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抑郁障碍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因为负性生活事件或者生物因素,更重要的是认知因素的影响。依据现有的抑郁认知理论,抽取出影响抑郁的认知因素主要有自动思维,消极归因,消极图式和习得无助,这四者密切联系且层次分明。
关键词:自动思维;消极归因;消极图式;习得无助
一、抑郁障碍的症状
抑郁障碍是以持久抑郁心境、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组情感障碍,DSM-IV把抑郁障碍的症状分为情绪、生理、行为及认知症状。(1)情绪的症状。悲伤、情绪低落、快感缺乏、烦躁易怒。心境低落是抑郁发作的基本情绪症状,绝大多数患者表现情绪低落,有少数患者还表现出易激惹、焦虑、愤怒等情绪。兴趣减退也是抑郁发作的常见症状。较轻的抑郁发作患者只是感到兴趣降低,严重患者则可出现兴趣完全丧失。抑郁患者常感到快感缺失,严重者可完全丧失。(2)生理和行为症状。睡眠失调、食欲失调、精神运动迟缓或激越、紧张症、疲惫和无精打采。睡眠异常是抑郁发作的常见症状,最常见的是失眠,少数也可能出现睡眠过多。绝大多数抑郁患者的食欲降低,有些可能完全没有食欲,进食减少,体重明显减轻。也有少数食欲增强,体重明显增加。感到精力缺乏或疲乏,较轻患者会感到轻度的身心疲倦,严重者感到持续性精力缺乏或疲乏。(3)认知症状。注意力不集中、犹豫不决、无用或有负罪感、自卑、无望、自杀念头。抑郁者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常感到思维能力降低,速度变慢。很多抑郁发作患者会感到自责或罪恶感。抑郁患者常常对前途感到茫然,看不到希望,严重者产生自杀的念头。
二、影响抑郁的认知因素
在对抑郁原因的众多解释之中,认知解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抑郁认知理论有贝克的抑郁认知理论、阿布拉姆森的无望感理论和认知-易感理论等。
(1)自动思维。贝克的抑郁认知理论中,他以抑郁认知三联症、认知歪曲、自动性思维和潜在的抑郁性认知图式为核心概念来解释抑郁障碍的产生。认知三联症和认知歪曲的都是在自动思维的基础上运行的结果。自动思维对自身、以往的事物及未来的认知结果就是抑郁认知三联症:对自我做消极的评价、对以往的经验做消极的评价、对未来做消极的预期。自动思维对个体对客觀现实的解释和知觉的产生的系统逻辑错误就是认知歪曲:①任意的推断。在无证据情况下推断得出结论。②选择性抽象。其中结论只来自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因素。③超泛化。从一个琐细的出发点做出很大的结论。④放大和缩小。即把事物推向两个极端[1]。(2)消极归因。归因理论将内在的认知过程与外在的行为表现、主观状态与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归因理论和贝克的抑郁认知理论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抑郁的归因方式在三个维度的不合理归因正是自动思维的基础上认知歪曲的表现形式,始终贯穿着认知歪曲的四个方面。抑郁的归因方式为:①内部的,即将负性事件归为是个人内部的失败。②稳定的,如失败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是自己无能为力的。③全面的,即归因扩展到广泛的各种问题上,由一个方面的问题归结到所有方面的问题。抑郁症患者的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认为负性生活事件是持续存在的,并且影响自己生活的所有方面。这种归因方式被认为是抑郁的易感性因素与应激生活事件结合可以预测抑郁的产生。抑郁症患者认为负性事件不可控制,个人没有能力改变,而且会持续存在或再度发生。面对负性事件无法应付时,就会变得无望,从而导致抑郁,这就是阿布拉姆森抑郁无望理论的主要观点[2]。(3)消极图式。贝克理论中的抑郁性认知图式,是一种自动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准则,往往不为意识所觉察,但它影响着抑郁障碍者的情感、行为和思维模式。通过分析抑郁者的认知图式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总是倾向于自我贬损,因为他们的自我认知图式习惯于以消极方式组织、解释过去和当前经验,倾向于对消极经验进行归纳,并选择性地接受消极事件,而回避或者忽略情境中的积极因素。抑郁者消极的认知图式在遭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容易促发消极的自动性思维,使得抑郁状态得以保持、加强甚至恶化,抑郁状态又导致消极性思维的加强,二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这样,非常小的负性事件都有可能导致抑郁的发作[3]。