课前准备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彩色卡片中挑选出长方形卡片为小猪的家安装上大门、围墙并铺上小路。此外,我有时还组织学生做“老鹰捉小鸡”、“开火车”等游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游戏是儿童的语言,勿需过多指导,儿童就能很快进入游戏状态,儿童对游戏的合作与投入程度是其他形式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游戏中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异常浓厚的,能促使他们更深刻的掌握数学知识。
三、勤于沟通 触发学习兴趣
智障学生们往往存在这种情况,不喜欢或是厌恶哪位老师会表现得很直接,不论这位老师做的再好再不好,都是非常不好,十分讨厌。上课时,不学习、不配合、直接趴窝甚至调皮捣蛋拖后腿……有时虽然并不喜欢或是不擅长某一门学科,但由于喜欢这个老师,因而也兴致勃勃地上这门功课。上课时,坐姿端正,注意了集中,饱含兴趣,努力配合,即使回答不正确也积极发言……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智障学生的这一特点,规避劣势,发挥优势,把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学习数学知识中来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摸索、实践笔者认为:老师只有努力奉献爱心,耐心细心地融入到智障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亦师亦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教学七年级学生的数学时,课间经常与他们一起聊天、讲故事、拉家长,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取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使学生感受到被重视、被信任和体验亲情的温暖。我班曹ⅩⅩ既淘气又厌学,常常不交作业,但我从不在家长和同学面前指责他,而是一有发现其闪光点就表扬他。他对体育活动有兴趣,我常和他一起打篮球、玩呼拉圈、踢足球,他可高兴啦!渐渐地,我们成了好朋友,他喜欢听我讲课,勤学好问,不差作业了。我趁热打铁,指出他存在的缺点,他愉快地接受并改正得快。我还利用课余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哪怕有一点进步我都及时给予鼓励,帮助他树立信心,激发他的求知欲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世界上没有完完全全一样的两片树叶,智障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与同样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普通学校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相比较,距离是明显加大。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内外,教师要充分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认识差异,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同时积极营造融洽和谐师生的关系,努力取得学生的尊敬、信赖,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数学教学中,笔者用丰富学生的课堂实践、游戏化教学及课外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等方法来培养智障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从根本上削弱他们学习上的依赖性,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为其进一步学好数学奠定了必要的心理基础。
关键词:智障学生 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
在培智学校数学课堂上,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他们学习效率的强大内在动力,是智障学生求知需求的一种心理表现。当智障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兴趣时,即便碰上困难,他们也会下定决心努力探索,尽其所能解答问题,并从自身成功的实践经验中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转化为以后学习数学的动力,进而有效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作为培智学校的数学教师,除了要了解智障学生智力水平“可不可以”学习所要求的数学知识,更要了解智障学生“乐不乐于”学习。通常情况下,缺乏学习兴趣往往是造成智障学生不能学好数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特别重要,几年来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做法是:
一、勇于实践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普通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为15至20分钟,而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只有3至5分钟,甚至更短。每当教师教授知识的时间过长,他们就会表现出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发呆、到处跑动等一系列的不良学习情绪或行为。而且,智障学生存在感知觉缺陷,对抽象数学概念的学习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他们更需要各种具体的、直观的操作实践来辅助学习。因此,教学数学知识时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及时运用各种学具,让他们摸一摸、问一问、比一比、尝一尝……利用动手拼装、比较、清点、分割、测量等一系列生活化、情景化的操作活动,激发其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其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前,我不断考虑怎样才可以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本章节的兴趣?我紧紧抓住数学知识生活化、情景化的要求,尝试安排的教学步骤是:一是预设生活化的场景,把学生引入场景,形成初步相关数学知识概念。在教授知识之初,预设生活化的场景:家里买了七个橘子,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吃橘子。然后,把学生每三人一组,围着桌子坐在一起。全班刚好可以分成三个学习小组。每一组三个成员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宝宝。并要求智障学生分别记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二是情景再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我给每个学习小组分配事先准备的7个桔子和3个盘子,分别由每组的爸爸、妈妈、宝宝来分,要求他们按顺序给每个盘子逐个地分桔子,当每个盘子分到了2个桔子后,学生手中只剩下1个,无法继续分下去。这种情况无论是爸爸、妈妈、宝宝中谁来分都一样。这时,学生们就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想法,不安、无措、捣鼓着再试一试……并提出不同的问题。诸如:“老师,分不下去了,怎么办?”、“老师,再分一次行不行?”