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界的势与象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aid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离管怀宾上一次大型个展“过园”已有十个年头。十年来,无论工作多么繁忙,管怀宾以他一贯的诚意与勤奋,坚持每年完成一个小型个展。这是他为自己设定的年度作业,同时,用他的话说——也是给自己的礼物。
  中国古人讲究“学以为己”,说到底,每个人的终极使命都是“成为自己”。艺术创造同时也是艺术家的自我创造,作品为这个双重创造的过程提供了一條曲折迂回的通道。对于管怀宾来说,这条通道是一座园,或为“过园”,小径分叉,徘徊缠绕;或为“烁园”,冶炼、燃烧,消逝、闪耀。园之于管怀宾是一种空间营构和叙事的策略,更是一种想象世界和装置现实的技术。
  管怀宾执着于装置。装置对于他并非当代艺术生产中确定的媒介,亦非西方艺术史中现成的样式,他所要做的,是以中国园林的场所精神开启一种新的装置形态。他说:“我努力从中国空间美学中获得新的创造力,让语意再生,以园林的经验重新改写20世纪以来的作品概念。”
  这种“改写”,首先意味着装置中“非视觉空间”的构造。管怀宾出身中国画专业,此前又在苏州抛掷过许多的青春岁月,对于中国园林微妙深邃的空间美学与物象诗学有会于心。这使他的装置与惯常的当代艺术颇有些相异之处,不只是因为气质_上的训雅,也不只因为其作品中有一种比观念更复杂的况味,更根本的是他的装置本身是一个超出作品状态的“园”。
  园的构造需要感物兴怀、即时生发,更需要谋篇布局、惨淡经营,这与当代艺术所谓的观念和方案全然不同。
  中国园林是一个五感俱足的感知场域,园中事物都有着超出视觉本身的意蕴与情致。无论春日水滨、彩丽竞繁,还是漏雨苍苔、幽独清寂,都足以摇曳性情。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非视觉空间”,恰如同王昌龄所说的诗分三境,即物境、情境与意境。物境指“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指“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则“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园林中没有单纯的材料或景观,只有“物’与“象”。物之为象,以此物像他物,因物成象。我们常说由物生象,而物自然生出的却只是“相”,至于“象”,则是更加玄妙难言、无从测度的东西。“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老子的意思或许是先象而后物,就艺术家的工作而言,这却是一个“物”之再造的过程,那是物的诗学、物的创世纪。
  在管怀宾营造出的园中,物有时候是物质,有时候作为材料,有时是意象,有时又是符号,这些都远超出了视觉的范畴。在造园现场,各种物象与材料从原本的语境中被释放出来,在陌生的情境中自立、转义,建立起新的结构关系。此物和彼物之间形成一种特定的因缘指引,于是物在园中就不只是材料和表意系统中的符号,它还是一个世界环节,此环节卓然为物,既指引他者,又自成气象。物的“创世纪”由此发生。
  “物”与“象”背后隐藏的是人的行为与状态。园是一种局面,园中人身在局中,通过他或者她的游观、徜徉与盘桓,无数“景”与“象”彼此叠加、相互应答。然而,管怀宾并非一味留恋于园林的古典体验,他试图从园林中“断章取义”,把所有的物与象都带入一种险峻的紧张状态之中。最重要的,他把文人意兴的园林,转化为一种“无人界”。
  记得三年前,在“无人界”的展览中,一个特写深深打动了我:一只鹰站在锋利的长矛之上振翅欲飞,长矛从高音喇叭中穿刺而出,带着尖锐的速度感深扎入墙体。这个特写中包含着一系列“时间动作”,彼此之间毫无头绪,又理所当然。这一切物象与动作构成一种凝固的张力。一切蓄势待发,事与物的施力、受力皆在其中,凝成一种强烈的“势”。因为这种奇特的“势”,管怀宾的现场并非依照方案、蓝图实现出的景观,而是一种事件性的、蓄势待发的“局面”。在此局面中,一种“势象”被营造出来。所谓“势象”,象中寓势,因势取象,于事物之因缘指引中成就一种情势与姿态。姿,态也。态,意也。段玉裁说:“有是意因有是状,姑曰意态。”姿与态、态与意皆为自然相表里。“势象”中凝结的是行动。动而暂停,则动状犹在,动意犹存,“势象”成就的是对情状意态最具意义的时刻的把握。
