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職業教育制度對澳門教育的啟示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xi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 言
  越是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職業技術教育越受重視。職業教育不僅成為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而且成為全民教育和終身學習的需要,為社會培養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筆者今年七月份參加由教育暨青年局所組織赴歐州考察團,讓非高等教育委員會成員和本澳職業技術學校領導瞭解當地職業技術教育政策,以協助推動和完善本澳相關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及推廣。今次考察團首站前往德國萊比錫,主要觀看“世界職業技能競賽”,期間與德國聯邦職業教育局會面。德國在職業教育發展相當成功,以雙軌制職業教育來吸引企業與政府相互合作,學生能在基本學習和職業技能上得到均衡發展,使他們能在畢業後可以投身職場,雙軌制成為了學生升學主流的途徑,並得到世界各地重視和仿效。相反澳門職業技術教育推廣普遍不受重視,回歸後超過九成學生不願意投入職業技術教育的現象。本文主要介紹德國職業技術教育制度,分析其成功經驗及對澳門職業技術教育有效銜接的啟示。
  職業教育定義
  職業教育是一種跨界教育,跨越了職業與教育、企業與學校、工作與學習的界域,具有顯著的開放性,也是一種生存教育,是面向全民教育;更是一種終身教育,是激發人學習行為的拓展教育,貫穿人的全方位培養過程。世界銀行也為職業教育作定義,認為職業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在學校中為技術工人作工作準備,部分課程是專門職業理論及實踐;而技術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指的是為技術員作準備,大多在中學後層次出現,這些教育機構大多被稱為理工或工業學院。
  隨著世界各國逐漸朝著知識型經濟發展,各國對具高文化、知識及高素質的勞動者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對教育的重視、發展教育及發展職業教育,已成為各國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迫切需求。職業教育的發展,對於提高勞動者的工作技術,及調整產業結構是十分重要;故此,職業教育可彌補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對勞動者、技能者培養的不足,對經濟增長及多元發展等起了積極作用。
  德國是現時世界工業發達國家之一,更是歐洲經濟最強大的國家。歸根究底富強的主要原因是重視教育,賦予每個人接受教育的權利,自十九世紀中開始建立一個龐大而多元的學校和培訓體系,教育政策更是鼓勵學生自由發展個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與能力自由選擇學校、培訓場所和受教育的方式。此外,德國對學生生涯發展的輔導自小學五年級開始進行,因此學生們於中學階段已對自身能力、性向及讀書、就業的專業領域和管道有清晰認識。
  德國的職業教育受關注程度甚至高於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其原因在於職業教育不僅涉及大多數人的利益,而且還關係到國家的發展前景。德國將教育與就業銜接為目標,因此衍生以企業實際培訓為主導、學校教育為輔,著重實踐、實際技能發展及專業資格認證,具備有效法律保障的多元靈活之雙軌職業教育體系。德國有句名言“上大學並非唯一出路”,此句可說明德國社會是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及證明德國職業教育制度的成功。另一方面,德國在百年的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職業繼續教育制度,及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制度的影響下,德國培養大量具備高技術之專業人才,也是促使德國至今仍為世界富強國家的原因。
  德國職業教育發展
  德國自十三世紀開始,以師徒的培訓方式推廣手工業,直到十八世紀,職業訓練掌握在行會組織,十九世紀時期,傳統的培訓方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中勞動力的需要,開始以學校為專門教育機構參與職業培訓。1948年,德國教育委員會首次提出企業與學校共同培訓的雙軌制,1969年政府頒佈《職業教育法》是德國職業教育發展史上顯示雙軌制培訓制度法治化的重要文件,1972年頒佈《職業學校法》職業學校改由州管理,以改善其財政狀況,1974年《聯邦教育法》強調職業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正式成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1981年政府頒佈《職業教育促進法》,指出職業教育應成為公共事務的責任,1990年東西德合併後,雙軌制職業教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94年德國教育與科學部大力推展一系列職業教育改革措施,如擴展職業訓練,加強國際交流及提高職業教育地位(吳雪萍,2004;莊淑如,1999)。