(4)习得无助。习得无助理论认为最可能导致抑郁障碍的压力类型是不可控的消极事件。这类事件,尤其是频繁出现或长期存在的话,对环境的控制的需求就一再受到挫折,会使人们认为自己无力控制所处环境产生的重要结果。这种状态使人丧失动机,减少可能控制环境的行为,对于可以控制的事件也不能学会控制,表现出类似于抑郁症的症状:低动机、被动、犹豫不决。研究表明,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无法应对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时,就会发展出抑郁障碍的一种特别形式——绝望型抑郁障碍。
三、总结
导致个体出现抑郁的主要原因还是内因,而认知则是内因的重要方面。认知的各个因素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消极图式处于所有认知因素的最底层,它是自动激活的,是个体意识不到的,自动思维正是在消极图式的基础上产生的。认知歪曲是在自动思维的背景上发挥作用的,而认知歪曲又渗透在消极归因之中的。在负性事件的诱发下,个体消极的归因方式导致抑郁的发作。在这些联系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各因素又存在着清晰的层次。消极图式处于最底层,接着是自动思维,消极归因,最后是习得无助。各因素之间层层作用,同时对个体的抑郁发生影响。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作者简介:张艳,1979年生,女,硕士,副教授,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
龚超,1985年生,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
参考文献
[1][美]苏珊.诺伦-霍克西玛著、刘川,周冠英,王学成译.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三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V.MarkDurandDavidH.Barlow著、张宁等译,异常心理学基础(第三版)[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6-67.
[3]王纯,张宁.抑郁的归因理论与归因训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423-425.
关键词:自动思维;消极归因;消极图式;习得无助
一、抑郁障碍的症状
抑郁障碍是以持久抑郁心境、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组情感障碍,DSM-IV把抑郁障碍的症状分为情绪、生理、行为及认知症状。(1)情绪的症状。悲伤、情绪低落、快感缺乏、烦躁易怒。心境低落是抑郁发作的基本情绪症状,绝大多数患者表现情绪低落,有少数患者还表现出易激惹、焦虑、愤怒等情绪。兴趣减退也是抑郁发作的常见症状。较轻的抑郁发作患者只是感到兴趣降低,严重患者则可出现兴趣完全丧失。抑郁患者常感到快感缺失,严重者可完全丧失。(2)生理和行为症状。睡眠失调、食欲失调、精神运动迟缓或激越、紧张症、疲惫和无精打采。睡眠异常是抑郁发作的常见症状,最常见的是失眠,少数也可能出现睡眠过多。绝大多数抑郁患者的食欲降低,有些可能完全没有食欲,进食减少,体重明显减轻。也有少数食欲增强,体重明显增加。感到精力缺乏或疲乏,较轻患者会感到轻度的身心疲倦,严重者感到持续性精力缺乏或疲乏。(3)认知症状。注意力不集中、犹豫不决、无用或有负罪感、自卑、无望、自杀念头。抑郁者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常感到思维能力降低,速度变慢。很多抑郁发作患者会感到自责或罪恶感。抑郁患者常常对前途感到茫然,看不到希望,严重者产生自杀的念头。
二、影响抑郁的认知因素
在对抑郁原因的众多解释之中,认知解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抑郁认知理论有贝克的抑郁认知理论、阿布拉姆森的无望感理论和认知-易感理论等。