  管怀宾欲超越和改写“20世纪以来的作品概念”。里尔克曾经说:“生活与伟大作品之间总是存在着古老的敌意。”作为埋伏在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园林却悠然于此敌意之外,它于尘世烦扰中自成天地,以自家风土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洞天世界,无论主人还是客人,皆可流连徜徉于其中,恬然自得。园林在生活之中又在生活之外,进退自如,亲疏有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园林为艺术或者作品,只是一种不怡当的命名。
  在这个以“烁园”为题的展览中,作品与作品之间并没有确切的边界。艺术家展示出的,只是一些形象、一些物、一些空间、一些姿势、一些声音、一些影像,所有一切共同发生,相互作用,营构出一个语义错综的诗性场域。太湖石、桃树与乌鸦……这些古典园林故事中的惯常元素,与破碎的热水瓶胆、频闪灯、高音喇叭这些现代事物结构在一起,形成一系列断裂、跳脱、突兀而又粘连的陌生情境,整个展厅中到处闪烁着从某个失落世界泄露出的无名密码。光与暗、水与火、风与尘破碎与割裂、消逝与坍塌……这些物态与意象在层层叠叠的观象空间中,形成一条彼此映射的隐喻之链;符码与叙事、影射与征兆、意象与意念不断地弥散、交织,反复聚合、变乱,构成一个暧昧的、寓言般的“装—置”现场。
  沉寂无声的吊灯、持续破碎的声场、被利刃切割的黑暗、向大海深处疾速撤退的潮水、被强光照射直至虚无的太湖石、浸没水底不断坍塌的砂砾之塔……这是管怀宾的烁园,也是他的“无人界”。在我看来,“无人界”已然超越了管怀宾以之命名的那个作品系列,它不只是都市丛林上空那些废弃的屋顶现场,而是人类活动退场后遗落的世界,一个重新向自然复归的领域。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所有“装一置”现场都是“无人界”。我们看到,“装一置”在管怀宾的工作中已然成为动词,那是一种造园般的运筹与行动,在物象、符号和语义的指引粘连中取景造境,即时生发,召唤出一个人类退场后的世界的诸种事物与迹象。这一切唤起我对另一个“装—置”现场的回忆,那也是一个“无人界”,那里同样蕴含着“改写”作品概念的可能。
  1997年初秋的某日,我被杭州钱塘江畔一个十字路口的晒谷场深深打动。那时钱塘江畔还是大片农田,许多公路没有通车,农民可以在新修的十字路口晒谷打场。秋收时节,劳作之后,谷堆、工具随意摆放,形成一个偶发的“装—置”现场。这劳动的遗迹是如此随意、如此自然,却形成一种奇特的秩序与尊严。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世界感”一在古希腊人的经验中,世界即秩序。这个晒谷场上的“装—置”令我莫名感动。它不是作品,本不是为审美而创作,它的产生,来自最为普通、日常的劳作。在劳作者的随意摆放与安置中,有一种超越目的的自然生产,从此生产中确立起一种“任意的秩序”。那是无数次随机与偶然凝聚而成的“现一场”,所以才是命运般的存在。这劳动者退场后的遗迹,示现出一种神圣的仪式感,仿佛是一场祭礼,向沧桑岁月中无名的劳作致敬。
其他文献
2018年3月17日,首届“宝龙艺术大奖优秀作品入围展”,在初春的上海拉开展览序幕。  “宝龙艺术大奖优秀作品入围展”由宝龙文化集团主办、宝龙艺术中心承办。“非由述作”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本届“宝龙艺术大奖”在举办之初,遵循“非由述作”的精神,以推广和促进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寻找有创造力的艺术语言;致力于发掘育才华、有思想的独立艺术家,为他们提供多元、专业展览空间以及交流平台。为保证征集
期刊
约翰·麦克林1939年出生于英国利物浦,父母是苏格兰后裔。1960年,还在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就读的约翰-麦克林看到一本名为《情况》的画册,这是在伦敦举办的一个当代英国抽象艺术展览的画册,他被画册里的那些黑白的作品照片一一《情况》中的艺术家们深受渡洛克、罗斯科和纽曼等人的影响一一深深吸引住了。  虽然深受“抽象表现主义”以及米罗、马蒂斯等欧洲绘画大师的影响,但洋溢在约翰·麦克林绘画里的那股动人的生