  在歐洲各國中,德國是最徹底落實“職業教育與訓練”(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的國家,根據《聯邦德國基本法》規定,十八歲以下德國青年,除非選讀以升大學為主的文理中學,否則都必須接受職業教育。接受職業教育的青年中,除少數進入全天制職業教育學校,約六成選擇“雙軌制職業教育”,是德國高級職業教育的主流。雙軌制職業教育的經費是由德國聯邦政府、各州政府、地方政府、歐盟以及企業、工會、行業協會、私立機構等共同承擔。德國的小學、中學和大學均實行免費教育。相對於大學教育,雙軌制職業教育學制較短,經費部分由企業承擔,學生可以從十五歲開始步入就業體系,在某種程度上節約了國家的教育經費開支。學校方面的經費,主要來自各聯邦州和鄉鎮的稅收收入。企業則承擔學生在企業進行培訓的所有費用,並向學生支付一定的生活津貼。
  近年澳門職業教育發展
  職業技術教育是多元化教育體制的一部份,建立有特色、符合社會發展的目標的課程。澳門中學職業教育是正規中學的另類教育,目的是為青少年提供多一條學習出路,使他們能按自身興趣、專長選擇學習之技能,為他日投身社會工作做好準備。此外職業技術教育另一個目標是為市場培育更多具學歷之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技術教育比傳統教育更需緊貼社會發展,須以社會經濟發展為前題,不斷隨著時代轉變,學生必須具備自我學習和自我認識的能力,以加強就業競爭力。
  現時澳門已走向知識型社會,未來本澳要持續發展,就必須提升本地生產力,才能實現技術提升和轉型。對於知識型經濟發展模式,需具備專業技術、高學歷勞動者將是主要的勞動力。人才的培養及儲備,是走向知識型經濟發展前期的最重要的準備工作之一。特區政府意識到人才的培養及儲備的必要性,2012 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其中談及2011到2020年的職業技術教育發展重點為:發展與產業適度多元化需要相適應的職業技術教育;優化職業技術教育課程,增加就讀的學生人數。   以現時澳門的教育模式及制度、職業教育及培訓的推行、發展,以及政府的執行能力及法律等仍然不足,而德國的職業教育及培訓制度暫時不能套入澳門實際環境。但可以吸取德國職業教育及培訓模式,發展符合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及具澳門經濟優勢的職業教育及培訓制度。另外,澳門職業技術教育未能配合發展主要問題是被標籤化,原因發現澳門社會及家長仍抱住子女“升讀大學”為最終教育目標的方向,而忽略職業教育及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並認為就讀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因未能讀好書、被學校淘汰。成為澳門職業教育及培訓淪為次等教育、不受重視及發展不濟原因之一。
  要洗脫職業教育與培訓為次等教育的形象,首先要擴大職業技能鑑定及一試兩證的工種,加快向業界從業員進行相關技術認證,令到社會重視技能證認的重要。另外就是從小向學生灌輸職業生涯方面的知識,並採取啟發性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能按自己興趣認識自己的就業方向。所以澳門教育應該加強職業生涯教育及以啟發性方式教導學生,令學生能從小認識自己的就業方向。現時澳門教育是由教育暨青年局制定,然而有關專業資格認證及技能鑑定的工作,則由相關職業或工種的政府部門及機構負責,而有關專業認證及技能鑑定制度認證工作,則由一專責部門負責統籌,以便統一負責認證互認及銜接的工作。
  結 語
  現時本澳缺乏一套完善的專業認證制度,以致現時的職業教育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隨著《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與落實,粵澳兩地應建立長效的合作機制,讓兩地的職業技術教育能互相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提升兩地的職教水平,讓部份行業可以逐步建立持證上崗制度,並創造條件能讓兩地所持上崗證明能夠互相通用,促進兩地人材交流。此外,澳門與廣州南沙合作已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的重大項目,因此,澳門與南沙應加強在教育培訓等方面的合作,尤其推動澳門的職業培訓機構在南沙設立職業教育實習實訓基地,建立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職業培訓師資交流合作制度。通過今次考察,讓非高等教育委員會及官員得到啟發和思考,不久將來就有關職業教育政策及制定能夠得以落實,作為今次考察團參加者,期望特區政府繼續加強官民合作,繼續保持與澳門社會各界作良好溝通,積極把握機會,推動澳門教發展。澳門建設需要人才,人才培養需要教育。
  (作者劉嘉翀系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理事長、非高等教育委員會委員;作者蕭楊輝系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其他文献