、“老师,撕开橘皮掰成一瓣一瓣的分可以吗?”、“老师,还剩最后一个桔子,我们一人咬一口行吗?”……三是进一步提出问题,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们提出不同的、发散性的问题时,我没有直接一一回答,而是再次抛出新的问题“实际生活中,同学们也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要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处理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问题上,进一步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饱含学习兴趣,学习数学知识。抛出相关问题后,接着告诉智障学生“我们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引导智障学生带着问题、饱含学习兴趣地来学习数学知识。这时我告诉学生:7个桔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最多只能分到2个,还剩下1个,这里的多出来的 “1”就叫做余数,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讲解之后,指名到讲桌上操作的是:将9个桔子平均分成4份,要求他说出每份几个?还剩几个?我又要求学生都来操作“分桔子”的练习,最后还把剩下的桔子奖励学生,强化对余数的概念,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用心思考,争取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
二、乐于游戏 引发学习兴趣
桑新民教授说过:“游戏天地可能是孩子们生长的最好环境。游戏里面有很多很多这种东西。所以我们要是能把这种东西拿来,放到我们教育里面,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协作、学习的规范、学习的能力都可能自然的培养起来。”游戏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兴趣与情感是紧密关联的,如果个体从心理上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时,它的神精中枢和内在心理活动会处于亢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脑会与该事件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这样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就容易多了。游戏化教学正是利用智障学生的心理特征,向他们的大脑皮层进行刺激,使其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喜欢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智障学生也不例外。课前,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設计各种游戏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时,我组织学生做“丢手帕”的游戏。将写上万以内数的手饰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围成圆圈蹲下,再指定一个学生来丢手帕,谁在自己背后捡到手帕就站起来。我范读该生头饰上的数字,学生就跟读、齐读,直把这个数读会。接着连续让学生依此游戏法再学其他数的读法,然后回到位上学习写法。又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我沙盘游戏带进课堂中,智障学生见到沙盘及各种各样的沙具后学习兴趣倍增,他们兴奋地从老师课前准备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彩色卡片中挑选出长方形卡片为小猪的家安装上大门、围墙并铺上小路。此外,我有时还组织学生做“老鹰捉小鸡”、“开火车”等游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游戏是儿童的语言,勿需过多指导,儿童就能很快进入游戏状态,儿童对游戏的合作与投入程度是其他形式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游戏中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异常浓厚的,能促使他们更深刻的掌握数学知识。
三、勤于沟通 触发学习兴趣
智障学生们往往存在这种情况,不喜欢或是厌恶哪位老师会表现得很直接,不论这位老师做的再好再不好,都是非常不好,十分讨厌。上课时,不学习、不配合、直接趴窝甚至调皮捣蛋拖后腿……有时虽然并不喜欢或是不擅长某一门学科,但由于喜欢这个老师,因而也兴致勃勃地上这门功课。上课时,坐姿端正,注意了集中,饱含兴趣,努力配合,即使回答不正确也积极发言……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智障学生的这一特点,规避劣势,发挥优势,把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学习数学知识中来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摸索、实践笔者认为:老师只有努力奉献爱心,耐心细心地融入到智障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亦师亦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教学七年级学生的数学时,课间经常与他们一起聊天、讲故事、拉家长,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取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使学生感受到被重视、被信任和体验亲情的温暖。我班曹ⅩⅩ既淘气又厌学,常常不交作业,但我从不在家长和同学面前指责他,而是一有发现其闪光点就表扬他。他对体育活动有兴趣,我常和他一起打篮球、玩呼拉圈、踢足球,他可高兴啦!渐渐地,我们成了好朋友,他喜欢听我讲课,勤学好问,不差作业了。我趁热打铁,指出他存在的缺点,他愉快地接受并改正得快。我还利用课余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哪怕有一点进步我都及时给予鼓励,帮助他树立信心,激发他的求知欲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世界上没有完完全全一样的两片树叶,智障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与同样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普通学校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相比较,距离是明显加大。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内外,教师要充分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认识差异,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同时积极营造融洽和谐师生的关系,努力取得学生的尊敬、信赖,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数学教学中,笔者用丰富学生的课堂实践、游戏化教学及课外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等方法来培养智障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从根本上削弱他们学习上的依赖性,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为其进一步学好数学奠定了必要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