期刊
随着春节的气息逐渐褪去,艺术界也迎来了又一轮生机。近日,以“膺·未来”为主题的T20+嘉善艺术峰会于嘉善新西塘越里盛大开幕。峰会由“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与“2018全国重点美术院校学术论坛”两部分组成,这一些活动将嘉蔷这座新城推至全国的艺术视野。  正如活动的发起人之一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先生所言:“在今天这样一个艺术活动全国开花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方式做出特色,做出高度,来彰显一个地方的文
期刊
旅加的华人女艺术家闫晓静在苏州博物馆带来了她国内的第一个个展:“祥瑞”。此次展览由苏州博物馆主办,加拿大艺术协会、安大略省艺术协会赞助,它既是一个艺术家的精神还乡,也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城市及其文化地标对于当代艺术的又一次张开怀抱。  闫晓静是现居多伦多的职业艺术家,以表现自然与文化交集的复杂雕塑装置艺术而出名。她的作品往往倾向于用源于自然的轻巧之物,用强调手工性,仿佛带有体温的方式去完成制作。甚
期刊
萨里——桑蒂·莫什個展
期刊
平凡不等于平庸的浅显道理众所周知,集时尚与简捷于一身的索尼爱立信(Sony Ericsson)W350c不仅延续了从W888c的“薄乐”传统,也继承了W380c所倡导的便利播放理念,更可贵的是它的下翻盖设计仿佛让米饭们回到了那个爱立信(Ericsson)T10c与T18c的时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由策展人崔灿灿策划的艺术家赵赵全新系列个展“自画像”在位于台北的大未来林舍画廊举行。此次个展是赵赵作为艺术家在中国台湾的第一次个展,在展出的二十多张自画像中,赵赵家通过不同风格、不同心境、不同时间、不同观点,但却相同的角度的“自我”,呈现其丰富多变的创作才华。  赵赵于1982年出生于中国新疆,在2003年获得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学士学位,其后前往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现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80后艺术家
期刊
艺术的发展,既要强调自身的努力,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对艺术博览会而言,这里的进程不仅包括市场的波动与发展,还包括人们既有的文化和审美品位的突破革新,以及对于新时代的趣味和风尚的引领。这需要时间与经验的积累,也需要自我的突破与創意的发酵。2018年4月29日,第十三届艺术北京博览会将如约在北京的春天开幕,作为中国范围内服务艺术机构最多的艺术博览会,“艺术北京”根据当下艺术市场的既有格局和丰富的博
期刊
张大川(以下简称“张”):你哪一年来的法国?是基于什么原因选择了法国?  田德熙(以下简称“田”):我是2007年来的法国,不知不觉已经十一个年头了!我喜欢看电影,尤其是欧洲电影。像塔可夫斯基、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贝托鲁奇,拉斯·冯提尔等等都是我很喜欢的导演。电影中的艺术、建筑以及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让我很好奇,于是想出来看看。至于为什么选择了法国,是因为我有一个美院同寝室的哥们在法国留学。有次暑期
期刊
第六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已于2018年3月31日圆满结束,这个三月,香港迎来了它的艺术月。两大艺术展会“巴塞尔香港(Art Basel HK)”、“ArtCentral”接连开展,同时,号称“直立式艺术空间”的H Queen's大履也在同期开幕。赶着这股春风的不止艺术展,香港本土美术馆、各大拍卖行,纷纷在这时祭出法宝,增加曝光率,全球顶级收藏家和艺术家也云集在此。  自2013年举办第一届香港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