(1)自动思维。贝克的抑郁认知理论中,他以抑郁认知三联症、认知歪曲、自动性思维和潜在的抑郁性认知图式为核心概念来解释抑郁障碍的产生。认知三联症和认知歪曲的都是在自动思维的基础上运行的结果。自动思维对自身、以往的事物及未来的认知结果就是抑郁认知三联症:对自我做消极的评价、对以往的经验做消极的评价、对未来做消极的预期。自动思维对个体对客觀现实的解释和知觉的产生的系统逻辑错误就是认知歪曲:①任意的推断。在无证据情况下推断得出结论。②选择性抽象。其中结论只来自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因素。③超泛化。从一个琐细的出发点做出很大的结论。④放大和缩小。即把事物推向两个极端[1]。(2)消极归因。归因理论将内在的认知过程与外在的行为表现、主观状态与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归因理论和贝克的抑郁认知理论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抑郁的归因方式在三个维度的不合理归因正是自动思维的基础上认知歪曲的表现形式,始终贯穿着认知歪曲的四个方面。抑郁的归因方式为:①内部的,即将负性事件归为是个人内部的失败。②稳定的,如失败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是自己无能为力的。③全面的,即归因扩展到广泛的各种问题上,由一个方面的问题归结到所有方面的问题。抑郁症患者的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认为负性生活事件是持续存在的,并且影响自己生活的所有方面。这种归因方式被认为是抑郁的易感性因素与应激生活事件结合可以预测抑郁的产生。抑郁症患者认为负性事件不可控制,个人没有能力改变,而且会持续存在或再度发生。面对负性事件无法应付时,就会变得无望,从而导致抑郁,这就是阿布拉姆森抑郁无望理论的主要观点[2]。(3)消极图式。贝克理论中的抑郁性认知图式,是一种自动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准则,往往不为意识所觉察,但它影响着抑郁障碍者的情感、行为和思维模式。通过分析抑郁者的认知图式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总是倾向于自我贬损,因为他们的自我认知图式习惯于以消极方式组织、解释过去和当前经验,倾向于对消极经验进行归纳,并选择性地接受消极事件,而回避或者忽略情境中的积极因素。抑郁者消极的认知图式在遭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容易促发消极的自动性思维,使得抑郁状态得以保持、加强甚至恶化,抑郁状态又导致消极性思维的加强,二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这样,非常小的负性事件都有可能导致抑郁的发作[3]。(4)习得无助。习得无助理论认为最可能导致抑郁障碍的压力类型是不可控的消极事件。这类事件,尤其是频繁出现或长期存在的话,对环境的控制的需求就一再受到挫折,会使人们认为自己无力控制所处环境产生的重要结果。这种状态使人丧失动机,减少可能控制环境的行为,对于可以控制的事件也不能学会控制,表现出类似于抑郁症的症状:低动机、被动、犹豫不决。研究表明,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无法应对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时,就会发展出抑郁障碍的一种特别形式——绝望型抑郁障碍。
三、总结
导致个体出现抑郁的主要原因还是内因,而认知则是内因的重要方面。认知的各个因素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消极图式处于所有认知因素的最底层,它是自动激活的,是个体意识不到的,自动思维正是在消极图式的基础上产生的。认知歪曲是在自动思维的背景上发挥作用的,而认知歪曲又渗透在消极归因之中的。在负性事件的诱发下,个体消极的归因方式导致抑郁的发作。在这些联系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各因素又存在着清晰的层次。消极图式处于最底层,接着是自动思维,消极归因,最后是习得无助。各因素之间层层作用,同时对个体的抑郁发生影响。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作者简介:张艳,1979年生,女,硕士,副教授,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
龚超,1985年生,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
参考文献
[1][美]苏珊.诺伦-霍克西玛著、刘川,周冠英,王学成译.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三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V.MarkDurandDavidH.Barlow著、张宁等译,异常心理学基础(第三版)[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6-67.
[3]王纯,张宁.抑郁的归因理论与归因训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423-425.