不久前,2013司法年度開幕典禮上,終審法院院長岑浩輝指出,“澳門社會進入快速轉型期,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和價值觀念等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些制約澳門長遠發展、影響澳門長治久安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逐步顯現。司法機關所處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近年來亦出現了一種將政治問題司法化的傾向,已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政治社會現實的情況,已在本澳處於萌芽狀態,值得重視。”  岑浩輝上述說話經媒
期刊
近年本澳社會老齡化問題日益受到社會關注,全民退休保障不時成為社會關注的議題。隨著早前政府施政報告提出今年將展開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的公開諮詢及落實相關立法工作,中央公積金制度如何落實的話題再度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那麼,到底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在澳門有何諮詢空間?為真正保證居民退休後的生活,何時是實行強制性中央公積金的最佳時機?推行強制性公積金制度,僱主及僱員將面臨何等困難?政府如何對這一龐大基
期刊
10月26日,我從韶關經拱北到澳門關口的士站,搭乘的士往新馬路探親。經排隊10餘分鐘後,在場維持交通的身穿交通局制服的交通人員示意我上車,在我上車之際,的士司機叫我將背包放到後尾箱去。我說一部空車坐我一個人,點解一個包要放到後尾箱?司機說行李是要收費的。我打開車門向站在旁邊的交通局人員詢問:我隨身帶一些替換衣服和幾件穿不著的厚衣服,為什麼要收行李費?何來的規定?令人意外的是,那位交通員卻毫不思索的
期刊
澳門特區第五屆立法會産生並開始運作後,注重發揮立法會的監督職能,其中的一項新措施是在對政府施政報告進行辯論時增加追問補答環節。澳門回歸以來,基本法所確立的行政主導政治體制確實發揮了制度體制功效,使得特區政府能較靈活地制定符合社會發展及社情民意的政策,並及時糾正在施政中可能出現的缺陷與不足,從而提高施政效率。也正因為行政機關享有較大的權力,基本法要求在體制上必須完善各種監督制衡機制,立法機關對行政的
期刊
12月大眾康體日溫馨熱鬧  由體育發展局主辦的“大眾康體日”活動於12月14日在筷子基宏建宏開休憩區舉行。活動得到了市民的大力支持,並踴躍到場參與。  活動當日設有多個以康體為主題的有獎攤位,並由體育總會派出專業人員教授一些體育項目的正確方法和動作,讓市民真正學習及掌握體育運動的知識。在體育總會專業人員的耐心教導下,市民認真投入活動。當天,很多家長帶同小朋友一齊參與,增進親子關係的同時亦給予小朋友
期刊
因工作需要,本人平日頻繁往返珠澳兩地,對拱北地區的“中國式過馬路”有深刻的體會。中國式過馬路,就是不管交通指示,集齊一撮人就直接橫穿馬路。這樣的行為不僅僅是人車混雜擾亂了正常的通行秩序,更重要的是對行人和行車也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  在澳門傳統的遊客區,新口岸一帶到處都可見內地裝扮的遊客在續演著“中國式過馬路”,更有甚者,有的遊客為了到逹一街對面的賭場,會上演跨欄絶技,就是縱身一躍跳過馬路欄杆,直
期刊
今年是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舉辦六十周年。今年大賽車將破例跨兩周──由往年的四天增至二個週末共六天舉行。為迎接今屆“鑽禧”賽事,主辦單位更耗資六千萬改建一幢賽事大樓,當然更讓人大跌眼鏡的,還是由媒體所報導的今屆賽事總預算,竟遠遠超過去年的一億多達三億元,令我們這些來自內地的居民瞠目結舌。三億元僅是舉辦一場六天賽事而已,太大手筆了吧。在內地一些二、三線城市,修路築橋,也不過數千萬元而已。澳門特區經濟發展
期刊
巴士公司維澳蓮運在10月1日凌晨向初級法院提出破產申請,讓澳門市民感到格外震驚。隔日,政府閃電接管維澳蓮運的巴士服務,還安撫了眼看要失業的巴士司機。綠巴的突然破產、政府在綠巴破產後接管的高效和綠巴司機相當的冷靜,這三者配合之好、默契程度之高,讓人很難不去聯想,到底是不是刻意的安排?綠巴的破產申請是不是債權雙方爲了某一目的而編排出的“鬧劇”?  維澳蓮運破產申請的理由主要是說,多家賭場增加了不受管制
期刊
月前媒體曝出澳門足球超齡球員參賽醜聞,還被當做大事件報導。其實作為內地足球迷的我來說,這真可說是一個不痛不癢的新聞。報導說“澳門代表隊參與粵港澳青少年足球賽時派出十六歲以下組球員,超齡參加十四歲以下組賽事,捧走了不光彩的冠軍。”就事實而言,其中參賽的幾位超齡球員都只有十四歲,澳足不過是涉險踩界未遂,使得獲得的冠軍喜憂參半,喜的當然是帶回了獎杯風光了澳足,憂的是被對手揭發而最終蒙羞。  其實在內地,
期刊
貴刊時事辯論欄目是本人每期必細心捧讀的欄目。日前讀最新一期“探討全民博彩公司是否可行”一文,讓本人從中找到很大的啓示。首先,僅由“全民博彩公司”這一命題來看,已是有著非常噱頭的看點了;其次,這是一場由澳門社會各層面的精英人物參與的論壇,說服力自然不可置疑;第三,各花入各眼,每一位受訪者都有各自的獨到觀點。尤其是由澳門博彩職工社團梁孫旭所談的一部分觀點,非常貼切澳門民意,在此不妨借花獻佛,與朋友分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