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数学教师,承担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因此,课堂数学教学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有趣的问题情境,探究有趣的数学问题,发现有趣的数学奥妙,把学生领进神奇的数学世界,领略数学的魅力,自主地学习、探究,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巧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愿意亲近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开展数学学习。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使他们学有所得,乐在其中,从而激发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体积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我设计了一个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情境:我在讲桌上放了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里面放了一些水,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晰,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在里面加了点颜色。然后我拿了一块石头问:“你们知道它的体积吗?”学生摇头,我指了指讲台的长方体容器,问:“利用这长方体容器,有什么办法求出石头的体积呢?”这问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我把时间交给他们,让学生大胆猜测,热烈讨论,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识的探究当中,找到求不规则物体的办法——石头的体积等于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量出长方体的长和宽及水面上升的高度就可以求出体积。
二、巧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中探索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时,有些概念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建立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通过让两名学生角色扮演,凭借两人行走的地点、方向、时间等身临其境的感受,理解“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相遇”“同时”等概念,把枯燥的数学教学变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民主自由有趣的情境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理解概念,解决问题,抽象难懂的数学问题学生迎刃而解,并且灵活地掌握了解答“相遇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理解“相遇问题”,建立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探究有趣的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操作等数学活动,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仅仅依靠公式的背诵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效果非常不好。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特别注重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借助直观体验进行观察、思考和总结,探究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1.直观感知,猜测方法。课堂上先让学生直观观察图形,联系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与学过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探究科学的欲望。
2.操作探究,验证猜想。课前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课堂上分组操作,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验证猜想。
3.直观体验,交流提升。学生在合作探究后,让每个小组把拼成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通过全班交流,学生非常直观地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原来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争先恐后地到前面指着图,给其他同学介绍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课堂上,几乎每位学生都能透彻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面积问题。
这样的数学活动,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体验到了数学活动中的乐趣,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解决有趣的知识冲突
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都想在挑战中得到肯定,体验快乐。我在设计提问和练习题时也尽量设计一些有趣的知识冲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兴趣,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要求画线段图,写数量关系式,独立解答。
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13],第二天修了[14]。问:
(1)如果第一天修了30米,这条路多少米?
(2)如果第二天修了30米,这条路多少米?
(3)如果还剩30米,这条路多少米?
(4)如果两天一共修了35米,这条路多少米?
(5)如果第一天比第二天多修30米,这条路多少米?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而解决完每一个问题后,学生都像发现了“新大陆”,非常兴奋地进入下一个问题的探究中。我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尝试解答后,让学生分组在黑板上画图,然后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此类问题的解答方法,学生跃跃欲试,学习活动充满挑战和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题,使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激发探究欲望,在问题的解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探究奇妙的数学奥秘
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懸念。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内动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做一个圆形硬纸板,半径自定。课堂上,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猜猜圆的周长。然后我说:“我知道你们每一个人的圆的周长。”学生半信半疑,都开始主动量自己圆的周长让我猜,学生量完后让我猜他们的周长是多少,我猜的周长和他们量的差不多。学生更奇怪了,问:“老师你怎么知道周长的啊?”我说:“因为周长和圆的某部分有密切关系。三角形的周长与三条边有关系,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有关系,长方形周长与长和宽有关系,那么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哪部分有关系呢?”学生好奇地猜测可能与直径、半径有关系。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分组测量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在亲历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发现了“圆周率”的奥妙,深刻理解了“圆周率”的概念,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让学生走进有趣的数学世界,激发学习兴趣,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发现、主动探究的能力,在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让学生爱上数学,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平安路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
一、巧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愿意亲近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开展数学学习。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使他们学有所得,乐在其中,从而激发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体积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我设计了一个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情境:我在讲桌上放了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里面放了一些水,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晰,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在里面加了点颜色。然后我拿了一块石头问:“你们知道它的体积吗?”学生摇头,我指了指讲台的长方体容器,问:“利用这长方体容器,有什么办法求出石头的体积呢?”这问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我把时间交给他们,让学生大胆猜测,热烈讨论,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识的探究当中,找到求不规则物体的办法——石头的体积等于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量出长方体的长和宽及水面上升的高度就可以求出体积。
二、巧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中探索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时,有些概念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建立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通过让两名学生角色扮演,凭借两人行走的地点、方向、时间等身临其境的感受,理解“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相遇”“同时”等概念,把枯燥的数学教学变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民主自由有趣的情境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理解概念,解决问题,抽象难懂的数学问题学生迎刃而解,并且灵活地掌握了解答“相遇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理解“相遇问题”,建立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探究有趣的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操作等数学活动,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仅仅依靠公式的背诵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效果非常不好。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特别注重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借助直观体验进行观察、思考和总结,探究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1.直观感知,猜测方法。课堂上先让学生直观观察图形,联系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与学过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探究科学的欲望。
2.操作探究,验证猜想。课前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课堂上分组操作,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验证猜想。
3.直观体验,交流提升。学生在合作探究后,让每个小组把拼成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通过全班交流,学生非常直观地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原来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争先恐后地到前面指着图,给其他同学介绍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课堂上,几乎每位学生都能透彻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面积问题。
这样的数学活动,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体验到了数学活动中的乐趣,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解决有趣的知识冲突
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都想在挑战中得到肯定,体验快乐。我在设计提问和练习题时也尽量设计一些有趣的知识冲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兴趣,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要求画线段图,写数量关系式,独立解答。
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13],第二天修了[14]。问:
(1)如果第一天修了30米,这条路多少米?
(2)如果第二天修了30米,这条路多少米?
(3)如果还剩30米,这条路多少米?
(4)如果两天一共修了35米,这条路多少米?
(5)如果第一天比第二天多修30米,这条路多少米?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而解决完每一个问题后,学生都像发现了“新大陆”,非常兴奋地进入下一个问题的探究中。我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尝试解答后,让学生分组在黑板上画图,然后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此类问题的解答方法,学生跃跃欲试,学习活动充满挑战和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题,使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激发探究欲望,在问题的解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探究奇妙的数学奥秘
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懸念。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内动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做一个圆形硬纸板,半径自定。课堂上,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猜猜圆的周长。然后我说:“我知道你们每一个人的圆的周长。”学生半信半疑,都开始主动量自己圆的周长让我猜,学生量完后让我猜他们的周长是多少,我猜的周长和他们量的差不多。学生更奇怪了,问:“老师你怎么知道周长的啊?”我说:“因为周长和圆的某部分有密切关系。三角形的周长与三条边有关系,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有关系,长方形周长与长和宽有关系,那么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哪部分有关系呢?”学生好奇地猜测可能与直径、半径有关系。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分组测量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在亲历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发现了“圆周率”的奥妙,深刻理解了“圆周率”的概念,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让学生走进有趣的数学世界,激发学习兴趣,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发现、主动探究的能力,在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让学生爱上数学,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平安路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